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中卷) 978751790592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中卷)》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宋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金驹杯”世界大学生摄影展组委会秘书长。从事摄影专业教育28年,并在教学与教学管理、科研与艺术创作中,获得诸多成绩。代表作品有《行走中国—宋靖摄影作品集》等。

目录

安哥:从“以民间面目出现”到“民间的立场”
陈锦:坚守自己的认识,也不拒绝新的东西
傅拥军:必须要用相机为人做一件好事
侯登科:固守自我的思想者
胡武功:做评论、做策展的纪实摄影家
解海龙:用二十多年做一件事
李楠:一名摄影师的坚守
李晓斌:独立的人格与历史的眼光
李英杰:我的摄影经历令我感到自信
陆元敏:从道路裂痕拍到城市风景
孙明经:乱世中的学者、爱国者
王立平:“自然·社会·人”的观察家
翁乃强:记录时代,实事求是,现场抓拍
昊家林:坚实地垒起属于自己的摄影小山
晓庄:用本能记录下眼睛看到的
扬延康: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等你

序言

自序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建院20周年。从1989年在摄影系任教开始到摄影学院成立的20年里我一直在从事图片摄影教育工作,前不久,我和学院同事研讨教育工作时还谈起,我们这些人注定不能成为真正的摄影家,我们是摄影教育工作者,将来墓碑上也得这么写。这个身份,决定了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摄影家访谈书著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也决定了我能够有信心把这几十位不知被采访过多少次、不知多少次出现在各种报纸书刊中的人物的事迹重新发掘一遍而呈现给读者。
所以我选定这些摄影家,就是认定他们可以成为学习摄影的学生或是一般摄影爱好者的榜样、成功的楷模或是事业的目标吧,因为他们都是书写中国摄影史不可缺席的人物,无论评论界对他们的作品和成就是不是有不同的声音,他们的成功都代表了社会的认可,代表了他们用摄影的方式实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不会评论他们的作品。对我来说,我的问题不是围绕他们的创作与作品,我不会设计好问题让那些摄影家说出心中的秘密、作品背后的秘密等等,我不是要去带领读者了解影像的奥秘。恰恰相反,我在和每一位摄影家开始对话时,首先要把我唯一的目的告诉对方,就是要和他们一起探讨摄影教育的问题,尽管不是每次都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都会带给学生们启迪。应该感谢这些成名成家的摄影师,他们对我的理解、对摄影教育的关注、对年轻人的关心都令我感动,而且他们谈及的问题都很在点子上,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中肯,我很欣慰可以把这些极其有益的教诲通过本书带给年轻读者。
具体地谈,我在多年的教学当中发现,摄影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国外摄影名家如数家珍,但普遍地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很多中国的优秀摄影家,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我们摄影学院会通过在摄影史教学中加强中国摄影史的部分来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另一方面,我想通过这本访谈录,让这些摄影家亲口讲出他们都是为什么做摄影、如何做摄影,以及如何有所成就的。摄影的这些问题对摄影师来说又是个人生、事业的选择问题,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下,这些中国摄影家的思考与选择应该会比国外的摄影家们对学生有更强的借鉴意义。说到底,教育就是要解决学生们关于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那么通过这些经历与成就不尽相同的摄影家,我要让学生领悟到其中共通的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是学习摄影、选择摄影作为实现自我手段的学生,我们要依靠我们身边的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创作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更长远来说,那些学生们所不知道的中国摄影家是支撑我们摄影史主线的人,而这些学生未来是要继承发扬我们的摄影事业乃至民族文化事业的,没有对自己摄影史的了解就很难唤起对自己摄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就更难自觉,所以这个矛盾的解决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那么学生在认清楚了学习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在和这些摄影家的访谈中也强调了这点想法,每个成功的摄影家的经历中那些有重要意义的、需要做出选择和付之行动的关键点是不可错过的。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他们也都毫无保留地谈出来了。其实,我书里的这些摄影家的经历还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可以说都是充满坎坷与波折的,当然也一定是存在机遇的,你会在其中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像吕厚民吕老,看似波澜不惊地成为伟人身边的摄影师,但是通过他的全心全意的努力工作,他成功地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岗位上创造出了足以留给历史的一大笔影像的财富,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
因为我写书是从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围绕的核心是育人,所以我还选了一些在摄影界取得了特殊成就和地位的名家,他们多是从摄影家转变为教育家或是全民摄影文化的推动者。比如罗光达,他和吴印咸都属于新中国老一辈新闻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都放下相机投身到摄影教育的开拓与创业中来,在各大艺术院校担任领导工作。再有像王立平,身为著名作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拨乱反正的历史时刻,和一帮爱好摄影的朋友,从摄影的小天地向整个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发出唤醒的呐喊声,成就了值得载入中国摄影史的一个重要时刻。所以,虽然他后来的主要艺术创作不在摄影领域,但学生们还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他和那段历史的,因为我们正是想让年轻人明白一点,无论是摄影还是其他专业,接受高等教育,都不是为了把人生限定在一个方向上,我们要用这些生动有力的故事,来启迪他们把路走得宽广和长远。
身为摄影人,当然应该把自己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认识人或事和认识作品一样都要有深度。我书中采访的不少摄影家都是各级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尤其像李光前书记和王瑶主席,身处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最高管理层,听他们讲述如何从热爱摄影、坚持创作并取得辉煌的成绩,到投身中国摄影事业的构建与推动,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在社会中的定位时能够跳出思维定式,能够同时拥有大局观,能够把个人与他人、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从事摄影工作是要有情怀与奉献精神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书中选取的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他们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向读者阐释了这种情怀与精神。这些既是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又是人生必需的实践。
就这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又都反复向学子们证明着一点,就是人生中充满着不可错过的十字路口,平时要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才能最终成功。
(注:本书“讲评”部分除署名外均由作者宋靖完成。)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宋靖:本质上说,影像从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种文物,就好比考古发掘文化层中的灰烬与瓦砾,满足与“人类活动有关”和“成为历史的过去”这两个基本特征。
李晓斌:对,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文物,什么东西以后更有价值,你通过了解历史文物的产生,以后就会有常识性的判断,这种判断要不是做文物工作,普通人是很难感受到的,而这个道理对我摄影观的形成又极为关键。所以说那个时候我就已经认识到有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实际上是潜意识的东西,另外和受历史主义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一个就是环境,我刚去的时候,晚年的沈从文还在历史博物馆劳动改造,整天拿个扫把扫走廊和院子。那个时候你要是想和这些老先生、大家学点什么,他们都高兴极了,他们会偷偷地教你,告诉你,热情至极。
宋靖:这绝对是奇遇,好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大英雄的成就都离不开一番奇遇!
李晓斌:那时候的公共图书馆对我们肉部人士开放,而且图书馆里任何书都有,很多书都非常珍贵,没有受到“文革”的损坏,我在那里就看到过很多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名画大观、民国时期的卉玩指南等珍贵书籍。那个时候学习很方便,包括接触的人其实都算得上中国的精英,虽然他们看上去都特别不起眼,但大家彼此之间都是称兄道弟,到现在见了面也还是如此。
宋蜻:那时候那种环境,你们很自然地会对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很关注,对吧?李晓斌:还是因为我的工作跟历史、跟文化形态有关,我的摄影的截取面很自然地就跟这些有关,还跟人民生活、跟现实有关。而且有了一个很准确的定位以后,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比如说我的作品多少年不能展出,受到质疑,受到批判,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认为我是对的,这些东西可以留给历史作证。
ISBN9787517905929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作者宋靖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