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1991)、《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2002,中华书局)、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目前从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研究。
目录
新版说明
序言
上编
第一章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一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二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职
三品位结构变迁的四线索
四品位结构的三层面
第二章叠压与并立:从“爵一食体制”到“爵一秩体制”
一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级君主制”
二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伸展
三功绩制和身份制之间:二十等爵
四秦汉“爵一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第三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一“比秩”与“宦皇帝者”问题的提出
二“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三汉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扩张
四“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
第四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
一“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类
二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级别分等
三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四汉唐间冠服体制的变化趋势:场合分等和级别分等
五从“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六附论《旧唐志》所见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第五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
一选官与资格视角中的士人
二阶层的标志:士子免役
三服饰等级中的士子礼遇
第六章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一“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二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三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第七章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
一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二周礼九命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三朝位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四一元化和连续性
下编
第一章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禄秩序列变迁
二今见《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三“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四“真二千石”问题
五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级
六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第二章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一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二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试析
三“以吏职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级为公卿大夫士”
第三章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
一王国官的秩级下降
二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三王国内官的秩级下降
四列郡秩级的相对下降附论郡县秩级简繁
五郡县诸官属和诸县的秩级下降
第四章《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一“宦皇帝者”所涉官职
二论“宦皇帝者”之无秩级
三《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两大职类
四《津关令》所见中大夫及相关问题
第五章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一期门郎、羽林郎
二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三御史之比秩
四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问题
五国官之“比秩”
第六章“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一“比秩”诸官的性格――非吏职
二“比秩”诸官的性格――“自辟除”
三“比秩”诸官的性格――军吏之自成系统
四“比秩”的扩张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第七章“品位―编任”结构视角中的散吏与比秩
一公府掾属的比秩原因
二“职吏―散吏”结构与“品位―编任”视角
三学徒吏学事、守学事、小史与散吏假佐
四正任职吏的“预备役”:从掾位、从史位
五曹魏的司徒从掾位、司徒史从掾、司徒吏、散属
六两种备吏:惰行与私学
七文学类的属吏与备吏:文学、处士、好学
八小结:“品位―编任”结构与属吏比秩现象
文摘
版权页: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行政级别为本位。进一步说,就是权势、地位和声望的获得,以官位占有和职能履行为准。你有官儿、有事儿、为朝廷干活,才有名位俸禄。官大、权责大、贡献大,就位重禄厚;官小、权责小、贡献小,就位卑禄薄,而若无官守、无权责,朝廷一般不白养你。周朝的“爵本位”就不是如此,贵族的权势,来自对土地人民的直接占有、来自家族传统和世卿传统,不是行政性的。“爵”就是这种权势的一种“外化”形式。
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帝国品位结构发生了若干显著进化。这种进化,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首先体现在对各职类的等级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上,进而体现在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上。各职类等级管理上的“行政化”,是指那些行政化水平较低的职类,例如具有依附、私属性质的“宦皇帝”职类,逐渐也用行政级别的手段加以管理了;若干非行政性职类,在管理上与吏职一体化了,例如军职。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是指特权、礼遇等等品秩要素,逐渐向行政级别转移,更多地被配置在行政级别之上,而不是身份等级之上,例如爵级之上。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1991)、《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2002,中华书局)、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目前从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研究。
目录
新版说明
序言
上编
第一章品位结构的研究框架
一品位结构:分等与分类
二品秩五要素与品位性官职
三品位结构变迁的四线索
四品位结构的三层面
第二章叠压与并立:从“爵一食体制”到“爵一秩体制”
一周朝“爵本位”体制和“等级君主制”
二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伸展
三功绩制和身份制之间:二十等爵
四秦汉“爵一秩体制”及其“二元性”
第三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
一“比秩”与“宦皇帝者”问题的提出
二“宦于王”溯源:周朝的士庶子体制
三汉代的“宦皇帝者”与“比秩”的扩张
四“宦皇帝”制度的流衍及异族政权的类似制度
第四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
一“冠服体制”概念与冠服的分等分类
二周代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级别分等
三秦汉冠服体制:自然分类与职事分类
四汉唐间冠服体制的变化趋势:场合分等和级别分等
五从“由服及人”到“由人及服”
六附论《旧唐志》所见隋朝冠服“四等之制”
第五章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
一选官与资格视角中的士人
二阶层的标志:士子免役
三服饰等级中的士子礼遇
第六章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官本位与一元化
一“一元化”与“官本位”的推进
二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
三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第七章若干礼制与王朝品位结构的一元化
一公卿大夫士爵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二周礼九命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三朝位与品位结构一元化
四一元化和连续性
下编
第一章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禄秩序列变迁
二今见《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级阙如问题
三“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四“真二千石”问题
五丞相与御史大夫的秩级
六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第二章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一禄秩的伸展与“吏”群体之上升
二早期采用禄秩的官、吏、令试析
三“以吏职为公卿大夫士”与“以秩级为公卿大夫士”
第三章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
一王国官的秩级下降
二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三王国内官的秩级下降
四列郡秩级的相对下降附论郡县秩级简繁
五郡县诸官属和诸县的秩级下降
第四章《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
一“宦皇帝者”所涉官职
二论“宦皇帝者”之无秩级
三《二年律令》中的“吏”与“宦”:两大职类
四《津关令》所见中大夫及相关问题
第五章若干“比秩”官职考述
一期门郎、羽林郎
二文学之官:博士与掌故
三御史之比秩
四中央官署掾属的“比秩”问题
五国官之“比秩”
第六章“比秩”的性格、功能与意义
一“比秩”诸官的性格――非吏职
二“比秩”诸官的性格――“自辟除”
三“比秩”诸官的性格――军吏之自成系统
四“比秩”的扩张及其与正秩的配合
第七章“品位―编任”结构视角中的散吏与比秩
一公府掾属的比秩原因
二“职吏―散吏”结构与“品位―编任”视角
三学徒吏学事、守学事、小史与散吏假佐
四正任职吏的“预备役”:从掾位、从史位
五曹魏的司徒从掾位、司徒史从掾、司徒吏、散属
六两种备吏:惰行与私学
七文学类的属吏与备吏:文学、处士、好学
八小结:“品位―编任”结构与属吏比秩现象
文摘
版权页: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行政级别为本位。进一步说,就是权势、地位和声望的获得,以官位占有和职能履行为准。你有官儿、有事儿、为朝廷干活,才有名位俸禄。官大、权责大、贡献大,就位重禄厚;官小、权责小、贡献小,就位卑禄薄,而若无官守、无权责,朝廷一般不白养你。周朝的“爵本位”就不是如此,贵族的权势,来自对土地人民的直接占有、来自家族传统和世卿传统,不是行政性的。“爵”就是这种权势的一种“外化”形式。
从“爵一秩体制”到官品体制,帝国品位结构发生了若干显著进化。这种进化,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首先体现在对各职类的等级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上,进而体现在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上。各职类等级管理上的“行政化”,是指那些行政化水平较低的职类,例如具有依附、私属性质的“宦皇帝”职类,逐渐也用行政级别的手段加以管理了;若干非行政性职类,在管理上与吏职一体化了,例如军职。品秩要素配置的“行政化”,是指特权、礼遇等等品秩要素,逐渐向行政级别转移,更多地被配置在行政级别之上,而不是身份等级之上,例如爵级之上。
ISBN | 9787108059048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阎步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