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由德国《慕尼黑晚报》重点推荐。
台湾著名主持人陈立书作序热荐。
北京广播《大城小事》美女主播刘思伽力荐。
你寂寞么?——影响百万读者的德文女作家,与你分享如何将寂寞转化为灵感、创意和生命的更多可能性。毕竟,叔本华说了,“寂寞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玛丽拉·萨托里欧斯(Mariela Sartorius) 译者:杜子倩
玛丽拉·萨托里欧斯(Mariela Sartorius),德国受百万读者拥戴的“寂寞作家”,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和东方哲学双重背景,《时代》、《明星周刊》、《VOGUE》等知名杂志专栏作家。《女性EQ》、《心灵改变》等。
目录
(推荐序)绕寂寞而过的人生,太累∕陈立书
(前言)和自己相处,快乐地寂寞着
第1章你的寂寞,属于哪一种?
1所有人其实都躲不过……
2寂寞不需要分类
3职场英雄,与世界失联
第2章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
4为温存后的独处,庆祝
5和朋友说谢谢,一个人过生日
6欢聚之后,还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等着我
7练习:我的安德希斯禁闭室
第3章独处,一门生活的艺术
8寂寞就像政治立场不同的好友
9这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10散步,「为我自己」
11无聊制造伟大
12经验,让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独处
第4章寂寞要规范,独处的特权就刚刚好
13寂寞时需要什么声音?
14寂寞并不丢脸,装熟才丢脸
15寂寞伤人,但也有好处
16小心落入「孤独」的危险
17别跟着流行歌、偶像剧学习处理寂寞
第5章高峰经验,留多点时间给自己
18当「参一咖」不能让你快乐……
19缪思要求寂寞
20唯 一能训练出高贵心灵的学校
21高峰经验能改变人生——需要一个人
第6章偶尔喜欢人群,这让我爱上独处
22一个人出席聚会,兴奋刺激
23微笑?这些人你都认识吗?
24喜欢人群,才会更爱独处
25孤独艺术家,随时转换寂寞与交流
26依偎,因独眠而更贴紧
第7章爱上寂寞,让人有魅力
27开心作伴,但:能不能先别说话?
28请不要强迫我接受你的安慰
29别因为「怕寂寞」,才找得到对的另一半
30去墓园待上二十分钟
31寂寞令人有魅力
32找一个你自己的洞穴
第8章“独”与”群”的平衡
33仔细想想,你有几个朋友?
34自在勇敢的缩小朋友圈
35开心独处的人,健康长寿
36寂寞加上知足,等于好快乐
(后记)写给总是抱怨寂寞的你
序言
写这篇推荐序的时间正是跨年夜,难得四天的连假,台北市过去几天像个漏水的盆地,人都向外流出,街上看起来像是农历过年时节,很空。不瞒你说,我极度享受这样的空城。过去当了四年的深夜电台DJ,常常应听众要求,播了无数次的寂寞情歌。常常歌词细听下来才惊觉,这个世界早就决定把“寂寞”跟“悲伤”绑在一起,当成一式两份的产品卖出。我们常被一连串的等号制约了却不自觉。一个人=寂寞=孤单=绝望=糟糕=悲惨=所有你能想到的负面形容词。还能更惨一点吗?!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不算是个合群的人,因为我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相当怡然自得。吃饭、看电影、旅行,甚至翻小巨蛋的演唱会,一个人去做那有什么问题。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代表我拒绝其他人的加入,我仍然欢迎一切新奇有趣的人、事、物继续丰富我的人生。寂寞当然会有,怎么看待而已。我接受、享受度过寂寞时刻,而非刻意绕路而行。绕路的人生,太累!已故作家三毛曾说过:“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当寂寞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时,刻意地别头不看,也未免太不自然,会得内伤。与其如此,倒不如像作者玛丽拉·萨托里欧斯所言,将寂寞视为一种迷人的挑战。既然是种挑战,就得想办法面对它,因为寂寞本身真实存在,从没消失过。著名的香港填词家林夕说:“一个人的好处,在歌词中都快给写到烂了!”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但我们也没因此听过谁,从流行歌词中得到教训,从此顿悟明白,寂寞并非传染病,不需要怕成这样。反之,仔细观察一下,KTV排行榜中的前五十名,近三分之二仍是那些寂寞到死的情歌,并且不断增加。一个人在寂寞时,我们常会说些无意义的虚词,以为这样就算帮了谁的忙。例如“你很棒的…加油喔”“没关系,不要想太多…她或他,马上就会出现”等诸如此类听来都像风吹一般,吹完就散的安慰。与其受鱼,不如学会钓鱼。我觉得这本书虽是散文,更是本实用的工具书。它让你知道如何与寂寞相处,听见寂寞的美好并且享受它。我们大都觉得寂寞很吵,但仔细想想,吵的是寂寞本身,还是我们自己不安的心?胡乱嫁祸给寂寞,那它实在太无辜了。
后记
亲爱的寂寞人,我想先跟你说个小故事。
在某一年的十一月,一个看不到月亮的夜晚,我在纽约经历了一种体验:先是放肆妄为,接着感到害怕,然后恢复冷静,最后满满的喜悦朝我扑来,我快乐地在旅馆酒吧里享用了一整瓶威士忌。
当我到纽约时,全世界的人都警告我不可以独自走过当时还不太安全的中央公园,尤其在晚上的时候,但我却偏偏这么做了。当时,一个体格结实的男子突然冲出来,逼迫我给予他“财务上的援助”。
我几乎没时间害怕,在他不断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时,害怕也跟着不见了。我没有多想,便举起双手(它们原本躲在已经磨破的披肩袖口里),给了那个目瞪口呆的男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天啊,我正想找你说话哩!”
然后,我们大笑着分开,各走各的路。最后,如前所述,我前往旅馆酒吧享用了一整瓶的威士忌。
“如果你想脱离痛苦,你必须先拥抱它。”心理学家总是这么建议。
所以,我亲爱的朋友,找出令你害怕的东西吧。然后直接面对那让你无法忍受的事物,也许你可以给它一个拥抱后,笑着和它分开。你就会发现原来那里还有一个陌生的、难以想象的乐趣在等着你。
我很乐意在一旁陪伴你,不过只有一开始,因为之后你就会爱上独处,胜于我的陪伴。届时,你会找到寂寞的美好,也真正愿意独自享受它。
寂寞,不再是寂寞
我要先告诉你:你和你的问题并不孤单,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令人窒息的寂寞时期。抑郁、啮噬身心的寂寞感绝不是只在没有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也会袭击幸福的情侣、欢乐聚会中的开心果、深陷家庭纷扰中的人……那满满空虚冷冷地穿透皮肤,渗入体内的五脏六腑,无情地扩散开来,直人大脑及内心。最后,它就这么停驻在心灵深处,刚开始让人感到沉重,接着冰冷刺骨,然后万般痛苦。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完全不寂寞,这根本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很可能非常懂得如何机灵地排挤别人往上爬;永远有忙不完的活动,手机和行事历从不离手,电子邮件的活动通知塞爆信箱;或是喜欢在家中透过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殊不知早巳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他自己。
我们都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让自己“苏醒”,这表示你得:
离开喧扰,找出独处时间。
除去干扰,聆听轻声接近的事物,
等待、清理,然后重新填满空虚。
并且要懂得做自己心灵的守门人,自发性地挡住过多外来事物,让有益内在的东西进入。以自我内在作为面对外在世界的发射台,你便能感受到人生有如高空弹跳般刺激。唯有利用这种触动心弦的方式认识自己,你才能无比轻松地悠游世界。减掉愈多以往你想要的、那种紧靠他人的感觉,自我密度就会愈高。最后自我的分量会愈来愈重,赐给你凝聚的力量。这股力量从内部形成你独特的人格,诱发你的创造力,促进清晰的思维和心灵的感知。并且创造大量的喜悦,因为它终结了孤立,而你怕被遗弃的原始恐惧,顿时也会消逝无踪。
而一开始你只需要一点点的勇气与坚强,然后你便会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坚强,之后它们会伴随你一生。
亲爱的,这不是在替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做辩护,你也不应该成为那些疯狂沉溺于自闭式孤独,并引以为傲的独行者。一直以来,寂寞从不被认为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可是事实上这个误解应该被纠正,享受寂寞确实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聪明的独行者不仅是一个愉快,也是一个友善的族群。他成功地将别人的同情扭转为羡慕。一个看待寂寞的新角度,让他可以快活、淡定地面对世界。
众所周知,价值观如时尚风气及道德理念都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例如爱国与责任感和过去的意义已有程度上的差别,自信有了不同的解读,公平也有了新的诠释。以前的人不会特地去游泳、登山,或是去沙漠观光,毕竟以前到沙漠就代表被放逐了,现在则是代表了快乐假期、海滩度假的全民运动,全球普及的休闲工业。
因此,现在正是赋予“寂寞”一个全新诠释的时候了。
留点时间给自己
人们害怕寂寞,就像害怕海底深处及冰冷的峰顶一样。其实,只要大胆一点,再多一点冒险精神,寂寞也能带来乐趣。当然,并不需要立即引发集体歇斯底里的情绪,这可不是我们这种有品位的独行者所乐见的。
有一种人,会把握机会让自己一个人,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寂寞岛屿,这就足以颁给他‘‘生活智慧”的荣誉博士学位。他知道如何让自己舒适自在,如何得到心灵平静、自信和自由。一旦将内在世界准备充实,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所以,亲爱的朋友,和你的寂寞说话,将它从阴暗的角落拉出;挑战它,不论你是用拳击或对话的方式都行。然后,寂寞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朋友,为你带来奖励及惊喜,而且让你更有魅力与自信。
我总是尽可能找时间独处,寂寞一阵子后,我会觉得惬意、快活。但是我必须警告你:这中间存在着一点小矛盾。满足的独行者愈懂得掌握独处,他的幸福感愈大,不过,他的独处乐趣可能变少。这虽然恼人,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当你让全世界知道你喜欢独处时,便会有愈来愈多人来拜访你(其实,我好想用“袭击”这个词)。
亲爱的,未来你可要分身有术了,妥善安排生活中的社交、喜好、友谊及爱,最重要的是,留点时间给自己。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那也许只有三四厘米长的新生儿的小小手指,实在好可爱。但是当他紧紧握住骄傲父亲伸出的食指时,力量之大,让父亲都吓了一跳。这时候,父亲可能会想,该去健身了。
这种与生俱来的抓握本能不只出现在婴幼儿身上,年长者和濒临死亡的人在抓握东西时,手指也会产生极大的力量,既动人又令人震撼。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我们终其一生,这种抓握的本能都未曾消失。当然,它会减退,被整合在大脑中,对象也不再是父亲和医生的手指。但是显然的,我们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本能反应变成习惯。也就是,我们仍保留着抓握的动作,抓握着习惯、和朋友窝在一起。不放手意味着安全感和表面上的被保护感。
外在环境或心境愈混乱,人愈需要老旧习性来稳住自己。最 受 欢 迎的稳定保证就是受苦的习惯。“宁可继续痛苦,也不要改变。”心理治疗师常叹气说,“又得在一个病患身上白费力气了。”
寂寞中有多少数不尽的东西
一个感到寂寞的人,要如何坚强面对他觉得悲惨的命运?首先,我们必须区分出来,虽然他们很想改变命运,却不想去除依附在命运上的悲伤。毕竟忧郁能让寂寞更显高贵完美,它为寂寞加入苦味的香料,一方面有助消化,另一方面让人的脸扭曲变形并彻底沉沦于自怜中。
放弃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管你是从爱哭鬼变成快活的独行者,从易怒者变成友善的享乐主义者,不只自己要改变,周围的人也要跟着改变才行。对已经听惯悲叹和抱怨的旁观者而言,这并不容易。就好比吊挂在幼儿床上方的旋转音乐铃,若拿走其中一个玩偶,整个音乐铃就斜掉了。
《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由德国《慕尼黑晚报》重点推荐。
台湾著名主持人陈立书作序热荐。
北京广播《大城小事》美女主播刘思伽力荐。
你寂寞么?——影响百万读者的德文女作家,与你分享如何将寂寞转化为灵感、创意和生命的更多可能性。毕竟,叔本华说了,“寂寞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玛丽拉·萨托里欧斯(Mariela Sartorius) 译者:杜子倩
玛丽拉·萨托里欧斯(Mariela Sartorius),德国受百万读者拥戴的“寂寞作家”,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和东方哲学双重背景,《时代》、《明星周刊》、《VOGUE》等知名杂志专栏作家。《女性EQ》、《心灵改变》等。
目录
(推荐序)绕寂寞而过的人生,太累∕陈立书
(前言)和自己相处,快乐地寂寞着
第1章你的寂寞,属于哪一种?
1所有人其实都躲不过……
2寂寞不需要分类
3职场英雄,与世界失联
第2章我这样的寂寞,刚刚好!
4为温存后的独处,庆祝
5和朋友说谢谢,一个人过生日
6欢聚之后,还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等着我
7练习:我的安德希斯禁闭室
第3章独处,一门生活的艺术
8寂寞就像政治立场不同的好友
9这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10散步,「为我自己」
11无聊制造伟大
12经验,让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独处
第4章寂寞要规范,独处的特权就刚刚好
13寂寞时需要什么声音?
14寂寞并不丢脸,装熟才丢脸
15寂寞伤人,但也有好处
16小心落入「孤独」的危险
17别跟着流行歌、偶像剧学习处理寂寞
第5章高峰经验,留多点时间给自己
18当「参一咖」不能让你快乐……
19缪思要求寂寞
20唯 一能训练出高贵心灵的学校
21高峰经验能改变人生——需要一个人
第6章偶尔喜欢人群,这让我爱上独处
22一个人出席聚会,兴奋刺激
23微笑?这些人你都认识吗?
24喜欢人群,才会更爱独处
25孤独艺术家,随时转换寂寞与交流
26依偎,因独眠而更贴紧
第7章爱上寂寞,让人有魅力
27开心作伴,但:能不能先别说话?
28请不要强迫我接受你的安慰
29别因为「怕寂寞」,才找得到对的另一半
30去墓园待上二十分钟
31寂寞令人有魅力
32找一个你自己的洞穴
第8章“独”与”群”的平衡
33仔细想想,你有几个朋友?
34自在勇敢的缩小朋友圈
35开心独处的人,健康长寿
36寂寞加上知足,等于好快乐
(后记)写给总是抱怨寂寞的你
序言
写这篇推荐序的时间正是跨年夜,难得四天的连假,台北市过去几天像个漏水的盆地,人都向外流出,街上看起来像是农历过年时节,很空。不瞒你说,我极度享受这样的空城。过去当了四年的深夜电台DJ,常常应听众要求,播了无数次的寂寞情歌。常常歌词细听下来才惊觉,这个世界早就决定把“寂寞”跟“悲伤”绑在一起,当成一式两份的产品卖出。我们常被一连串的等号制约了却不自觉。一个人=寂寞=孤单=绝望=糟糕=悲惨=所有你能想到的负面形容词。还能更惨一点吗?!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不算是个合群的人,因为我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相当怡然自得。吃饭、看电影、旅行,甚至翻小巨蛋的演唱会,一个人去做那有什么问题。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代表我拒绝其他人的加入,我仍然欢迎一切新奇有趣的人、事、物继续丰富我的人生。寂寞当然会有,怎么看待而已。我接受、享受度过寂寞时刻,而非刻意绕路而行。绕路的人生,太累!已故作家三毛曾说过:“寂寞如影,寂寞如随,旧欢如梦,不必化解,已成共生。”当寂寞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时,刻意地别头不看,也未免太不自然,会得内伤。与其如此,倒不如像作者玛丽拉·萨托里欧斯所言,将寂寞视为一种迷人的挑战。既然是种挑战,就得想办法面对它,因为寂寞本身真实存在,从没消失过。著名的香港填词家林夕说:“一个人的好处,在歌词中都快给写到烂了!”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但我们也没因此听过谁,从流行歌词中得到教训,从此顿悟明白,寂寞并非传染病,不需要怕成这样。反之,仔细观察一下,KTV排行榜中的前五十名,近三分之二仍是那些寂寞到死的情歌,并且不断增加。一个人在寂寞时,我们常会说些无意义的虚词,以为这样就算帮了谁的忙。例如“你很棒的…加油喔”“没关系,不要想太多…她或他,马上就会出现”等诸如此类听来都像风吹一般,吹完就散的安慰。与其受鱼,不如学会钓鱼。我觉得这本书虽是散文,更是本实用的工具书。它让你知道如何与寂寞相处,听见寂寞的美好并且享受它。我们大都觉得寂寞很吵,但仔细想想,吵的是寂寞本身,还是我们自己不安的心?胡乱嫁祸给寂寞,那它实在太无辜了。
后记
亲爱的寂寞人,我想先跟你说个小故事。
在某一年的十一月,一个看不到月亮的夜晚,我在纽约经历了一种体验:先是放肆妄为,接着感到害怕,然后恢复冷静,最后满满的喜悦朝我扑来,我快乐地在旅馆酒吧里享用了一整瓶威士忌。
当我到纽约时,全世界的人都警告我不可以独自走过当时还不太安全的中央公园,尤其在晚上的时候,但我却偏偏这么做了。当时,一个体格结实的男子突然冲出来,逼迫我给予他“财务上的援助”。
我几乎没时间害怕,在他不断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时,害怕也跟着不见了。我没有多想,便举起双手(它们原本躲在已经磨破的披肩袖口里),给了那个目瞪口呆的男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天啊,我正想找你说话哩!”
然后,我们大笑着分开,各走各的路。最后,如前所述,我前往旅馆酒吧享用了一整瓶的威士忌。
“如果你想脱离痛苦,你必须先拥抱它。”心理学家总是这么建议。
所以,我亲爱的朋友,找出令你害怕的东西吧。然后直接面对那让你无法忍受的事物,也许你可以给它一个拥抱后,笑着和它分开。你就会发现原来那里还有一个陌生的、难以想象的乐趣在等着你。
我很乐意在一旁陪伴你,不过只有一开始,因为之后你就会爱上独处,胜于我的陪伴。届时,你会找到寂寞的美好,也真正愿意独自享受它。
寂寞,不再是寂寞
我要先告诉你:你和你的问题并不孤单,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令人窒息的寂寞时期。抑郁、啮噬身心的寂寞感绝不是只在没有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也会袭击幸福的情侣、欢乐聚会中的开心果、深陷家庭纷扰中的人……那满满空虚冷冷地穿透皮肤,渗入体内的五脏六腑,无情地扩散开来,直人大脑及内心。最后,它就这么停驻在心灵深处,刚开始让人感到沉重,接着冰冷刺骨,然后万般痛苦。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完全不寂寞,这根本不值得我们羡慕。他很可能非常懂得如何机灵地排挤别人往上爬;永远有忙不完的活动,手机和行事历从不离手,电子邮件的活动通知塞爆信箱;或是喜欢在家中透过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殊不知早巳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人——他自己。
我们都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让自己“苏醒”,这表示你得:
离开喧扰,找出独处时间。
除去干扰,聆听轻声接近的事物,
等待、清理,然后重新填满空虚。
并且要懂得做自己心灵的守门人,自发性地挡住过多外来事物,让有益内在的东西进入。以自我内在作为面对外在世界的发射台,你便能感受到人生有如高空弹跳般刺激。唯有利用这种触动心弦的方式认识自己,你才能无比轻松地悠游世界。减掉愈多以往你想要的、那种紧靠他人的感觉,自我密度就会愈高。最后自我的分量会愈来愈重,赐给你凝聚的力量。这股力量从内部形成你独特的人格,诱发你的创造力,促进清晰的思维和心灵的感知。并且创造大量的喜悦,因为它终结了孤立,而你怕被遗弃的原始恐惧,顿时也会消逝无踪。
而一开始你只需要一点点的勇气与坚强,然后你便会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坚强,之后它们会伴随你一生。
亲爱的,这不是在替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做辩护,你也不应该成为那些疯狂沉溺于自闭式孤独,并引以为傲的独行者。一直以来,寂寞从不被认为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可是事实上这个误解应该被纠正,享受寂寞确实是生活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聪明的独行者不仅是一个愉快,也是一个友善的族群。他成功地将别人的同情扭转为羡慕。一个看待寂寞的新角度,让他可以快活、淡定地面对世界。
众所周知,价值观如时尚风气及道德理念都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例如爱国与责任感和过去的意义已有程度上的差别,自信有了不同的解读,公平也有了新的诠释。以前的人不会特地去游泳、登山,或是去沙漠观光,毕竟以前到沙漠就代表被放逐了,现在则是代表了快乐假期、海滩度假的全民运动,全球普及的休闲工业。
因此,现在正是赋予“寂寞”一个全新诠释的时候了。
留点时间给自己
人们害怕寂寞,就像害怕海底深处及冰冷的峰顶一样。其实,只要大胆一点,再多一点冒险精神,寂寞也能带来乐趣。当然,并不需要立即引发集体歇斯底里的情绪,这可不是我们这种有品位的独行者所乐见的。
有一种人,会把握机会让自己一个人,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寂寞岛屿,这就足以颁给他‘‘生活智慧”的荣誉博士学位。他知道如何让自己舒适自在,如何得到心灵平静、自信和自由。一旦将内在世界准备充实,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所以,亲爱的朋友,和你的寂寞说话,将它从阴暗的角落拉出;挑战它,不论你是用拳击或对话的方式都行。然后,寂寞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朋友,为你带来奖励及惊喜,而且让你更有魅力与自信。
我总是尽可能找时间独处,寂寞一阵子后,我会觉得惬意、快活。但是我必须警告你:这中间存在着一点小矛盾。满足的独行者愈懂得掌握独处,他的幸福感愈大,不过,他的独处乐趣可能变少。这虽然恼人,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当你让全世界知道你喜欢独处时,便会有愈来愈多人来拜访你(其实,我好想用“袭击”这个词)。
亲爱的,未来你可要分身有术了,妥善安排生活中的社交、喜好、友谊及爱,最重要的是,留点时间给自己。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是所有优秀灵魂的命运
那也许只有三四厘米长的新生儿的小小手指,实在好可爱。但是当他紧紧握住骄傲父亲伸出的食指时,力量之大,让父亲都吓了一跳。这时候,父亲可能会想,该去健身了。
这种与生俱来的抓握本能不只出现在婴幼儿身上,年长者和濒临死亡的人在抓握东西时,手指也会产生极大的力量,既动人又令人震撼。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我们终其一生,这种抓握的本能都未曾消失。当然,它会减退,被整合在大脑中,对象也不再是父亲和医生的手指。但是显然的,我们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本能反应变成习惯。也就是,我们仍保留着抓握的动作,抓握着习惯、和朋友窝在一起。不放手意味着安全感和表面上的被保护感。
外在环境或心境愈混乱,人愈需要老旧习性来稳住自己。最 受 欢 迎的稳定保证就是受苦的习惯。“宁可继续痛苦,也不要改变。”心理治疗师常叹气说,“又得在一个病患身上白费力气了。”
寂寞中有多少数不尽的东西
一个感到寂寞的人,要如何坚强面对他觉得悲惨的命运?首先,我们必须区分出来,虽然他们很想改变命运,却不想去除依附在命运上的悲伤。毕竟忧郁能让寂寞更显高贵完美,它为寂寞加入苦味的香料,一方面有助消化,另一方面让人的脸扭曲变形并彻底沉沦于自怜中。
放弃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管你是从爱哭鬼变成快活的独行者,从易怒者变成友善的享乐主义者,不只自己要改变,周围的人也要跟着改变才行。对已经听惯悲叹和抱怨的旁观者而言,这并不容易。就好比吊挂在幼儿床上方的旋转音乐铃,若拿走其中一个玩偶,整个音乐铃就斜掉了。
ISBN | 9787555107170 |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玛丽拉·萨托里欧斯 (Mariela Sartorius)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