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发展型安全:中国崛起与秩序重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周边环境处于近代以来*好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对外战略布局中逐步出现了“周边”这个相对独立的版块,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大转变。推动这种转变的既有中国自身定位的变革,即中国作为区域的一部分,而不是区域之外看待周边关系;也有战略手段上的调整,以政治和经济两手融入区域,而不是历目前要么过于重视礼仪、要么过分重视安全来调整关系;在此互动过程中,中国安全观念发生了极大变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融,中国逐步将相互依赖本身视作安全机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稳定的周边环境视作中国和平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不同于以美欧为代表的安全理念。
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2009—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2011年至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直接投资、东亚与美国。主要著作:《管控投资自由化:美国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挑战(1985—1993年)》(专著)、智库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业转移》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规环境》,译著《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红星照耀太平洋》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周边”概念的生成与周边外交
第二节确立经济增长目标与中国经济的亚洲化
第三节地区秩序转型与“周边环境”概念的完善
第四节“周边”与中国对外关系模式的革新
第四章评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一节安全环境概念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已有评估
第三节评估新时期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框架
第四节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指标体系与评估
第五节结论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战略
第一节作为国际战略研究议题的南海争端
第二节中国愿意遵守国际海洋制度吗
第三节即将到来的中美海上冲突?
第四节中国正在主导周边秩序的调整吗
第六章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第一节理解南海问题中的东盟需要新的视角
第二节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第三节海洋法领域以陆制海与以海制陆
第四节重新认识中国—东盟在稳定地区
大局中的作用
第七章美国的雁形安全模式
第一节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模式与争论
第二节雁形安全模式
第三节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美国体系的转型
第一节美国是一个体系
第二节美国主导的体系正在转型
第三节中国与国际秩序转型
第四节中国的发展战略空间
第九章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
第一节地缘政治与国家兴衰
第二节“枢纽”与“印太”地缘战略
第三节亚洲地缘重心的大偏移
第四节中国的亚洲地缘新视野
第五节超越对抗性地缘政治思维
第十章拓展海外利益
第一节国家大战略中的对外经济战略理念
第二节对外援助、经济制裁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节政治目标与对外经济关系的格局
第四节维护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秩序
第五节以海外利益为先导塑造新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但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与“华盛顿共识”极为相近。北京大学教授姚洋2010年2月在美国《外交》季刊网站发表了《北京共识的终结》一文,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准确无误地朝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市场信条迈进”。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认为,“华盛顿共识”被意识形态化、简单化,“北京共识”的作者忽视了中国国内严肃的经验研究成果,把迄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当作与“华盛顿共识”全然相反、南辕北辙、“对着干”的一条道路,是过度随意和非常扭曲的解读。
那么怎么理解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呢?姚洋认为,制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并不特殊。中国只不过是遵照主流意见,即“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和发展。真正要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利用合适的制度安排,采纳和遵循这样一种正确的经济政策?姚洋的答案是,中国政府是一个中性的政府。市场经济的性质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市场经济何时被使用以及在什么地方发展,则取决于政治因素,特别是政府的能力和意愿。
《发展型安全:中国崛起与秩序重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周边环境处于近代以来*好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对外战略布局中逐步出现了“周边”这个相对独立的版块,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大转变。推动这种转变的既有中国自身定位的变革,即中国作为区域的一部分,而不是区域之外看待周边关系;也有战略手段上的调整,以政治和经济两手融入区域,而不是历目前要么过于重视礼仪、要么过分重视安全来调整关系;在此互动过程中,中国安全观念发生了极大变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融,中国逐步将相互依赖本身视作安全机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稳定的周边环境视作中国和平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不同于以美欧为代表的安全理念。
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2009—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2011年至今,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直接投资、东亚与美国。主要著作:《管控投资自由化:美国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挑战(1985—1993年)》(专著)、智库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业转移》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规环境》,译著《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红星照耀太平洋》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及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周边”概念的生成与周边外交
第二节确立经济增长目标与中国经济的亚洲化
第三节地区秩序转型与“周边环境”概念的完善
第四节“周边”与中国对外关系模式的革新
第四章评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一节安全环境概念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已有评估
第三节评估新时期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框架
第四节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指标体系与评估
第五节结论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战略
第一节作为国际战略研究议题的南海争端
第二节中国愿意遵守国际海洋制度吗
第三节即将到来的中美海上冲突?
第四节中国正在主导周边秩序的调整吗
第六章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第一节理解南海问题中的东盟需要新的视角
第二节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第三节海洋法领域以陆制海与以海制陆
第四节重新认识中国—东盟在稳定地区
大局中的作用
第七章美国的雁形安全模式
第一节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模式与争论
第二节雁形安全模式
第三节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美国体系的转型
第一节美国是一个体系
第二节美国主导的体系正在转型
第三节中国与国际秩序转型
第四节中国的发展战略空间
第九章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
第一节地缘政治与国家兴衰
第二节“枢纽”与“印太”地缘战略
第三节亚洲地缘重心的大偏移
第四节中国的亚洲地缘新视野
第五节超越对抗性地缘政治思维
第十章拓展海外利益
第一节国家大战略中的对外经济战略理念
第二节对外援助、经济制裁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节政治目标与对外经济关系的格局
第四节维护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秩序
第五节以海外利益为先导塑造新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但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与“华盛顿共识”极为相近。北京大学教授姚洋2010年2月在美国《外交》季刊网站发表了《北京共识的终结》一文,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准确无误地朝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市场信条迈进”。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认为,“华盛顿共识”被意识形态化、简单化,“北京共识”的作者忽视了中国国内严肃的经验研究成果,把迄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当作与“华盛顿共识”全然相反、南辕北辙、“对着干”的一条道路,是过度随意和非常扭曲的解读。
那么怎么理解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呢?姚洋认为,制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并不特殊。中国只不过是遵照主流意见,即“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和发展。真正要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会利用合适的制度安排,采纳和遵循这样一种正确的经济政策?姚洋的答案是,中国政府是一个中性的政府。市场经济的性质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市场经济何时被使用以及在什么地方发展,则取决于政治因素,特别是政府的能力和意愿。
ISBN | 9787520303033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钟飞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