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家风家教是社会道德的延伸,是个人修养的基础。家风是土壤,是阳光雨水,每一个家庭成员从中获取养分。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都闪烁着良好家风思想。
·本书《中国家风》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倡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启发读者感悟思考。
·《中国家风》精选了有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故事,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体悟和力行,是广大父母、教师、孩子进行家风教育、学习的优秀读本。
·与其他家风书不同,本书《中国家风》逻辑结构严谨,提炼家风真谛,进而阐发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等方面的见解。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搞好家风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将其落到实处。
·家风是家族宝贵的财富,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前进的精神内核,。引领家族不断成长的基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和内涵。
名人推荐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清·王豫《蕉窗日记》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鲁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宋·王应麟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宋·司马光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俄]叶甫图申科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
——鲁迅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郭沫若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新约·马可福音》
·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
——[英]泰勒《布道书》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 李嘉诚
作者简介
左岸,作协会员,从事平面媒体,某省作协会员,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拥有着细腻的文笔、奇幻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把深刻的理论寓于游戏、练习之中;既有拓展教练的严厉,又有心理咨询师的体贴;目前从事图书出版写作,编著、主编过《中国文学大关》《洪荒往事》《智慧无限》《无法揭开的谜团》《世界简史》《中华帝王简说》《中国文学史》等文史社科书籍。
目录
一、教子有方:中华文明的美丽传承
敬姜教子勤俭/002
孔子谆谆训子贡/004
孟母三迁/007
孟子论教子/009
田母教子退金/011
孙叔敖母勉子立德/012
子发母闭门拒子/014
赵括父母不护子短/016
司马谈教子承父业/018
齐高帝训子/020
唐太宗教诲太子李治/022
韩亿宴客杖子/025
戚景通对戚继光的教诲/027
刘尚书规诫门生/030
入学涉世第一师/032
二、孝道长存:中国家风中的温暖亲情
郑庄公凿隧见母/036
江革孝母/039
黄香温席扇枕/041
王祥卧冰求鲤/043
陆绩怀橘报亲恩/045
花木兰替父从军/047
荀灌娘救父/050
吉扮代父请命/053
赵弘智以孝悌著称/056
三、夫唱妇随:幸福生活的稳固基石/059
30载后夫妻相会/060
伯宗妻见微知著/062
齐姜遣夫/066
樊姬助楚庄王称霸/070
司马相如伉俪偕自首/073
牛衣对泣/075
糟糠之妻不下堂/077
梁鸿、孟光举案齐眉/079
破镜重圆感人间/082
侯妻董氏主见多/085
刘氏防患于未然/089
四、妇贤淑良:照亮心灵的慈爱光芒
文母太姒/094
姜后劝夫迎“中兴”/097
后母典范孟阳氏/099
王霸妻劝夫修行/102
乐羊子妻断机激夫/104
许允妻见识过人/107
李衡妻妙计保夫/109
韩氏审友/111
巾帼英雄冼夫人/113
崔氏促子清廉/117
五、勤俭节约: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
汉文帝躬率节俭致安宁/120
相国张禹亲自耕作/122
陶侃勤俭节约/124
陆纳清廉节俭/126
任昉清明之举/128
刘裕农家本色/130
孙谦清慎不怠/132
隋文帝倡俭忧天下/134
平民宰相赵憬/136
“一代之宝”张俭/138
金世宗大力倡导节俭/140
雍正躬行节俭/142
彭玉麟崇俭扬天下/145
“安贫厉节”李用清/147
六、美德流传:人性之中的精神力量
程婴抚养赵氏孤儿/150
季札让国/153
优孟解人危难/156
卜式助国不求赏/158
第五伦诚心自剖/160
兄肥弟瘦/162
姜肱兄弟争死/164
顾恺之焚子券书/167
郑冲不让子孙承袭爵位/169
李士谦和睦邻里/171
魏敬益毁契还田/173
……
七、严于自律:永不松懈的道德底线
八、治家有道:家庭和睦的重要元素
九、精忠报国:铸就生命的高尚情怀
序言
中国家风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家风便是其中之一。关于家风的最早记载,《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句子,大意为“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家;要打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要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一个家庭要想拥有良好的家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特别是一家之长,一言一行均影响着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相信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只是有些家庭或因时代变迁,对家风不加以重视罢了。而家风的形成基础通常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中有威望的人定下的规矩,一般有家规、家矩、家训等叫法。不同的家庭,家规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风中注重教育、有的家风中注重仁义、有的家风中注重诚信、有的家风中注重孝悌,凡此种种,教人向善,做“仁、义、礼、智、信”实施者,从而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这便是家风存在于家庭中的魅力,它犹若阳光照亮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可以说,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源于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会因分摊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享,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本家族或家庭的家风有所淡忘,甚至有所违背,长此以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当加强精神建设,更应该把家风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将相或圣贤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被后人敬仰,无不与家风有直接关系。例如孟子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就与他的母亲仉氏把家风执行到位密不可分。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勉励儿子用心读书。正是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本书从教子有方、孝道长存、勤俭节约、美德流传等九个方面介绍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家风故事,通过他们的言行及处世方式,可以从中感悟到家风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制约,更为重要的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相信您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与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获取正能量;另一方面让您的灵魂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文摘
中国家风
曾国藩不堕家风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权绾四省。他虽然身居高位,手握军国大权,一生却俭约自守,并勉励家人保持寒素的家风。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制定的治家信条是八个字:“早、持、考、宝、书、蔬、猪、鱼。”前四个的意思是早起、打扫清洁、诚修祭祀和善待亲邻;后四个字是读书、种菜、养猪、饲鱼之意。
曾国藩从小对祖辈的俭朴家规信守不渝。他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
曾国藩为了家中子弟能达到戒骄奢倦怠、尚勤俭劳苦的境界,还亲自制定了一套尚俭课目。课目规定男子“看、读、写、作”,女子则为“衣、食、粗、细”。他在南京担任总督期间,他的夫人和儿媳妇每日纺纱织麻不辍。
曾国藩为官几十年,始终穿着布衣布袜。他在30岁时,曾做过一件青缎马褂,唯有遇到庆典和春节时才穿上。所以几十年后,这件衣服还如新的一样。
曾国藩和三弟曾国荃,一人为总督,一人为巡抚。家中人客子逊逐渐增多,原来的房屋稍嫌拥挤。九弟花去3000串钱,新建一座房子。这事让曾国藩得知后,他当即写信责骂弟弟道:“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盟誓永不住新屋。”
果真,曾国藩到死也没有踏进过新屋一步。病故时,仍然在两江总督的简朴寓所。
曾国藩自奉刻苦俭约,又勉励亲属不要堕落家风,这在晚清着实可谓励习俗而风末世了。
·家风家教是社会道德的延伸,是个人修养的基础。家风是土壤,是阳光雨水,每一个家庭成员从中获取养分。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都闪烁着良好家风思想。
·本书《中国家风》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倡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启发读者感悟思考。
·《中国家风》精选了有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故事,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体悟和力行,是广大父母、教师、孩子进行家风教育、学习的优秀读本。
·与其他家风书不同,本书《中国家风》逻辑结构严谨,提炼家风真谛,进而阐发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等方面的见解。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搞好家风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将其落到实处。
·家风是家族宝贵的财富,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前进的精神内核,。引领家族不断成长的基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和内涵。
名人推荐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清·王豫《蕉窗日记》
·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鲁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宋·王应麟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父之爱子,教以义方。
——宋·司马光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
——[俄]叶甫图申科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
——鲁迅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须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
——郭沫若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新约·马可福音》
·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
——[英]泰勒《布道书》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 李嘉诚
作者简介
左岸,作协会员,从事平面媒体,某省作协会员,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拥有着细腻的文笔、奇幻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把深刻的理论寓于游戏、练习之中;既有拓展教练的严厉,又有心理咨询师的体贴;目前从事图书出版写作,编著、主编过《中国文学大关》《洪荒往事》《智慧无限》《无法揭开的谜团》《世界简史》《中华帝王简说》《中国文学史》等文史社科书籍。
目录
一、教子有方:中华文明的美丽传承
敬姜教子勤俭/002
孔子谆谆训子贡/004
孟母三迁/007
孟子论教子/009
田母教子退金/011
孙叔敖母勉子立德/012
子发母闭门拒子/014
赵括父母不护子短/016
司马谈教子承父业/018
齐高帝训子/020
唐太宗教诲太子李治/022
韩亿宴客杖子/025
戚景通对戚继光的教诲/027
刘尚书规诫门生/030
入学涉世第一师/032
二、孝道长存:中国家风中的温暖亲情
郑庄公凿隧见母/036
江革孝母/039
黄香温席扇枕/041
王祥卧冰求鲤/043
陆绩怀橘报亲恩/045
花木兰替父从军/047
荀灌娘救父/050
吉扮代父请命/053
赵弘智以孝悌著称/056
三、夫唱妇随:幸福生活的稳固基石/059
30载后夫妻相会/060
伯宗妻见微知著/062
齐姜遣夫/066
樊姬助楚庄王称霸/070
司马相如伉俪偕自首/073
牛衣对泣/075
糟糠之妻不下堂/077
梁鸿、孟光举案齐眉/079
破镜重圆感人间/082
侯妻董氏主见多/085
刘氏防患于未然/089
四、妇贤淑良:照亮心灵的慈爱光芒
文母太姒/094
姜后劝夫迎“中兴”/097
后母典范孟阳氏/099
王霸妻劝夫修行/102
乐羊子妻断机激夫/104
许允妻见识过人/107
李衡妻妙计保夫/109
韩氏审友/111
巾帼英雄冼夫人/113
崔氏促子清廉/117
五、勤俭节约: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
汉文帝躬率节俭致安宁/120
相国张禹亲自耕作/122
陶侃勤俭节约/124
陆纳清廉节俭/126
任昉清明之举/128
刘裕农家本色/130
孙谦清慎不怠/132
隋文帝倡俭忧天下/134
平民宰相赵憬/136
“一代之宝”张俭/138
金世宗大力倡导节俭/140
雍正躬行节俭/142
彭玉麟崇俭扬天下/145
“安贫厉节”李用清/147
六、美德流传:人性之中的精神力量
程婴抚养赵氏孤儿/150
季札让国/153
优孟解人危难/156
卜式助国不求赏/158
第五伦诚心自剖/160
兄肥弟瘦/162
姜肱兄弟争死/164
顾恺之焚子券书/167
郑冲不让子孙承袭爵位/169
李士谦和睦邻里/171
魏敬益毁契还田/173
……
七、严于自律:永不松懈的道德底线
八、治家有道:家庭和睦的重要元素
九、精忠报国:铸就生命的高尚情怀
序言
中国家风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家风便是其中之一。关于家风的最早记载,《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句子,大意为“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家;要打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要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一个家庭要想拥有良好的家风,个人修养至关重要,特别是一家之长,一言一行均影响着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相信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只是有些家庭或因时代变迁,对家风不加以重视罢了。而家风的形成基础通常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中有威望的人定下的规矩,一般有家规、家矩、家训等叫法。不同的家庭,家规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风中注重教育、有的家风中注重仁义、有的家风中注重诚信、有的家风中注重孝悌,凡此种种,教人向善,做“仁、义、礼、智、信”实施者,从而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这便是家风存在于家庭中的魅力,它犹若阳光照亮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可以说,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源于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会因分摊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享,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本家族或家庭的家风有所淡忘,甚至有所违背,长此以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当加强精神建设,更应该把家风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将相或圣贤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被后人敬仰,无不与家风有直接关系。例如孟子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就与他的母亲仉氏把家风执行到位密不可分。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勉励儿子用心读书。正是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本书从教子有方、孝道长存、勤俭节约、美德流传等九个方面介绍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家风故事,通过他们的言行及处世方式,可以从中感悟到家风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言行举止的制约,更为重要的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相信您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与这些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获取正能量;另一方面让您的灵魂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文摘
中国家风
曾国藩不堕家风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权绾四省。他虽然身居高位,手握军国大权,一生却俭约自守,并勉励家人保持寒素的家风。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制定的治家信条是八个字:“早、持、考、宝、书、蔬、猪、鱼。”前四个的意思是早起、打扫清洁、诚修祭祀和善待亲邻;后四个字是读书、种菜、养猪、饲鱼之意。
曾国藩从小对祖辈的俭朴家规信守不渝。他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息,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可也,略丰亦可,大丰则我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
曾国藩为了家中子弟能达到戒骄奢倦怠、尚勤俭劳苦的境界,还亲自制定了一套尚俭课目。课目规定男子“看、读、写、作”,女子则为“衣、食、粗、细”。他在南京担任总督期间,他的夫人和儿媳妇每日纺纱织麻不辍。
曾国藩为官几十年,始终穿着布衣布袜。他在30岁时,曾做过一件青缎马褂,唯有遇到庆典和春节时才穿上。所以几十年后,这件衣服还如新的一样。
曾国藩和三弟曾国荃,一人为总督,一人为巡抚。家中人客子逊逐渐增多,原来的房屋稍嫌拥挤。九弟花去3000串钱,新建一座房子。这事让曾国藩得知后,他当即写信责骂弟弟道:“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我此生盟誓永不住新屋。”
果真,曾国藩到死也没有踏进过新屋一步。病故时,仍然在两江总督的简朴寓所。
曾国藩自奉刻苦俭约,又勉励亲属不要堕落家风,这在晚清着实可谓励习俗而风末世了。
ISBN | 9787511346377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 左岸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