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亲历记 978750984206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谭锦球主编的《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亲历记)》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书稿收录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亲历者、见证人的回忆文章,以及媒体人当年采访报道香港回归这一盛况的历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亲身的感受,记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前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遭遇“非典”、金融危机等困难,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支持香港度过难关,打败世界“金融大鳄”制造的金融危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伟大理论的正确性。

目录

香港回归历程素描
香港特区筹组过程
参与香港回归过渡期工作的经历
中央驻港工作机构更名的来龙去脉
桃李教白难忘
——深切缅怀鲁平同志
我所见证的七份中英外交函件
为香港顺利回归尽心尽力
中央政府全心全意为香港同胞谋福祉
忆香港回归途中的一段工作经历
——香港交接仪式背后的中英博弈
回忆在香港工作的经历
协助解放军接收英军营区执行香港防务纪实
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侧记
国旗在中环军营升起
——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进驻亲历记
依依送别子弟兵
香港经贸商会的诞生与发展
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工作
一九九七年《回归诗词百首》诞生记
为香港回归献给祖国的礼物
九七回归前夕的一场私人宴会
回归盛典
回归花絮说端详
回归庆典的几个细节
我参与组织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一场综合大型晚会
难忘九七·重忆九七
——香港青年欢庆回归盛况纪实
回归的日子
重临香江话回归
回归廿年风雨同路“一国两制”创造历史
回首二十年风雨洗礼香港和内地
守望相助携手共赢
香港回归历程
——同舟共济二十年
“非典”疫情后中央政府出台大面积挺港措施
佛牙何所言佛指何所指
从出版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香江历程》
说起
回归以来香港安老服务的发展
乡梓情深热血报国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有感
为民心回归贡献力量
加强香港中学生国家观念
立德树人科教兴国
回归廿载不忘初心
我所经历的回归二十年
我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日子
问答特首二十年
我所经历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八年
回归二十年后的回顾
香港青年是叶祖国是我们的根
2003年7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愿化春泥护紫荆
以学术研究专著首次记录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状况
——策划写作《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十五年报告》及《粤港澳合作报告》始末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亲历、亲闻、亲为
——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推动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有感
香港回归前后的“政协委员之家”
香港回归后亲历的五幕
一个“的士”服务业人士在香港回归前后
的经历与感受
我用歌声见证了香港回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不能忘却的香港回归历程
从基建发展看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
香港那一年
二十年,凤凰与香港的故事
祖国伴我一路前行
赤子心·情牵回归廿载
爱国、爱港、爱乡
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我眼中的香港今昔
香港回归企业发展
香江回归
团结乡亲建设香港
——记香港广东社团在回归的前后
同心合力构建爱国爱港社团共同谱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新篇章
香港社会要为退保制度给力
铸就爱国爱港中坚力量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
回忆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一二事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有感
顶天立地董建华
我的祖父徐四民在香港回归前后
回归二十年有喜也有忧
见证回归二十年辉煌成就实现“一国两制”初心振奋港人信心
回归二十年香港风雨兼程重燃狮子山精神再创“东方之珠”辉煌
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的感想和感慨
回归二十年,香港到底改变了什么
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促进国家繁荣进步
后记

序言

香港回归祖国20年了。
这使我忆起20年前,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以激动心情讲的几句话:“这是一个崇高而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香港,经历了156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回归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自强不息、戮力前行,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了香港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稳定。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护,政制发展依法推进,随着国家的强盛,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香港和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联系更加紧密。20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出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政策措施,都是着眼于香港发展、民生改善和长期繁荣稳定。这是“一国两制”取得成功实践的20年,也是抒写香港历史新篇章的20年。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组织并会同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紫荆花开映香江——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亲历记》,聚焦香港回归与发展,既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献礼,也是向世界展示香港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项举措。
本书收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部分省级政协委员和曾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工作的官员及各界人士撰写的“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文章78篇和近百幅图片,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回忆和记录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回归庆典,以及香港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光辉历程,描绘了香港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成因,记录了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香港发展的经历和感悟,反映了香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鲜明特色,彰显出香港民众昂扬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风貌,为香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史料。
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当前香港在经济、民生、社会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港人民的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伟大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香港在参与国家发展中赢得了自身的更大发展。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休戚与共。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
当前,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为香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进一步提振了香港各界人士对“一国两制”和香港发展前景的信心,激励港人不断构筑新的“香港梦”。我坚信,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发挥各阶层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香港特别行政区必将继续沿着“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稳步前进,与祖国内地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董建华
2017年5月

后记

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并联合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共同开展的香港回归20周年史料征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响应,现将收到的文稿结集出版,呈献给广大读者。
征集出版香港回归20周年文史资料,是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1月,委员会主任王太华在香港主持召开文史资料征集暨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成立会议,副主任方立、王国强、林淑仪、谭锦球出席。2016年初,香港回归历程史料征集工作正式启动。同年5月,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带队,陈惠丰、李家祥副主任专程赴港召开香港回归历程史料征集工作座谈会,委员会港区副主任王国强、林淑仪、谭锦球出席会议。会议认真研究了征编方案,明确了征集内容、征集对象、文稿要求、组织机构和时间安排。
此次征稿工作得到了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天津、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政协文史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外交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等部门的热情帮助。在10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100余篇稿件、近50万字。2017年3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召开审稿会议,邀请部分专家及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福建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审读书稿,就图书框架结构、部分稿件内容修改完善等提出意见建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龙新民、林淑仪、谭锦球、陈惠丰、叶小文、李家祥出席会议并提出审改意见。
本书收录的文章,多是“亲历、亲见、亲闻”香港回归20年历程的港区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所忆、所感。这些史料文章,通过鲜活的经历和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香港回归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示了香港回归以来的繁荣稳定发展。但由于文史资料的“三亲”性特点,这些文章多是对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的回忆,难免会挂一漏万,不能面面俱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深入了解和研究香港回归发展历程提供生动、具体的资料,为更好地推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富有政协特色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将以此次征编出版工作为契机,继续推动并加强香港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也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衷心感谢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感谢积极为本书提供稿件的各位作者,也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的辛勤工作。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2017年5月

文摘

香港回归历程素描
徐四民
历史见证
在1997年6月30日的子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政权移交大典的会场内,随着《天佑女皇》的乐声结束、英国国旗落地的一刻,在中国国歌的雄伟乐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区旗冉冉升起。旗降旗升,时针正指7月1日零时,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开始。
我有幸站在会场上亲眼目睹这历史的时刻,见证香港在经历百余年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重回祖国怀抱,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毕竟是90年代,时代进步了,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期终结,以中英联合声明中规定的时分计算。为体现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合作,中英两国政府联合举行了政权移交仪式。为隆重其事,中国由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李鹏率团;英方由查尔斯皇储、首相布莱尔为代表,既体现中方重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也顾及了英国的颜面,确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记得1948年,缅甸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时举行的仪式就有所不同。缅甸政府是听从高僧大和尚的择时指点,在英殖撤离缅甸之日的1月4日3时10分“吉时”,在缅甸联邦政府秘书厅大厦升起第一面缅甸国旗的。而那边英国人兰斯少将则上午10点才在总督府降下英国国旗。兰斯少将眼中含满泪水,表现了内心的不情愿,但是反殖反帝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
香港的回归可以用“顺利回归、平稳过渡”8个字来形容。但这种结果实在是来之不易。作为参与了过渡全过程工作、经历了曲折艰辛的人士而言,似乎有更深的体会,更懂得珍惜。
讯息初传
80年代初,英国人急于知道中国领导人对香港“九七”之后的取态,派出时任港督到北京探访,并且有意放出风声:“只有在英国的管治下,香港才有可能继续繁荣,才能保住东方之珠的美誉。”许多外国政界人士也担心香港回归中国会影响到香港的繁荣,估计北京不至于贸然行事而作出收回香港的决定。
就在这疑虑重重的气氛下,1982年6月15日,香港12位知名人士王宽诚、费彝民、祁烽、李侠文、徐四民、李子诵、吴康民、杨光、陈复礼、梁培、苏务滋和汤秉达,被邀请到北京共襄国事。到了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时,才知道是邓小平先生和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承志先生接见,要和大家商讨香港回归的大问题。
见面握手后,邓小平先生开门见山说: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过不平等条约。对香港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在适当的时候用和平的方式收回。英国人要求让他们在“九七”后继续管治,希望续约。如果我们在续约上签字,我们就是李鸿章,今天谁也不肯再当李鸿章。我现在告诉大家,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决定收回香港,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我国政府决心用和平的方式收回香港。如果出现意外,中国政府将另外考虑收回的时间和方式。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巨人发出的吼声。当时我即于心中断定:中国政府会用最大、最坚强的决心处理香港问题,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改变巨人的坚强决心。我回到香港后,《镜报》就此重要信息专门举行了3天的内部会议,分析了形势,部署了报道的策略,随即把这个强大的声音传播到香港社会和海外。在报道我国政府决心用和平的方式收回香港这一重要信息上,《镜报》是香港传媒中报道最早的刊物,这也是《镜报》同仁引以为荣的一件事。
1984年“两会”期间,邓小平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我再次见到了邓小平先生。在谈及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先生强调了“一国两制”方针,宣布维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他还风趣地问在场的人:“50年时间够不够?”赢得满场掌声。当时社会上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阶段的时间长短问题出现意见分歧,或者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此阶段可以短一些,主张30年;有人认为要长一些,主张要75年。而那时是1984年,离“九七”还有十几年过渡时间,于是当时我就站起来请教这位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维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是从您宣布之日算起?还是从回归之日算起?邓小平先生胸有成竹地果断答道:当然从九七回归日算起!这位世纪伟人的明确表态,又赢得全场长久不息的掌声。
长路漫漫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中国着手起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是为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专门设计适合香港社会制度的“小宪法”。本人有幸参加了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对基本法的制定提供意见。为顺利制定一部贯彻“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基本法,咨委会作了不少努力,对基本法的一些条文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1990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之前,三上三下广泛地咨询了香港民众的意见,召集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会,邀请各类专家进行公开的讨论,包括专门召开过研究保障香港新闻和言论自由的会议。为了让香港同胞认识基本法,作为咨委会的一员,必须面向香港市民大众。当时我已年逾古稀,仍然到处“跑场”,宣讲基本法,接待访客,解答港人的问题。记得还曾跑上地处半山的“盲人协会”,向该会的会员介绍基本法的制定过程和意义。而失明人士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和建设香港、繁荣香港的热忱,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P1-3
ISBN9787509842065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香港文史编辑委员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