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 戴茂堂, 李家莲 97870101284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哲学引论》介绍了哲学,就该词而言,是翻译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很多人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枯燥、脱离生活甚至是诡辩,不仅如此,人们还相信,学习哲学是无用的。为了澄清哲学所遭受的这些不白之冤,《哲学引论》以哲学基本问题为对象,对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以及哲学和人生有什么关联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思考与论证。

作者简介

戴茂堂,1964年生,湖北江陵县人。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全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8部,主编4部,译著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有30多篇被《新华文摘》等报刊全文转载;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在内的各项科研课题。其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目录

四、真何以求?
第六讲哲学与善
一、善的超自然性
二、恶与善的锻造
三、善从何来?
四、善何以求:敞开伦理学的情感维面(以中国伦理学为例)
五、善何以求:找回德性的力量(以西方伦理学为例)
第七讲哲学与美
一、何谓美?
二、何谓美感?
三、美何以求:康德的解决方案
四、美何以求:马克思的解决方案
第八讲中国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中国哲学是求善的哲学
二、中国哲学中善消溶美
三、中国哲学中善消溶真
第九讲西方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西方哲学是求真的哲学
二、西方哲学中真主导善
三、西方哲学中真主导美
四、当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之路
第十讲未来哲学中的真善美
一、真不可以主导善
二、善不可以主导美
三、未来的哲学:以美为统领,真善美在精神性的自由情感中合一
后记:永远的哲学

文摘

版权页:



除了与他物相区分,人还需要把自己与自身的自然性相区分。人原本是自然中的动物,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须依赖自然而生存。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然而,自从人从自然进化过来之后,人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动物。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人实现了从对自然的肯定性向对自然的否定性的飞跃后,人才成其为人,自我才有可能真正显现,而自我意识也才有可能真正觉醒,个体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存在的寓所。这就是别尔嘉耶夫所说的:“人既不应该成为自己的奴隶,自己低级本质的奴隶,也不应该成为周围世界的奴隶。”②只有这样,人的精神与灵魂的独立与高贵才得以显现。通过和自然物和自己的自然性相区分,人发现自己的边界就处于“物”与“神”之间。人之为人既要超越自然物,从而彰显自身存在的尊严,也要在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从而保持人之为人的本分。人之为人,就在于保持这种平衡,既不要降格为“物”,也不要升格为“神”。
最后,人需要通过与人自身相区分来澄明人生在世的边界。人需要区分他人与自身的边界。人和他人假如没有边界,完全一样,没有差别,那么,人生的一切就将平淡无奇,没有了秘密,所以,每个人都要确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两种后果,即极端集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集体主义忽视人与他人自由的关系;极端的个人主义也破坏了人与他人自由的关系。这都与没有正视人生游戏规则的边界有关。游戏规则是维系人与他人关系的纽带。游戏规则的边界要求每个人的自由不构成对于他人自由的侵犯,而是成为他人自由的条件。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唯有在社会里,并且唯有在一个具有最高度的自由,因之它的成员之间也就具有彻底的对抗性,但同时这种自由的界限却又具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从而这一自由便可以与别人的自由共存的……。
ISBN978701012844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戴茂堂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