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自我理解:自我意识, 主体间责任, 跨文化理解》 艾尔玛霍伦斯坦因 (Elmar Holenstein), 徐献军 9787307778,7307779
配送至
编辑推荐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人的自我理解?自我意识,主体间责任,跨文化理解》是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作者秉承胡塞尔现象学传统,在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上,对人的自我理解问题作出了分析。作者对自我作为零位点(Nullpunkt)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将自我放置在了一个多元、多中心的背景下,结合对“我”、“自我”这些词的语法分析,研究了人的主体际性主题。这是对现象学中“自我”理论重要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艾尔玛?霍伦施泰因 译者:徐献军
艾尔玛?霍伦施泰因(Elmar Holenstein,1937-),瑞士著名文化哲学家,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对东方哲学、亚洲文化等也有深入研究,长期任教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哲学系。
目录
方法论导言
一、现象学运动的方向——从纯粹逻辑到人性
自我意识
二、定向的零点——自我在知觉空间中的位置
三、“我”的独特词法——“我”在语言中的地位
主体间责任
四、良知与理性责任
五、主体间责任——对伦理辩护原则的现象学辩护
不同文化之间的谅解
六、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多文化关系——以西德报刊中对日本的报道为出发点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第三种令人信服的可能性是:“我”这个词不是指躯体或精神材质,而是说者的功能。语言分析哲学[图根哈特:《语言分析哲学导言》(Vodesungen zur Einfiihrung in die sprachanlytische Philosophie),法兰克福:苏坎普出版社,1979年,第432页]认为这种元语言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说话人对我的指示,就是对象词(gegenstandliche Vokabular)的前提,而说话人可以通过对象词来得到描述。然而,描述词的引入是使用指示词的前提。当诸如“这个”和“那个”、“这里”和“那里”、“我”和“你”这样的指示词没有得到规定,而是超越了它们在很多情境中的通常用法时,循环就是不可避免的。类似地,在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不同表达(“四是一个数词”,“七有七个字母”)对“四有四个字母”这句话中对“四”的元语言指称,由于反思的认知能力而为人习得和进一步确认,并以恰当的变位实现了对上述指示词的指称解释。对作为元语言表达之“我”的定义引入,就如同作为对元语言表达之。四”的定义引入一样可有可无。在事后可能的、对作为每个说者之我标记的“我”定义阐释,不意味着:“我”这个词也被如此使用和习得。
“实践”引入(empraktische Einfiihnmgen)[参见布勒(Karl Biahler):《语言学》(Sprachtheorie),斯图加特:费舍尔出版社,1934年,第155页及以下]总已经以特定的知识以及具有引入注目结构的说话情境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字母和词语是什么,那么对。四”的反思应用只能在“四就是一个四一字母一词”这句话中产生,如果把这句话与上文中已经介绍过的变换表达(“七有七个字母”)进行对比,人们就会发现充足的确定性。类似地,作为每个说者之自我特征之“我。的导人,是交往情境及其各种角色安排的亲熟状态(Vertrautsein)的前提。对说者自我特征之“我”的导人,是交往情境的结果;这种情境在交谈角色互换中的主体间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经由人称代词的相应更替得到加强。
指示词和其他词汇场中的词语一样,要通过其意义得到规定。指示词汇场通过相互指示存在的表达来凸显。这些关联表达具有辨识(identifizieren)功能。在经典的现象学分析中,要达到辨识(达成对象辨识),就要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把握不同给予方式中的同一。当这种把握不仅是个体和知识性的,而是主体间和语言的时候,辨识的最高阶段就出现了。因此,当交往伙伴把握了所需指示词的主体间指向,并通过符合情境的表达来说出这种把握时(这时,第三人称代词、第一和第二人称就出现了),伙伴在交往情境中的对象辨识就完全实现了。
《当代外国人文学术译丛:人的自我理解?自我意识,主体间责任,跨文化理解》是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作者秉承胡塞尔现象学传统,在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上,对人的自我理解问题作出了分析。作者对自我作为零位点(Nullpunkt)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将自我放置在了一个多元、多中心的背景下,结合对“我”、“自我”这些词的语法分析,研究了人的主体际性主题。这是对现象学中“自我”理论重要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艾尔玛?霍伦施泰因 译者:徐献军
艾尔玛?霍伦施泰因(Elmar Holenstein,1937-),瑞士著名文化哲学家,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对东方哲学、亚洲文化等也有深入研究,长期任教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哲学系。
目录
方法论导言
一、现象学运动的方向——从纯粹逻辑到人性
自我意识
二、定向的零点——自我在知觉空间中的位置
三、“我”的独特词法——“我”在语言中的地位
主体间责任
四、良知与理性责任
五、主体间责任——对伦理辩护原则的现象学辩护
不同文化之间的谅解
六、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多文化关系——以西德报刊中对日本的报道为出发点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第三种令人信服的可能性是:“我”这个词不是指躯体或精神材质,而是说者的功能。语言分析哲学[图根哈特:《语言分析哲学导言》(Vodesungen zur Einfiihrung in die sprachanlytische Philosophie),法兰克福:苏坎普出版社,1979年,第432页]认为这种元语言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说话人对我的指示,就是对象词(gegenstandliche Vokabular)的前提,而说话人可以通过对象词来得到描述。然而,描述词的引入是使用指示词的前提。当诸如“这个”和“那个”、“这里”和“那里”、“我”和“你”这样的指示词没有得到规定,而是超越了它们在很多情境中的通常用法时,循环就是不可避免的。类似地,在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不同表达(“四是一个数词”,“七有七个字母”)对“四有四个字母”这句话中对“四”的元语言指称,由于反思的认知能力而为人习得和进一步确认,并以恰当的变位实现了对上述指示词的指称解释。对作为元语言表达之“我”的定义引入,就如同作为对元语言表达之。四”的定义引入一样可有可无。在事后可能的、对作为每个说者之我标记的“我”定义阐释,不意味着:“我”这个词也被如此使用和习得。
“实践”引入(empraktische Einfiihnmgen)[参见布勒(Karl Biahler):《语言学》(Sprachtheorie),斯图加特:费舍尔出版社,1934年,第155页及以下]总已经以特定的知识以及具有引入注目结构的说话情境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字母和词语是什么,那么对。四”的反思应用只能在“四就是一个四一字母一词”这句话中产生,如果把这句话与上文中已经介绍过的变换表达(“七有七个字母”)进行对比,人们就会发现充足的确定性。类似地,作为每个说者之自我特征之“我。的导人,是交往情境及其各种角色安排的亲熟状态(Vertrautsein)的前提。对说者自我特征之“我”的导人,是交往情境的结果;这种情境在交谈角色互换中的主体间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经由人称代词的相应更替得到加强。
指示词和其他词汇场中的词语一样,要通过其意义得到规定。指示词汇场通过相互指示存在的表达来凸显。这些关联表达具有辨识(identifizieren)功能。在经典的现象学分析中,要达到辨识(达成对象辨识),就要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把握不同给予方式中的同一。当这种把握不仅是个体和知识性的,而是主体间和语言的时候,辨识的最高阶段就出现了。因此,当交往伙伴把握了所需指示词的主体间指向,并通过符合情境的表达来说出这种把握时(这时,第三人称代词、第一和第二人称就出现了),伙伴在交往情境中的对象辨识就完全实现了。
ISBN | 9787307778,7307779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艾尔玛?霍伦斯坦因 (Elmar Holenstei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