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从故乡英国南部海岸开始,畅游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印度洋斯里兰卡群岛、太平洋新西兰群岛等广阔海域,与海豚和鲸鱼同游共嬉、与科学家、哲学家、画家、诗人高谈阔论,遇见刺青部落战士一窥古老文明......
作者记述了他漫游于不同海域的经历。他体验了海洋文化的万千奥妙,记录了千奇百怪的地貌及海景,描绘了海域岛屿居民的生活情态,刻画了各海域周边的鸟类、鱼类及各种生物并存的色彩斑澜的自然图景。
海洋,承载着人类最古老而奇幻的记忆,可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微乎其微。作者以伟大的洞察力、敏锐的感触、渊博的知识和深沉的爱,带我们步入这一场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探险之路、发现之旅。
媒体推荐
在他引人入胜的游记中……霍尔以泽巴尔德的手法,将文本、照片和插图完美结合。从英国到新西兰,他漫游了不同的海洋,探索各地独特的传说、历史、生态,表现了生物的复杂性和大自然难以捉摸的美。
——《纽约时报书评》
霍尔以杰出的洞察力,在平凡中发现了奇迹……海洋之歌蕴含着大自然的危险和神秘,咏唱起对超自然的敬畏。
——《华尔街日报》
如同雨后的清新空气一般,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他的激情定会感染你。
——《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菲利普?霍尔
生于1958年,现居伦敦霍斯顿、南安普顿,作为海岸研究中心的成员,每年夏天去科德角观察鲸鱼。
出版六部非虚构作品,其中《利维坦》获得英国广播公司2009年度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作品奖。
目录
第一章 近郊之海
第二章 纯白之海
第三章 内陆之海
第四章 蔚蓝之海
第五章 偶遇之海
第六章 南方之海
第七章 漫游之海
第八章 静默之海
第九章 内心之海
参考资料
序言
尽管如此,
我的心超越疆界,
我的思绪跨越海洋,
漫游于鲸鱼之乡,
向远处行至地球的边境……
——《航海者》,盎格鲁-撒克逊古诗
文摘
我回到岸上后,一位研究灰海豚的荷兰科学家卡琳·哈特曼(Karin Hartman)又告诉了我一些关于它们的事情。她说,雄灰海豚要比雌的更白,部分原因在于雄海豚打斗更多,捕捉的乌贼也更多,它们遍布伤痕的皮肤就成了白色的。它们身体的颜色越苍白,对异性的吸引力就越强,在异性眼中,这是捕食能力优秀、顽强和性活跃的象征。卡琳说:“白色代表着性感。”由于灰海豚的皮肤会随着年龄增长变薄,最白的灰海豚也是年龄最大的。
与其他鲸鱼一样,灰海豚以体色的深浅比例宣扬其独特性。另外,与抹香鲸和喙鲸一样,灰海豚的牙齿不是用于捕食的;它们吸食乌贼,那是它们很喜欢的食物。海洋里有足够的乌贼给它们吃吗?哈尔·怀特海德告诉我,抹香鲸一年要吃一亿吨乌贼和鱼,这比人类从海洋中捕获的还要多。
我回到水中,周围满是灰海豚。我们赶上了三头抹香鲸,感觉要被它们压扁了。它们巨大的方形头颅从我的头顶、眼前和身侧经过,我们和鲸鱼混成一团,直到鲸鱼下潜之前,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自己人从它们中区分开来,随后,我和潜水同伴德鲁奋力挣扎着回到船上。
我们坐在吱嘎作响的橡胶船舷上,等候指示。又一波涌浪靠近了船头。若昂在那头动物边上操纵着船,慢慢地拉近我们与它的距离。他让我们尽量保持安静。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感到奇怪了:一头体型比我们的船大十倍的动物竟会因为我们的靠近而如此害羞。就像麦穗鸫会被云彩吓到一样,黑色橡胶在它头顶投下的阴影对鲸鱼也是一种威胁。
我在水里的自然反应就是伸手够到什么东西,然后拽着挪过去,对一头野生动物这么做就不合适了——倒不如让我向一头河马挥胳膊。德鲁向我演示了在水中时如何用小船借力慢慢回去,把自己的动作对水面的干扰降至最小;如何将脚蹼保持在水面以下,以免弄出一连串气泡——这对鲸鱼来说是一种挑衅行为。
一切都在于我们的身体状态要尽可能保持随和。我只有5.8英尺高、8.5英石重,怎么可能对一头体型超过我这么多倍的动物构成威胁?然而,我还没有下水,就对我要保护的动物造成了压力。我们的行动有亚速尔群岛的政府特殊许可,但没有人征求过鲸鱼的意见。
大西洋的海浪涌向我,将我吞没。碧浪滔天,我好像顿时失去了重量,身体变得轻盈而自由。我急忙弯下腰,避让身高六英尺的德鲁,他还扛着水下摄像机这个大家伙。我试图辨认方向,若昂让我不时抬头看看暗礁上的陆标,但这并不容易。我们的队长不苟言笑,我觉得他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我偏离鲸鱼的大致方向时,他会大声训斥我。
透过潜水面罩前的水波,我能断断续续地看见这头鲸的头部和从它的一个鼻孔里面喷出的爆裂气流。当它摇摆起伏时,阳光把它的身体映成银灰色。也许它也和我一样非常紧张吧!承受着海浪的拍击时,很难让身体保持平衡,自己好像是鱼缸里的一条金鱼,而鱼缸正捧在一双不稳当的手里。
以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下面这些就不同了。在与鲸相处的这些天里,它们隐身的本事真让我连连称奇;鸟儿能倏忽间就在半空中消失,鲸似乎也能在海里凭空消失。这简直匪夷所思,就像是变戏法一样。我可以在海上看见鲸鱼,距离很近,相当清晰;但在水下,什么也看不见了。突然,一头巨大而迷人的动物被浪花裹挟着出现了,它静止不动,而我在巨浪中颠簸。
我发现自己悬在鲸尾上方,仿佛慢动作定格,这真是如梦似幻,与陆地上发生的一切都那么不同。鲸鱼和海浪像一堵墙一样把我围了起来,与此同时,它们向我完全敞开了。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了。和鲸鱼待在一起,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逸。仿佛鲸鱼灰白色的巨大身躯可以抵御一切邪恶。我能感觉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意识到了鲸鱼身体和心灵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一个光明的地方,恐惧是愚蠢的行为。即使人类世界阴云密布,它们的世界也是明净如白昼的。当阴影顺着火山坡滑入大海,这种情形就如阴沉的天空一样呆板无趣,水色灰暗,水深三英里。而第三天,当我再次潜入水中的时候,水底似乎点亮了簇簇灯光。水面上光线阴暗,水下却大放光明。海面如同一面透镜,过滤并聚集着太阳光。而海面之下,当光线逐渐微弱,直至一片漆黑时,鲸鱼的蔚蓝世界中仍然有阳光之外的明亮——它们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处于深海中。
这就像我们永远被夜色笼罩——情况确实如此,因为头顶上黑暗的苍穹亘古不变。黑与蓝,暗与明,只是强调一种范围。鲸鱼的生存环境对我来说无异于死亡。但这样的环境,在很大范围内也象征着生命,恐惧在这里不复存在。 我可能是被这些神奇的动物催眠了,它们劝我多留一会儿,向我展示这一方奇幻的世界。就像站在悬崖边会有一种跳下去的冲动一样,鲸鱼和它们所处的深海令我又惊骇又向往。它们对我就是有这种影响。
那黑影不再难以分辨,它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那是一头大型雌鲸,身下跟着一头幼鲸。当它们在海面下游动时,幼鲸在妈妈身下吃奶。
这是一幅亲密的场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闯入者,仿佛正盯着一个母亲在咖啡厅里给孩子喂奶一样。十三岁大的鲸鱼胃里还发现过乳汁,这相当于一个十几岁的人类少年还接受哺乳,有时也可能是由阿姨或母亲的好友哺乳。这是一种异亲抚育行为,当母亲外出觅食时,没有血缘关系的雌性会给幼崽哺乳,彼此守望相助,维持生存,分担责任。不育或老年的雌鲸,这样的个体在其他种群中会被视为没有价值,而在鲸群中仍要各司其职,担任保姆的工作。
这种行为充分说明抹香鲸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结构。哈尔·怀特海德说:“抹香鲸是流浪者,几乎总在不断移动。它们最稳定的参照点即是彼此。”对鲸鱼来说,同伴所在之处,即为家园。与大象一样,社会联系定义了抹香鲸,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大象是陆地上脑部最大的动物,而鲸鱼则是海里脑部最大的动物;它们都有十分发达的鼻子作为感觉的延伸部分;大象有象牙,鲸鱼有尖牙,它们都有一双充满智慧的小眼睛,嵌在起皱的灰白色皮肤上;它们都属于高度发达的母系社会——抹香鲸不妨说是水中的大象,而大象是长着四肢的抹香鲸。大象的社会是流动的,以自身为中心,而对于鲸鱼自己和对于科学家来说,它们不在的地方与它们为什么去某处,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哈尔估计,在猎杀后幸存的抹香鲸在全世界范围有三十六万头,它们分布在31662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平均每平方千米有0.0011头抹香鲸”。以此数量无法估算过去有多少抹香鲸,尽管智人两千年间遍布全球,但在此之前,抹香鲸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这些来自远古的动物不妨说是升级版的恐龙,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前景。
我出生的时候,世界上大多数鲸鱼已被捕杀殆尽。人类在二十世纪大量捕杀成年雄鲸,摧毁了鲸鱼族群,考虑到鲸鱼的寿命,这种遗留问题可能要好几个世纪才能解决。在这么多的威胁下,它们努力寻求族群繁盛,这证明了鲸鱼的自然选择及其社会组织的强大力量。鉴于鲸的文化群落及社会组织是以母系社会形式传承下来的,那么,抹香鲸何以如此重视母系的原因可谓耐人寻味。有种解释是,抹香鲸与陆生哺乳动物不同,其种群无法依赖雄性来保护,因为在它们的三维世界中,遭到攻击的可能性无处不在;而无论如何,雄性抹香鲸游得比雌性远,能向南或向北游到遥远的地方。与此相同的是,雄性大象四处游荡,只在交配季节才会回来。这样一来,雄性的作用减弱,社会领导权就交给了雌性。也许,抹香鲸是真正自由的动物。
同时,多少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哈尔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这些巨大部族在太平洋的活动非常局限,也许是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因为它们在这里受逆戟鲸攻击的可能性要比在大西洋高出很多。两个大洋中鲸群的差异与东西方人类的差异类似,虽同属一个物种,但分属不同的文化群落。
哈尔试着了解这些移动的、发出嘀嗒声的族群,将鲸鱼按分布空间和数量分成了四类:“集中类”分布在几百千米的范围内;“聚集类”分布在十千米到二十千米的范围内;“群体类”分布在几百米至几千米范围内;“群集类”彼此距离不超过身长。而更大的集群太大了,我们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利用科学和统计学手段进行侦测。但我们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就像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一样,它们漫游在海洋宇宙中。
日复一日,当我入水时,逐渐能更好地判断鲸鱼要做什么,会对我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意识到这些迹象是多么微妙啊!这与你凝视着某个人的眼睛,与其心心相通一样,在诉诸言语前,就知道他对你的想法。我与一头巨大的幼鲸一起游泳,消磨了很久,把它从头至尾都拍了下来,从它纯白色的颚部,到尾鳍上那一大块可怕的疤痕。后来,我甚至在更近的地方看到了它,这次邂逅让我们俩都目瞪口呆,那头鲸的下颌张开,慢慢地一张一翕。后来,我想它这样或许是因为紧张,就像乌鸦受到惊吓时会喙部半张一样。
鲸鱼惧怕人类的世界不无道理。很多鲸身上都有疤痕和伤口,这些都是它们与捕鱼装置和船只碰撞后,在挣扎中留下的痕迹。当我爬上船,喋喋不休地描述我的海底见闻时,若昂说:“它们很顽强,伤口很快就能愈合。”鲸的身体与它们的灵魂一样,惯于忍耐,尽管我曾因大胆推测鲸鱼这种忍耐力而受到指责。
我觉得若昂正对我大笑。
我回到水下,一头鲸鱼幼崽正盯着我看,它随即立起身体跃出水面,仿佛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它在水下全身灰白,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直到它对着我的脸排出一大坨稀稀拉拉的粪便——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手段,也可能纯粹是在玩。另外一头同样充满好奇心的幼崽和它结伴。它们相互壮着胆子,离我更近了一些。
突然,它们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一头巨大的雌鲸与另外两头幼崽从蓝绿色的阴暗处快速转动着游了过来。我陷入了这么一大群鲸鱼中,变得有点紧张;我从来都没有与这么多鲸鱼一起游过泳。视野所及,全是鲸鱼;大海被它们占满了,到处是它们游来游去的身影。它们身体微妙的颜色在水中闪耀着,无与伦比,经海水过滤的光线在它们的背上和身体周围舞动着。只有如此巨大的动物才可能表现得如此优雅,它们之所以行动优美,正是因为它们有着巨大的身躯。
这些幼崽中,只有一头是那头母鲸的孩子。我正见证着一个鲸鱼托儿所:这些身形巨大的动物彼此来回扭转身体,一直在互相轻触,互相安慰。有那么一刻,仿佛我也被母鲸收养了。母鲸也许是了解自己强大的保护能力吧,它安详地看着我;而它的那窝幼崽在它两翼的保护下,像受到鼓舞似的,好奇地打量着我,而我也好奇地打量着它们。
过了一会儿,它决定要游走了,把幼崽们召集到一块儿,明显加快了速度,游向了大海深处,剩下我孤零零地踩着空荡荡的海水。
本书作者从故乡英国南部海岸开始,畅游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印度洋斯里兰卡群岛、太平洋新西兰群岛等广阔海域,与海豚和鲸鱼同游共嬉、与科学家、哲学家、画家、诗人高谈阔论,遇见刺青部落战士一窥古老文明......
作者记述了他漫游于不同海域的经历。他体验了海洋文化的万千奥妙,记录了千奇百怪的地貌及海景,描绘了海域岛屿居民的生活情态,刻画了各海域周边的鸟类、鱼类及各种生物并存的色彩斑澜的自然图景。
海洋,承载着人类最古老而奇幻的记忆,可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却微乎其微。作者以伟大的洞察力、敏锐的感触、渊博的知识和深沉的爱,带我们步入这一场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探险之路、发现之旅。
媒体推荐
在他引人入胜的游记中……霍尔以泽巴尔德的手法,将文本、照片和插图完美结合。从英国到新西兰,他漫游了不同的海洋,探索各地独特的传说、历史、生态,表现了生物的复杂性和大自然难以捉摸的美。
——《纽约时报书评》
霍尔以杰出的洞察力,在平凡中发现了奇迹……海洋之歌蕴含着大自然的危险和神秘,咏唱起对超自然的敬畏。
——《华尔街日报》
如同雨后的清新空气一般,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他的激情定会感染你。
——《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菲利普?霍尔
生于1958年,现居伦敦霍斯顿、南安普顿,作为海岸研究中心的成员,每年夏天去科德角观察鲸鱼。
出版六部非虚构作品,其中《利维坦》获得英国广播公司2009年度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作品奖。
目录
第一章 近郊之海
第二章 纯白之海
第三章 内陆之海
第四章 蔚蓝之海
第五章 偶遇之海
第六章 南方之海
第七章 漫游之海
第八章 静默之海
第九章 内心之海
参考资料
序言
尽管如此,
我的心超越疆界,
我的思绪跨越海洋,
漫游于鲸鱼之乡,
向远处行至地球的边境……
——《航海者》,盎格鲁-撒克逊古诗
文摘
我回到岸上后,一位研究灰海豚的荷兰科学家卡琳·哈特曼(Karin Hartman)又告诉了我一些关于它们的事情。她说,雄灰海豚要比雌的更白,部分原因在于雄海豚打斗更多,捕捉的乌贼也更多,它们遍布伤痕的皮肤就成了白色的。它们身体的颜色越苍白,对异性的吸引力就越强,在异性眼中,这是捕食能力优秀、顽强和性活跃的象征。卡琳说:“白色代表着性感。”由于灰海豚的皮肤会随着年龄增长变薄,最白的灰海豚也是年龄最大的。
与其他鲸鱼一样,灰海豚以体色的深浅比例宣扬其独特性。另外,与抹香鲸和喙鲸一样,灰海豚的牙齿不是用于捕食的;它们吸食乌贼,那是它们很喜欢的食物。海洋里有足够的乌贼给它们吃吗?哈尔·怀特海德告诉我,抹香鲸一年要吃一亿吨乌贼和鱼,这比人类从海洋中捕获的还要多。
我回到水中,周围满是灰海豚。我们赶上了三头抹香鲸,感觉要被它们压扁了。它们巨大的方形头颅从我的头顶、眼前和身侧经过,我们和鲸鱼混成一团,直到鲸鱼下潜之前,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自己人从它们中区分开来,随后,我和潜水同伴德鲁奋力挣扎着回到船上。
我们坐在吱嘎作响的橡胶船舷上,等候指示。又一波涌浪靠近了船头。若昂在那头动物边上操纵着船,慢慢地拉近我们与它的距离。他让我们尽量保持安静。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感到奇怪了:一头体型比我们的船大十倍的动物竟会因为我们的靠近而如此害羞。就像麦穗鸫会被云彩吓到一样,黑色橡胶在它头顶投下的阴影对鲸鱼也是一种威胁。
我在水里的自然反应就是伸手够到什么东西,然后拽着挪过去,对一头野生动物这么做就不合适了——倒不如让我向一头河马挥胳膊。德鲁向我演示了在水中时如何用小船借力慢慢回去,把自己的动作对水面的干扰降至最小;如何将脚蹼保持在水面以下,以免弄出一连串气泡——这对鲸鱼来说是一种挑衅行为。
一切都在于我们的身体状态要尽可能保持随和。我只有5.8英尺高、8.5英石重,怎么可能对一头体型超过我这么多倍的动物构成威胁?然而,我还没有下水,就对我要保护的动物造成了压力。我们的行动有亚速尔群岛的政府特殊许可,但没有人征求过鲸鱼的意见。
大西洋的海浪涌向我,将我吞没。碧浪滔天,我好像顿时失去了重量,身体变得轻盈而自由。我急忙弯下腰,避让身高六英尺的德鲁,他还扛着水下摄像机这个大家伙。我试图辨认方向,若昂让我不时抬头看看暗礁上的陆标,但这并不容易。我们的队长不苟言笑,我觉得他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我偏离鲸鱼的大致方向时,他会大声训斥我。
透过潜水面罩前的水波,我能断断续续地看见这头鲸的头部和从它的一个鼻孔里面喷出的爆裂气流。当它摇摆起伏时,阳光把它的身体映成银灰色。也许它也和我一样非常紧张吧!承受着海浪的拍击时,很难让身体保持平衡,自己好像是鱼缸里的一条金鱼,而鱼缸正捧在一双不稳当的手里。
以上还属于比较正常的,下面这些就不同了。在与鲸相处的这些天里,它们隐身的本事真让我连连称奇;鸟儿能倏忽间就在半空中消失,鲸似乎也能在海里凭空消失。这简直匪夷所思,就像是变戏法一样。我可以在海上看见鲸鱼,距离很近,相当清晰;但在水下,什么也看不见了。突然,一头巨大而迷人的动物被浪花裹挟着出现了,它静止不动,而我在巨浪中颠簸。
我发现自己悬在鲸尾上方,仿佛慢动作定格,这真是如梦似幻,与陆地上发生的一切都那么不同。鲸鱼和海浪像一堵墙一样把我围了起来,与此同时,它们向我完全敞开了。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了。和鲸鱼待在一起,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逸。仿佛鲸鱼灰白色的巨大身躯可以抵御一切邪恶。我能感觉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意识到了鲸鱼身体和心灵的强大力量。
在这样一个光明的地方,恐惧是愚蠢的行为。即使人类世界阴云密布,它们的世界也是明净如白昼的。当阴影顺着火山坡滑入大海,这种情形就如阴沉的天空一样呆板无趣,水色灰暗,水深三英里。而第三天,当我再次潜入水中的时候,水底似乎点亮了簇簇灯光。水面上光线阴暗,水下却大放光明。海面如同一面透镜,过滤并聚集着太阳光。而海面之下,当光线逐渐微弱,直至一片漆黑时,鲸鱼的蔚蓝世界中仍然有阳光之外的明亮——它们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处于深海中。
这就像我们永远被夜色笼罩——情况确实如此,因为头顶上黑暗的苍穹亘古不变。黑与蓝,暗与明,只是强调一种范围。鲸鱼的生存环境对我来说无异于死亡。但这样的环境,在很大范围内也象征着生命,恐惧在这里不复存在。 我可能是被这些神奇的动物催眠了,它们劝我多留一会儿,向我展示这一方奇幻的世界。就像站在悬崖边会有一种跳下去的冲动一样,鲸鱼和它们所处的深海令我又惊骇又向往。它们对我就是有这种影响。
那黑影不再难以分辨,它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那是一头大型雌鲸,身下跟着一头幼鲸。当它们在海面下游动时,幼鲸在妈妈身下吃奶。
这是一幅亲密的场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闯入者,仿佛正盯着一个母亲在咖啡厅里给孩子喂奶一样。十三岁大的鲸鱼胃里还发现过乳汁,这相当于一个十几岁的人类少年还接受哺乳,有时也可能是由阿姨或母亲的好友哺乳。这是一种异亲抚育行为,当母亲外出觅食时,没有血缘关系的雌性会给幼崽哺乳,彼此守望相助,维持生存,分担责任。不育或老年的雌鲸,这样的个体在其他种群中会被视为没有价值,而在鲸群中仍要各司其职,担任保姆的工作。
这种行为充分说明抹香鲸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结构。哈尔·怀特海德说:“抹香鲸是流浪者,几乎总在不断移动。它们最稳定的参照点即是彼此。”对鲸鱼来说,同伴所在之处,即为家园。与大象一样,社会联系定义了抹香鲸,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大象是陆地上脑部最大的动物,而鲸鱼则是海里脑部最大的动物;它们都有十分发达的鼻子作为感觉的延伸部分;大象有象牙,鲸鱼有尖牙,它们都有一双充满智慧的小眼睛,嵌在起皱的灰白色皮肤上;它们都属于高度发达的母系社会——抹香鲸不妨说是水中的大象,而大象是长着四肢的抹香鲸。大象的社会是流动的,以自身为中心,而对于鲸鱼自己和对于科学家来说,它们不在的地方与它们为什么去某处,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哈尔估计,在猎杀后幸存的抹香鲸在全世界范围有三十六万头,它们分布在31662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平均每平方千米有0.0011头抹香鲸”。以此数量无法估算过去有多少抹香鲸,尽管智人两千年间遍布全球,但在此之前,抹香鲸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这些来自远古的动物不妨说是升级版的恐龙,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前景。
我出生的时候,世界上大多数鲸鱼已被捕杀殆尽。人类在二十世纪大量捕杀成年雄鲸,摧毁了鲸鱼族群,考虑到鲸鱼的寿命,这种遗留问题可能要好几个世纪才能解决。在这么多的威胁下,它们努力寻求族群繁盛,这证明了鲸鱼的自然选择及其社会组织的强大力量。鉴于鲸的文化群落及社会组织是以母系社会形式传承下来的,那么,抹香鲸何以如此重视母系的原因可谓耐人寻味。有种解释是,抹香鲸与陆生哺乳动物不同,其种群无法依赖雄性来保护,因为在它们的三维世界中,遭到攻击的可能性无处不在;而无论如何,雄性抹香鲸游得比雌性远,能向南或向北游到遥远的地方。与此相同的是,雄性大象四处游荡,只在交配季节才会回来。这样一来,雄性的作用减弱,社会领导权就交给了雌性。也许,抹香鲸是真正自由的动物。
同时,多少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哈尔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这些巨大部族在太平洋的活动非常局限,也许是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因为它们在这里受逆戟鲸攻击的可能性要比在大西洋高出很多。两个大洋中鲸群的差异与东西方人类的差异类似,虽同属一个物种,但分属不同的文化群落。
哈尔试着了解这些移动的、发出嘀嗒声的族群,将鲸鱼按分布空间和数量分成了四类:“集中类”分布在几百千米的范围内;“聚集类”分布在十千米到二十千米的范围内;“群体类”分布在几百米至几千米范围内;“群集类”彼此距离不超过身长。而更大的集群太大了,我们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利用科学和统计学手段进行侦测。但我们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就像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一样,它们漫游在海洋宇宙中。
日复一日,当我入水时,逐渐能更好地判断鲸鱼要做什么,会对我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意识到这些迹象是多么微妙啊!这与你凝视着某个人的眼睛,与其心心相通一样,在诉诸言语前,就知道他对你的想法。我与一头巨大的幼鲸一起游泳,消磨了很久,把它从头至尾都拍了下来,从它纯白色的颚部,到尾鳍上那一大块可怕的疤痕。后来,我甚至在更近的地方看到了它,这次邂逅让我们俩都目瞪口呆,那头鲸的下颌张开,慢慢地一张一翕。后来,我想它这样或许是因为紧张,就像乌鸦受到惊吓时会喙部半张一样。
鲸鱼惧怕人类的世界不无道理。很多鲸身上都有疤痕和伤口,这些都是它们与捕鱼装置和船只碰撞后,在挣扎中留下的痕迹。当我爬上船,喋喋不休地描述我的海底见闻时,若昂说:“它们很顽强,伤口很快就能愈合。”鲸的身体与它们的灵魂一样,惯于忍耐,尽管我曾因大胆推测鲸鱼这种忍耐力而受到指责。
我觉得若昂正对我大笑。
我回到水下,一头鲸鱼幼崽正盯着我看,它随即立起身体跃出水面,仿佛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它在水下全身灰白,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直到它对着我的脸排出一大坨稀稀拉拉的粪便——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手段,也可能纯粹是在玩。另外一头同样充满好奇心的幼崽和它结伴。它们相互壮着胆子,离我更近了一些。
突然,它们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一头巨大的雌鲸与另外两头幼崽从蓝绿色的阴暗处快速转动着游了过来。我陷入了这么一大群鲸鱼中,变得有点紧张;我从来都没有与这么多鲸鱼一起游过泳。视野所及,全是鲸鱼;大海被它们占满了,到处是它们游来游去的身影。它们身体微妙的颜色在水中闪耀着,无与伦比,经海水过滤的光线在它们的背上和身体周围舞动着。只有如此巨大的动物才可能表现得如此优雅,它们之所以行动优美,正是因为它们有着巨大的身躯。
这些幼崽中,只有一头是那头母鲸的孩子。我正见证着一个鲸鱼托儿所:这些身形巨大的动物彼此来回扭转身体,一直在互相轻触,互相安慰。有那么一刻,仿佛我也被母鲸收养了。母鲸也许是了解自己强大的保护能力吧,它安详地看着我;而它的那窝幼崽在它两翼的保护下,像受到鼓舞似的,好奇地打量着我,而我也好奇地打量着它们。
过了一会儿,它决定要游走了,把幼崽们召集到一块儿,明显加快了速度,游向了大海深处,剩下我孤零零地踩着空荡荡的海水。
ISBN | 7545912632,9787545912630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作者 | 菲利普霍尔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