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任宪宝 7564529563,978756452956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书法不仅是文字造型艺术,同时因具有交际沟通的功能,更是一门视觉艺术任宪宝编著的《中国书法简史全知道/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从书法实践的使用性角度出发,对篆、隶、楷、行、草等主要书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渊源及发展流变,并对每种书体不同名家书法特点进行比较,找出其书法艺术特点及规律,以便于学习理解。

作者简介

任宪宝,山东鲁人,现居北京。系现代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大美时代图书公社创建人。在出版传媒、医药学行业做过多年高管,并在实战中结合道家文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团队管理方法。

主编、编著作品:《教育百科全书》、《现代汉语辞海》、《新方与圆——白领兵法》、《世界名人传记丛书》(青少版)、《曾国藩大智慧》、《易经大智慧》等多部图书。

目录

第一章汉字与书法艺术
第一节汉字起源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艺术内涵
三、汉字书写的艺术创造
第二节书法实践基础
一、文房四宝
二、碑帖知识
三、书法学习的方法
第三节中国书法各时期的变迁与文化背景
一、先秦书法艺术
二、秦朝时期
三、汉朝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时期
六、宋辽金时期
七、元朝时期
八、明朝时期
九、清朝时期
十、近现代时期
第二章楷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楷书综述
一、楷书的起源和发展
二、楷书的分类
三、楷书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楷书作品赏析
一、晋楷书法
二、魏碑书法
三、虞世南书法
四、欧阳询书法
五、颜真卿书法
六、柳公权书法
七、赵孟頫书法
第三节书写实践
一、楷书笔法
二、楷书结构
三、楷书章法
第三章行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行书综述
一、行书的起源与发展
二、行书的风格流派
第二节行书作品赏析
一、王羲之《兰亭序》
二、王献之《鸭头丸帖》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四、苏轼《寒食帖》
五、米芾《蜀素帖》
六、赵孟频《洛神赋》
第三节书写实践
一、行书笔法
二、行书结构
三、行书章法
第四章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隶书综述
一、隶书的起源与发展
二、隶书的风格流派
三、隶书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隶书作品赏析
一、《曹全碑》
二、《张迁碑》
三、《礼器碑》
四、《乙瑛碑》
五、《史晨碑》
第三节书写实践
一、隶书笔法
二、隶书结构
第五章篆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篆书综述
一、甲骨文及艺术特点
二、金文及艺术特点
三、春秋战国金文及艺术特点
四、秦汉篆书及艺术特点
五、清朝篆书及艺术特点
第二节篆书作品赏析
一、毛公鼎
二、散氏盘
三、《泰山刻石》
四、《峄山刻石》
五、《秦诏版》
六、《袁安碑》
七、《般若台篆刻》
八、《天发神谶碑》
九、邓石如篆书
十、吴熙载篆书
十一、赵之谦篆书
十二、吴昌硕篆书
第三节书写实践
一、篆书的分类
二、篆书的书写特点
第六章草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草书综述
一、草书的形成和发展
二、草书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草书作品赏析
一、张旭《古诗四帖》
二、怀素《自叙帖》
三、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四、米芾《元日帖》
五、赵佶《草书千字文》
六、祝允明《前后赤壁赋》
七、徐渭草书
八、于右任草书
九、林散之草书
第三节书写实践
一、草书笔法
二、草书章法

序言

有些美,让人难忘;有些美,令人陶醉着迷;有些美,震撼你的心灵;有些美,可以美到成为一种信仰!这就是书法之美。
书法不仅是文字造型艺术,同时因具有交际沟通的功能,更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也是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形态。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根,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不懂的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
书法在中国是“最普及”的,也是“最高级”的艺术,它是一个全民共享的艺术。朱光潜先生说,“书法在中国也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凡是读书人都讲究书法,所以书法在受教育的人民中是受到最广泛实践的一门艺术。”
根据教育部关于书法纳入中小学课本,并于2015年秋季在全国统一执行,这更是将书法推入到一个全民学习书法的时代,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文化现象,这也是中国实施伟大民族复兴之路,实现强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内容极其庞大,书体种类繁多。那么,作为书法初学者及爱好者,如何才能走进这个浩瀚的书法世界呢?本书从书法实践的使用性角度出发,对篆、隶、楷、行、草等主要书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渊源及发展流变,并对每种书体不同名家书法特点进行比较,找出其书法艺术特点及规律,以便于学习理解。
作者力图打破传统书法史架构和编写思路,通过美学与时代文化特征去探寻中国书法所蕴含的精神世界,让浩瀚的书法史化繁为简;在理清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之上,能够更清晰地对每一种书体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与研究,以拓宽学习者的学习视野,也便于今后的书法创作实践。

文摘

第一节 汉字起源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我们的祖先在记载和传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字。迄今为止,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文字。古老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最早形成于什么年代?又是谁创造的?各种文献资料里流传着很多种的说法,给汉字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有关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上有如下几种说法:“结绳记事”“八卦起源”“刻契起源”和“仓颉造字”等。其中以“仓颉造字”的说法流行最广,《说文解字·序》中写道:“黄帝之吏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契书。”这在《荀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记载。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领域的不断发现和文物器件的不断出土,发现了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资料。比如,考古学家在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符,1936年出版的《西安半坡》发表了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以及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汾口陶器符号等。各个时期的陶器符号,有的接近符号,略微抽象;有的接近图画,比较形象。然而,大部分的符号都已经蕴含了汉字的艺术特征,比如能通过简单的符号刻画出图形意象,使人自然联想到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与后来成熟文字之间有着难以言喻的契合,这反映祖先们观察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祖先们造字意识的基本特征。从各种出土的实物研究发现,在虞夏时代就有了较为成型的文字。
二、汉孚的艺术内涵
汉字的艺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很强的民苟特色。它既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又有很大的艺术审美价值。
首先,汉字在形成时借助图画形成象形文字。我们的祖先在刻画字符的时候,除了记载和传达思想感情,在符号的点画形态、点画的交叉呼应上也精心琢磨,追求符号的美感。
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在这种美学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方形有特殊的好感,天圆地方、五行四方。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创造和发展汉字的过程中,也融人了这种方的思维模式,使得古汉字由不规则的甲骨文逐渐向方形字体转化,单个字为方形,多个字的组合又被纳入方形的区域中。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对称或对偶,特别是在汉字发展的后期,汉字大多由两个字符组成,而对称最易产生安静、稳定、永恒的美感。
其次,研究汉字的艺术内涵,还需要了解汉字构造方式的“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一般来说,“假借”和“转注”主要用于以字解字,即不产生新字。“象形”则是用描摹客观事物实体的外形来表达字义的一种造字方法,即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指事”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例如“本”字,在“木”下边加一点表示那是根部。“会意”则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起来,以所组成的字形或者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但是这几种造字方式对于有些更为复杂细微的含义尚不能表达,因而产生了“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形声字。
除了汉字的成字规律外,汉字本身的“辨形”。“结体”“笔顺”“大小”同样也反映了古人概括和提炼的能力、捕捉事物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灵活地把握事物间关联的能动性。所以说,汉字的艺术既是一种理性的产物,又是一种艺术的结晶。
三、汉字书写的艺术创造
在汉字形成的初期,并没有被定义成一种艺术,但是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追求文字之“美”。这种追求一方面基于汉字自身的结体规律,汉字本身的组合结构就像中式木结构建筑中的横梁、立柱、飞檐、斗拱,相互穿插,平衡和谐,点线结构之间力的相互牵扯,形成完美统一的有机体,显示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典理性美;另一方面,汉字同时承载着文学之美和外形之美,并将之巧妙地结合起来。此外,汉字的丰富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折射出书写者的精神风貌、喜怒哀乐等性情。可以说汉字的出现和形成本身已经有着深邃悠远的艺术内涵,正因如此,历代的字体发展应运而生,历经时代的更迭而不衰,源远流长。众多的书家在线条的宽窄、强弱、润涩中创造艺术,共同创造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壮观书写史。P2-4
ISBN7564529563,9787564529567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任宪宝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