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名人推荐
这本满是浓郁乡土气息、透出深厚文化传统的书,读了让人忍不住落泪。源于农村的余治平教授已经是成名的哲学家。他怀着对家乡、对农民的热爱,讲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建农村社会的问题。这本书涉及的农村问题是全面的。但土地所有权是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尤其是农民的选择。农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是因为得到土地私有的承诺。1958年土地国有化未果,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格局。改革开放取消公社、恢复乡政府,实行土地承包;但土地所有制仍按“队为基础”方案维持。这是个不稳定状态。重建农村首先要稳定农村。这就要认识农民。余治平这本书帮助人们认识今天的农民;也会帮助作出正确决策。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遐龄教授
中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动。这场社会大变动的影响极其复杂,工业化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也能导致个人发展的片面化;市场经济能带来社会发展的活力,也能助长个人主义膨胀;城市化、信息化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的便利与发展的机会,也会让人失去田间的清风与农家的闲适。至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社会道德的严重危机,已经成了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这场社会大变动的复杂影响,在社会底层是如何展开、如何呈现的?应该如何兴利去弊?余治平博士的研究报告《万集乡下这些年》,为人们提供了一则相当生动的个案。他将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历史学的文献考释,与哲学的潜思深究融为一炉,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及,揭示了许多鲜活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与值得重视的见解。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
作者简介
余治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顾问。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与文化、康德哲学。已出版《唯天为大》、《哲学的锁钥》、《中国的气质》、《忠恕而仁》、《哲学慧眼识究竟》、《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春秋公羊夷夏论》、《万集乡下这些年》等专著;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康德哲学概念谱系”(Das Begriffeslexikon der Kant Philosophie)主持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忠恕而仁”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cuH)、德国柏林一勃兰登堡科学院(B B A w)、柏林自由大学(FUB)访问学者
目录
引言
第一部乡无郎:从“不留人”到“留不住人”
一、水抱余庄
二、人丁兴旺与“空心村”现象
三、从“晚稀少”到“独生子女”
四、“计生”洪泽1984
——基于口述叙事与档案文献的考察
五、自加压力何其急
六、粗暴执行有没有
七、独生子女的问题与问题的独生子女
八、人口集中:走向新农村综合体与城镇化
第二部谁种田:谷贱伤农与粮食安全
一、院士呐喊:无粮则天下乱
二、难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
三、受伤的耕地
四、谁来种地、谁还当农民?
五、“贱农”体制与身份歧视
六、“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七、秸秆焚烧:消极结果与被动处理
八、土地经营权让渡与非农化使用
第三部村学灭:“撤点并校”与文化沙漠
一、消失了的“万集中学”
二、办不下去的村小
三、“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所引发的后续问题
五、原因驱动与操作过失
六、“教育公平”再次倾斜
七、农村文化生态出现危机
第四部风俗变:礼教缺失与道德重建
一、新闻纪事:变了味的丧礼
二、万集的乡风流变
三、“文革”万集的“移风易俗”
四、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
五、口述万集:贝怀泽的婚姻危机
六、惩罚不孝俩兄弟
七、口述万集:余家治丧正乡风
八、生日新过法:磕头改抽奖
第五部闹出事:“信访不信法”、“上访捞好处”
——由“集访”、“非访”作所折射出的底层社会治理问
一、口述万集:“信访”奇葩严厚芳
二、拆迁矛盾何其多
三、拆迁户闹到北京
四、征地上访
五、拖欠工资上访
六、涉法涉诉上访
七、其余集访种种
八、化解在基层
九、顶层设计缺失与基层干部难处
附:完善群众诉求机制,保障公民权利救济
——关于进一步深化信访制度改革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每家祖屋的后面都有一簇茂密的竹林,从东到西,形成一排,环抱着房屋。房子外面是清水绿竹,很有田园情调。后院有竹子,寓意人品清纯,家道四季常青,经得起寒冬考验,生活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竹子长高了,可以砍伐下来,编织成篮子、戽篓、筛子等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秋冬季节,竹叶落下还可以烧火做饭。
1966年“文革”之前,中舱右侧还有两棵高高大大的榆树,传说是老祖上从苏州阊门迁居江北时亲手种植的,树龄竟有五百多年,树荫很大,其直径十个人手联手都抱不过来,其高五六十米,就像船的桅杆一样坚挺,高高耸立,草泽河上的行船在十里开外都能望见。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每逢三月三古树吐青的时候都来敬贡、烧香,被后世的民俗学家叫做“社树膜拜”。
沟东桥日的内侧,马路之南,靠近河边,有一个祭祀土地老爷的社坛,每年大年初一和二月二“春社”的一大清早,庄上人都会提点猪肉酒菜前去烧香祭拜,以求保佑一家老少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余庄中心庄台外的左后、右后两侧还分别建有一个小庄台——南庄、北庄,俗称前庄、后庄,也是四周环水,就像两个巨大的划桨,在水中不停摇曳着。前庄、后庄的两个桥口都设在小庄台的东南方位,一方面取日升之象,寓意生机勃勃,动力无限,另一方面又使小庄备顺水划桨而不至于呛水。
风水大师当时就预言,这里船行顺畅,丁口兴旺,兵马不入,保证纳财、出人,至少有八百年的安康泰平。余氏祖上,世代务农,精耕细作,勤勉持家,省吃俭用。至民国时,已积攒良田百余亩,可以雇佣长……。
《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名人推荐
这本满是浓郁乡土气息、透出深厚文化传统的书,读了让人忍不住落泪。源于农村的余治平教授已经是成名的哲学家。他怀着对家乡、对农民的热爱,讲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建农村社会的问题。这本书涉及的农村问题是全面的。但土地所有权是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尤其是农民的选择。农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是因为得到土地私有的承诺。1958年土地国有化未果,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格局。改革开放取消公社、恢复乡政府,实行土地承包;但土地所有制仍按“队为基础”方案维持。这是个不稳定状态。重建农村首先要稳定农村。这就要认识农民。余治平这本书帮助人们认识今天的农民;也会帮助作出正确决策。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遐龄教授
中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动。这场社会大变动的影响极其复杂,工业化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也能导致个人发展的片面化;市场经济能带来社会发展的活力,也能助长个人主义膨胀;城市化、信息化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的便利与发展的机会,也会让人失去田间的清风与农家的闲适。至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社会道德的严重危机,已经成了整个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这场社会大变动的复杂影响,在社会底层是如何展开、如何呈现的?应该如何兴利去弊?余治平博士的研究报告《万集乡下这些年》,为人们提供了一则相当生动的个案。他将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历史学的文献考释,与哲学的潜思深究融为一炉,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及,揭示了许多鲜活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与值得重视的见解。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
作者简介
余治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顾问。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与文化、康德哲学。已出版《唯天为大》、《哲学的锁钥》、《中国的气质》、《忠恕而仁》、《哲学慧眼识究竟》、《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春秋公羊夷夏论》、《万集乡下这些年》等专著;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康德哲学概念谱系”(Das Begriffeslexikon der Kant Philosophie)主持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忠恕而仁”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cuH)、德国柏林一勃兰登堡科学院(B B A w)、柏林自由大学(FUB)访问学者
目录
引言
第一部乡无郎:从“不留人”到“留不住人”
一、水抱余庄
二、人丁兴旺与“空心村”现象
三、从“晚稀少”到“独生子女”
四、“计生”洪泽1984
——基于口述叙事与档案文献的考察
五、自加压力何其急
六、粗暴执行有没有
七、独生子女的问题与问题的独生子女
八、人口集中:走向新农村综合体与城镇化
第二部谁种田:谷贱伤农与粮食安全
一、院士呐喊:无粮则天下乱
二、难守的“18亿亩耕地红线”
三、受伤的耕地
四、谁来种地、谁还当农民?
五、“贱农”体制与身份歧视
六、“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七、秸秆焚烧:消极结果与被动处理
八、土地经营权让渡与非农化使用
第三部村学灭:“撤点并校”与文化沙漠
一、消失了的“万集中学”
二、办不下去的村小
三、“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所引发的后续问题
五、原因驱动与操作过失
六、“教育公平”再次倾斜
七、农村文化生态出现危机
第四部风俗变:礼教缺失与道德重建
一、新闻纪事:变了味的丧礼
二、万集的乡风流变
三、“文革”万集的“移风易俗”
四、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
五、口述万集:贝怀泽的婚姻危机
六、惩罚不孝俩兄弟
七、口述万集:余家治丧正乡风
八、生日新过法:磕头改抽奖
第五部闹出事:“信访不信法”、“上访捞好处”
——由“集访”、“非访”作所折射出的底层社会治理问
一、口述万集:“信访”奇葩严厚芳
二、拆迁矛盾何其多
三、拆迁户闹到北京
四、征地上访
五、拖欠工资上访
六、涉法涉诉上访
七、其余集访种种
八、化解在基层
九、顶层设计缺失与基层干部难处
附:完善群众诉求机制,保障公民权利救济
——关于进一步深化信访制度改革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每家祖屋的后面都有一簇茂密的竹林,从东到西,形成一排,环抱着房屋。房子外面是清水绿竹,很有田园情调。后院有竹子,寓意人品清纯,家道四季常青,经得起寒冬考验,生活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竹子长高了,可以砍伐下来,编织成篮子、戽篓、筛子等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秋冬季节,竹叶落下还可以烧火做饭。
1966年“文革”之前,中舱右侧还有两棵高高大大的榆树,传说是老祖上从苏州阊门迁居江北时亲手种植的,树龄竟有五百多年,树荫很大,其直径十个人手联手都抱不过来,其高五六十米,就像船的桅杆一样坚挺,高高耸立,草泽河上的行船在十里开外都能望见。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每逢三月三古树吐青的时候都来敬贡、烧香,被后世的民俗学家叫做“社树膜拜”。
沟东桥日的内侧,马路之南,靠近河边,有一个祭祀土地老爷的社坛,每年大年初一和二月二“春社”的一大清早,庄上人都会提点猪肉酒菜前去烧香祭拜,以求保佑一家老少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余庄中心庄台外的左后、右后两侧还分别建有一个小庄台——南庄、北庄,俗称前庄、后庄,也是四周环水,就像两个巨大的划桨,在水中不停摇曳着。前庄、后庄的两个桥口都设在小庄台的东南方位,一方面取日升之象,寓意生机勃勃,动力无限,另一方面又使小庄备顺水划桨而不至于呛水。
风水大师当时就预言,这里船行顺畅,丁口兴旺,兵马不入,保证纳财、出人,至少有八百年的安康泰平。余氏祖上,世代务农,精耕细作,勤勉持家,省吃俭用。至民国时,已积攒良田百余亩,可以雇佣长……。
ISBN | 9787542648617,7542648616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 余治平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