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对天文地球科学的探索与实践》涉及天文、地理、地质、气候、生物、人类和环境等内容,对天文、地理、地质、气候、生物、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等科研、教学、应用等部门的科研人员都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篇感知宇宙中的太阳和地球
第1章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1.1地心说的确立过程
1.2太阳中心说的开拓
1.3宇宙天文学的诞生
第2章银河系中的太阳
2.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2.2太阳的基本参数
2.3太阳的基本结构
2.4太阳活动
2.5太阳的演化
第3章太阳系中的地球
3.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3.2地球系统
3.3地球的内部圈层
3.4地球的外部圈层
3.5地球的演化
第4章日—地关系
4.1认识日—地关系的意义
4.2对日—地关系的认识过程
4.3关于日—地关系的米氏理论
4.4对米氏假说的质疑
4.5探索日—地关系的新方向
第2篇探索太阳活动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第5章太阳黑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5.1太阳黑子是什么
5.2太阳黑子的研究历史
5.3太阳黑子的研究现状
第6章太阳活动一级11年施瓦贝周期
6.1太阳活动一级周期内的结构和特征
6.2太阳活动一级周期总量的分析
6.311000年太阳活动的量化指标体系
6.4认识一万年来的太阳活动变化过程
第7章太阳活动的二级百年长城周期
7.1太阳活动二级百年周期的定义、识别和结构
7.2对二级百年周期的统计分析
7.3二级百年周期的主要特征
7.4二级百年周期与太阳黑子量化指标体系——解读11460年以来太阳黑子的变化过程
第8章太阳活动的三级千年长城周期组
8.1对三级千年周期的定义和识别
8.2三级千年周期的基本结构
8.3长城周期组的驿站——太阳活动的突变
8.4渐变长城周期组
8.5低位长城周期组
第9章太阳活动四级5000年陈氏周期
9.1对四级周期的定义、识别和命名
9.2四级周期的组成、形态和结构
9.3四级周期的主要特征
第3篇验证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
第10章太阳活动与全新世气候响应
10.1太阳活动四级5000年周期与原全新世气候分期
10.2太阳活动三级千年周期与原全新世内气候波动
10.3太阳活动蒙德尔极小期与地球小冰期
10.4太阳活动的突变特征与全新世气候突变的对应关系
10.5太阳活动的渐变特征与全新世气候渐变的对应关系
第11章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
11.1太阳活动与地球冰盖响应
11.2太阳活动与地球雪线响应
11.3太阳活动与地球林木线的响应
11.4太阳活动与地球水环境的响应
11.5太阳活动与地球地震响应
第12章太阳活动与地球冰期循环
12.1太阳活动与地球冰期
12.2太阳活动与第四纪冰期循环
12.3太阳活动与第四纪大冰期
本章结语
第13章人生天地间——太阳活动与人类文明的兴衰
13.1太阳活动与人类早期文明
13.2太阳活动与人类文明的大转折
13.3太阳活动与11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兴衰
13.4太阳活动与8000年来人类文明的兴衰
13.5太阳活动与2000年来人类文明的衰落事件
第4篇预测——未来之说
第14章新气候变化说
14.1新气候变化说的基本概念
14.2新气候变化说的基本理论
14.3新气候变化说对古气候的解读
14.4新气候变化说对未来气候的预测
第15章新太阳活动说
15.1新太阳活动说的研究路径
15.2新太阳活动说的主要内容
15.3新太阳活动说的主要理论问题
15.4用新太阳活动说理论认识古代的太阳活动
15.5用新太阳活动说理论预测未来太阳活动
第16章新全球变化说
16.1新全球变化说的基本概念
16.2新全球变化说的理论问题
16.3用新全球变化理论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变化
16.4用新全球变化说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
本章结语
第17章对天文地球科学的探索与实践
17.1对天文周期的探索与实践
17.2对天—地耦合的探索与实践
17.3对古天文周期的探索与实践
17.4未来之说
结束语——关于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
编后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伽利略制作的天文望远镜,第三架才放大33倍,然而就这仅仅的几十倍,开拓了天文学的新纪元。他证明了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具有类似的地物;他发现了金星也像月亮一样具有圆、缺;他发现了银河是由众多星星组成的;他发现了完美无瑕的太阳里居然还有黑色斑点在向一个方向移动;1610年1月7日,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证实了行星是自己卫星的运转中心,同时又绕着更大的运转中心——太阳运行。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空所得到的一个个新发现,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他的《星际使者》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引起世界更多人的关注和观测,尤其是在全世界掀起了制造和改进天文望远镜的热潮,为天文观测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伽利略制造、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成功,激起了社会各界对天文望远镜的热情,加速了天文学的普及、提高和升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投身到天文学的研究中来,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学,甚至哲学、文学和音乐。天文望远镜的巨大成功和传播效应,从17世纪初开始至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是英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1642~1727年)天体力学的诞生,通过对哥白尼“日心说”的认识,对伽利略、开普勒观测研究的验证,特别是用自己亲自制作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观测与思考,于1666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又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并于1687年证明了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定律,统一了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
《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对天文地球科学的探索与实践》涉及天文、地理、地质、气候、生物、人类和环境等内容,对天文、地理、地质、气候、生物、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等科研、教学、应用等部门的科研人员都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篇感知宇宙中的太阳和地球
第1章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1.1地心说的确立过程
1.2太阳中心说的开拓
1.3宇宙天文学的诞生
第2章银河系中的太阳
2.1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2.2太阳的基本参数
2.3太阳的基本结构
2.4太阳活动
2.5太阳的演化
第3章太阳系中的地球
3.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
3.2地球系统
3.3地球的内部圈层
3.4地球的外部圈层
3.5地球的演化
第4章日—地关系
4.1认识日—地关系的意义
4.2对日—地关系的认识过程
4.3关于日—地关系的米氏理论
4.4对米氏假说的质疑
4.5探索日—地关系的新方向
第2篇探索太阳活动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第5章太阳黑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5.1太阳黑子是什么
5.2太阳黑子的研究历史
5.3太阳黑子的研究现状
第6章太阳活动一级11年施瓦贝周期
6.1太阳活动一级周期内的结构和特征
6.2太阳活动一级周期总量的分析
6.311000年太阳活动的量化指标体系
6.4认识一万年来的太阳活动变化过程
第7章太阳活动的二级百年长城周期
7.1太阳活动二级百年周期的定义、识别和结构
7.2对二级百年周期的统计分析
7.3二级百年周期的主要特征
7.4二级百年周期与太阳黑子量化指标体系——解读11460年以来太阳黑子的变化过程
第8章太阳活动的三级千年长城周期组
8.1对三级千年周期的定义和识别
8.2三级千年周期的基本结构
8.3长城周期组的驿站——太阳活动的突变
8.4渐变长城周期组
8.5低位长城周期组
第9章太阳活动四级5000年陈氏周期
9.1对四级周期的定义、识别和命名
9.2四级周期的组成、形态和结构
9.3四级周期的主要特征
第3篇验证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
第10章太阳活动与全新世气候响应
10.1太阳活动四级5000年周期与原全新世气候分期
10.2太阳活动三级千年周期与原全新世内气候波动
10.3太阳活动蒙德尔极小期与地球小冰期
10.4太阳活动的突变特征与全新世气候突变的对应关系
10.5太阳活动的渐变特征与全新世气候渐变的对应关系
第11章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
11.1太阳活动与地球冰盖响应
11.2太阳活动与地球雪线响应
11.3太阳活动与地球林木线的响应
11.4太阳活动与地球水环境的响应
11.5太阳活动与地球地震响应
第12章太阳活动与地球冰期循环
12.1太阳活动与地球冰期
12.2太阳活动与第四纪冰期循环
12.3太阳活动与第四纪大冰期
本章结语
第13章人生天地间——太阳活动与人类文明的兴衰
13.1太阳活动与人类早期文明
13.2太阳活动与人类文明的大转折
13.3太阳活动与11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兴衰
13.4太阳活动与8000年来人类文明的兴衰
13.5太阳活动与2000年来人类文明的衰落事件
第4篇预测——未来之说
第14章新气候变化说
14.1新气候变化说的基本概念
14.2新气候变化说的基本理论
14.3新气候变化说对古气候的解读
14.4新气候变化说对未来气候的预测
第15章新太阳活动说
15.1新太阳活动说的研究路径
15.2新太阳活动说的主要内容
15.3新太阳活动说的主要理论问题
15.4用新太阳活动说理论认识古代的太阳活动
15.5用新太阳活动说理论预测未来太阳活动
第16章新全球变化说
16.1新全球变化说的基本概念
16.2新全球变化说的理论问题
16.3用新全球变化理论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变化
16.4用新全球变化说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
本章结语
第17章对天文地球科学的探索与实践
17.1对天文周期的探索与实践
17.2对天—地耦合的探索与实践
17.3对古天文周期的探索与实践
17.4未来之说
结束语——关于太阳活动与地球响应
编后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伽利略制作的天文望远镜,第三架才放大33倍,然而就这仅仅的几十倍,开拓了天文学的新纪元。他证明了月球表面与地球表面具有类似的地物;他发现了金星也像月亮一样具有圆、缺;他发现了银河是由众多星星组成的;他发现了完美无瑕的太阳里居然还有黑色斑点在向一个方向移动;1610年1月7日,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证实了行星是自己卫星的运转中心,同时又绕着更大的运转中心——太阳运行。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空所得到的一个个新发现,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他的《星际使者》发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引起世界更多人的关注和观测,尤其是在全世界掀起了制造和改进天文望远镜的热潮,为天文观测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伽利略制造、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成功,激起了社会各界对天文望远镜的热情,加速了天文学的普及、提高和升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投身到天文学的研究中来,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学,甚至哲学、文学和音乐。天文望远镜的巨大成功和传播效应,从17世纪初开始至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是英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1642~1727年)天体力学的诞生,通过对哥白尼“日心说”的认识,对伽利略、开普勒观测研究的验证,特别是用自己亲自制作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观测与思考,于1666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又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并于1687年证明了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定律,统一了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
ISBN | 9787030493392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洪经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