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近三十年来,临夏民族日报刊登了数十篇关于来临夏参观访问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名人的访谈稿。马廉朴编著的《名人在临夏》是此类文章的精选集,共收录文章45篇。全书以访问临夏的著名学者对临夏的人文、经济、社会的客观评价,对临夏发展的独特见识为主题,给人以全新启迪,对研究临夏经济文化提供一个全新视觉。
作者简介
马廉朴,男,回族,1964年生,甘肃临夏市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法学学士。现任临夏州民族日报社编委、主任编辑。曾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报道和研究性文章300多万字。2007年,由中宣部、人事部、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甘肃省新闻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获甘肃省“十佳记者”。
目录
半世情缘牵临夏
——临夏首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杨和亭的临夏情结
临夏我情牵梦绕的地方
——访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斯亮
“国脸”浓浓家乡情
——访著名播音员李修平
三十年磨一剑
——著名回族学者马通谈《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
央视明星千里寄语
——访祖籍临夏的水均益
梦牵魂萦是河州
——记十访临夏的台湾青年学者张中复
学术研究中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访著名回族学者余振贵
难以割舍的花儿情缘
——访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
伊朗学者眼中的中伊文化交流
——访伊朗库姆图书馆馆长赛义德·马哈茂德·纳杰非博士
他为和政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访“中国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院士
相连的血脉
——访台湾“中国回教协会”负责人倪国安、石永贵
喜马拉雅山阻隔不断的友谊
——访巴基斯坦国际伊大校监哈里伦·拉合曼·汗
学问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访《回族研究》主编杨怀中先生
让心灵永驻年轻
——访回族学学者、宁夏社科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
民族风情吸引我到临夏
——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为穆斯林服务是我的愿望
——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
浩气长存天地间
——访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
临夏应该建立“河州学”
——访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宁夏大学校长教授陈育宁
台湾穆斯林怎样过自己的节日
——访台北清真大寺原教长马孝棋先生
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执着拓荒者
——访著名社会学、民俗学家郝苏民教授
临夏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
——著名人类学专家、香港大学陈志明教授用学术眼光看临夏
到了临夏就像到了自己的家
——访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哈利尔·哈什米先生
忆往事点点滴滴 总关情枝枝叶叶
——缅怀可亲可敬的杨静仁同志
临夏利用民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做得好
——访伊斯兰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宜久教授
打响临夏清真牛羊肉区域品牌
——访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助理贺春贵博士
缅怀高风亮节的良师益友
——纪念安士伟大阿訇
临夏的宗教文化传统值得研究
——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
临夏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
——访江苏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米寿江教授
中东地区乱象的核心在于美国维护中东的霸权
——访北京大学阿语系副主任、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吴冰冰教授
中东和平长路漫漫
——访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让海峡两岸穆斯林世代友好心连心
——访首都博物馆前馆长、著名文博专家马希桂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睦相处
——访政协拉萨市副主席、拉萨清真大寺教长亚古阿訇
教育束缚了观念的发展
——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宏教授
马青年——贯彻民族团结政策的典范
——原州人大副主任马今明及夫人眼中的地委书记兼专员
“临夏超级六项”会成为体验旅游的助推器
——访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主任张健
花儿是中华艺术的奇葩、世界的遗产
——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杨承志
“花儿皇后”漫花儿
——访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苏平
让马连良的故事成为有价值的“中国故事”
——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戏曲理论家李佩伦
河州是花儿的故乡
——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会长滕晓天
饱读诗书气自华
——李纯博和他的书法艺术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博士一
“临夏人对花儿的热爱让我感动”
——访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评委、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
华夏文明发源于齐家文化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挖掘潜在优势助推临夏清真产业大发展
——访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明贤
大美临夏民族之花永远艳丽
——访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形象大使、央视名记李武军
后记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重镇、多种文明交融之地,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身影。无论是“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还是“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解缙)的感慨;不论是“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高弘)的吟诵,还是“夏河流域宜农林,土门关外似江南”(马鹤天)的赞叹,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临夏历史文化的生动描述。
临夏,大禹治水的源头。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既是新石器马家窑、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汉文化、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和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三大文化圈交融之地,还是两个独特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保安族的聚居地。临夏有融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为一体的特色建筑艺术,被誉为“民族建筑艺术的博览园”;是中国花儿两大体系——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源、传承、兴盛之地:更有“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西部的旱码头”“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的美誉。
临夏已故著名学者张思温在谈到明代著名学者解缙对临夏文化的贡献时曾以两句诗作了概括:有明一代重开边,蔚起人文六百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数千年来,无数名人学者或停驻,或任职临夏,写下了许多名篇,已成为宣传临夏的一张名片。这些名人对临夏本地司空见惯的东西,却用他者文化人的眼光重新去看,去读,去发现,读出了其中浓厚的文化内涵,为临夏挖掘梳理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
《名人在临夏》是一部对来临夏参观、访问、调研的各界名人的访谈集。充分展示这些名人对临夏文化的所见所想。如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观看了和政地质公园后发出了“这个馆太值得一看,不亚于美国的国家博物馆”的感慨;宁夏大学校长陈育宁发出“临夏应该建立‘河州学”’的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得出“华夏文明的前半身看临夏”的学术观点,等等。这些访谈由临夏州《民族日报·晚刊》发表并刊载,现精选45篇,结集出版。为进一步挖掘、展示临夏灿烂文化,促进临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出版《名人在临夏》一书,既是对州庆的献礼,也是对临夏民族文化的展示,为读者提供了重读临夏、认识临夏、展望临夏的另一思路,这些名人对临夏的情感必将撞开每一个临夏人或关心临夏的人的胸怀,认真审视和把握现实,进行新的自我确认,从而为临夏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是为序!
后记
2002年,临夏州《民族日报》创办了“晚刊”副刊,借鉴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和新闻手法,让党报增强可读性,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三贴近”的新闻和深度报道。创办伊始,就开设了《晚刊嘉宾室》栏目,对到临夏的名人进行深入采访,旨在用来临专家、学者的学识和目光,对临夏文化、自然、民族风情进行不一样的解读,为临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提供文化支撑。
本书收录的四十多篇就来自十多年来《晚刊嘉宾室》刊载的专访和回忆文章。多年过去,“晚刊”创刊和采访名人的许多细节,犹历历在目,临夏第一任地委书记杨和亭,在92岁时(2002年)还为《民族日报,晚刊》题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临夏参观过程中对临夏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充分肯定,虽然他只待了18个小时,但却抽出20多分钟,接受了采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禹振贵、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宜久等著名学者对临夏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本图书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临夏州民委主任金有录同志,他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作序,并将本书列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项目资助项目,解决了图书的出版资金。由于本书的原材料是对时效性要求极为严苛的报纸,文章比较粗糙,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原彦平先生与编辑李园女士对全书编排体例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在内容上精细校改,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报纸刊登过的作品,凝聚着许多编采工作者的心血,肖俊仁、马礼、马龙、马幸福、拜锦云、李斌等参与写作,马泽成、雍桂花、祁金芬等参与编辑文稿。
作为新闻作品,由于时效所限,加之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种种不足之处,真诚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半世情缘牵临夏
——临夏首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杨和亭的临夏情结
因为听说东乡北塬人民喝上了水,八十高龄的他竞老泪横流:因为看到了临夏市的清真糕点,他为临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奋不已:对去看望他的临夏人,他都当作亲人般的接待,迫切地想听到临夏的变化;颐养天年时,他最爱的是临夏啤特果汁和回族的油炸面点。他,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曾任临夏地委第一任书记兼专署专员、军分区政委的杨和亭同志。在执政的三年时问里,他和临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此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官不论做到多大,临夏都让他牵挂了足足半个世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对临夏有着太深的了解,对临夏各族人民在旧中国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着切肤之痛,他目睹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临夏人民的极度贫困的生活。作为一个以立志建设美好新中国为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他实事求是、大公无私的精神至今仍让临夏的老一辈人所称赞。
在《民族日报·晚刊》创刊不到两年内,一些老同志专门给我们谈起杨和亭同志的事迹,建议我们去采访,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所限,此项建议未变成现实,而今,当杨和亭同志走到为人民服务的终点时,顿觉未能实现的建议是那样弥足珍贵,失去的采访也铸成了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采访了当年曾在杨和亭同志身边工作过的杨生元先生,以寄托我们对这位领导的缅怀,希望他们那一辈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毛主席派来的“杨阿訇”
杨和亭同志任临夏地委书记之时,临夏百废待兴。临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挑拨离间,制造民族矛盾,那时各民族间的隔阂较深。新中国初创,蒋马匪帮的残渣余孽不甘心失败,对新政权极为不满,做垂死挣扎,“大刀队”“一贯道”等反动道会门头目和兵痞趁机捣乱,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给临夏初建的新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杨和亭同志面临那么复杂的形势,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指针,实事求是,及时地解决了个别地区几起几欲酿成大祸的事端,出现回、汉、东乡等各民族互助团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当时一位汉族农民家里贴了一副“天下农民一家人、回汉团结迎进门”的对联来迎接怕遭杀害而逃难的回族乡亲,成为佳话(见甘肃省《民族工作文件汇编》第二期)。团结路、团结水、团结林等以“团结”命名的建设成果在当时产生。由于杨和亭同志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公道正确,在群众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一些穆斯林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杨阿訇”。阿訇在穆斯林的心目中是忠实布道、公正无私、体恤贫困、不畏强暴的典范。“毛主席派来的”在那个时代是群众对共产党人的通称和不图个人名利的共产党人在群众中的自称,这句话用在杨和亭的身上恰如其分。
1935年,党中央随同中央红军从江西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移师陕北驻瓦窑堡后,为了适应新的抗战形势,对行政区划的建制做了调整,其中之一是将原神(木)府(谷)苏区改为神府特区,由中央直辖,并决定杨和亭任特区的特委书记。在他和同志们赴任前,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他们,纵谈了国内外形势,并对特区的工作任务作了指示,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杨和亭讲:“派你去那里当特委书记,那里是你们独立作战的地区,革命重任在肩啊。”毛主席再三叮嘱要在工作中动员党员、发动群众,坚决传达和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从第一次聆听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后,杨和亭同志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五次见毛主席,他认真聆听学习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专著《回回民族问题》,一野挺进大西北时毛主席关于必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及民族地区工作方针等,他都用心学习、深刻领会、融会贯通,作为在临夏工作的指南。他深知历史上回族人民所受的种种压迫与侮辱,格外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部下,每发现一位少数民族的可培养苗子或人才,他就好像发现和氏璧般的欣喜与喜爱。他对民族干部严格要求,认真培养,放手使用,为后来的自治州成立储备了一批少数民族的人才。
杨生元先生那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作为秘书跟随杨和亭同志工作三年。杨生元深深感谢老领导培养他人团、进学校深造的知遇之恩。杨和亭同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精神,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使他受益匪浅。杨生元与杨和亭同志结下了领导和下属之间患难与共、贫贱不移、毫无功利目的的珍贵友谊。
人生乐在相知心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跨人21世纪,虽然杨和亭工作上有几次调动。东西漂移,其间,杨生元横遭迫害,流离失所,但两人相濡以沫,知心的友谊从未间断。在漫长的50余年中,他们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1957年反右旗帜下极左思潮的冲击,经历了十年浩劫磨难,感受了劫后重逢的欣喜,他们的友谊如君子之交,真水无味而胜过甘醴。P1-3
近三十年来,临夏民族日报刊登了数十篇关于来临夏参观访问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名人的访谈稿。马廉朴编著的《名人在临夏》是此类文章的精选集,共收录文章45篇。全书以访问临夏的著名学者对临夏的人文、经济、社会的客观评价,对临夏发展的独特见识为主题,给人以全新启迪,对研究临夏经济文化提供一个全新视觉。
作者简介
马廉朴,男,回族,1964年生,甘肃临夏市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法学学士。现任临夏州民族日报社编委、主任编辑。曾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报道和研究性文章300多万字。2007年,由中宣部、人事部、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委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评为甘肃省新闻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获甘肃省“十佳记者”。
目录
半世情缘牵临夏
——临夏首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杨和亭的临夏情结
临夏我情牵梦绕的地方
——访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斯亮
“国脸”浓浓家乡情
——访著名播音员李修平
三十年磨一剑
——著名回族学者马通谈《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
央视明星千里寄语
——访祖籍临夏的水均益
梦牵魂萦是河州
——记十访临夏的台湾青年学者张中复
学术研究中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访著名回族学者余振贵
难以割舍的花儿情缘
——访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
伊朗学者眼中的中伊文化交流
——访伊朗库姆图书馆馆长赛义德·马哈茂德·纳杰非博士
他为和政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访“中国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院士
相连的血脉
——访台湾“中国回教协会”负责人倪国安、石永贵
喜马拉雅山阻隔不断的友谊
——访巴基斯坦国际伊大校监哈里伦·拉合曼·汗
学问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访《回族研究》主编杨怀中先生
让心灵永驻年轻
——访回族学学者、宁夏社科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马平
民族风情吸引我到临夏
——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为穆斯林服务是我的愿望
——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
浩气长存天地间
——访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
临夏应该建立“河州学”
——访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宁夏大学校长教授陈育宁
台湾穆斯林怎样过自己的节日
——访台北清真大寺原教长马孝棋先生
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执着拓荒者
——访著名社会学、民俗学家郝苏民教授
临夏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
——著名人类学专家、香港大学陈志明教授用学术眼光看临夏
到了临夏就像到了自己的家
——访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哈利尔·哈什米先生
忆往事点点滴滴 总关情枝枝叶叶
——缅怀可亲可敬的杨静仁同志
临夏利用民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做得好
——访伊斯兰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宜久教授
打响临夏清真牛羊肉区域品牌
——访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助理贺春贵博士
缅怀高风亮节的良师益友
——纪念安士伟大阿訇
临夏的宗教文化传统值得研究
——访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
临夏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方
——访江苏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米寿江教授
中东地区乱象的核心在于美国维护中东的霸权
——访北京大学阿语系副主任、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吴冰冰教授
中东和平长路漫漫
——访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让海峡两岸穆斯林世代友好心连心
——访首都博物馆前馆长、著名文博专家马希桂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睦相处
——访政协拉萨市副主席、拉萨清真大寺教长亚古阿訇
教育束缚了观念的发展
——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宏教授
马青年——贯彻民族团结政策的典范
——原州人大副主任马今明及夫人眼中的地委书记兼专员
“临夏超级六项”会成为体验旅游的助推器
——访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主任张健
花儿是中华艺术的奇葩、世界的遗产
——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杨承志
“花儿皇后”漫花儿
——访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苏平
让马连良的故事成为有价值的“中国故事”
——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戏曲理论家李佩伦
河州是花儿的故乡
——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会长滕晓天
饱读诗书气自华
——李纯博和他的书法艺术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博士一
“临夏人对花儿的热爱让我感动”
——访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评委、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
华夏文明发源于齐家文化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
挖掘潜在优势助推临夏清真产业大发展
——访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明贤
大美临夏民族之花永远艳丽
——访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形象大使、央视名记李武军
后记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重镇、多种文明交融之地,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身影。无论是“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还是“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解缙)的感慨;不论是“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高弘)的吟诵,还是“夏河流域宜农林,土门关外似江南”(马鹤天)的赞叹,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临夏历史文化的生动描述。
临夏,大禹治水的源头。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既是新石器马家窑、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区域,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汉文化、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和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三大文化圈交融之地,还是两个独特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保安族的聚居地。临夏有融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为一体的特色建筑艺术,被誉为“民族建筑艺术的博览园”;是中国花儿两大体系——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源、传承、兴盛之地:更有“大禹治水的源头”“中国西部的旱码头”“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的美誉。
临夏已故著名学者张思温在谈到明代著名学者解缙对临夏文化的贡献时曾以两句诗作了概括:有明一代重开边,蔚起人文六百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数千年来,无数名人学者或停驻,或任职临夏,写下了许多名篇,已成为宣传临夏的一张名片。这些名人对临夏本地司空见惯的东西,却用他者文化人的眼光重新去看,去读,去发现,读出了其中浓厚的文化内涵,为临夏挖掘梳理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
《名人在临夏》是一部对来临夏参观、访问、调研的各界名人的访谈集。充分展示这些名人对临夏文化的所见所想。如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观看了和政地质公园后发出了“这个馆太值得一看,不亚于美国的国家博物馆”的感慨;宁夏大学校长陈育宁发出“临夏应该建立‘河州学”’的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得出“华夏文明的前半身看临夏”的学术观点,等等。这些访谈由临夏州《民族日报·晚刊》发表并刊载,现精选45篇,结集出版。为进一步挖掘、展示临夏灿烂文化,促进临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出版《名人在临夏》一书,既是对州庆的献礼,也是对临夏民族文化的展示,为读者提供了重读临夏、认识临夏、展望临夏的另一思路,这些名人对临夏的情感必将撞开每一个临夏人或关心临夏的人的胸怀,认真审视和把握现实,进行新的自我确认,从而为临夏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是为序!
后记
2002年,临夏州《民族日报》创办了“晚刊”副刊,借鉴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和新闻手法,让党报增强可读性,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三贴近”的新闻和深度报道。创办伊始,就开设了《晚刊嘉宾室》栏目,对到临夏的名人进行深入采访,旨在用来临专家、学者的学识和目光,对临夏文化、自然、民族风情进行不一样的解读,为临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提供文化支撑。
本书收录的四十多篇就来自十多年来《晚刊嘉宾室》刊载的专访和回忆文章。多年过去,“晚刊”创刊和采访名人的许多细节,犹历历在目,临夏第一任地委书记杨和亭,在92岁时(2002年)还为《民族日报,晚刊》题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临夏参观过程中对临夏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充分肯定,虽然他只待了18个小时,但却抽出20多分钟,接受了采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禹振贵、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宜久等著名学者对临夏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本图书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临夏州民委主任金有录同志,他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作序,并将本书列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项目资助项目,解决了图书的出版资金。由于本书的原材料是对时效性要求极为严苛的报纸,文章比较粗糙,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原彦平先生与编辑李园女士对全书编排体例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在内容上精细校改,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报纸刊登过的作品,凝聚着许多编采工作者的心血,肖俊仁、马礼、马龙、马幸福、拜锦云、李斌等参与写作,马泽成、雍桂花、祁金芬等参与编辑文稿。
作为新闻作品,由于时效所限,加之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种种不足之处,真诚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半世情缘牵临夏
——临夏首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杨和亭的临夏情结
因为听说东乡北塬人民喝上了水,八十高龄的他竞老泪横流:因为看到了临夏市的清真糕点,他为临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奋不已:对去看望他的临夏人,他都当作亲人般的接待,迫切地想听到临夏的变化;颐养天年时,他最爱的是临夏啤特果汁和回族的油炸面点。他,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曾任临夏地委第一任书记兼专署专员、军分区政委的杨和亭同志。在执政的三年时问里,他和临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此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官不论做到多大,临夏都让他牵挂了足足半个世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对临夏有着太深的了解,对临夏各族人民在旧中国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着切肤之痛,他目睹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临夏人民的极度贫困的生活。作为一个以立志建设美好新中国为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他实事求是、大公无私的精神至今仍让临夏的老一辈人所称赞。
在《民族日报·晚刊》创刊不到两年内,一些老同志专门给我们谈起杨和亭同志的事迹,建议我们去采访,但由于经费和人力所限,此项建议未变成现实,而今,当杨和亭同志走到为人民服务的终点时,顿觉未能实现的建议是那样弥足珍贵,失去的采访也铸成了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采访了当年曾在杨和亭同志身边工作过的杨生元先生,以寄托我们对这位领导的缅怀,希望他们那一辈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毛主席派来的“杨阿訇”
杨和亭同志任临夏地委书记之时,临夏百废待兴。临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挑拨离间,制造民族矛盾,那时各民族间的隔阂较深。新中国初创,蒋马匪帮的残渣余孽不甘心失败,对新政权极为不满,做垂死挣扎,“大刀队”“一贯道”等反动道会门头目和兵痞趁机捣乱,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给临夏初建的新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杨和亭同志面临那么复杂的形势,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指针,实事求是,及时地解决了个别地区几起几欲酿成大祸的事端,出现回、汉、东乡等各民族互助团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当时一位汉族农民家里贴了一副“天下农民一家人、回汉团结迎进门”的对联来迎接怕遭杀害而逃难的回族乡亲,成为佳话(见甘肃省《民族工作文件汇编》第二期)。团结路、团结水、团结林等以“团结”命名的建设成果在当时产生。由于杨和亭同志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公道正确,在群众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一些穆斯林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杨阿訇”。阿訇在穆斯林的心目中是忠实布道、公正无私、体恤贫困、不畏强暴的典范。“毛主席派来的”在那个时代是群众对共产党人的通称和不图个人名利的共产党人在群众中的自称,这句话用在杨和亭的身上恰如其分。
1935年,党中央随同中央红军从江西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移师陕北驻瓦窑堡后,为了适应新的抗战形势,对行政区划的建制做了调整,其中之一是将原神(木)府(谷)苏区改为神府特区,由中央直辖,并决定杨和亭任特区的特委书记。在他和同志们赴任前,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他们,纵谈了国内外形势,并对特区的工作任务作了指示,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杨和亭讲:“派你去那里当特委书记,那里是你们独立作战的地区,革命重任在肩啊。”毛主席再三叮嘱要在工作中动员党员、发动群众,坚决传达和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从第一次聆听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后,杨和亭同志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五次见毛主席,他认真聆听学习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专著《回回民族问题》,一野挺进大西北时毛主席关于必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及民族地区工作方针等,他都用心学习、深刻领会、融会贯通,作为在临夏工作的指南。他深知历史上回族人民所受的种种压迫与侮辱,格外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部下,每发现一位少数民族的可培养苗子或人才,他就好像发现和氏璧般的欣喜与喜爱。他对民族干部严格要求,认真培养,放手使用,为后来的自治州成立储备了一批少数民族的人才。
杨生元先生那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作为秘书跟随杨和亭同志工作三年。杨生元深深感谢老领导培养他人团、进学校深造的知遇之恩。杨和亭同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精神,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使他受益匪浅。杨生元与杨和亭同志结下了领导和下属之间患难与共、贫贱不移、毫无功利目的的珍贵友谊。
人生乐在相知心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跨人21世纪,虽然杨和亭工作上有几次调动。东西漂移,其间,杨生元横遭迫害,流离失所,但两人相濡以沫,知心的友谊从未间断。在漫长的50余年中,他们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1957年反右旗帜下极左思潮的冲击,经历了十年浩劫磨难,感受了劫后重逢的欣喜,他们的友谊如君子之交,真水无味而胜过甘醴。P1-3
ISBN | 9787549011995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