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机制及实证研究》 金峰, 邢李志 7030507592,97870305075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机制及实证研究》可供高等院校环境管理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环境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以及生态工业园的管理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2.1 产业生态化理论
2.2 生态工业园
2.3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4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工业园环境容量分析模型
3.1 排污企业环境负外部性的测度
3.2 基于双模式网络理论的产业环境资源竞争网络模型
3.3 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的相关情况
3.4 根据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信息建模的基本分析结果
3.5 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信息建模的生态产业链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4.1 生态工业园的环境规划系统
4.2 广州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情况
4.3 广州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的完成情况
4.4 广州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4.5 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工业园管理博弈分析
5.1 排污企业生态化改造的博弈关系
5.2 生态化建设过程的三方博弈模型
5.3 博弈模型的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州生态工业园管理机制设计
6.1 MPSR模型与园区“点、线、面”的管理模式
6.2 强化生态工业园环境监督管理
6.3 调整生态工业园规划目标及相关指标
6.4 优化生态工业园产业布局结构
6.5 促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加强了环境规划系统的作用。目前的环境规划系统,包括战略规划和一些因地制宜的具体规划,理论基础为环境承载能力、人—地系统、循环经济以及产业生态学。因此,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一定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设定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分析区域的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布局、控制污染源、改善自然资源消耗效率、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推动针对绿色技术的扶持政策等。
中国在环境规划系统中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污染物排放上限控制指标。为了在2015年之前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将我国重点工业领域的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在2007年的排放量缩减15%。2011年10月,环保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完成并发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是第一个针对中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完善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建立对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协同控制的新模式,为全面改善我国水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中国环境规划框架下探讨如何采用指标体系的方式来反映生态工业园的环境规划建设问题。环境规划系统是环境管理体系和政府决策机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分为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见图4—1。
在每个区域的层面,环境规划进一步划分成独立的水、空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的污染控制规划,以及综合性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在每一个层面环境规划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具体而言,较高层面的规划是较低层面规划的前提和指导,而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和分解。因此,较低层面规划的有效性是较高层面规划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在省级规划的层面,环境规划应该包括次级规划的内容和要求,确保整体规划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ISBN7030507592,978703050759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金峰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