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盆地油气藏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 王涛, 庞雄奇, 郝芳 978711610138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渤海盆地油气藏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可作为石油地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工具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年级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涛,祖籍河北,1931年出生在吉林省,1952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后留学莫斯科石油学院深造,学习石油地质勘探。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获得莫斯科石油学院地质矿产学副博士学位。1985年,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1988-1996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油气藏勘探简史
一、油气藏勘探概况
二、油气藏勘探阶段
第二节油气藏勘探面临的挑战
一、已发现油气藏分布高度不均
二、郯庐断裂带内油气藏发育特征复杂
三、隐蔽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预测困难
四、传统方法不能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第三节油气藏勘探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一、油气藏形成的动力机制不明
二、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不清
三、油气藏发育的基本模式不详
四、缺少成藏区带预测的有效方法
第四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技术思路
一、典型实例剖析搞清油气成藏特征
二、统计分析发现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三、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油气成藏机制
四、数值模拟研究预测油气藏形成临界条件
五、应用钻探结果检验创新成果的可靠性
第五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基本成果
一、探究了渤海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并分析了油气地质条件
二、评价了渤海盆地资源潜力并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
三、剖析了油气藏地质特征并发现了六大主控因素
四、揭示了三类油气藏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要素组合控藏模式
五、研发了油气藏定量预测与评价技术并检验了可靠性
六、有利成藏区预测结果与实际应用成效
第二章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地层分布发育
一、地层纵向发育特征
二、地层平面分布特征
第二节烃源岩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烃源岩分布发育特征
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节储层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储层孔渗特征与比较
二、储层沉积特征与分布
第四节生储盖组合特征与分布发育
一、辽东湾地区
二、渤中地区
三、渤西地区
四、渤南地区
第五节盆地温压场特征
一、盆地地温场特征
二、盆地流体压力特征
第六节盆地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
一、盆地演化特征
二、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三章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类
第一节油气藏地质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剖析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方法原理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辽东湾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第三节渤中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剖析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第四节渤西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三、油气藏形成机制
第五节渤南地区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
一、油气藏静态特征
二、油气藏成因特征
三、油气藏成因模式剖析
第四章油气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
第一节烃源灶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烃源灶的概念与表征
二、烃源灶分布发育及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三、烃源灶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烃源灶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二节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地质相的概念与分类
二、沉积相分布发育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三、地质相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相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三节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区域盖层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二、区域盖层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三、区域盖层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区域盖层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四节古隆起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古隆起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二、古隆起控油气分布
三、古隆起控制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古隆起控油气作用与基本模式
第五节断裂带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断裂带的基本概念与表征
二、断裂带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三、断裂带控制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断裂带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六节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特征
一、低势控藏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低势区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三、低势区控油气藏分布的临界条件
四、低势区控油气作用基本特征
第五章油气藏成因特征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一、发现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二、多层位成藏及多深度成藏
三、油气成因特征
四、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第二节油气成藏地质模式
一、背斜油气藏形成模式
二、断块油气藏形成模式
三、断鼻油气藏形成模式
四、潜山类油气藏形成模式
五、渤海盆地不同层位油气成藏综合模式
第三节功能要素组合成藏定量模式
一、功能要素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二、功能要素控油气成藏临界条件
三、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第四节功能要素组合预测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工作流程
三、评价方法
第六章油气藏分布预测与勘探
第一节有利资源领域与勘探方向
一、资源评价方法原理
二、资源评价结果与比较
三、渤海盆地有利勘探方向
第二节有利成藏区带与勘探领域
一、基于T—CDMS模式预测构造油气藏
二、基于T—CDPS模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
三、基于T—CDMS+T—CDFS模式预测复杂潜山油气藏
第三节预测结果可靠性评价
一、综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研究结果可靠性评价方法原理
三、研究结果可靠性回放检验
四、研究结果实际应用检验
第四节勘探实践与勘探成效
一、部署三维地震发现一批含油气构造
二、部署勘探井发现一批油气田
三、综合项目研究推动了渤海盆地油气储量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对于分选差的碎屑岩储层,由于在大孔隙间充填了小颗粒,此时孔隙度大小受各种不同粒径的碎屑含量控制。当小颗粒的含量比较高时,会形成小颗粒的基本格架,而较粗颗粒分散分布;当细颗粒含量比较低时,形成粗颗粒的骨架孔隙充填较小颗粒;如果分选更差,可能形成较粗颗粒的孔隙中充填了细的颗粒。这样大大降低了岩石的储集性能。当颗粒跨越两个岩性空间时,形成分选较差的砂岩,储集性能变差。多数的砾岩中常形成孔渗性较差的储层,而在砂岩中细一粉砂岩的储集性能好,较粗的砂岩储集性却变差。颗粒太粗或太细的碎屑岩对油气富集成藏不利。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碎屑岩储层的岩相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富集,表现为不同的岩石类型、粒度、分选、填隙物含量等影响岩层的含油气性。理想条件下,颗粒的粒度中值越大,分选性越好,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越高,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ISBN9787116101388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作者王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