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来自共属的经验:现象学与哲学文集》的意图,是要将哲学重新置入到与我们自身生命经验的关联里,从这里开始一种朴素的思想,并引导我们走向对整全的求索。
媒体推荐
此书是一部从作者的生命经验出发提炼概念、探究问题的原创哲学论著。上篇“共属结构的本原”通过三篇形而上学和现象学论文,对“共属”这一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阐发,提出了一种关于生命与世界、自然与历史的哲学。下篇“共属结构的展开”则通过八个具体的论题,细致而微妙地将“共属”这一思想展示于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经验中。这本书的意图,是要将哲学重新置入到与我们自身生命经验的关联里,从这里开始一种朴素的思想,并引导我们走向对整全的求索。
作者简介
王凌云,1979年生于江西湖口,师从张志扬教授学习哲学,2006年获哲学硕士单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哲学泵。已出版专著《论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词的伦理》(上海书店,2007),译著有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等。并曾在《世界哲学》,《新诗评论》等期刊发表哲学、诗学论文若干。
目录
论朴素(代自序)
上篇 共属结构的本原
论共属:一个结构的尝试
论幸福概念:一个现象学的阐释
幸福、运动与实现活动
下篇 共属结构的展开
论起誓
论制作
论保护
元素与空间:一个现象学的初步论纲
孝与幸福:对中国古典伦理生活的一个阐释
寒冷的精神分析
灯的精神分析
温暖的现象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四作为活动与感受的幸福
幸福乃是生命的圆满实现。这一圆满实现包含着双重方面:从实体方面看,幸福意味着个体的生命结构本身的完满展开或实现,亦即个体潜能的完全实现;从主观方面看,幸福意味着一种感受,一种绝对满足,一般被称为“幸福感”。由于个体的潜能或可能性只能通过活动展现出来,幸福的实体性系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现活动(en—ergeia)。但同时,这种实体性的幸福也携带着自身的必然派生物,那就是幸福感。
幸福概念所包含的这种双重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活动与生命的圆满实现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活动能使生命通向完满?其次,作为活动的幸福与作为感受的幸福(幸福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幸福感有哪些层次或级次,这些级次之间又具有何种关联?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提出的命题对下面的分析具有根本的指引意义。这一命题就是:“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也就是说,一切活动都指向善。这一命题是一个现象学的命题,它道出了所有真正活动的普遍本质结构。正是由于一切活动都指向善,活动才成为生命通向整全或圆满的途径。以下我们对活动本身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描述。
在每一项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两个层面:1.活动的质料,它包括活动所要打交道的事物、身体和环境,以及活动所指向的直接目的;2.活动的形式,它包括活动的规则与原则。然而这两个层面的关联,亦即活动形式对质料的规定作用,是通过活动中暗含的第三个层面来进行的:3.活动中对整体的指引。每一活动都具有对自身的善的指向,因为做每件事都内在地包含着“做得好”的要求,只要他是在真正投入活动(在活动之中存在)。这种对“做得好”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活动朝向整体的指引,因为做得好无非就是各种质料根据形式而来的协调一致,以及活动的诸形式之间的协调一致(活动的诸规则的统一)。因此,在任何活动中都有一种向着整体,也就是向着“善”的超越。“善”无非就是整体的统一性,这种统一的要求蕴藏在人的每一活动中。
我们不妨以跑步为例说明活动的质料、形式及其与整体的关联。跑步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其质料主要是身体、距离和跑道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此外,跑步的质料中还包括其直接目的:跑到终点,或跑热。跑步的形式由跑步的规则和原则来规定,诸如慢跑或速跑、长跑或短跑、跑得快或跑得身体舒适等。然而,跑步的形式要对质料进行规定,必须通过跑步中的整体关联来进行,这样才能“跑得好”。一方面,这种整体关联是指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身体与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跑步的诸形式要求之间也存在一个协调的要求,例如,又要跑得快,又要跑得不累或身体舒适。这种在诸要素、诸原则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就是活动本身的逻各斯或分寸感,也就是活动所要求的“中道”。
《来自共属的经验:现象学与哲学文集》的意图,是要将哲学重新置入到与我们自身生命经验的关联里,从这里开始一种朴素的思想,并引导我们走向对整全的求索。
媒体推荐
此书是一部从作者的生命经验出发提炼概念、探究问题的原创哲学论著。上篇“共属结构的本原”通过三篇形而上学和现象学论文,对“共属”这一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阐发,提出了一种关于生命与世界、自然与历史的哲学。下篇“共属结构的展开”则通过八个具体的论题,细致而微妙地将“共属”这一思想展示于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经验中。这本书的意图,是要将哲学重新置入到与我们自身生命经验的关联里,从这里开始一种朴素的思想,并引导我们走向对整全的求索。
作者简介
王凌云,1979年生于江西湖口,师从张志扬教授学习哲学,2006年获哲学硕士单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哲学泵。已出版专著《论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词的伦理》(上海书店,2007),译著有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等。并曾在《世界哲学》,《新诗评论》等期刊发表哲学、诗学论文若干。
目录
论朴素(代自序)
上篇 共属结构的本原
论共属:一个结构的尝试
论幸福概念:一个现象学的阐释
幸福、运动与实现活动
下篇 共属结构的展开
论起誓
论制作
论保护
元素与空间:一个现象学的初步论纲
孝与幸福:对中国古典伦理生活的一个阐释
寒冷的精神分析
灯的精神分析
温暖的现象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四作为活动与感受的幸福
幸福乃是生命的圆满实现。这一圆满实现包含着双重方面:从实体方面看,幸福意味着个体的生命结构本身的完满展开或实现,亦即个体潜能的完全实现;从主观方面看,幸福意味着一种感受,一种绝对满足,一般被称为“幸福感”。由于个体的潜能或可能性只能通过活动展现出来,幸福的实体性系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现活动(en—ergeia)。但同时,这种实体性的幸福也携带着自身的必然派生物,那就是幸福感。
幸福概念所包含的这种双重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活动与生命的圆满实现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活动能使生命通向完满?其次,作为活动的幸福与作为感受的幸福(幸福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幸福感有哪些层次或级次,这些级次之间又具有何种关联?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提出的命题对下面的分析具有根本的指引意义。这一命题就是:“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也就是说,一切活动都指向善。这一命题是一个现象学的命题,它道出了所有真正活动的普遍本质结构。正是由于一切活动都指向善,活动才成为生命通向整全或圆满的途径。以下我们对活动本身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描述。
在每一项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两个层面:1.活动的质料,它包括活动所要打交道的事物、身体和环境,以及活动所指向的直接目的;2.活动的形式,它包括活动的规则与原则。然而这两个层面的关联,亦即活动形式对质料的规定作用,是通过活动中暗含的第三个层面来进行的:3.活动中对整体的指引。每一活动都具有对自身的善的指向,因为做每件事都内在地包含着“做得好”的要求,只要他是在真正投入活动(在活动之中存在)。这种对“做得好”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活动朝向整体的指引,因为做得好无非就是各种质料根据形式而来的协调一致,以及活动的诸形式之间的协调一致(活动的诸规则的统一)。因此,在任何活动中都有一种向着整体,也就是向着“善”的超越。“善”无非就是整体的统一性,这种统一的要求蕴藏在人的每一活动中。
我们不妨以跑步为例说明活动的质料、形式及其与整体的关联。跑步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其质料主要是身体、距离和跑道的地理与气候条件。此外,跑步的质料中还包括其直接目的:跑到终点,或跑热。跑步的形式由跑步的规则和原则来规定,诸如慢跑或速跑、长跑或短跑、跑得快或跑得身体舒适等。然而,跑步的形式要对质料进行规定,必须通过跑步中的整体关联来进行,这样才能“跑得好”。一方面,这种整体关联是指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身体与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跑步的诸形式要求之间也存在一个协调的要求,例如,又要跑得快,又要跑得不累或身体舒适。这种在诸要素、诸原则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就是活动本身的逻各斯或分寸感,也就是活动所要求的“中道”。
ISBN | 9787516181836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凌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