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生物地球化学 97875027958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托马斯·斯蒂芬·比安奇(Thomas S.Bianchi) 译者:于志刚 姚庆祯 姚鹏

托马斯·斯蒂芬·比安奇(Thomas S.Bianchi),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1978年获纽约道林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海洋生态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科学博士学位。1990年开始先后在美国拉玛尔大学和杜兰大学任教,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6—2013年任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学系教授,系该院首位“James R.Whatley”地球科学讲席教授。2013年至今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地质系“Jon and Beverly Thompson”讲席教授。比安奇教授曾两次获得美国“Fulbright”研究奖,2013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2017年获选国际地球化学协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EAG)会士。比安奇教授为国际著名化学海洋学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包括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河口和近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等。迄今在“Nature”、“PNAS”、“GCA”、“GRL”和“L&O”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共出版专著7部。现任“MarineChemistry”杂志主编。

目录

第一章河口科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节河口的重要性
第二节河口科学概述
第三节人类对河口的影响和管理问题
第四节河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篇河口物理动力学
第二章河口的成因和地貌学
第一节年代、形成及分类
第二节不同类型河口的分布和沉积过程
第三章水动力学
第一节水循环
第二节总环流、混合模式和盐度平衡
第三节存留时间
第二篇河口水化学
第四章物理性质和梯度
第一节热力学平衡模型和动力学
第二节水的物理性质和盐类的溶解性
第三节河口溶解盐类的来源和混合
第四节盐度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第五节溶解组分的反应活性
第六节离子活度、形态和平衡模型
第七节悬浮颗粒物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五章水中的溶解气体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第二节大气—水交换
第三节河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溶解气体在水—气界面的通量
第三篇河口沉积特性
第六章沉积物的来源和分布
第一节风化过程
第二节侵蚀、输运和沉积
第三节河口最大浑浊带、底边界层和浮泥
第七章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放射性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河口研究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第三节稳定同位素
第四篇有机物的来源与转化
第八章有机物循环
第一节有机物的产生
第二节河口中的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物
第三节有机碎屑的降解
第四节早期成岩作用
第五节动物—沉积物关系和有机物循环
第六节河口沉积物中控制有机物保存的因素
第九章有机物特性
第一节总有机物分析技术
第二节分子生物标志物
第五篇生源要素和痕量金属的循环
第十章氮循环
第一节河口中氮的来源
第二节无机氮和有机氮的转化与循环
第三节溶解态氮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第四节一些河口的氮收支
第十一章磷和硅循环
第一节河口中磷的来源
第二节沉积物—水界面磷的交换通量
第三节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循环
第四节河口磷的收支
第五节河口中硅的来源
第六节硅循环
第十二章硫循环
第一节河口硫的来源
第二节河口沉积物中无机和有机硫的循环
第三节河口水体中无机和有机硫的循环
第十三章碳循环
第一节全球碳循环
第二节溶解无机碳的转化和循环
第三节河口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释放
第四节溶解和颗粒有机碳的转化与循环
第五节碳的生态迁移
第六节一些河口碳的收支
第十四章痕量金属循环
第一节痕量金属的来源与丰度
第二节金属离子化学基础
第三节水体中痕量金属的循环
第四节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的循环与通量
第六篇河口的人为输入
第十五章河口中人类活动的压力
第一节河口中人类活动的变化
第二节痕量金属的分配与毒性
第三节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分配与毒性
第四节营养盐输入和富营养化
第五节环境变化历史的重建
第七篇河口的全球影响
第十六章河口—近海相互作用
第一节河流、河口和近海
第二节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
第三节地下水向近海的输入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海岸平原型河口发育于低地势海岸,是早期河流峡谷型河口的一个亚型,是世界上研究最充分的一类河口(图2.5;Perillo,1995)。世界上研究海岸平原型河口沉积动力学的几个典型例子为:美国的切萨皮克湾(Nichols,1974;Biggs and Howell,1984)、特拉华湾(Schuhel and Meade,1977;Kraft et al.,1979)、英国泰晤上河口(Langhorne,1977)及中国长江口(McKee et al.,2004)。全球海岸平原的面积大约为5.7×106 kff12( Colquhoun,1968),这些由松散沉积物形成的低地势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条或多条河流穿过。海岸平原沉积要么足随河流输入而来的源自高山地区的沉积物,要么是海进时期来自海洋的沉积(Bokuniewicz,1995)。如前所述,距今大约17000年—6000年前这些河口海岸平原被海洋淹没。从那时起,海平面保持相对稳定,控制沉积动力学的主要是河口上部的水动力和口门附近的潮汐以及沉积物输送过程。海平面上升也导致中心河口周围的流域系统被淹没,从而产生了像切萨皮克湾那样的复杂的河口分支模式,这也可能是世界上研究最充分的一个河口(图2.6)。来自海洋、河流、岸线侵蚀、生物和风沙过程的河口沉积物的分布主要受河口的水动力和地貌控制(详见第六章)。悬移质主要由黏上和粉砂组成,其分布主要受湍流控制;与之相反,粗颗粒沉积物(砂、砾和一些完整的贝壳)的分布受推移质输送控制,其涉及到沿着海床的跳跃式移动过程。因此,正是从河口上部到口门处的河口内部能量梯度的差异(如风、潮汐和波浪)控制着沉积相的组成(Hart,1995)。例如,对曲折的美国奥吉奇河/奥萨博海峡河口的研究发现,细颗粒沉积物在低能量的区域占优势(2号、3号、4号站),这与在高能量的点砂坝(point bars,又称曲流沙坝)(5号站)及口门(1号站)具有更高丰度的粗颗粒沉积物的情形恰好相反(图2.7;Howard et al.,1975)。在河口三个基本区域(河口上部、中部及口门处)存在的这种不同的沉积相分布模式在低地势海岸平原型河口系统中是很典型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布模式也存在于其他类型的河口。在河口上部沉积作用以河流沉降占主导,在河口中心或中部由于生产力较高,沉积作用主要受生物过程影响(如粪便颗粒沉降和沉积物中的生物扰动),而在口门处则是高能量的海洋过程(波浪、沿岸搬运及潮汐能量)控制着沉积作用(图2.7)。沿岸搬运是控制这些河口口门附近粗颗粒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动力。第六章将详细讨论河口沉积相的输运和组成以及河口沉积物的层理(bedding,即原生成层构造)。
ISBN9787502795894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托马斯·斯蒂芬·比安奇 (Thomas S.Bianchi)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