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流动社会的秩序:珠三角彝人的组织与群体行为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东旭,1984年生,仡佬族,贵州遵义人,2007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人类学家潘蛟教授。现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汉人社会民间信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东部非洲社会文化。主要代表作:《男人的祖先,女人的神——群乐人宗教实践的性别差异》、《流变的传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彝人家支再造》等。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主要问题
1.2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
1.2.2镶嵌的劳动力市场化理论
1.3本书的思路与框架
1.4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2章走出凉山:流动的彝人群体
2.1彝人的分布与规模
2.2彝区的环境与生计
2.3彝区的社会与文化
2.3.1彝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
2.3.2彝人传统的家支制度
2.3.3彝人传统的纠纷处理机制
2.4彝人流动的去向和规模
2.4.1古代彝人流动及与他群的互动
2.4.2当代彝区的人口流动
2.5小结
第3章劳工差序:珠三角的经济奇迹与劳工生境
3.1珠三角的经济奇迹
3.1.1改革开放与“广东模式
3.1.2桑基农田变世界工厂
3.1.3外包体系中的企业代工
3.1.4后危机时代的可能性
3.2珠三角的劳工生境
3.2.1从农民到”农民工
3.2.2从“农民工”到“后备劳工游击队
3.3小结
第4章委身工厂:珠三角的彝人聚集与领工制生成
4.1彝族工人的流动抉择
4.1.1到广东讨生计
4.1.2开启新的生活
4.1.3城市生活的诱惑
4.1.4波动市场的影响
4.2彝人领工制的形成与发展
4.2.1早期的”冒险者
4.2.2领工制度的初创
4.2.3领工组织的裂变
4.3彝人劳务派遣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4.3.1依附中介的彝人劳务
4.3.2“”中介的彝人劳务
4.3.3边缘的彝人劳务派遣
4.3.4开创家支的派遣公司
4.4小结
第5章寻求生活:珠三角流动彝人的生存困境与希望
5.1流动工人的生活境遇
5.1.1无处为“家”的生活
5.1.2弱肉强食的“丛林”
5.1.3临时性关系网络
5.1.4流动者的精神生活
5.2领工制下的彝人空间
5.2.1多面向的“中间人”
5.2.2带班群体的崛起
5.2.3工人的认可与抵制
5.2.4流动的彝人共同体
5.3领工制之外的可能性
5.3.1少数的“彝族员工”
5.3.2公益组织的困惑
5.3.3公共服务的缺位
5.4小结
第6章重建秩序:珠三角彝人群体的失序与再组织
6.1彝人群体内部的竞争与对抗
6.1.1带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
6.1.2“挖工人”引发的对抗
6.1.3选择用工企业的灵活化
6.1.4内部的威胁、敲诈与绑架
6.2彝人工头发起的群体行动
6.2.1彝人对劳务中介的抗议
6.2.2彝人对工厂的群体抗议
6.3以家支为中心的群体秩序再造
6.3.1自我保护与彝人家支大会的召开
6.3.2金融资本与家支派遣公司的开创
6.3.3秩序再造与筹建“凉山农民工商会”
6.4小结
第7章镶嵌的市场:珠三角彝人群体行动的社会根源
7.1脱嵌、嵌入与彝人群聚性的生成
7.2市场化与“未完成无产阶级”的抗争意识
第8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而以彝人群聚性为基础发起的群体性抗议行动实际上也主要与劳动力市场交易过程有关。由于企业用工倾向于短期化和临时化,他们往往希望招聘的工人可以像机器一样,需要的时候立即用,用完马上撤走,从而保证最低的生产成本,但是工人不可能如此。尽管在领工制之下,可以更容易地对工人进行组织和调用,但是,工人对一个新的地方和工作需要适应,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他们也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伤害。并且,更重要的是,用工企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会威胁到领工工头的利益。因为完全任由用工方随便地调用和辞退工人,领工工头会因为疲于找新的工作和不断地调动工人而耗费更多的费用。在用工紧张阶段,工头们容易联系到待遇更好的企业,所以这一矛盾并不突显,而一旦到用工淡季,如果用工企业出现违背约定辞退工人的情况,便很可能会导致工头们的群体抗议。
当然,这一分析只是基本的抗议模型,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从工人参与劳动到最终与用工工厂的劳动力交易完成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因为市场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交易终止,引发矛盾。首先,用工企业由于世界贸易市场的波动面临订单的不稳定,订单不稳定便导致用工需求的不稳定;其次,带工分包体系内部关系复杂,各个层次的分包企业由于自由竞争的缘故,能够获得的分包订单也不能确定;再次,底层的分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利润空间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非常有限,很容易就会因经受不住打击而倒闭,而这就很容易导致矛盾;最后,劳务中介、工头本身也是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来经营劳动力的,彼此之间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秩序混乱。
《流动社会的秩序:珠三角彝人的组织与群体行为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东旭,1984年生,仡佬族,贵州遵义人,2007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人类学家潘蛟教授。现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汉人社会民间信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东部非洲社会文化。主要代表作:《男人的祖先,女人的神——群乐人宗教实践的性别差异》、《流变的传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彝人家支再造》等。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主要问题
1.2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
1.2.2镶嵌的劳动力市场化理论
1.3本书的思路与框架
1.4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2章走出凉山:流动的彝人群体
2.1彝人的分布与规模
2.2彝区的环境与生计
2.3彝区的社会与文化
2.3.1彝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
2.3.2彝人传统的家支制度
2.3.3彝人传统的纠纷处理机制
2.4彝人流动的去向和规模
2.4.1古代彝人流动及与他群的互动
2.4.2当代彝区的人口流动
2.5小结
第3章劳工差序:珠三角的经济奇迹与劳工生境
3.1珠三角的经济奇迹
3.1.1改革开放与“广东模式
3.1.2桑基农田变世界工厂
3.1.3外包体系中的企业代工
3.1.4后危机时代的可能性
3.2珠三角的劳工生境
3.2.1从农民到”农民工
3.2.2从“农民工”到“后备劳工游击队
3.3小结
第4章委身工厂:珠三角的彝人聚集与领工制生成
4.1彝族工人的流动抉择
4.1.1到广东讨生计
4.1.2开启新的生活
4.1.3城市生活的诱惑
4.1.4波动市场的影响
4.2彝人领工制的形成与发展
4.2.1早期的”冒险者
4.2.2领工制度的初创
4.2.3领工组织的裂变
4.3彝人劳务派遣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4.3.1依附中介的彝人劳务
4.3.2“”中介的彝人劳务
4.3.3边缘的彝人劳务派遣
4.3.4开创家支的派遣公司
4.4小结
第5章寻求生活:珠三角流动彝人的生存困境与希望
5.1流动工人的生活境遇
5.1.1无处为“家”的生活
5.1.2弱肉强食的“丛林”
5.1.3临时性关系网络
5.1.4流动者的精神生活
5.2领工制下的彝人空间
5.2.1多面向的“中间人”
5.2.2带班群体的崛起
5.2.3工人的认可与抵制
5.2.4流动的彝人共同体
5.3领工制之外的可能性
5.3.1少数的“彝族员工”
5.3.2公益组织的困惑
5.3.3公共服务的缺位
5.4小结
第6章重建秩序:珠三角彝人群体的失序与再组织
6.1彝人群体内部的竞争与对抗
6.1.1带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
6.1.2“挖工人”引发的对抗
6.1.3选择用工企业的灵活化
6.1.4内部的威胁、敲诈与绑架
6.2彝人工头发起的群体行动
6.2.1彝人对劳务中介的抗议
6.2.2彝人对工厂的群体抗议
6.3以家支为中心的群体秩序再造
6.3.1自我保护与彝人家支大会的召开
6.3.2金融资本与家支派遣公司的开创
6.3.3秩序再造与筹建“凉山农民工商会”
6.4小结
第7章镶嵌的市场:珠三角彝人群体行动的社会根源
7.1脱嵌、嵌入与彝人群聚性的生成
7.2市场化与“未完成无产阶级”的抗争意识
第8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而以彝人群聚性为基础发起的群体性抗议行动实际上也主要与劳动力市场交易过程有关。由于企业用工倾向于短期化和临时化,他们往往希望招聘的工人可以像机器一样,需要的时候立即用,用完马上撤走,从而保证最低的生产成本,但是工人不可能如此。尽管在领工制之下,可以更容易地对工人进行组织和调用,但是,工人对一个新的地方和工作需要适应,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他们也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伤害。并且,更重要的是,用工企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实际上会威胁到领工工头的利益。因为完全任由用工方随便地调用和辞退工人,领工工头会因为疲于找新的工作和不断地调动工人而耗费更多的费用。在用工紧张阶段,工头们容易联系到待遇更好的企业,所以这一矛盾并不突显,而一旦到用工淡季,如果用工企业出现违背约定辞退工人的情况,便很可能会导致工头们的群体抗议。
当然,这一分析只是基本的抗议模型,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从工人参与劳动到最终与用工工厂的劳动力交易完成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因为市场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交易终止,引发矛盾。首先,用工企业由于世界贸易市场的波动面临订单的不稳定,订单不稳定便导致用工需求的不稳定;其次,带工分包体系内部关系复杂,各个层次的分包企业由于自由竞争的缘故,能够获得的分包订单也不能确定;再次,底层的分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利润空间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非常有限,很容易就会因经受不住打击而倒闭,而这就很容易导致矛盾;最后,劳务中介、工头本身也是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来经营劳动力的,彼此之间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秩序混乱。
ISBN | 9787566011572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东旭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