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药膳食疗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从中医药膳的起源、形成、发展充分阐述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膳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根据临床分类介绍可用于制作中医药膳的中药材,每类列有十味左右中药,详细阐述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成分适用人群及应用等;第三部分对中医药膳的食材进行分类研究,详述食材的选取及营养成份研究;第四部分介绍药膳的烹饪技术及中医材的烹饪宜忌,区别药膳制作与日常膳食的制作;第五部分介绍临床辨证施膳及宜忌,对部分药的配伍进行释注;第六部分,体质与药膳,讲解中医体质的分类及日常药膳治疗保健。附选配六十副左右彩图,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本书适用于中医中药及中医康复专业学生使用,授课于基础课之后,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后期临床课程奠定中医药膳和食疗方面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技能。
作者简介
刘志勇,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药膳大师,中国药膳技术制作评委,江西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膳的实践与应用,多次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编著有《中医养生药膳学》《中医外科学》等。
目录
第一章中医药膳学概述
第一节中医养生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
二、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饮食养生观
第二节 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
一、中医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膳学现代研究
第三节中医药膳学基础理论
一、中医药膳
二、中医药膳养生治病的理论依据
三、中医药膳治病养生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中医药膳的分类
一、按药膳食品的医疗作用分类
二、按药膳食品的工艺特点分类
三、按药膳食品原料属性分类
第五节中医药膳的应用范围
一、药膳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二、药膳在保健方面的应用
三、药膳在丰富人民生活方面的应用
第六节中医药膳的宜忌
一、患病期间饮食宜忌
二、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三、孕、产期等特殊阶段宜忌
四、药膳的配伍禁忌
第七节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一、辨证施膳
二、三因施膳
三、以脏补脏
四、应用药食性能
第八节中医药膳的治法
一、汗法药膳
二、下法药膳
三、温法药膳
四、消食法药膳
五、补法药膳
六、理气法药膳
七、祛湿法药膳
八、清法药膳
第九节中医药膳原材料的炮制
一、炮制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三、药液制备法
第二章中医药膳中常用的中药材
第一节补气类
一、人参
二、党参
三、太子参
四、黄芪
五、白术
六、山药
七、大枣
八、黑枣
九、五味子
十、绞股蓝
十一、红景天
十二、刺五加
十三、牛蒡根
十四、甘草
十五、灵芝
第二节养血类
一、当归
二、熟地黄
三、阿胶
四、生何首乌
五、桑椹
六、龙眼肉
七、枸杞子
第三节养阴类
一、西洋参
二、沙棘
三、玉竹
四、枳棋子
五、黄精
六、槐米
七、蜂胶
八、黑芝麻
九、石斛
十、墨旱莲
十一、龟甲
十二、山茱萸
十三、怀牛膝
十四、制何首乌
十五、天门冬
十六、麦门冬
十七、北沙参
十八、玄参
十九、女贞子
二十、人参果
二十一、生地黄
第四节温阳类
一、鹿茸
一、鹿胎
三、鹿鞭
四、杜仲
五、补骨脂
六、沙苑子
七、淫羊藿
八、菟丝子
九、韭菜子
十、巴戟天
十一、蛤蚧
十二、益智仁
十三、冬虫夏草
十四、海马
第五节发散风寒类
一、紫苏
二、生姜
三、白芷
四、香薷
第六节疏散风热类
一、薄荷
二、葛根
三、升麻
四、牛蒡子
五、淡豆豉
六、菊花
七、桑叶
八、木贼草
第七节清热泻火类
一、鲜芦根
二、栀子
三、淡竹叶
四、莲子心
五、知母
六、菊苣
七、荷叶
……
第三章中医药膳常用食材
第四章中医药膳制作技术
第五章辨证施膳
第六章 中医药膳食疗
第七章中医药膳保健
文摘
版权页:
十九、女贞子
女贞子别名女贞实,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地。通常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味)其性凉,味甘、苦。
(功能)补肝肾,强腰膝,乌须发,明目。主治肝肾阴虚之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目暗不明、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
(成分)内含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甘露醇、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等。
(适用人群)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强心利尿、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止咳等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应用)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煮、炖、蒸等烹饪技法及酒浸。
二十、人参果
人参果别名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的块根。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通常在6~9月采挖,洗净,晒干,存放时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其性平,味甘、微苦。
(功能)健脾益胃,益气补血,生津止渴。主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病。
(成分)本品含糖类、蛋白质、鞣质、委陵菜苷、脂质(花生酸、豆蔻酸、油酸、亚麻酸)等。
(适用人群)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对平滑肌具有收缩和松弛的双相作用,并含有强心成分。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贫血、慢性胃肠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药膳食疗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从中医药膳的起源、形成、发展充分阐述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膳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根据临床分类介绍可用于制作中医药膳的中药材,每类列有十味左右中药,详细阐述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成分适用人群及应用等;第三部分对中医药膳的食材进行分类研究,详述食材的选取及营养成份研究;第四部分介绍药膳的烹饪技术及中医材的烹饪宜忌,区别药膳制作与日常膳食的制作;第五部分介绍临床辨证施膳及宜忌,对部分药的配伍进行释注;第六部分,体质与药膳,讲解中医体质的分类及日常药膳治疗保健。附选配六十副左右彩图,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本书适用于中医中药及中医康复专业学生使用,授课于基础课之后,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后期临床课程奠定中医药膳和食疗方面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技能。
作者简介
刘志勇,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药膳大师,中国药膳技术制作评委,江西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膳的实践与应用,多次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编著有《中医养生药膳学》《中医外科学》等。
目录
第一章中医药膳学概述
第一节中医养生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
二、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饮食养生观
第二节 中医药膳学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
一、中医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膳学现代研究
第三节中医药膳学基础理论
一、中医药膳
二、中医药膳养生治病的理论依据
三、中医药膳治病养生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中医药膳的分类
一、按药膳食品的医疗作用分类
二、按药膳食品的工艺特点分类
三、按药膳食品原料属性分类
第五节中医药膳的应用范围
一、药膳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二、药膳在保健方面的应用
三、药膳在丰富人民生活方面的应用
第六节中医药膳的宜忌
一、患病期间饮食宜忌
二、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三、孕、产期等特殊阶段宜忌
四、药膳的配伍禁忌
第七节中医药膳的应用原则
一、辨证施膳
二、三因施膳
三、以脏补脏
四、应用药食性能
第八节中医药膳的治法
一、汗法药膳
二、下法药膳
三、温法药膳
四、消食法药膳
五、补法药膳
六、理气法药膳
七、祛湿法药膳
八、清法药膳
第九节中医药膳原材料的炮制
一、炮制目的
二、炮制方法
三、药液制备法
第二章中医药膳中常用的中药材
第一节补气类
一、人参
二、党参
三、太子参
四、黄芪
五、白术
六、山药
七、大枣
八、黑枣
九、五味子
十、绞股蓝
十一、红景天
十二、刺五加
十三、牛蒡根
十四、甘草
十五、灵芝
第二节养血类
一、当归
二、熟地黄
三、阿胶
四、生何首乌
五、桑椹
六、龙眼肉
七、枸杞子
第三节养阴类
一、西洋参
二、沙棘
三、玉竹
四、枳棋子
五、黄精
六、槐米
七、蜂胶
八、黑芝麻
九、石斛
十、墨旱莲
十一、龟甲
十二、山茱萸
十三、怀牛膝
十四、制何首乌
十五、天门冬
十六、麦门冬
十七、北沙参
十八、玄参
十九、女贞子
二十、人参果
二十一、生地黄
第四节温阳类
一、鹿茸
一、鹿胎
三、鹿鞭
四、杜仲
五、补骨脂
六、沙苑子
七、淫羊藿
八、菟丝子
九、韭菜子
十、巴戟天
十一、蛤蚧
十二、益智仁
十三、冬虫夏草
十四、海马
第五节发散风寒类
一、紫苏
二、生姜
三、白芷
四、香薷
第六节疏散风热类
一、薄荷
二、葛根
三、升麻
四、牛蒡子
五、淡豆豉
六、菊花
七、桑叶
八、木贼草
第七节清热泻火类
一、鲜芦根
二、栀子
三、淡竹叶
四、莲子心
五、知母
六、菊苣
七、荷叶
……
第三章中医药膳常用食材
第四章中医药膳制作技术
第五章辨证施膳
第六章 中医药膳食疗
第七章中医药膳保健
文摘
版权页:
十九、女贞子
女贞子别名女贞实,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地。通常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味)其性凉,味甘、苦。
(功能)补肝肾,强腰膝,乌须发,明目。主治肝肾阴虚之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目暗不明、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
(成分)内含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甘露醇、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等。
(适用人群)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强心利尿、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止咳等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应用)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煮、炖、蒸等烹饪技法及酒浸。
二十、人参果
人参果别名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的块根。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通常在6~9月采挖,洗净,晒干,存放时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其性平,味甘、微苦。
(功能)健脾益胃,益气补血,生津止渴。主治脾虚腹泻、病后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病。
(成分)本品含糖类、蛋白质、鞣质、委陵菜苷、脂质(花生酸、豆蔻酸、油酸、亚麻酸)等。
(适用人群)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对平滑肌具有收缩和松弛的双相作用,并含有强心成分。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贫血、慢性胃肠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ISBN | 9787513240680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作者 | 刘志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