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表达与治理的艺术:民众与国家互动关系中的信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尹利民,江西永新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政治社会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是江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省扶贫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台湾中山大学做过短期访学,曾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福冈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交流访问,现主要从事中国地方治理与信访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民政部委托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信访的设计:历史演进与制度逻辑
第一节信访制度:一个民众诉求表达的命题
第二节信访制度构建的逻辑
第三节政治制度环境下民众的表达方式:制度构建的理想类型
第二章信访的生成:问题缘起与基础动因
第一节国家性的变迁:信访的缘起与存续
第二节民众的自主性:信访的推动与演进
第三节信访生成的类型学:一个简要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信访的行动:表达策略与类型区分
第一节行动者及其规则与策略
第二节多重的博弈术:行动者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普遍的示弱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第四节偶尔的行蛮术:理性选择之外
第四章信访的治理:制度供给与策略回应
第一节政治机遇与限制:国家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分类治理”:柔性抑或刚性的治理艺术
第三节“分类治理”的限度:“有分类无治理”
第五章信访的结果:民众目标与国家期待
第一节民众表达的目标与结果: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第二节国家的期待:合法性的确认
第三节信访的可能性后果:隐性与显性
第六章基本结论与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此后,袁LZ经常往返于家里与NC市、北京之间。每次到了北京,当地乡镇得派人去接回来,其治理成本相当高。但当地政府除此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袁LZ的上访问题。目前,当地政府能够做的就是在非常重要的时期,比如“两会”期间,加大对她的监控力度,其他的时间也没有办法24小时跟踪。
显然,仅仅依靠“堵”的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面对信访人的越级上访,地方政府又只能以这种方式来尽可能减少上访量排名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更为重要的是,“堵”不仅不能遏制信访人的上访行为,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的不断重复上访。因为,在他们看来,“堵”也正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此的重视和关注,有了重视和关注,也就意味着信访人的诉求有可能迫使地方政府妥协和退让,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因此,大量的经验表明,“堵”的越紧,信访人的越级上访就越频繁。
尽管如此,各级部门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杜绝民众的非正常上访,尤其是赴京上访,为此,“截访、控访”也成为地方政府治理信访的常用手段。所谓“截访”,就是以非常规的手段,限制上访人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常见的“截访”方式是“软硬兼施”,即一方面通过软的手段,动用感情牌,另一方面则运用硬的策略,晓以利害,逼迫上访人就范。当然,如果上访人对此不予以理会,问题也有可能发展为极端,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可能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比如,动用社会力量,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上访人就范。
与“截访”相比较,“控访”主要是事前的预防性措施,即对有上访倾向的上访人,通过各种措施,使其意愿得不到实现的一种治理行为。“控访”通常是通过责任制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各部门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把上访人稳控在当地。
“控访”一般是在重要时期使用,比如,国家重大活动期间,每年的“两会”、“国庆”等。这期间,也是各地部门最为忙碌的时间。比如,表4—1就是某地在两会期间信访问题的责任安排表。
《表达与治理的艺术:民众与国家互动关系中的信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尹利民,江西永新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政治社会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是江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省扶贫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台湾中山大学做过短期访学,曾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福冈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等交流访问,现主要从事中国地方治理与信访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民政部委托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信访的设计:历史演进与制度逻辑
第一节信访制度:一个民众诉求表达的命题
第二节信访制度构建的逻辑
第三节政治制度环境下民众的表达方式:制度构建的理想类型
第二章信访的生成:问题缘起与基础动因
第一节国家性的变迁:信访的缘起与存续
第二节民众的自主性:信访的推动与演进
第三节信访生成的类型学:一个简要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信访的行动:表达策略与类型区分
第一节行动者及其规则与策略
第二节多重的博弈术:行动者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普遍的示弱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第四节偶尔的行蛮术:理性选择之外
第四章信访的治理:制度供给与策略回应
第一节政治机遇与限制:国家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分类治理”:柔性抑或刚性的治理艺术
第三节“分类治理”的限度:“有分类无治理”
第五章信访的结果:民众目标与国家期待
第一节民众表达的目标与结果: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第二节国家的期待:合法性的确认
第三节信访的可能性后果:隐性与显性
第六章基本结论与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此后,袁LZ经常往返于家里与NC市、北京之间。每次到了北京,当地乡镇得派人去接回来,其治理成本相当高。但当地政府除此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袁LZ的上访问题。目前,当地政府能够做的就是在非常重要的时期,比如“两会”期间,加大对她的监控力度,其他的时间也没有办法24小时跟踪。
显然,仅仅依靠“堵”的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面对信访人的越级上访,地方政府又只能以这种方式来尽可能减少上访量排名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更为重要的是,“堵”不仅不能遏制信访人的上访行为,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着他们的不断重复上访。因为,在他们看来,“堵”也正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此的重视和关注,有了重视和关注,也就意味着信访人的诉求有可能迫使地方政府妥协和退让,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因此,大量的经验表明,“堵”的越紧,信访人的越级上访就越频繁。
尽管如此,各级部门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杜绝民众的非正常上访,尤其是赴京上访,为此,“截访、控访”也成为地方政府治理信访的常用手段。所谓“截访”,就是以非常规的手段,限制上访人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常见的“截访”方式是“软硬兼施”,即一方面通过软的手段,动用感情牌,另一方面则运用硬的策略,晓以利害,逼迫上访人就范。当然,如果上访人对此不予以理会,问题也有可能发展为极端,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可能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比如,动用社会力量,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上访人就范。
与“截访”相比较,“控访”主要是事前的预防性措施,即对有上访倾向的上访人,通过各种措施,使其意愿得不到实现的一种治理行为。“控访”通常是通过责任制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各部门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的方式,把上访人稳控在当地。
“控访”一般是在重要时期使用,比如,国家重大活动期间,每年的“两会”、“国庆”等。这期间,也是各地部门最为忙碌的时间。比如,表4—1就是某地在两会期间信访问题的责任安排表。
ISBN | 9787516184738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尹利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