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 本书是TCP/IP领域的经典教材,历久弥新,针对TCP/IP协议及网络的*新进展进行修订。内容*,使用广泛。荣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书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2. 结构上系统性强。以TCP/IP的层次结构为主线,自底向上地逐层介绍了TCP/IP协议族的各个子协议,层次分明,概念准确,内容连贯,逻辑性强。覆盖TCP/IP的基本内容和各个主要方面,并反映了TCP/IP协议的新发展和未来趋势。
3. 叙述上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容易理解,可读性强。
4. 内容上清晰翔实,用例贴切。给出了一些便于理解的实例,使理论内容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
5. 每章末都有本章要点和习题,便于读者掌握重点,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作者简介
作者:兰少华、杨余旺、吕建勇
目录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因特网及其相关技术催生新
的时代1
1.1.1信息化时代1
1.1.2适应新时代的国家
战略5
1.2网络互联的动机和技术7
1.2.1网络互联的动机7
1.2.2网络互联技术8
1.3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9
1.3.1因特网的发展轨迹9
1.3.2中国互联网的
发展12
1.4有关因特网的组织机构15
1.4.1因特网体系结构
委员会15
1.4.2因特网协会16
1.4.3因特网网络信息
中心16
1.4.4因特网名称与数字
地址分配机构17
1.4.5WWW协会17
1.5请求注解17
1.5.1因特网技术文档17
1.5.2因特网标准建立
过程18
1.5.3获取RFC文档20
1.6下一代因特网21
1.6.1迈向新一代网络21
1.6.2中国的下一代互联
网络22
本章要点24
习题24
第2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
结构26
2.1计算机网络概念26
2.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和发展26
2.1.2计算机网络的
分类27
2.1.3网络协议与体系
结构28
2.1.4局域网技术31
2.1.5广域网技术33
2.1.6无线网络35
2.1.7因特网接入方式44
2.2因特网体系结构46
2.2.1因特网的概念46
2.2.2因特网的特点47
2.2.3因特网协议分层47
2.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
TCP/IP的关系48
2.4TCP/IP协议族49〖3〗本章要点50
习题51
第3章IP地址52
3.1IP地址概述52
3.2分类IP地址53
3.3特殊IP地址55
3.4私有网络地址57
3.5IP地址配置58
3.6子网及子网掩码59
3.7超网63
3.8无类地址65
本章要点66
习题67
第4章地址解析68
4.1地址解析协议68
4.1.1地址解析原理69
4.1.2ARP高速缓存70
4.1.3arp实用程序72
4.1.4地址解析实例73
4.1.5地址解析中的常见
问题77
4.2反向地址解析协议77
4.3地址解析报文79
4.3.1地址解析报文
格式79
4.3.2地址解析报文
处理79
4.3.3地址解析报文
封装81
4.4代理ARP82
本章要点83
习题83
第5章IP协议84
5.1IP数据报格式84
5.2无连接数据报传输88
5.2.1首部校验88
5.2.2数据分片与重组91
5.3IP数据报选项93
5.3.1选项格式93
5.3.2选项类型93
5.4IP模块的结构97
本章要点98
习题98
第6章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99
6.1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99
6.2ICMP报文格式与类型100
6.2.1ICMP报文格式100
6.2.2ICMP报文类型100
6.3ICMP差错报告101
6.3.1信宿不可达报告101
6.3.2数据报超时报告103
6.3.3数据报参数错
报告103
6.4ICMP控制报文104
6.4.1源抑制报文104
6.4.2重定向报文105
6.5ICMP请求与应答报文对106
6.5.1回应请求与应答
报文107〖3〗6.5.2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报文108
6.5.3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报文109
6.5.4路由器请求与通告
报文109
6.6ICMP报文封装110
本章要点111
习题112
第7章IP路由113
7.1直接传递与间接传递113
7.2IP路由概述113
7.3路由表115
7.3.1路由表的构成115
7.3.2路由算法117
7.4静态路由117
7.5动态路由119
7.5.1路由信息协议121
7.5.2开放*短路径
优先126
7.5.3增强型内部网关路
由协议EIGRP128
7.5.4边界网关协议130
本章要点134
习题135
第8章传输层协议136
8.1进程间通信136
8.2TCP段格式138
8.3TCP连接的建立和拆除142
8.3.1TCP连接的建立142
8.3.2TCP连接的拆除142
8.4TCP流量控制144
8.5TCP拥塞控制145
8.6TCP差错控制146
8.7TCP状态转换图147
8.8用户数据报协议149
8.8.1UDP数据报格式149
8.8.2UDP伪首部150
8.9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150
8.9.1SCTP相关概念151
8.9.2SCTP功能152
8.9.3SCTP分组153
8.9.4SCTP基本信令
流程155
本章要点156
习题157
序言
第2版前言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以其高效、可靠、实用的特点和得天独厚的因特网背景,逐渐确立了它在网络中的统治地位。一系列与因特网密切相关的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物联网将人与人联结的因特网延展到了所有智能物;移动互联网将因特网的固定联结拓展到了移动和无线联结;大数据将因特网的应用推进到了更深、更广和更有效的层次;云计算将因特网的服务提高到了完美的状态。而这些技术所基于的网络的核心就是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协议族,协议层次清晰、功能强大、性能稳定。TC/IP协议是网络研究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方法在该协议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体现。各种新型应用的技术需求推动着TCP/IP协议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了解和掌握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是对每个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基本的要求。
本书在介绍TCP/IP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本书的特点:
① 内容上力求全面,涵盖TCP/IP的基本内容和各个主要方面;
② 改编中尽量反映互联网的*新发展;
③ 叙述方法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注意内容的联系、连贯及逻辑性。
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结构、特点和风格;修订了原书中的文字错误;明确了原书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内容;增加了一些TCP/IP协议发展中涉及的新技术。
全书共分21章。第1章概述TCP/IP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标准文档的形成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2章在回顾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并将TCP/IP的结构与ISO/OSI进行比较。第3章介绍IP地址的相关概念,对子网、子网掩码、超网和无类地址进行讨论。第4章介绍地址解析和反向地址解析的原理,给出地址解析的报文格式和处理过程,并对代理ARP技术进行介绍。第5章对TCP/IP网络层的IP协议进行介绍,主要围绕IP数据报的格式、IP数据报首部的校验、数据的分片与重组、IP 数据报的选项以及IP模块的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第6章介绍TCP/IP网络层的另一个重要协议——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详细阐述ICMP协议原理、报文格式、差错报告、控制报文和请求应答报文对。第7章讨论TCP/IP的路由功能,给出路由表的基本结构和路由算法,介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概念,重点介绍动态路由中的路由表的建立和刷新协议(RIP、OSPF、BGP)。第8章介绍TCP/IP传输层协议——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无连接的UDP协议和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重点讨论TCP连接、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问题。第9章讨论因特网的域名系统,介绍名称的解析方法、DNS 报文格式、资源记录以及包含资源记录信息的数据库文件。第10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BOOTP 和DHCP协议,DHCP是在BOOT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现主机参数自动配置的协议。第11章介绍IP组播的基本概念和模型,重点讨论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和组播路由协议。第12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文件传输协议,介绍FTP进程通信模型和命令,以及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并给出FTP 与TFTP 的比较。第13 章讨论TCP/IP 应用层的电子邮件系统,介绍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邮件获取协议(POP3、IMAP)和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第14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远程登录协议,介绍Telnet概念、命令、选项协商及操作模式。第15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该协议是实现WWW全球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协议。第16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对简单网络管理模型、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及其报文格式、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进行介绍。第17章介绍移动IP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第18章讨论当前广泛关注的因特网的服务质量问题,介绍服务质量的概念以及适应多媒体业务服务质量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并重点讨论与服务质量相关的两个关键技术——集成业务和区分业务。第19章讨论能够灵活地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支持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介绍MPLS的组件、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相关协议。第20章讨论因特网的安全问题,介绍当前存在的安全威胁和对抗这些安全威胁的安全服务,讲述保证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并对因特网的IP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进行深入的讨论。第21章讨论新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协议,介绍IPv6的数据报格式、扩展首部、IPv6地址和ICMPv6,并讨论从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
本书第1版的第1~9章和第20章由兰少华编写,第10~19章由杨余旺编写,第21章由吕建勇编写。全书由兰少华统稿。第2版主要由兰少华在第1版的基础上编写修订完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RFC文档,参考了百度百科、百度文库、Wikipedia以及网上的相关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大多没有原始的出处,所以无法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只能在此对这些资料的原始作者表示感谢,对他们所做的工作和贡献表示敬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加之TCP/IP协议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本书可能在某些点上仍未能反映*新的发展,甚至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第1版曾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书二等奖,荣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奖。
编者2017年2月
文摘
第3章IP地址
IP地址是因特网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IP地址在IP层实现了底层网络地址的统一,使因特网的网络层地址具有全局*性和一致性。IP地址含有位置信息,反映了主机的网络连接,是因特网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的依据。本章在介绍IP地址概念、IP地址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了与IP地址相关的子网技术、超网技术以及无类网络地址。
3.1IP地址概述
地址是标识对象所处位置的标识符。传输中的信息带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标识通信的源结点和目的结点,即信源和信宿。目的地址是传输设备为信息进行寻址的依据。
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底层网络技术)通常具有不同的编址方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址结构和不同的地址长度上。
在一个物理网络中,每个结点都至少有一个机器可识别的地址,该地址叫作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有两个特点: 不一致性和不*性。不一致性是指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采用不同的编址方式;不*性是指不同的物理网络中结点的物理地址可能重复。
为了保证寻址的正确性,必须确保一个网络中结点地址的*性,这一要求在单一的物理网络中很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当多个不同的物理网络进行互联时,这种*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另外,不同物理网络在地址编址方式上的不统一会给寻址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在进行网络互联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物理网络地址的统一问题。在第2章我们已经提到因特网是在网络级进行互联的,因此,因特网在网络层(IP层)完成地址的统一工作,将不同物理网络的地址统一到具有全球*性的IP地址上,IP层所用到的地址叫作因特网地址,又称为IP地址。实现地址统一的概念模式如图31所示。
图31用IP地址统一物理网络地址
因特网采用一种全局通用的地址格式,为全网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都分配一个因特网地址,以此屏蔽物理网络地址的差异。
早期的ARPANET的主机地址就采用了层次型地址(P,N),这种地址体现了网络的层次结构,便于进行寻址。寻址时先找到主机所在的网点P,然后再根据N找到该网点中的主机。因特网沿用了ARPANET的思想, 仍然采用层次型地址。因特网由网络互联而成,网络由主机互联而成。因此,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如图32所示。
1. 本书是TCP/IP领域的经典教材,历久弥新,针对TCP/IP协议及网络的*新进展进行修订。内容*,使用广泛。荣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书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2. 结构上系统性强。以TCP/IP的层次结构为主线,自底向上地逐层介绍了TCP/IP协议族的各个子协议,层次分明,概念准确,内容连贯,逻辑性强。覆盖TCP/IP的基本内容和各个主要方面,并反映了TCP/IP协议的新发展和未来趋势。
3. 叙述上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容易理解,可读性强。
4. 内容上清晰翔实,用例贴切。给出了一些便于理解的实例,使理论内容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
5. 每章末都有本章要点和习题,便于读者掌握重点,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作者简介
作者:兰少华、杨余旺、吕建勇
目录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因特网及其相关技术催生新
的时代1
1.1.1信息化时代1
1.1.2适应新时代的国家
战略5
1.2网络互联的动机和技术7
1.2.1网络互联的动机7
1.2.2网络互联技术8
1.3因特网的形成和发展9
1.3.1因特网的发展轨迹9
1.3.2中国互联网的
发展12
1.4有关因特网的组织机构15
1.4.1因特网体系结构
委员会15
1.4.2因特网协会16
1.4.3因特网网络信息
中心16
1.4.4因特网名称与数字
地址分配机构17
1.4.5WWW协会17
1.5请求注解17
1.5.1因特网技术文档17
1.5.2因特网标准建立
过程18
1.5.3获取RFC文档20
1.6下一代因特网21
1.6.1迈向新一代网络21
1.6.2中国的下一代互联
网络22
本章要点24
习题24
第2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体系
结构26
2.1计算机网络概念26
2.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和发展26
2.1.2计算机网络的
分类27
2.1.3网络协议与体系
结构28
2.1.4局域网技术31
2.1.5广域网技术33
2.1.6无线网络35
2.1.7因特网接入方式44
2.2因特网体系结构46
2.2.1因特网的概念46
2.2.2因特网的特点47
2.2.3因特网协议分层47
2.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
TCP/IP的关系48
2.4TCP/IP协议族49〖3〗本章要点50
习题51
第3章IP地址52
3.1IP地址概述52
3.2分类IP地址53
3.3特殊IP地址55
3.4私有网络地址57
3.5IP地址配置58
3.6子网及子网掩码59
3.7超网63
3.8无类地址65
本章要点66
习题67
第4章地址解析68
4.1地址解析协议68
4.1.1地址解析原理69
4.1.2ARP高速缓存70
4.1.3arp实用程序72
4.1.4地址解析实例73
4.1.5地址解析中的常见
问题77
4.2反向地址解析协议77
4.3地址解析报文79
4.3.1地址解析报文
格式79
4.3.2地址解析报文
处理79
4.3.3地址解析报文
封装81
4.4代理ARP82
本章要点83
习题83
第5章IP协议84
5.1IP数据报格式84
5.2无连接数据报传输88
5.2.1首部校验88
5.2.2数据分片与重组91
5.3IP数据报选项93
5.3.1选项格式93
5.3.2选项类型93
5.4IP模块的结构97
本章要点98
习题98
第6章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99
6.1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99
6.2ICMP报文格式与类型100
6.2.1ICMP报文格式100
6.2.2ICMP报文类型100
6.3ICMP差错报告101
6.3.1信宿不可达报告101
6.3.2数据报超时报告103
6.3.3数据报参数错
报告103
6.4ICMP控制报文104
6.4.1源抑制报文104
6.4.2重定向报文105
6.5ICMP请求与应答报文对106
6.5.1回应请求与应答
报文107〖3〗6.5.2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报文108
6.5.3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报文109
6.5.4路由器请求与通告
报文109
6.6ICMP报文封装110
本章要点111
习题112
第7章IP路由113
7.1直接传递与间接传递113
7.2IP路由概述113
7.3路由表115
7.3.1路由表的构成115
7.3.2路由算法117
7.4静态路由117
7.5动态路由119
7.5.1路由信息协议121
7.5.2开放*短路径
优先126
7.5.3增强型内部网关路
由协议EIGRP128
7.5.4边界网关协议130
本章要点134
习题135
第8章传输层协议136
8.1进程间通信136
8.2TCP段格式138
8.3TCP连接的建立和拆除142
8.3.1TCP连接的建立142
8.3.2TCP连接的拆除142
8.4TCP流量控制144
8.5TCP拥塞控制145
8.6TCP差错控制146
8.7TCP状态转换图147
8.8用户数据报协议149
8.8.1UDP数据报格式149
8.8.2UDP伪首部150
8.9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150
8.9.1SCTP相关概念151
8.9.2SCTP功能152
8.9.3SCTP分组153
8.9.4SCTP基本信令
流程155
本章要点156
习题157
序言
第2版前言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TCP/IP协议以其高效、可靠、实用的特点和得天独厚的因特网背景,逐渐确立了它在网络中的统治地位。一系列与因特网密切相关的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物联网将人与人联结的因特网延展到了所有智能物;移动互联网将因特网的固定联结拓展到了移动和无线联结;大数据将因特网的应用推进到了更深、更广和更有效的层次;云计算将因特网的服务提高到了完美的状态。而这些技术所基于的网络的核心就是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协议族,协议层次清晰、功能强大、性能稳定。TC/IP协议是网络研究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很多非常优秀的思想方法在该协议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体现。各种新型应用的技术需求推动着TCP/IP协议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了解和掌握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是对每个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基本的要求。
本书在介绍TCP/IP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本书的特点:
① 内容上力求全面,涵盖TCP/IP的基本内容和各个主要方面;
② 改编中尽量反映互联网的*新发展;
③ 叙述方法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注意内容的联系、连贯及逻辑性。
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结构、特点和风格;修订了原书中的文字错误;明确了原书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内容;增加了一些TCP/IP协议发展中涉及的新技术。
全书共分21章。第1章概述TCP/IP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标准文档的形成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2章在回顾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并将TCP/IP的结构与ISO/OSI进行比较。第3章介绍IP地址的相关概念,对子网、子网掩码、超网和无类地址进行讨论。第4章介绍地址解析和反向地址解析的原理,给出地址解析的报文格式和处理过程,并对代理ARP技术进行介绍。第5章对TCP/IP网络层的IP协议进行介绍,主要围绕IP数据报的格式、IP数据报首部的校验、数据的分片与重组、IP 数据报的选项以及IP模块的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第6章介绍TCP/IP网络层的另一个重要协议——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详细阐述ICMP协议原理、报文格式、差错报告、控制报文和请求应答报文对。第7章讨论TCP/IP的路由功能,给出路由表的基本结构和路由算法,介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概念,重点介绍动态路由中的路由表的建立和刷新协议(RIP、OSPF、BGP)。第8章介绍TCP/IP传输层协议——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无连接的UDP协议和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重点讨论TCP连接、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问题。第9章讨论因特网的域名系统,介绍名称的解析方法、DNS 报文格式、资源记录以及包含资源记录信息的数据库文件。第10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BOOTP 和DHCP协议,DHCP是在BOOT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现主机参数自动配置的协议。第11章介绍IP组播的基本概念和模型,重点讨论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 和组播路由协议。第12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文件传输协议,介绍FTP进程通信模型和命令,以及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并给出FTP 与TFTP 的比较。第13 章讨论TCP/IP 应用层的电子邮件系统,介绍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邮件获取协议(POP3、IMAP)和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第14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远程登录协议,介绍Telnet概念、命令、选项协商及操作模式。第15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该协议是实现WWW全球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协议。第16章讨论TCP/IP应用层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对简单网络管理模型、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及其报文格式、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进行介绍。第17章介绍移动IP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第18章讨论当前广泛关注的因特网的服务质量问题,介绍服务质量的概念以及适应多媒体业务服务质量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并重点讨论与服务质量相关的两个关键技术——集成业务和区分业务。第19章讨论能够灵活地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支持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介绍MPLS的组件、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和相关协议。第20章讨论因特网的安全问题,介绍当前存在的安全威胁和对抗这些安全威胁的安全服务,讲述保证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并对因特网的IP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进行深入的讨论。第21章讨论新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协议,介绍IPv6的数据报格式、扩展首部、IPv6地址和ICMPv6,并讨论从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
本书第1版的第1~9章和第20章由兰少华编写,第10~19章由杨余旺编写,第21章由吕建勇编写。全书由兰少华统稿。第2版主要由兰少华在第1版的基础上编写修订完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RFC文档,参考了百度百科、百度文库、Wikipedia以及网上的相关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大多没有原始的出处,所以无法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只能在此对这些资料的原始作者表示感谢,对他们所做的工作和贡献表示敬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加之TCP/IP协议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本书可能在某些点上仍未能反映*新的发展,甚至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第1版曾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书二等奖,荣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奖。
编者2017年2月
文摘
第3章IP地址
IP地址是因特网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IP地址在IP层实现了底层网络地址的统一,使因特网的网络层地址具有全局*性和一致性。IP地址含有位置信息,反映了主机的网络连接,是因特网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的依据。本章在介绍IP地址概念、IP地址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了与IP地址相关的子网技术、超网技术以及无类网络地址。
3.1IP地址概述
地址是标识对象所处位置的标识符。传输中的信息带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标识通信的源结点和目的结点,即信源和信宿。目的地址是传输设备为信息进行寻址的依据。
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底层网络技术)通常具有不同的编址方式,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地址结构和不同的地址长度上。
在一个物理网络中,每个结点都至少有一个机器可识别的地址,该地址叫作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有两个特点: 不一致性和不*性。不一致性是指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采用不同的编址方式;不*性是指不同的物理网络中结点的物理地址可能重复。
为了保证寻址的正确性,必须确保一个网络中结点地址的*性,这一要求在单一的物理网络中很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当多个不同的物理网络进行互联时,这种*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另外,不同物理网络在地址编址方式上的不统一会给寻址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在进行网络互联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物理网络地址的统一问题。在第2章我们已经提到因特网是在网络级进行互联的,因此,因特网在网络层(IP层)完成地址的统一工作,将不同物理网络的地址统一到具有全球*性的IP地址上,IP层所用到的地址叫作因特网地址,又称为IP地址。实现地址统一的概念模式如图31所示。
图31用IP地址统一物理网络地址
因特网采用一种全局通用的地址格式,为全网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都分配一个因特网地址,以此屏蔽物理网络地址的差异。
早期的ARPANET的主机地址就采用了层次型地址(P,N),这种地址体现了网络的层次结构,便于进行寻址。寻址时先找到主机所在的网点P,然后再根据N找到该网点中的主机。因特网沿用了ARPANET的思想, 仍然采用层次型地址。因特网由网络互联而成,网络由主机互联而成。因此,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构成,如图32所示。
ISBN | 9787302468707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兰少华、杨余旺、吕建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