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 9787010169408,701016940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春山,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入选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现任大连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任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近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市级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何京泽,硕士,现任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专职辅导员。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耕厚培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的有益启发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意蕴
一、涵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二、巩固全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
三、促进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四、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状考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一、认知的现状分析
二、认同的现状分析
三、践行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职业的比较分析
二、不同地域的比较分析
三、不同教育背景的比较分析
四、不同政治面貌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归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利因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的先进性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三、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世界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导致公民信仰缺失
二、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现实因素
三、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导向不足
四、部分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价值理性失衡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一、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实现具体化、生动化、常规化
第二节 合理区分不同层次和对象
一、科学地找准价值观建设的切入点
二、精准地达到思想共鸣的交汇点
三、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总基调
第三节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
三、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时代趋势
第四节 推进大众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
二、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三、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教育引导机制
一、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二、夯实学校德育基础
三、探索家校共建育人模式
第二节 认同接受机制
一、认同主体、客体、环境的确认
二、构建共识、共鸣、共行的认同模式
三、推动认同方式的创造性转化
第三节 实践融入机制
一、榜样的引领与示范
二、激励与约束并行
三、全方位融入与渗透
第四节 协同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的系统性
二、利益分配的均衡性
三、组织联动的协同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强化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构建各级学校有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形成学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举措
三、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第二节 优化精神文明活动的平台效用
一、发挥道德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个人品德
二、推进城乡精神文明活动常态化建设培育家庭美德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涵养职业道德
四、拓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涵育社会公德
第三节 转化媒体传播方式的多维渠道
一、巩固传统媒介的鲜明特色
二、彰显新媒体的强大功能
三、推进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相互结合
第四节 固化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法治根基
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法治权威
三、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法治风尚
四、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法治思维
第五节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
二、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发挥传统节日怡情养志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调查问卷
附录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访谈提纲

文摘

版权页:

公正执法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执法工作全过程。在处理每一项工作中,办理每一起案件中,以严格执法的实际行动,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强化执法监督和案卷评查,创新工作方法,杜绝人情案、关系案,清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行政执法公正公平。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诉讼程序,维护相对人的申诉权和申请救助权利,保证在有力惩治违法行为的同时,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和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平等、公正就在身边,从而达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促进执法办案的开展,以执法办案成效来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果的良性循环。
最后,严格执法与从严治党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进一步推进反腐进程,对各级官员形成强而有效的约束力,让反腐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同步推进是新时期下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领导干部和各级公务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营造公正廉洁、风清气正的行政氛围,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从严治党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镜鉴。加强外部监督,深入开展党内巡视制度。我们党的巡视制度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从严峻的反腐败全局出发,将这一制度常态化、专门化,并于2015年8月印发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制度,是指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常常感叹,各级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往往处于权利的真空地带,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不敢的三不管境地。党内巡视制度就是解决了监管不到位,监管虚化走形式的现状,特别是对党内的中高级干部起到了监督作用,加强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达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无论在广度、宽度上还是频率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最大的亮点还在于问题意识,只查问题不讲成绩,基本实现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巡视制度在预防和反腐败制度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是一种可以长期沿袭的新工作机制,必将在反腐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最终形成让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合力。
ISBN9787010169408,701016940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春山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