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许三多精神:打造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员工》不仅描述了一个群体的成长经历,而且带给我们强烈的价值震撼。与其说这是一部电视剧,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成长、工作与生活的伦理启示录。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意义……普通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编辑推荐
我们曾经都是“许三多”。管理者则思考:是什么力量缔造了钢七连那样的团队?企业家则顿悟:在这个浮躁的商业时代,需要一种商业伦理的拨乱反正。我们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感动,这就是许三多精神。许三多精神张扬的是一种朴素的人文关怀,倡导的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追求。快来读《许三多精神:打造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员工》吧!
作者简介
魏桂东,国家企业培训师,WCU工商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度中国杰出职业经理人,现任深圳市聚成企业管理成问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裁。
目录
第一章 企业为什么需要许三多
许三多:企业优秀文化的执行者和传承者
许三多精神是一种生产力
解读许三多,探讨职业道德的“功利”与“公利”
许三多,挑战“快速成功学”
学会担当责任——许三多给“80后”人才上的职业课
第二章 许三多精神
第三章 从“龟儿子”到“兵王”
第四章 学习许三多,让“傻子精神”永存
第五章 “不抛弃不放弃”
第六章 恪守“兵”的职责,成功完成“军旅”三级跳
第七章 “步兵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兵”
第八章 “人太舒服就会出问题”
第九章 “人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第十章 “一个连出众不代表全团战斗力”
第十一章 “不怕失去,不怕得到”
附录:优秀员工职业素质养成方案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企业为什么需要许三多——颠覆浮躁,重塑职业道德
许三多:企业优秀文化的执行者和传承者
“许三多”是企业文化最佳的执行者与传播者。许三多们会将企业文化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并在实际工作中用行动去诠释。
文化是组织常青发展的软资源,组织需要良好的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这一点无论对军队还是企业都是适用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钢七连的文化,“不抛弃不放弃”是再合适不过的。七连士兵在进入这个集体的那一天,就被告知了这一组织文化;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这一文化。许三多,无疑是钢七连文化最出色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最初的许三多是个懦弱的人,也是一个笨人,但他不放弃自己,刻苦训练,终于靠实力脱离了“绝情坑”,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史今班长是给他帮助最多的人,许三多不能抛弃班长,所以他用自己的进步来留住班长;钢七连改编了,但许三多没有抛弃这个让自己重生的组织,他独自一人坚守在连队,一待就是半年;父亲要求他复员,许三多不能抛下空无一人的连队不管,不能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平生第一次违抗了父亲的意愿;在老A选拔赛场上,终点就在几步之外,名额只剩下一个,冲过去就将赢得机会,但许三多没有抛弃队友伍六一,他想扛起战友一起向前。
即便到了另外一个组织,许三多也没有忘记钢七连的文化,反而将这六个字深深地刻入了自己的骨髓中。在老A部队的初步筛选中,许三多告诉自己“不能输”,要坚持;在毒气巷战的考验中,他在队友全部牺牲的绝境下没有放弃,而是冒着生命危险脱掉防护服,开走了装满TNT炸药的车;在袁朗因成才之前的表现而拒绝选用成才时,许三多没有抛弃成才,并几次三番地找袁朗理论,力争给成才一次机会;在对抗演习中,受伤的许三多没有放弃战斗,而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捣毁了对方的中枢控制系统。
许三多是钢七连文化执著的执行者和传承者。有了许三多这样的人,钢七连才虽散犹聚;有了许三多这样的人,钢七连的文化才能更长久地传承。
企业同样需要“许三多”,因为“许三多”必是企业文化最佳的执行者与传播者。许三多们会将企业文化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并在实际工作中用行动去诠释。
现在许多优秀企业的文化被我们熟知,这并不是企业造势的结果,而是这些企业中的“许三多”用自己的行动在人们的心中谱写了优美的乐章,令企业的形象日益清晰、日益高大。
同仁堂下属的药材公司就有这么一位“许三多”,他叫郭金生,人称“药材质检界的包青天”。
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期间,药材公司承担了“非典”用药任务。在防“非典”八味方推出后,北京开始出现了抢购风潮,药品供不应求。当时,供应价格每天看涨,质量却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不时发生。郭金生负责此次药品检验工作。
有一天,郭金生的一位大学同学打电话找到他,说要请他一起聚聚。郭金生应邀赴约,在寒暄、回顾同学时代之后,郭金生才明白这次聚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原来,这位同学是来帮别人当“说客”的。在三周之前,同仁堂准备从一家公司买入药材,在验货时,郭金生发现这批货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次充好。自然,郭金生将这批药材挡在了门外。而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是面前这位同学的小舅子。
面对着四年“同窗情”,面对老同学的苦口婆心,面对对方隐约透露的“回扣”,郭金生毅然地拒绝了同学的请求。
郭金生边给同学斟酒边说:“哥们,今天这顿饭我请你,算我给你赔罪——你说的那件事,我不能办。我知道你这个说客夹在中间也不好做,但是,你要想想啊,那是什么?是药啊,是救人的!如果我接了这批劣质药材,生产出的东西弄不好会吃死人的啊!你知道吗?我每一次检验药材,就像在检验我自己的良心,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良心,我也不能让假药、劣药从我手中溜走。希望你能理解我啊!”就这样,又一批劣质药材被郭金生挡在了大门之外。
同仁堂自古有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讲求“质量即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同仁堂发展至今已三百余年,历代成员都严格遵守古训,同仁堂的文化与声誉也就在一个个“郭金生”的行动中代代传承。
无论是许三多,还是郭金生,他们都是组织忠实的守护者,是组织文化坚定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与孜孜以求,令我们敬佩。企业也需要更多的“许三多”来践行企业文化,做企业文化忠诚的传承者。
许三多精神是一种生产力
许三多精神已经足以成为一种文化,带动整个连队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说他的精神就是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形成一种生产力,这也正是我们企业组织需要学习许三多精神的意义所在。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跌跌撞撞,从“龟儿子”变成孬兵,从孬兵变成尖子兵,从尖子兵变成特种兵。促成许三多不断蜕变成长的,是他始终不变的朴实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最后超越了一个兵、一个班、一个连队,成为各军队、企业组织提升文化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武器。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许三多精神是一种生产力。
在《士兵突击》中,懵懵懂懂踏入军营的许三多把班长史今视为依靠,副班长伍六一却仇恨般地看着他——担心他拖垮班长,让班集体蒙羞。新兵训练结束了,许三多被分到了偏远艰苦的后勤管道维护班——红三连五班。五班的生活寂寞无聊,老兵们靠打牌、找乐趣来打发时光。单纯的许三多坚持每天出操、训练,老兵们当他是一只“逆着跑圈的狗”,许三多却一点都不知道。
许三多只有一个单纯的信念,那就是要好好活,多做有意义的事。有一次,班长老马随口说起当年曾想在这里修一条路,许三多就把班长的话当成了命令,靠一个人的力量修成了这条路。老兵们受到了感染,五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团长王庆瑞听说了此事,把许三多调到了钢七连,在钢七连艰苦的训练中,许三多逐渐从一个全连垫底兵成长为全军的尖子兵。为了增强全团的战斗力,钢七连被迫改编了,只留下许三多一个人看守营房。在看守营房的半年时间里,坚守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许三多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团长和袁朗的青睐。
在许三多即将离开七。二团进入老A时,团长把自己用一年辛苦训练得来的步战车模型亲手送给了许三多,并对他说:“守军营一守就是半年,嗯,我也缺这种战士啊,他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这种战士放到哪里,他都会体现出他的价值的。”
当“一个人能带动一群人”时,这表明他的精神、他的行为已经足以成为一种文化,带动整个连队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说他的精神就是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也正是我们企业组织需要学习许三多精神的意义所在。
从红三连、钢七连到老A,我们看到许三多在适应,而不是被同化。他的赤诚、执著、坚忍、一根筋的作风改变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无论是在红三连、钢七连,还是A大队,许三多精神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标杆。最后,许三多成了香饽饽,七。二团不愿意放,七连长想带走,老A都惦记着。许三多用他的执著与专注,从一个孬兵,变成了兵王,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剧中的五班,其实是大多数社会生存者精神状态的缩影。他们的生活就一个字——混。大多数的人,碰壁了,麻木了,所以也短视了,消极了,认为付出看不到回报,努力没有结果,所以编造各种理由麻痹自己。为了那份虚荣和心理安慰,他们同样希望周围的人也碌碌无为。
班长老马,好像一个落后集体的维持者,没有破的勇气,没有立的胆量。没有了个性,消极成了共性,这个团体注定被人遗忘。许三多的好好活和做有意义的事,在这里格格不入。然而,许三多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一根筋”,这时,他的“木”、他的执著成了他最可贵的地方。正因如此,他被同化得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同化了别人。
钢七连在一般人看来,并不是“好”连队。许三多刚刚被调回团部,团长让他做勤务员类的工作,而他却选择了钢七连,当时的战友们有多少不理解的呀!钢七连苦啊!那钢七连的人为何自得其乐,而且自认为是天赐的美差,每个人,就连“老末”都为他所属连队而自豪不已呢?当然,并不是人们都更喜欢吃苦,也不是因为坦克,而是因为钢七连在艰苦的训练中昂扬的斗志与团结的力量。“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整个钢七连感觉自己与别的团队相比是如此独特。是这个连队中的文化让每个热血男儿愿意为此而努力,并幸福地享受着别人不敢尝试的辛苦。
企业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团体,是一群虎狼之师,而不是散兵游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是企业文化最主要的一个功能。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像钢七连一样,建立一种优良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荣誉与满足,何愁企业没有战斗力、竞争力,团队不稳定呢?如果企业拥有一种文化,让员工工作的时候感觉是在体现自身价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得到被认同或者加入其中的兴奋与快乐,何愁工作没有激情?
在一步步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许三多,始终坚持自己刚入部队时的执著信念,在军旅生涯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也影响着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是创造力,融合是生产力。因为五班消极的共J陛,彻底压制了活跃的个性,所以,五班没有创造力,也没有生产力。当积极的个体接受团体的要求,用自律塑造团队,促进自己时,那么,整个团队将迎来共赢的局面。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军队,团队意识才是核心的追求,内在的统一才是生产力。无论在哪个连队,“许三多精神”在促进内部成员内在的和谐与统一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许三多精神”是我们现代企业和团队组织急需的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解读许三多,探讨职业道德的
“功利”与“公利”
“公利”与“功利”,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许三多让人们又一次反思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反思现代职业道德重建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做有意义的事”是许三多时常提起的话,何谓“有意义”?在许三多的理解中,“有意义”不是对自己有利,而是对别人、对大家有利,这样的事情才堪称“有意义”,才值得去做,并值得做对、做好。
许三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存在世俗的功种陛。他修路,并不为凸显自我、受到嘉奖,只是因为不想像其他老兵一样混日子,只是想让从军营到哨所的路好走一些;他做腹部绕杠333个,并不为超过伍六一成为全连第一,他只想做好,把班里的流动红旗夺回来,以至于他从来没有计算过数字;他参加老A选拔,并不为成为人人艳羡的特种兵,只是为了和老七连的战友在一起;他没有枪杀毒贩,并不是为毒贩给出的利益所诱惑,只是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许三多做的很多事都被别人视为“很傻”,但我们正是从这种特质中看到了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公利”伦理道德的光辉。
有人说,现代职场的职业伦理处于“功利”时代,人们做任何事之前都会问:“做这件事对我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无论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资关系,还是员工与客户之间的服务关系,抑或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关系,都普遍呈现一种“泛工具化”倾向,人与人之间不能坦减相待,职业关系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层面。
据媒体报道:2007年4月26日,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区,某航空公司某航班的乘客已经滞留了7个小时,航空公司除了“航班延误”、“对给大家带来的麻烦深表歉意”、“谢谢合作”等言辞,没有提供任何的帮助,95名乘客在等待的长夜中只吃到些饼干、八宝粥,没有住宿,没有热水,无人理睬。
凌晨2时30分左右,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向工作人员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求求你们给我一杯热水吧,我的小孩才7个月大,怎么能喝凉水、吃饼干呢?”这位母亲跪了足足有20秒,但几名工作人员依然无动于衷,航空公司随后表态:乘客要求无理。航空公司认为,依照现行“规则”,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没有责任和义务向乘客提供热水,乘客的“下跪”之举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是在给已经极为繁忙的航空工作增添压力。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家航空公司的职业伦理何在?难道所谓的公司“规则”比一个孩子的健康甚至生命还要重要吗?
无疑,“热水下跪”事件折射了这家航空公司员工伦理的缺失。递上一杯热水只是举手之劳,且一杯热水体现的是一颗热心,换来的是一份感激,这是对乘客、对企业、对自己都有利的举动,却被这家企业视作“无理要求”,最终换来了乘客的愤慨、社会的声讨和企业形象的毁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扭曲、冷漠、与传统美德格格不入的职业行为,那些只重“功利”而不重“公利”的职业理念,对净化现代职场氛围、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公利”与“功利”,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许三多让人们又一次反思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反思现代职业伦理重建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许三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彰显“公利”色彩,他自己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修的路成了他从“孬兵的天堂”跨向“浴血先锋钢七连”的媒介;333个腹部绕杠后的痛苦换来了全连人的肯定与尊重;与战友在选拔场上的并肩战斗奠定了他成为老A精英的道路;与毒贩的交锋使他有机会在心理上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只有“公利”才能受益,在许三多身上成立的法则对于职场中的人士同样适用。很多成功的职业人士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员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在工作中,人们都倾向于与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共事。不积善则不积财,好的职业道德可以转化成财富,“公利”型的职业道德是21世纪职场人士的核心竞争力。
……
ISBN | 9787502165642 |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