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 730004471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信用评级在中国虽然起步未久,但在先进国家不仅在实务上的发展已十分成熟,而且在学术上的讨论与研究亦热闹非常。本书是以信用评级为主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实务篇与理论篇,对于信用评级的实务运作与应用有详尽的介绍,对于学术界所关心的议题以及研究的逻辑构架,也都有详细的说明。凡与分析信用评级有关者,包括投资人、证券分析师、银行征授信从业人员、财务部门与应收款部门从业人员,以及大学相关科系或研究所之同学等,必会发现本书确为一极具价值的佳作。 本书精彩主题有实务篇:信用评级的产业概况与基本概念、一般产业、银行业、优先股与商业本票、企业集团之信用评级等介绍。理论篇:信用评级的信息价值,信用等级决定因素之探寻,专业判断在信用评级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种学术使用模型的介绍如先行区别分析、PROBIT模型、LOGIT模型、类神经网络等。
自序 在实务上可看到,当景气低迷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往往节节上升,似乎这些专业人才丰沛、相关经验又极其丰富的银行,并未能在事先预见授信客户信用品质发生变化的事实,令人匪夷所思。 笔者曾有六七年的征信实务经验,从中深深体会到信用评级功夫既深且美。在千百个不同的信用评估个案中,似乎可以整理出一定的脉络:当资产结构出现变化时可能意味着什么、当获利趋势呈现变化时可能代表着什么、当现金流量形态异常时又可能透露着什么。然而,脉络虽具,却又不可能以既定的招式拆解所有的剧情,否则,大概就不会发生商业银行误踩地雷,以致损伤惨重的“离奇”悲剧了。 离开衷心热爱的征信工作,转进学术殿堂一探学理之美,却始终无法忘情于信用评级。在阅读了台湾以外丰富的相关研究之后,对于此一课题益发感受到无比的吸引力。, 信用评级基本上是针对一个经济体的信用强度,加以分析评估,并给予一个能够反映该信用强度的适当分数;此外,当该信用强度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将分数进行适当修正,随时反映目前的信用品质。换句话说,为了能提供投资人及其他相关人士的决策参考,评级机构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压缩成一个简单分明的符号。欲完成此一任务,必须将所有可能影响信用品质的因素都纳入考量。由此当可了解,信用评级综合了总体经济分析、产业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与前景预测等专业能力,分析师不但必须娴熟经济与财务等逻辑清楚、能以客观数量分析的理论与实务,亦须熟悉产业竞争甚至企业管理种种不易以数量具体呈现的各种层面。不具备这些能力,分析师就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纳入评估架构之中,而一旦某一个关键性变量发生重大变化,却未列入信用评级的过程,势将无法正确而及时地发现信用品质的变化,如果等到恶化至违约爆发出来,投资人遭受损失之后,再来宣布信用等级的变化,将完全失去信用评级的功能与价值。由此看来,信用评级的内涵远比表面来得深奥,它是一个量化质化兼具、主观客观并重的功夫,复杂而困难,却也形成了它的迷人之处。 台湾的信用评级仍在发展初期,一般金融机构因业务之需,须防范违约风险于未然,因此,内部都各自建立了完整的信用评估制度,作为授信核贷的参考与依据。但是对于资本市场中的债券评估,其发展进程尚瞠乎其后。“中华信用评级公司”已于1996年正式成立,酝酿多时的信用评级制度终于正式上路,但是一般业界对于信用评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和价值,并不十分清楚。事实上,信用评级的存在,对于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但重要而且必要,随着经济的成长、国际化的潮流、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券市场必然需求日殷,然而,没有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债券市场。因为债券不同于股票,对于股票投资人来说,虽然承担公司价值波动的高风险,相对的也享受未来的获利潜力;债券投资人则不同,必须承担整个投资金额潜在损失的风险,却只能享受固定收益。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公正客观的信用评估足资参考,渴望利用债券市场筹募资金的广大企业,恐将如大旱之望云霓,盼固盼之,如愿难矣。 基于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也基于信用评级的深奥美妙,因而写了此书,但祈这只是一个引子,能引来对信用评级更多的关注,更高的重视。 郭敏华 2003年1月
ISBN730004471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敏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