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 史为磊 751619316X,978751619316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史为磊,山东微山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评为团中央直属机关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16年首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主持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16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支持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等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解开束缚中国居民消费的绳索》;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社会主义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网、光明网等转载。

目录

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
三比较性研究方法
四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六节若干研究建议
一建议采用“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
二“扩中”的路径应该以培养持续收入能力为视域
三“扩中”的对象需要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潜在人群
第一章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中等收入阶层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
一中等收入者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之间的关系
三“中等收入阶层”的提法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第二节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一和谐社会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为重要目标
二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
三阶级分析理论的创新解开了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政治羁绊
四快速城镇化建设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三节中等收入阶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建设的推手
二社会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三政治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
四文化功能:中等收入阶层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第四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同步共进
一两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性
二两者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
第二章中等收入阶层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探源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中产阶级”思想述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述论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西方中产阶级理论概述
一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二新韦伯主义中产阶级理论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阶级”的认识
一毛泽东的中产阶级理论
二邓小平的阶级理论
三江泽民的“新社会阶层”理论
四胡锦涛对社会阶层理论的新发展
五习近平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论述
第三章中等收入阶层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
第一节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变迁的历程
一萌生:我国中产阶层的短暂发展
二消失:我国中产阶层不复存在
三重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中等收入阶层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中等收入阶层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基本特征
一数量规模偏小
二构成来源广泛
三地域分布不均
四职业构成多样
五文化观念多元
六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
七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建设性
八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第四章中等收人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中等收入阶层有进一步萎缩的苗头
二中等收入阶层的内部结构差异过大
三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意识难以形成
四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五中等收入阶层认同存在一定的局限
六中等收入阶层焦虑限制其素质提高
第二节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瓶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
二贫富分化开始从单纯的量变向阶层分隔的质变转化
三劳资关系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四群体性事件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
五腐败现象在多个领域蔓延
六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和混乱
第五章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和培育
第一节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理念和原则
一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策略分析
二工人阶级主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三小微企业主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四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六农村先富群体的发展策略和对策
第三节国外中产阶级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二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三北欧福利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四社会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五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经验
六国外中产阶级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节和谐社会条件下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机制
一互动机制: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发展
二内生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三制度变迁:所有制变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结构动因: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社会力量:现代社会流动机制的健全
六教育孵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孵化器
附录关于中等收入阶层基本问题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其中,高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是以追求更高档次的消费和生活质量为主,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绝大部分还处于满足基本生存性消费的需求上,而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是满足生活必需品,而是向享乐型与发展型消费转变,追求理性炫耀消费、休闲消费和超前消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有了新的改变,他们开始注重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二)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上的前卫性和发展性
中等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社会职业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因而他们具有超前消费的能力和强烈的消费欲望,他们在消费上具有很强的前卫性。从消费结构看,这一阶层的消费中,食品消费等基本生活用品消费比例比较低,而服务性和发展性消费的比例较高。近些年,住房、汽车、旅游和通信等领域已经成为国内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这是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生活中,中等收入阶层希望能够提前享受生活,因此他们倾向于信贷消费这种现代消费方式,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他们成为个人信贷消费的主体人群。他们选择分期付款等信贷消费方式,提前购买商品房、汽车、家电和通信设备等高档消费品。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中等收入阶层购买汽车、住房及其他用途的借贷,户均为人民币,是同期中等收入水平以下阶层借贷数额的6.33倍。可见,超前消费已经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一种必然选择的消费模式,是这一阶层良好生活状况的现实体现。
中等收入阶层大多都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也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受教育而获益很多的社会阶层,因而他们对自身知识和技能提升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投入。中等收入阶层在满足了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之后,他们有剩余的资金用于满足自身素质提高的发展性消费,尤其是在教育投资方面。与中等收入水平以下的社会阶层相比,中等收入阶层的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要比中等收入水平以下阶层高出近120%,其中,在家教费用、才艺培训班和补习班费用等方面,教育投入的比重要高出很多。如表3—3所示。
ISBN751619316X,978751619316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史为磊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