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图文并茂,语言风趣,事理并蓄,悬疑兼容,探索性强,适合自然科学爱好者,尤其对可燃冰及新能源感兴趣的大众阅读,也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及新能源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序/师古不泥,创新发展 彭轩明
开篇语/火 001
章1 什刹海的火葫芦 008
1.在火神庙旁 008
2.火葫芦里装了什么宝贝 012
3.是“尸体”还是“可燃冰” 014
4.从“炭”到“碳” 021
5.碳的百变之术 024
6.水火与妒火 027
7.麻烦制造者 031
8.什刹海论冰 033
章2 可燃冰之王 038
9.跟“赛先生”出发 039
10.谁是可燃冰之王? 043
11.四位一体 051
12.二位母亲 054
13.冰王的行宫 057
章3 向北,北极圈 064
14.万年冰洞 065
15.千年天池 072
16.月牙湖 083
17.能找得到北吗? 092
18.向北,进入北极圈 099
章4 向上,世界屋脊 112
19.初上高原 113
20.木里试验田 128
21.祁连山 181
22.柴达木 217
23.向上,登上世界屋脊 229
结束语/别千错 244
鸣谢 248
附录一/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探究 250
一.成就篇 郭友钊 250
1.一把双刃剑 250
2.追赶先进水平 251
3.能源与环境兼顾 254
二.展望篇 方慧,卢海龙,苏新,张永勤 256
附录二/天然气水合物发现简史 260
序言
读书稿《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首先想起我故乡的天门山。我自小对天门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登上山、穿过天门,望见天门之外的万里长空之时,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就会把心中的狭窄统统摒弃而去,只留下宽广、豁达、高昂、开朗的心境。我也喜欢外乡的天门山。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阔,“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新景象,让我共鸣,印象深刻。我感觉读书稿就如同登天门山,并享受这种感觉:视野广阔、内容独特。
“钻冰取火”,我以前不太熟悉这成语,但熟悉“钻木取火”。经查,“钻冰取火”与“井中求火”“缘木求鱼”“探巢捕鱼”等成语,都是说不可能实现的徒劳无益的事儿。古人都说,冰炭不相容,冰炭不同器,怎么可能在冰中取出火来?但偏偏在当代,我们地质工作者在冰中钻出了火来。这种冰还真含炭的组成元素碳,能燃烧成火,颠覆了古人“冰炭不相容”“冰炭不同器”的认识。
能够燃烧的冰俗称“可燃冰”,术语为“天然气水合物”,估计它的地质储量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的二倍左右,有可能成为人类利用的新能源。《钻冰取火记》就是反映地质学家在研究、调查、勘探多年冻土区可燃冰的历程及其使用的科学原理、方法手段。她既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故事书。
《钻冰取火记》也是一本有思想深度的书。从“钻木取火”中走来,我们实现了“钻冰取火”,实现了古人不敢想象的跨越。这种跨越是我们这个天天都在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特别是我们研究单位。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作为研究人员,既要师古,要了解古人的经验知识,明白他们为后世做了什么,但不要泥古。我们要思考他们的时代为何有这般的认识,要关注我们自己时代所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基于科学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这种新现象,从传统的桎梏、权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而遵循科学的精神,获得新知识,获得对自然的新认识,从而一步步使社会进步,人类从物质的桎梏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钻冰取火记》是一本有创新、有发现的书。作者从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理论出发,从已知天然气水合物矿区的勘探实验成果出发,总结了冻胀丘、泥火山(还包括冰冻气泡、冰火山等)作为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深部油气藏或者煤矿存在的天然标志,据此探讨了历史上的通古斯大爆炸、阿什山火山喷发等科学上悬而未决的事件是可燃冰大爆炸的可能性,并重点考察了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既认为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丰富,又认为环境影响敏感。因此,不管是进行能源资源勘查,还是地质环境研究,都是值得重视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勘探、开发与利用,正是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基于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郭友钊博士创作了科普小说,以期更多的公民了解新能源,关心新能源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将促进新能源的绿色开发与利用。我想,该科普小说的创作,应是实现新能源创新发展的另一翼。
祝贺《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科普作品的问世与出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辆车停了下来。东侧是沙丘,西侧也是沙丘。只是西侧一面沙坡,坡上有几个台阶,长着树丛、长着草丛。因雨水少,低矮的草、不高的树不青翠,似乎干枯了。有风袭来,推起一层的沙子如雾一样飘动。伸着黑色丫枝的树丛与抱成团的褐色草丛散落在洁白的沙坡上,构成了国画一般的图案。
袁芳脱去了登山鞋、脱去了袜子,绕着树丛、草丛,深一脚浅一脚地登上了沙坡,向西小跑而去。袁博士、程博士也登上了沙坡头。他们喊我,要我跟上袁芳。我踏着沙子上的脚印,登上了一座新月形沙丘的脊线上,见到了袁芳在沙坳里发呆。
“你说我手上的这一抔沙子跟整个沙漠的沙子一样么?”袁芳见到我,宛如小学生见到了大哲学家,“你说这一片沙漠跟所有的沙漠都一样么?”
“一叶知秋。见一叶而知秋寒。”我应付道。其实,我所知道的一叶知秋,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我们想考察青海湖,想从青海湖窥见青藏高原的影子,必定也属一叶知秋。或许不能完全掌握全部,但可能会了解个大概吧!”
“风过无痕,说这话的人错了。”袁芳从沙坳登上了沙脊,对于没有新意的一叶知秋不置可否,“我刚才留在沙子上的脚印,已被刚才风推动的沙子填平了,被风抹平了。风过有痕!若刚才无风,沙子上的脚印现在应该还在的。”
“被你踩陷下去的沙子,被风吹来填埋你脚印的沙子,它们之间会有区别么?”我借袁芳一坏沙子与一片沙漠的关系问道。
“构成脚印的沙子,一定有我臭脚丫的味道;填埋脚印的沙子,一定有风的味道。”袁芳重重地用脚丫踩出一个坑,左手在坑底抓起一把沙子,右手在坑外另抓起一把沙子,跑到我的跟前,要我嗅。
“我又不是警犬!”
我俩回头,沿着正被风抹平的足迹,回到了环湖公路,上了车。
“今天海师傅要请客,先走了。”程博士开车,袁博士说,“程博士现在带我们去探究一下砂楔。”
“沙楔?还是砂楔?”袁芳道,“闻所未闻。我只听您说过南极的冰楔,没有听道过沙楔、砂楔的!是砂楔,嗯。”
《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图文并茂,语言风趣,事理并蓄,悬疑兼容,探索性强,适合自然科学爱好者,尤其对可燃冰及新能源感兴趣的大众阅读,也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及新能源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序/师古不泥,创新发展 彭轩明
开篇语/火 001
章1 什刹海的火葫芦 008
1.在火神庙旁 008
2.火葫芦里装了什么宝贝 012
3.是“尸体”还是“可燃冰” 014
4.从“炭”到“碳” 021
5.碳的百变之术 024
6.水火与妒火 027
7.麻烦制造者 031
8.什刹海论冰 033
章2 可燃冰之王 038
9.跟“赛先生”出发 039
10.谁是可燃冰之王? 043
11.四位一体 051
12.二位母亲 054
13.冰王的行宫 057
章3 向北,北极圈 064
14.万年冰洞 065
15.千年天池 072
16.月牙湖 083
17.能找得到北吗? 092
18.向北,进入北极圈 099
章4 向上,世界屋脊 112
19.初上高原 113
20.木里试验田 128
21.祁连山 181
22.柴达木 217
23.向上,登上世界屋脊 229
结束语/别千错 244
鸣谢 248
附录一/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探究 250
一.成就篇 郭友钊 250
1.一把双刃剑 250
2.追赶先进水平 251
3.能源与环境兼顾 254
二.展望篇 方慧,卢海龙,苏新,张永勤 256
附录二/天然气水合物发现简史 260
序言
读书稿《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首先想起我故乡的天门山。我自小对天门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登上山、穿过天门,望见天门之外的万里长空之时,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就会把心中的狭窄统统摒弃而去,只留下宽广、豁达、高昂、开朗的心境。我也喜欢外乡的天门山。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阔,“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新景象,让我共鸣,印象深刻。我感觉读书稿就如同登天门山,并享受这种感觉:视野广阔、内容独特。
“钻冰取火”,我以前不太熟悉这成语,但熟悉“钻木取火”。经查,“钻冰取火”与“井中求火”“缘木求鱼”“探巢捕鱼”等成语,都是说不可能实现的徒劳无益的事儿。古人都说,冰炭不相容,冰炭不同器,怎么可能在冰中取出火来?但偏偏在当代,我们地质工作者在冰中钻出了火来。这种冰还真含炭的组成元素碳,能燃烧成火,颠覆了古人“冰炭不相容”“冰炭不同器”的认识。
能够燃烧的冰俗称“可燃冰”,术语为“天然气水合物”,估计它的地质储量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的二倍左右,有可能成为人类利用的新能源。《钻冰取火记》就是反映地质学家在研究、调查、勘探多年冻土区可燃冰的历程及其使用的科学原理、方法手段。她既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故事书。
《钻冰取火记》也是一本有思想深度的书。从“钻木取火”中走来,我们实现了“钻冰取火”,实现了古人不敢想象的跨越。这种跨越是我们这个天天都在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特别是我们研究单位。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作为研究人员,既要师古,要了解古人的经验知识,明白他们为后世做了什么,但不要泥古。我们要思考他们的时代为何有这般的认识,要关注我们自己时代所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基于科学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这种新现象,从传统的桎梏、权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而遵循科学的精神,获得新知识,获得对自然的新认识,从而一步步使社会进步,人类从物质的桎梏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钻冰取火记》是一本有创新、有发现的书。作者从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理论出发,从已知天然气水合物矿区的勘探实验成果出发,总结了冻胀丘、泥火山(还包括冰冻气泡、冰火山等)作为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深部油气藏或者煤矿存在的天然标志,据此探讨了历史上的通古斯大爆炸、阿什山火山喷发等科学上悬而未决的事件是可燃冰大爆炸的可能性,并重点考察了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既认为青藏高原的能源资源丰富,又认为环境影响敏感。因此,不管是进行能源资源勘查,还是地质环境研究,都是值得重视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勘探、开发与利用,正是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基于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郭友钊博士创作了科普小说,以期更多的公民了解新能源,关心新能源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将促进新能源的绿色开发与利用。我想,该科普小说的创作,应是实现新能源创新发展的另一翼。
祝贺《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科普作品的问世与出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两辆车停了下来。东侧是沙丘,西侧也是沙丘。只是西侧一面沙坡,坡上有几个台阶,长着树丛、长着草丛。因雨水少,低矮的草、不高的树不青翠,似乎干枯了。有风袭来,推起一层的沙子如雾一样飘动。伸着黑色丫枝的树丛与抱成团的褐色草丛散落在洁白的沙坡上,构成了国画一般的图案。
袁芳脱去了登山鞋、脱去了袜子,绕着树丛、草丛,深一脚浅一脚地登上了沙坡,向西小跑而去。袁博士、程博士也登上了沙坡头。他们喊我,要我跟上袁芳。我踏着沙子上的脚印,登上了一座新月形沙丘的脊线上,见到了袁芳在沙坳里发呆。
“你说我手上的这一抔沙子跟整个沙漠的沙子一样么?”袁芳见到我,宛如小学生见到了大哲学家,“你说这一片沙漠跟所有的沙漠都一样么?”
“一叶知秋。见一叶而知秋寒。”我应付道。其实,我所知道的一叶知秋,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我们想考察青海湖,想从青海湖窥见青藏高原的影子,必定也属一叶知秋。或许不能完全掌握全部,但可能会了解个大概吧!”
“风过无痕,说这话的人错了。”袁芳从沙坳登上了沙脊,对于没有新意的一叶知秋不置可否,“我刚才留在沙子上的脚印,已被刚才风推动的沙子填平了,被风抹平了。风过有痕!若刚才无风,沙子上的脚印现在应该还在的。”
“被你踩陷下去的沙子,被风吹来填埋你脚印的沙子,它们之间会有区别么?”我借袁芳一坏沙子与一片沙漠的关系问道。
“构成脚印的沙子,一定有我臭脚丫的味道;填埋脚印的沙子,一定有风的味道。”袁芳重重地用脚丫踩出一个坑,左手在坑底抓起一把沙子,右手在坑外另抓起一把沙子,跑到我的跟前,要我嗅。
“我又不是警犬!”
我俩回头,沿着正被风抹平的足迹,回到了环湖公路,上了车。
“今天海师傅要请客,先走了。”程博士开车,袁博士说,“程博士现在带我们去探究一下砂楔。”
“沙楔?还是砂楔?”袁芳道,“闻所未闻。我只听您说过南极的冰楔,没有听道过沙楔、砂楔的!是砂楔,嗯。”
ISBN | 9787030526557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郭友钊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