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高度提炼“八字诀”“九歌”等形意拳古法
津派画坛巨擘、中华武士会学务公所画师阎道生亲笔配图
名人推荐
为人保镖,往来各省,途中遇盗贼,手持单刀对敌,贼不敢进;或闻先生之名,义气过人,避道者。故人以“单刀李”称之。
——孙禄堂
习武人多是老派,老派人有发愤之志。李存义有一部著作,将前辈老谱和个人心得编纂在一起,友人帮忙成文,私家印刷本,传给嫡传弟子作身份证明,从未面世……希望还在世,或留惠于子孙家,或当年帮忙成文的人留了底本,不必面世,还在就好。
——徐皓峰
先生之拳械,无不造极……学者均未能窥其深,略有所获,即享大名矣。
——杨明漪
作者简介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
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目录
《岳氏意拳五行精义》
上编
意拳总论
第1章 不动姿势
第二章 意拳养气学
中编
意拳原理
第1章 五行拳
第二章 五行生克
第三章 进退连环拳
下编 绪论
第1章 岳武穆九要论
第二章 练习
附录 五行连环拳谱合璧
《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
岳氏意拳原序
上编
岳氏意拳十六要诀
形拳原理
十二形
中编
第1章 形意合一
第二章 形意全体大用
下编
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
结论
附录 八字功
《三十六剑谱》
第1章 总论
第二章 分论
第三章 结论
附录一 五行剑
附录二 连环剑
附录三 梅花剑
附录四 三才剑
附录五 三合剑
序言
序言
天津本燕赵之区,豪侠气象素号恢闳。所惜地域促狭,兼之开发较晚,武术难谓发达。然津埠肇自军卫,又允为漕运码头,六百余年以来,尚武风习亦自不磨。迨至晚近,以海疆门户故,频遭列强凌夷,外侮内忧,交错相袭,津民得有切肤之痛。国事危殆,民力疲乏,所谓强国强种,迫在眉睫之间,武术一事乃大兴焉。
学人阐绎民国武术之盛,例称“南有精武门,北有武士会”,此说推源虽未必久远,然要亦契合实情。而精武门之霍元甲,武士会之李存义,两位民国武林巨擘,均与天津关系密切。霍氏生于津南小南河村(今属西青区精武镇),旧居暨墓园业已修葺如故,允为武林豪英瞻拜之圣地;李氏虽非津人,然所启之中华武士会则肇自津门,其后影响乃渐及江南塞北。
壬辰仲秋之月,余辑录《中华武士会百年纪念集》,撰有简短“编后记”,以为民间之武术研究,毋论宏观微观问题均繁,若拟不断提高层次,真正进入学术领域,还要走很长的路:“一是消除门派之争和畛域之见,武门人士和专家学者能坐在一起,真正心平气和地研究探讨问题;二是对既有武学典籍进行科学整理出版,对各门各派秘不外传的文献进行大力挖掘并公之于众;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本门本派历史不夸饰,不溢美,更不能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同时对既有之混乱正本清源,辨伪存真;四是口述资料的采集,方法要规范和科学,不能羼入非学术的东西,否则难于真正进入研究的大雅之堂;五是提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六是适时成立有关研究组织和基金会等,对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推动和扶植。”所云大体涉及两个方面——武术发展和武学研究。这些都是随记所思,现在看来颇为杂沓。然而将近四年过去,种种乱象可谓依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武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武术发展的传承和创新。
两月之前,伯群先生传来《李存义武学辑注》书稿,希望我写几句话冠诸篇首。我于武术并武学都是外行,远无置喙其间的资格;然而我与伯群先生,与李存义及中华武士会,与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种种扯不清的因缘,使得我没有借口来拒绝。《辑注》所录李存义武学著述,泰半完成于李氏寓津期间,由其弟子杜之堂、董秀升等襄助整理。《辑注》文献来源清楚,真伪辨析明确,史料去取精审,整理方法得当,恰与我当初指陈之乱象遥相呼应……准此,本书之价值和意义,非但为津门武学添增光彩,或亦可视作改变某些乱象之契机,至少可说是一次示范性实践。
后记
文摘
进步六剑
进步者,以前进为主,然其中亦有退步,就其多者言之也。路线如左。
一势裹砍[1]
由开势左腿落,剑自面前左裹,右腿进、绌,左腿支,剑平砍,左手护额。
二势撩腕[2]
剑回挂,右腿退,剑由头上过左,右腿进,转身,左腿倒插,阴手撩剑,左手后伸,作勾,与剑成水平,势极低。
三势转身裹砍[3]
由上势转身,面向前,剑随身转裹,右腿进、绌,左腿支,剑拦腰平砍,左手护额。
注释
[1]裹砍:持剑静立,假想敌人向我左侧方突刺,我柄向上,腕外翻,由右向左裹出,即斩敌之腰部。右腿弓,左腿支,手护额,顶身前探。
[2]撩腕:剑由右侧挂,右腿稍退,仍进剑,由头顶经过,作车轮形,以撩腕,左手、右剑成水平线。同时,左腿用倒行步。宜低蹲身、曲膝。目视剑。
[3]转身裹砍:由前势假想敌人欲退走,我急向左转身,稍进左足,大进右足。同时,将剑抡圆作磨盘形,斩敌腰部。右腿弓,左腿支,左手护顶。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
高度提炼“八字诀”“九歌”等形意拳古法
津派画坛巨擘、中华武士会学务公所画师阎道生亲笔配图
名人推荐
为人保镖,往来各省,途中遇盗贼,手持单刀对敌,贼不敢进;或闻先生之名,义气过人,避道者。故人以“单刀李”称之。
——孙禄堂
习武人多是老派,老派人有发愤之志。李存义有一部著作,将前辈老谱和个人心得编纂在一起,友人帮忙成文,私家印刷本,传给嫡传弟子作身份证明,从未面世……希望还在世,或留惠于子孙家,或当年帮忙成文的人留了底本,不必面世,还在就好。
——徐皓峰
先生之拳械,无不造极……学者均未能窥其深,略有所获,即享大名矣。
——杨明漪
作者简介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
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目录
《岳氏意拳五行精义》
上编
意拳总论
第1章 不动姿势
第二章 意拳养气学
中编
意拳原理
第1章 五行拳
第二章 五行生克
第三章 进退连环拳
下编 绪论
第1章 岳武穆九要论
第二章 练习
附录 五行连环拳谱合璧
《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
岳氏意拳原序
上编
岳氏意拳十六要诀
形拳原理
十二形
中编
第1章 形意合一
第二章 形意全体大用
下编
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
结论
附录 八字功
《三十六剑谱》
第1章 总论
第二章 分论
第三章 结论
附录一 五行剑
附录二 连环剑
附录三 梅花剑
附录四 三才剑
附录五 三合剑
序言
序言
天津本燕赵之区,豪侠气象素号恢闳。所惜地域促狭,兼之开发较晚,武术难谓发达。然津埠肇自军卫,又允为漕运码头,六百余年以来,尚武风习亦自不磨。迨至晚近,以海疆门户故,频遭列强凌夷,外侮内忧,交错相袭,津民得有切肤之痛。国事危殆,民力疲乏,所谓强国强种,迫在眉睫之间,武术一事乃大兴焉。
学人阐绎民国武术之盛,例称“南有精武门,北有武士会”,此说推源虽未必久远,然要亦契合实情。而精武门之霍元甲,武士会之李存义,两位民国武林巨擘,均与天津关系密切。霍氏生于津南小南河村(今属西青区精武镇),旧居暨墓园业已修葺如故,允为武林豪英瞻拜之圣地;李氏虽非津人,然所启之中华武士会则肇自津门,其后影响乃渐及江南塞北。
壬辰仲秋之月,余辑录《中华武士会百年纪念集》,撰有简短“编后记”,以为民间之武术研究,毋论宏观微观问题均繁,若拟不断提高层次,真正进入学术领域,还要走很长的路:“一是消除门派之争和畛域之见,武门人士和专家学者能坐在一起,真正心平气和地研究探讨问题;二是对既有武学典籍进行科学整理出版,对各门各派秘不外传的文献进行大力挖掘并公之于众;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本门本派历史不夸饰,不溢美,更不能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同时对既有之混乱正本清源,辨伪存真;四是口述资料的采集,方法要规范和科学,不能羼入非学术的东西,否则难于真正进入研究的大雅之堂;五是提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六是适时成立有关研究组织和基金会等,对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推动和扶植。”所云大体涉及两个方面——武术发展和武学研究。这些都是随记所思,现在看来颇为杂沓。然而将近四年过去,种种乱象可谓依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武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武术发展的传承和创新。
两月之前,伯群先生传来《李存义武学辑注》书稿,希望我写几句话冠诸篇首。我于武术并武学都是外行,远无置喙其间的资格;然而我与伯群先生,与李存义及中华武士会,与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种种扯不清的因缘,使得我没有借口来拒绝。《辑注》所录李存义武学著述,泰半完成于李氏寓津期间,由其弟子杜之堂、董秀升等襄助整理。《辑注》文献来源清楚,真伪辨析明确,史料去取精审,整理方法得当,恰与我当初指陈之乱象遥相呼应……准此,本书之价值和意义,非但为津门武学添增光彩,或亦可视作改变某些乱象之契机,至少可说是一次示范性实践。
后记
文摘
进步六剑
进步者,以前进为主,然其中亦有退步,就其多者言之也。路线如左。
一势裹砍[1]
由开势左腿落,剑自面前左裹,右腿进、绌,左腿支,剑平砍,左手护额。
二势撩腕[2]
剑回挂,右腿退,剑由头上过左,右腿进,转身,左腿倒插,阴手撩剑,左手后伸,作勾,与剑成水平,势极低。
三势转身裹砍[3]
由上势转身,面向前,剑随身转裹,右腿进、绌,左腿支,剑拦腰平砍,左手护额。
注释
[1]裹砍:持剑静立,假想敌人向我左侧方突刺,我柄向上,腕外翻,由右向左裹出,即斩敌之腰部。右腿弓,左腿支,手护额,顶身前探。
[2]撩腕:剑由右侧挂,右腿稍退,仍进剑,由头顶经过,作车轮形,以撩腕,左手、右剑成水平线。同时,左腿用倒行步。宜低蹲身、曲膝。目视剑。
[3]转身裹砍:由前势假想敌人欲退走,我急向左转身,稍进左足,大进右足。同时,将剑抡圆作磨盘形,斩敌腰部。右腿弓,左腿支,左手护顶。
ISBN | 9787530484494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李存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