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 978720309549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惠芬,金融学教授,经济学硕士。1982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现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任教。1992年在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术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学、金融学等,并主讲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金融学课程。自1995年起担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晋升教授。曾任世界经济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先后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家以及其它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业著作、教材若干部,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相关课题数项。获得省、市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因素的分析》一文,获山西省金融学会1990年—1992年金融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山西财经学院1992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调整的特征》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8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山西省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我国外汇储备制度变革的必然性》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93年度二等优秀科研论文成果奖。

目录

1导论
1.1写作背景
1.2写作的目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2中国的国际收支
2.1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与交易发展概述
2.2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
2.3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变化的国际比较与货物进出口差额的外部来源
2.4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关系的变化
2.5中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与调节对策
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汇率变动
3.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汇率变动
3.21979年至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与汇率变动
3.31994年至2005年6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汇率变动
3.4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及其完善
3.5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人民币升贬值利弊
4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有效汇率与均衡汇率
4.1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4.2人民币的有效汇率
4.3人民币的均衡汇率
4.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
5中国的外汇市场
5.1中国外汇市场概述
5.2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5.3中国银行对客户外汇市场的衍生品业务
5.4银行结汇、售汇业务管理度的完善
5.5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与人民币中间价和交易价的变动
6中国的国际储备
6.1中国国际储备规模与构成的变化
6.2中国国际储备地位与构成的国际比较
6.3中国国际储备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6.4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6.5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及其管理
7中国的外债
7.1中国外债规模的变化
7.2中国外债结构的变化
7.3中国外债在外资中的地位及其与内外经济平衡的关系
7.4中国外债偿付力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7.5中国面临的外债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8人民币国际化
8.1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8.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8.3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8.4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8.5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局限性、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外资金融机构借用外债的特点是:以国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贷款为主(多为中长期贷款);来自非居民的存款对外资金融机构外债状况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短期性贸易融资额虽然远远落后于中资金融机构,但对外资金融机构外债有一定影响,而且是其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之一。上述特点决定了外资金融机构借用外债受国内外市场长期资金供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受市场预期变化尤其是非居民人民币资产持有意愿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其外债具有一定波动性,也具有一定增长空间。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的特点是:以国外出口商、国外企业或私人借款为主;以国外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商业性贷款等多种方式为辅;从长期看,它还能连续获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上述特点决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受国外经济或贸易主体生产和经营状况以及国内外市场长期资金供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另外还受到国际金融组织投资选择因素的影响,具有较稳定的上升空间。
中资企业借用外债方式的特点是:选择方式相对多样化;以国外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商业性贷款(中长期为主)、对外发债等方式的借入相对较多;从长期看,中资企业获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数额相对较少,且总体趋于下降。上述特点决定了中资企业借用外债受国内外经济或贸易主体生产和经营状况以及国内外市场长期资金供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其在受限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一旦外债限制放宽,也有较大上升和震荡空间。
企业间贸易信贷外债方式的特点如前所述,大多是有进出口贸易真实交易的背景。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借人此类外债主要受国内外贸易主体经营状况的影响,因而与经济周期变化有较紧密的联系,并呈现顺周期波动。
7.5.2中国外债风险的防范对策
7.5.2.1加快推进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改革,促进金融交易的市场化
(1)应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制定出明确的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发展规划,并将外债业务纳入统一战略和规划之内加以实施,限制向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应合理定位传统金融媒介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发展策略,努力防止和有效应对信贷过度和资产泡沫的产生。
ISBN9787203095491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惠芬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