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卢紫晔、冀永义、刘洪云主编的《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名言·格言
《论语》
《孟子》
《鬼谷子》
《孙子兵法》
成语·典故
利令智昏
经一事,长一智
研精毕智
大智若愚
竭智尽忠
见仁见智
竭忠尽智
绝圣弃智
流言止于智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圆行方
足智多谋
智尽能索
智昏菽麦
矜智负能
饰智矜愚
极智穷思
使智使勇
智勇双全
殚智竭力
智小谋大
计穷智短
智小言大
运智铺谋
才薄智浅
坐山观虎斗
江上处女
犬兔俱罢,田父取功
善谋知时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绝妙好辞
故事·传说
颜率护鼎
赵累智救宜阳
为稻为麦
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
薛公乞食
大钟之遗
韩征甲粟
养由基射之不中
司马错驳张仪
张仪恶陈轸
息壤之盟
王稽遭谤
秦王与中期争论
靖郭君知人
市卜出田忌
用二忌之道
邹忌讽齐王纳谏
薛公献七珥
土偶之辩
登徒送象床
冯谖弹铁
田单爱人门
王后解环门
郑袖出张仪门
三子之计门
庄辛辩论门
触龙说赵太后门
知伯索地门
朝秦暮楚门
雍氏之围门
展喜犒齐师门
烛之武退秦师门
楚归晋知蓥门
苏秦之死门
受命于天,受命于户门
愚公之谷门
张仪说楚怀王门
蔡泽相秦门
白起的故事门
少年甘罗门
孙庞斗智门
田单战即墨门
子贡出使门
留侯张良门
相国萧何门
淝水之战门
智取生辰纲
草船借箭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融会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体系,概括、提炼出理念、价值、规范、信念构成的文化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思维方式和文明准则。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渗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者,爱人也,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己立人,不吐刚茹柔,待人宽厚友善。只有拥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实现以人为本、雍容和谐的社会理想。
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者,宜也,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这就要求我们将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行为处事要公正合理,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礼者,体也,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这就要求我们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者,知也,即知晓是非阴阳,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处事果断周密。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对应,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就要求我们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稳重讲信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倡导仁爱、道义、明礼、诚信及事关个人修身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华民族文化中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因此,正确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种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动创造。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志向,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中汲取力量,运用智慧,去面对,去解决。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采用名言格言、成语典故、故事传说等形式,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进行阐释和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目的是为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五常”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说其中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说它已把传统美德囊括无遗,希望读者朋友理性阅读,书中所选所注如有不当,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文摘
《论语》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坚持在困苦的环境中,也不能够长期居于安乐的环境中。仁爱的人享用仁,聪明的人追求仁。”在孔子那里,仁义不分家,仁智不分家。
樊迟问知。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出处:
《论语·雍也篇第六》
解析:
樊迟问孔子怎么才能够智慧起来。孔子说:“尽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却疏远他们,这就是做到智慧了。”《朱注》程子日:“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读《论语》时说:··这种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询问、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
《论语·雍也篇第六》
解析: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说:“熙熙而乐。”乐,意指使人快乐的事情,对某事心甘情愿,快乐。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活动,仁爱的人喜欢安静;聪明的人常常快乐,仁爱的人活得长久。”寓山寓水,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共性所在。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吟咏的主题就是山水。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就是智慧,就是仁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迅速、流动、变迁犹如水,同时享受无限的快乐。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出处: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解析: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关爱别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智就是了解他人。”樊迟没有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使得他居于人品邪恶的人之上,就能够将人品不正的人改造过来。”孔子的思想整体来说是一种国家治理哲学。对孔子来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任人唯贤。孔子认为,这就是统治者所必备的智慧。
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出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解析: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臧武仲就是当时鲁国大夫臧孙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智者。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
出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解析: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聪明的人参透人生社会道理,所以就没有什么疑惑,心里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P3-6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卢紫晔、冀永义、刘洪云主编的《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名言·格言
《论语》
《孟子》
《鬼谷子》
《孙子兵法》
成语·典故
利令智昏
经一事,长一智
研精毕智
大智若愚
竭智尽忠
见仁见智
竭忠尽智
绝圣弃智
流言止于智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圆行方
足智多谋
智尽能索
智昏菽麦
矜智负能
饰智矜愚
极智穷思
使智使勇
智勇双全
殚智竭力
智小谋大
计穷智短
智小言大
运智铺谋
才薄智浅
坐山观虎斗
江上处女
犬兔俱罢,田父取功
善谋知时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绝妙好辞
故事·传说
颜率护鼎
赵累智救宜阳
为稻为麦
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
薛公乞食
大钟之遗
韩征甲粟
养由基射之不中
司马错驳张仪
张仪恶陈轸
息壤之盟
王稽遭谤
秦王与中期争论
靖郭君知人
市卜出田忌
用二忌之道
邹忌讽齐王纳谏
薛公献七珥
土偶之辩
登徒送象床
冯谖弹铁
田单爱人门
王后解环门
郑袖出张仪门
三子之计门
庄辛辩论门
触龙说赵太后门
知伯索地门
朝秦暮楚门
雍氏之围门
展喜犒齐师门
烛之武退秦师门
楚归晋知蓥门
苏秦之死门
受命于天,受命于户门
愚公之谷门
张仪说楚怀王门
蔡泽相秦门
白起的故事门
少年甘罗门
孙庞斗智门
田单战即墨门
子贡出使门
留侯张良门
相国萧何门
淝水之战门
智取生辰纲
草船借箭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融会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体系,概括、提炼出理念、价值、规范、信念构成的文化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思维方式和文明准则。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渗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者,爱人也,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己立人,不吐刚茹柔,待人宽厚友善。只有拥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实现以人为本、雍容和谐的社会理想。
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者,宜也,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这就要求我们将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行为处事要公正合理,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礼者,体也,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这就要求我们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者,知也,即知晓是非阴阳,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处事果断周密。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对应,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就要求我们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稳重讲信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倡导仁爱、道义、明礼、诚信及事关个人修身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华民族文化中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因此,正确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种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动创造。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志向,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中汲取力量,运用智慧,去面对,去解决。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采用名言格言、成语典故、故事传说等形式,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进行阐释和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目的是为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五常”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说其中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说它已把传统美德囊括无遗,希望读者朋友理性阅读,书中所选所注如有不当,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文摘
《论语》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坚持在困苦的环境中,也不能够长期居于安乐的环境中。仁爱的人享用仁,聪明的人追求仁。”在孔子那里,仁义不分家,仁智不分家。
樊迟问知。子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出处:
《论语·雍也篇第六》
解析:
樊迟问孔子怎么才能够智慧起来。孔子说:“尽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却疏远他们,这就是做到智慧了。”《朱注》程子日:“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读《论语》时说:··这种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询问、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是典型的中国智慧。”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
《论语·雍也篇第六》
解析: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说:“熙熙而乐。”乐,意指使人快乐的事情,对某事心甘情愿,快乐。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活动,仁爱的人喜欢安静;聪明的人常常快乐,仁爱的人活得长久。”寓山寓水,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共性所在。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吟咏的主题就是山水。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就是智慧,就是仁爱。作为学习、谋划、思考的智慧,其灵敏、迅速、流动、变迁犹如水,同时享受无限的快乐。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出处: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解析: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关爱别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智就是了解他人。”樊迟没有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使得他居于人品邪恶的人之上,就能够将人品不正的人改造过来。”孔子的思想整体来说是一种国家治理哲学。对孔子来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任人唯贤。孔子认为,这就是统治者所必备的智慧。
子路问成人。子日:“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出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解析: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臧武仲就是当时鲁国大夫臧孙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智者。
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
出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解析: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聪明的人参透人生社会道理,所以就没有什么疑惑,心里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P3-6
ISBN | 9787532893799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卢祥之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