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丁丁(精) 97875148350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779333 类别: 图书 艺术与摄影 传记 书画
编辑推荐

自从1929年1月10日在比利时的一份名为《小二十世纪》的报纸上首次登载以后,一个小圆脸、小圆眼睛、头上傲然竖立起一撮头发的年轻记者,还有和他几乎形影不离的爱犬米卢,一下子就迷住了广大的小读者。
近90年以来,丁丁和他的伙伴们历经战乱的洗礼,走过战后世界政治势力的对立,更走遍了全球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长大,更成为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7岁到77岁”,这是这部经典作品读者的适读年龄——年轻人为故事、为笑料所吸引;成年人能从中感受到对政治的讽刺,对现实的调侃,体会文字的隐喻和预见的艺术;老年人凭借它回味人生的经历和感悟。痴迷的丁丁学家们一遍又一遍地重读《丁丁历险记》,每次读来都会有新的发现。丁丁和《丁丁历险记》的神奇魅力是永存的!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答案,而且更想知道连环画大师埃尔热创作《丁丁历险记》的艰辛故事和曲折历程。那么,就请跟随法新社的著名记者,一起走进迈克·法尔编著的《永远的丁丁(精)》所记录的真实世界吧!

作者简介

作者:(英)迈克·法尔 译者:邹晓平
迈克·法尔,1953年出生于巴黎。在英国完成学业后,他成为了路透社的驻外记者,后又供职于《每日电讯报》,先被派驻非洲,后到德国。他在德国负责东欧和苏联新闻事务。

迈克·法尔是一位作家、游记作者、文化类书籍作者,以及多部有关埃尔热的著作的译者。他曾在布鲁塞尔与这位连环画家有过长谈。他是记者丁丁的知己和同事,也是最优秀的研究丁丁历险系列的专家之一。

目录

序言
《丁丁在苏联》
《丁丁在刚果》
《丁丁在美洲》
《法老的雪茄》
《蓝莲花》
《破损的耳朵》
《黑岛》
《奥托卡王的权杖》
《金钳螃蟹贩毒集团》
《神秘的流星》
《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
《七个水晶球》和《太阳神的囚徒》
《黑金之国》
《奔向月球》和《月球探险》
《向日葵教授绑架案》
《货舱里的黑幕》
《丁丁在西藏》
《绿宝石失窃案》
《714航班》
《丁丁与丛林战士》
《丁丁和字母艺术》
译后记

序言

丁丁:真实世界里的梦想英雄
丁丁身上有些东西已经跨越时空,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比利时连环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造的这个人物,不过是个少年记者而已,何以在新世纪仍散发出如此充沛的活力呢?始自布鲁塞尔,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他全球性的成功根植在深厚的现实生活中,如同磐石,无论物换星移,不分国家种族。
乔治·雷米(1907年5月22日-1983年3月3日)笔名埃尔热,是出类拔萃的插图画家。他拥有儿童般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为比利时天主教日报《二十世纪报》工作,原本可以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不过很快,他作为插图画家的天分就众所周知了。他为日报的各个角落设计插图,同时他还负责该报每星期四为孩子们出版的增刊《小二十世纪》的相关工作。增刊于1928年11月1日首次发行。为了充实版面,他模仿美国人的方法(不过说到底这在欧洲是一次革新)开始创作连环画。根据他本人的说法,在连环画中文字可以“直接从人物嘴里吐出来”。就这样,1929年1月10日,在《小二十世纪》刊物上,一个名叫丁丁的记者出发了,他被派到莫斯科去采访。各种机缘让埃尔热创造出一个记者,而他自己却从不出去采访报道。从此以后,这个记者的声名将令其所有的“同行”黯然失色。世界各地,哪里有事情发生,丁丁就去往哪里。埃尔热自己却满足于待在房间里天马行空,坐观天下事。直到几十年以后,当丁丁几乎走到他冒险历程的终点时,埃尔热才渐渐开始去世界各地旅行。
成功说来就来。事实充分证明:华莱士教士——这位精力充沛的《二十世纪报》报社社长,后来因同情右派而受到指责的人物,对埃尔热寄予的信任是绝对正确的。每周四,《丁丁历险记》连载时,日报发行量就翻一番;后来变成翻两番;再后来翻六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斯特曼出版社负责出版独立成册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很快,印刷量就跟不上购买需求了,求购者络绎不绝。这么多年来,丁丁连环画册在全球的销量超过1.2亿册,年销量升至万册,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文字,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冰岛语、印尼语、日语、朝鲜语、波斯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还有世界语、拉丁语和卢森堡语,等等。
仅是图画和情节的高质量是无法解释所有这一切的。实际上,如同优秀的小说那样,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根植在令人信服的现实基础上。而且,主题也总是切合实际的。还有,就是埃尔热具有惊人的预见能力,无论是珍珠港事件还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他都预见到了。此外,“丁丁”成功的要素之一还在于细节的精确,这是不知疲倦搜集资料的结果。终其一生,埃尔热一直在建立一个分门别类、丰富多样的资料库:轿车被忠实地临摹下来;武器是照着军火生产商的宣传资料画的;照相机是比着莱卡的广告画的;汽艇、摩托艇来源于从航海展上搜集的资料;衣服绘制取材于时装杂志,等等。埃尔热固执地保存着他认为终有一天会用到的任何东西: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门类繁多的资料、带绘画的明信片、家居手册、涉及各个领域的剪报。战后,他订阅了《国家地理杂志》和《巴黎竞赛画报》,并成了它们的忠实读者。这两本杂志大大丰富了他的资料库。
除了在最初的几个故事中,丁丁马不停蹄地从一次历险冲向另一次历险,对于后来的故事,埃尔热——这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总是不紧不慢地构思着。他是最严厉的自我批评者,挑剔地审视着自己的构想。他设想出各种可能性,最后却只保留一到两种。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他在床头柜上放一本速写本,以便随时记录下来不经意闪现的思想火花——几个名字、一些标题,甚至某些情节发展。战后,为了便于创作《丁丁历险记》系列,他建立了埃尔热工作室。他身边也因此聚集了一群各具特长的年轻艺术家。例如,其中有个航空专家,专门负责核对在画册中出现的不计其数的飞行器,检查其细节描绘是否精确。创作《丁丁历险记》的准备工作耗时很长。工作室有些人的观点是:工作就是不停地画下去,直到埃尔热满意为止。为了《月球探险》一书,埃尔热还专门请人制作了一个火箭模型,以确保制图的精确。在艺术成熟期,埃尔热就是这样工作的。那些最初丁丁还有画家自己匆忙得连喘息都顾不上的探险经历从此画上了句号!读者们也学会了耐心期待。细节把握精确无误,无论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取自于真实生活的背景都富于真实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个埃尔热还有他的读者所目睹的连环画世界。应该把“像丁丁般的”(Tintinesque)这个词组作为新词收入字典: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了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各种人物,以及经历的各种处境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该词组的情形也比比皆是。丁丁,顶着一小撮羽冠般头发的丁丁,穿着高尔夫球裤的丁丁,永远年轻的丁丁,从他所处的环境中获得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真实感。
乔治·雷米的童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极度乏味的——即使是德国占领时期他在布鲁塞尔度过的4年小学生活(1914年-1918年)也不例外。埃尔热很小就喜爱画画。他在作业本的空白处画满了讽刺德国入侵者的漫画。可惜,这些本子现在都找不到了。埃尔热的父亲亚力克西原先在一家儿童服装店工作,后来在埃尔热工作室负责行政。他在1970年辞世,享年88岁。他有个双胞胎兄弟,叫莱昂。兄弟俩经常戴着圆顶礼帽,提着手杖,一起散步:那时可是查理·卓别林的电影风行的年代。埃尔热无法否认,在创作杜邦和杜庞这两位侦探时,他借鉴了父亲和叔叔的形象。埃尔热的母亲伊丽莎自在1946年64岁时去世,那时她儿子正在经受战后的磨难。埃尔热的阿姨妮妮唱歌就像卡斯塔菲尔一样动听。弟弟保罗比埃尔热小5岁,在军队服役,正是他激发埃尔热创造了丁丁,甚至也创造了卑鄙无耻的上校斯庞兹。
埃尔热所接受的中产阶级教育,严格又无趣。他需要发泄,进而在童子军中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自己承认,童子军生活使他的童年回忆披上了一层亮色。夏令营让他有机会走出比利时,去到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他主要的兴趣所在,直至发展到迷恋。他沉浸其中,并从中学到了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后来,这一切都体现在作为童子军和小记者的丁丁身上。像童子军运动一样,《丁丁历险记》获得的世界性的成功从未终结。
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是这套作品另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它成功的关键。虽然儿童与成人喜爱丁丁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埃尔热创造的这个人物不仅迷住了儿童,也同样迷住了成人。丁丁这一系列作品是埃尔热的大师杰作。他曾说“丁丁是为从7岁到77岁的所有年轻人”创作的。但实际的读者群更广大,从刚学念书写字的小朋友到年事已高的丁丁迷,对这套书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分析。而成功本身又催生出更大的成功:儿童长大了,成人了,他们又孕育了新的儿童……神话就这样延续不断。年轻人为故事、为笑料所吸引。成年人能从中感受到对政治的讽刺,对现实的调侃,体会文字的隐喻和预见的艺术。痴迷的丁丁学家们一遍又一遍地重读《丁丁历险记》,每次读来都会有新的发现。丁丁和《丁丁历险记》的神奇魅力是永存的。
迈克·法尔

后记

丁丁诞生于1929年1月1O日,这一天,他和他如影随形的小伙伴米卢踏上开往苏联的火车。丁丁的最后一次旅行是在字母艺术的迷宫,不过,由于作者埃尔热1985年5月5日去世,他的这次旅行在中途戛然而止,只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
时至今日,永远年轻的丁丁已“高龄”八十有七;而且在埃尔热去世之后,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再也没有去别的地方旅行。全套24册的丁丁历险系列却依然每年畅销全球几百万册,魅力未曾退减。
丁丁历险系列是连环画史上的传奇,其创作者埃尔热也被尊为欧洲连环画之父和法语连环画的奠基人。1999年,《法国世界报》的读者评选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书籍,丁丁历险系列名列第18位。
关于丁丁,埃尔热是这么说的:“丁丁不为人类的福祉而斗争。但是,每当他在历险的机缘巧合之中碰上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一个饱受不公正待遇的人、一个被暴力侵害的人,那么,丁丁总会站在这个人的一边。”是的!那些人们常常希望自己拥有的闪光点:英雄主义、勇气、正直、机智、顽皮和凡事都能找到解决办法,丁丁身上都有。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丁丁太完美了。但是,不可否认,正是这样的完美,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在西方,特别是在法语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丁丁迷开始,进而成为丁丁学者。迈克·法尔就是其中一位。他全面查阅埃尔热创作丁丁历险系列时所使用的资料和信息,以及多位学者撰写的关于丁丁和埃尔热的著作,按照埃尔热创作的时间顺序,写成了《永远的丁丁》,为人们详细揭示了丁丁历险系列创作过程中的浩繁和精益求精。对于丁丁,埃尔热倾注了50多年的热情和心血。他曾经说过:“我养育他,保护他,丰富他,就像父亲照料自己的孩子那样。”(见《埃尔热访谈录》第66页)迈克·法尔用200多页的内容再次印证了低调谦和的埃尔热所言无虚。
翻译《永远的丁丁》是在2005年,初版发行是在2004年。12年后的今天,它又再版了,有些感慨,也有些欣慰。当初接下翻译重任时,对其分量不甚了了。翻译中有苦有乐,收益良多,特别怀念在静谧的夜晚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依然欲罢不能的日子。今天回过头去看,《永远的丁丁》于我而言似乎是一种无意识梦想的实现。从此后,我就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从7岁到77岁的年轻人”中的一员。
世间万事皆是缘!感谢有缘遇到《永远的丁丁》;感谢在翻译过程中给过我精心指点和许多帮助的挚友;感谢莫兰萨出版社和中少社在多年之后再版此书。
打开《永远的丁丁》,步入埃尔热的创作世界;掩卷《永远的丁丁》,会迫不及待地再次细阋丁丁历险系列。
邹晓平
2016年7月10日

文摘

丁丁第二次出发历险的情形和第一次没什么两样: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和朋友们纷纷赶到火车站台上和小记者告别。米卢忘记了先前的成见,向一群对它崇拜不已的小狗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去非洲捕狮的计划。
不过,还是有一点不同的,那就是埃尔热毫不犹豫地引用了自己之前创作的人物。在黑白版《丁丁在刚果》(这个故事从1930年6月5日开始在《小二十世纪》上连载,次年独立出版画册)中,他在送行人群里加进了两个小男孩,报纸读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埃尔热几个月前新创作的人物:奎克和弗吕克。这两个小家伙在1930年1月23日的《小二十世纪》中首次出现。他俩将和丁丁一起成长,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他俩闹的笑话、干的恶作剧也将被结集成连环画册出版。
1946年,埃尔热接受卡斯特曼出版社的建议,着手改写《丁丁在刚果》,并把它改成彩色版。他重新加工了“出发”那一幕,还把自己加了进去:只见他手里拿着记录本,夹杂在人群中,身后是埃德加皮埃尔·雅各布。雅各布那时和埃尔热共事不久,负责为画册着色。奎克和弗吕克仍旧在场。不过,黑白版中那两个满怀敬佩地说着“是记者丁丁先生,他要去刚果”的挑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杜邦和杜庞。他们一个对另一个说:“他好像是要出发到非洲去的一位年轻记者。”在这个改编故事里,他俩不过是一闪而过的群众角色。其正式出场要等到1934年《法老的雪茄》的出版。非洲话题
虽然米卢明显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想要去猎杀非洲野生动物,丁丁却是不大情愿被派遣到非洲大陆去的。在和布尔什维主义者们交锋之后,埃尔热原想把丁丁送到“新世界”,去保卫印第安人的利益,反对腐败,与臭名昭著的芝加哥匪帮斗争。华莱士教士却对这种想法不以为然,美洲之行不得不暂缓。
比属刚果(原来的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是小小比利时的80倍,它急需得到宣传。谁会比丁丁更能激发《小二十世纪》的小读者们的兴趣呢?1928年比利时国王阿尔贝和王后伊丽莎白到遥远的殖民地去访问的情形人们还记忆犹新。为了获得创作灵感,埃尔热参考了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报纸和杂志剪报、大量赞美殖民地生活的文章及不计其数的明信片。然而,即使经过这样长期而全面的准备,在丁丁真正踏上非洲的土地之前,这个故事还是显得不自然,缺乏真实的当地气息。这种不足在埃尔热身上是很少见的。
所有到过非洲的人一致承认,这块大陆散发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冒险、危险和困难本身使它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然而,埃尔热和丁丁却像是游离在外,无动于衷,似乎心不在此,似乎画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后来,埃尔热把它称作是又一个“年轻时的罪过”。
如果说《丁丁在苏联》缺乏真正的故事情节,那么,在非洲的历险将要结束的时候,当读者了解到以艾尔·卡彭为首的芝加哥强盗集团准备在矿藏丰富的刚果抢占钻石市场时,情节设计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了。丁丁成功地令他们的计划破产;与芝加哥的关联也预示着小记者的下一站是美洲,就像埃尔热从一开始就希望的那样。刚果故事和《丁丁在美洲》中出现的艾尔·卡彭是埃尔热作品中的一个特例。埃尔热笔下的好多人物都是取材于真实人物,但“艾尔-卡彭现象”是丁丁历险系列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是由一个现实中的真人用他真实的名字扮演他生活中的真实角色。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英文版中,卡彭被翻译成卡波恩,刻意与现实保持了距离。这也许只是个排字错误罢了,因为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卡彭被指名道姓地提到过。被五花大绑的吉蓬向丁丁招认强盗集团计划控制比属刚果的钻石生产:“艾尔·卡彭曾密切关注你在苏联的探险。当他听说你动身来刚果时,他以为你已经风闻了他的计划,便下决心要除掉你。”肤色和殖民主义
从埃尔热的作品和连环画的演变这两方面来看,《丁丁在刚果》延续了始自《丁丁在苏联》的初期摸索阶段。尽管这本画册有些段落挺吸引人,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完美。埃尔热很清楚这些缺憾。后来,他那些阻止《丁丁在苏联》经过着色修改后出版的理由,也许用来说明《丁丁在刚果》的缺陷更合适。1946年,为适应新版面而做的改编和着色工作不尽如人意,效果常常显得牵强造作。譬如,非洲荒原植物的绿色让人联想到的却是欧洲动物园,而不是实际上尘土飞扬、干涸欲裂的广阔非洲大地。黑白版中的那种生命力、那种让人心跳的魅力、那种氖围,在彩色版里几乎荡然无存。经过几次冗长的讨论之后,这个有争议的故事终于被决定翻译成英文。英文版决定摒弃法语版使用的彩色文稿,而是重新启用黑白文稿。英文版丁丁系列的最后一个原版复制品于1991年在英国出现,那时距离其创作年代已整整60年了。P21-22
ISBN9787514835014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迈克·法尔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