编辑推荐
提到《三十六计》,人们耳熟能详,甚至还能脱口而出并加以运用,这说明《三十六计》已经是中国人无形的“智慧长城”矗立在人们的心头,而且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如果不懂三十六计,你很难成功。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李义凡编译的《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的兵家宝典,主要着眼于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目录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序言
作者考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石兴邦研究员认为,张联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览古代军事典籍,潜心书理,研究而编撰的14万余言的大型兵书《秘本兵法》,为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计”,较之《三十六计》,其内容要丰富得多。
至于“张本”与“流行本”的关系,即它们是否出自于张联甲之手,有关专家认为尚需进一步考证。
经西安陆军学院朱宝庆教授等专家初步研究认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与“流行本”《三十六计》不是残本与原本的问题,而是出自同一手笔、同一构思和同一文风;“张本”的写作虽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础上改写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专家一致认为:一、从内容上看,“流行本”过于简约,“像是一个写作提纲”,而“张本”内容完整、语言生动,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补充。例如“以逸待劳”一节,“流行本”只有“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11个字;“张本”则为“困敌之势,势不以战。守险保势,势以待变。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对偕行”。这一阐解,使“以逸待劳之计”的计理更为明确。二、“张本”的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趋成熟。三、“张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传兵书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古代兵书的源流当有参考价值,其学术成就不可低估。
内容提要
提到《三十六计》,人们耳熟能详,甚至还能脱口而出并加以运用,这说明《三十六计》已经是中国人无形的“智慧长城”矗立在人们的心头,而且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如果不懂三十六计,你很难成功。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本书编撰精良,取材和选裁极为谨慎,体系明了,脉络清晰,所选案例极为典型,有管中窥豹之功用。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力图以最大的涵盖面、详尽的资料、准确的信息、生动的描述满足读者求知的愿望。
书籍背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436),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惟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竞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文摘
第二计围魏救赵①
原文
共敌②不如分敌,敌阳③不如敌阴④。
译文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找出敌人的薄弱环节,伺机歼灭敌人。
计名典故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打了快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兵力空虚,我军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救援。我军可在半途桂陵设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此一计,使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后来,这一作战之法就成为《孙膑兵法》的重要内容。
案例
李秀成智解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大王乘此机会突围,我再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愿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可是洪秀全生性多疑,他因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逃脱,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不过因为过年,士兵们都略有松懈。这一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便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杭州是清军的粮草重地,守军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攻城三天三夜,双方都很疲惫,天又降雨,清兵就都躲进城里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好睡觉,清兵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了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人城内,攻下了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烧毁清军的粮仓。
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撤回天京。两路兵马会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队,终于胜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军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清军惨败,天京之围解除。短期内,清军无力再打天京。
P5-7
提到《三十六计》,人们耳熟能详,甚至还能脱口而出并加以运用,这说明《三十六计》已经是中国人无形的“智慧长城”矗立在人们的心头,而且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如果不懂三十六计,你很难成功。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李义凡编译的《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的兵家宝典,主要着眼于战场上应敌的计谋、对策,揭示了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的道理。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目录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序言
作者考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石兴邦研究员认为,张联甲先生孜孜不倦地博览古代军事典籍,潜心书理,研究而编撰的14万余言的大型兵书《秘本兵法》,为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计”,较之《三十六计》,其内容要丰富得多。
至于“张本”与“流行本”的关系,即它们是否出自于张联甲之手,有关专家认为尚需进一步考证。
经西安陆军学院朱宝庆教授等专家初步研究认为,《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计”,与“流行本”《三十六计》不是残本与原本的问题,而是出自同一手笔、同一构思和同一文风;“张本”的写作虽晚于“流行本”,但在“流行本”的基础上改写的可能性又不大。
不少古代兵法研究专家一致认为:一、从内容上看,“流行本”过于简约,“像是一个写作提纲”,而“张本”内容完整、语言生动,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补充。例如“以逸待劳”一节,“流行本”只有“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11个字;“张本”则为“困敌之势,势不以战。守险保势,势以待变。损上益下,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对偕行”。这一阐解,使“以逸待劳之计”的计理更为明确。二、“张本”的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趋成熟。三、“张本”的引述中涉及到部分失传兵书的大量资料,对研究古代兵书的源流当有参考价值,其学术成就不可低估。
内容提要
提到《三十六计》,人们耳熟能详,甚至还能脱口而出并加以运用,这说明《三十六计》已经是中国人无形的“智慧长城”矗立在人们的心头,而且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如果不懂三十六计,你很难成功。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本书编撰精良,取材和选裁极为谨慎,体系明了,脉络清晰,所选案例极为典型,有管中窥豹之功用。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力图以最大的涵盖面、详尽的资料、准确的信息、生动的描述满足读者求知的愿望。
书籍背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436),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惟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竞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文摘
第二计围魏救赵①
原文
共敌②不如分敌,敌阳③不如敌阴④。
译文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找出敌人的薄弱环节,伺机歼灭敌人。
计名典故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打了快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兵力空虚,我军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救援。我军可在半途桂陵设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此一计,使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后来,这一作战之法就成为《孙膑兵法》的重要内容。
案例
李秀成智解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大王乘此机会突围,我再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愿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可是洪秀全生性多疑,他因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逃脱,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不过因为过年,士兵们都略有松懈。这一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便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杭州是清军的粮草重地,守军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攻城三天三夜,双方都很疲惫,天又降雨,清兵就都躲进城里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好睡觉,清兵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了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人城内,攻下了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烧毁清军的粮仓。
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撤回天京。两路兵马会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队,终于胜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军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清军惨败,天京之围解除。短期内,清军无力再打天京。
P5-7
ISBN | 9787502056506 |
---|---|
出版社 | 煤炭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李义凡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