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论述新中日关系的开山之作
别开生面地为构建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提出深远的见解
概述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日本今后如何和中国打交道
一个中国通式的日本外交官如何看待中国,如何推进中日友好关系
媒体推荐
“日本和中国同为世界的大国,应有责任超越日中狭小的世界,站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视野,共同面对世界的挑战。”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共同开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作者简介
宫本雄二(Yuji Miyamoto),日本前驻华大使。
1946年出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196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同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之后,三次隶属于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在此期间,同时三次任职于日本驻华大使馆。1990年至1991年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2006年至2010年担任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除此以外,历任裁军课长(1985年),外务大臣秘书官(1987年),日本驻亚特兰大总领事(1994年),裁军、军备管理审议官(2001年),驻缅甸特命全权大使(2002年)以及冲绳担当大臣(2004年)
目录
序 章 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001
第一章 从中国,如何看得见中国?015
一、令人误判的巨大/017
二、不断进行尝试的中国共产党之领导能力/022
三、经济发展所改变的社会/033
第二章 日中之间的三个问题041
一、日中关系的自画像/044
二、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048
三、“有关领土的问题”/061
四、对经济合作日中的视线/062
五、日中的“历史问题”/069
第三章 建立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081
一、新时代的来临/083
二、胡锦涛体制的摸索/094
三、通向战略互惠关系之道/102
第四章 何谓战略互惠关系107
一、新日中关系的实现/109
二、整理历史问题/117
三、在世界之中体会日中关系/130
四、确立相互信赖/134
第五章 为今后的日中关系所追求的149
一、置历史问题于一旁/151
二、以中国的冲击当做“第三次黑船”——新“相互位相”的构筑/160
三、增强后的军事力量将往何处去——对安全保障问题的应对/165
四、继续增强的软实力——关于日中经济关系的定位/182
五、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轨途径/196
六、深化国民层面的相互了解/203
终章 能发现光明的未来吗?227
后记235
卷末资料238
序言
急遽改变的世界
进入21世纪,世界的风貌不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急速改变。日本也在改变之中,而邻邦中国的变化尤其大。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当然,日中关系也绝不例外。
世界的变化大到了超乎人们的想象。在20世纪末期,苏联开始解体,东西方冷战告终,我们强烈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有人认为,自由和民主取得了胜利,同时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惑于自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现实”,导致新保守主义思想肆无忌惮地抬头。它的主要观点是美国第一主义。唯有美国才能够使世界运转,而且以美国的理念运转世界乃是正义的。
可是,“9·11”事件的发生仿佛对此做出了挑战。恐怖主义依然存在。换句话说,这样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并未终结。
如果观察21世纪的前十年,会发现世界的风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模样。尤其是在遭遇了肇端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不同于以往了。
美国为国内的经济重建以及国外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所困,欧盟似乎也看不见未来,日本也没有了元气。然而,发达国家以外的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为中心的诸国,却在快速持续地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这些国家认为,只要经济政策不犯错误,巨大的成长就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可以把自己推上承担世界经济的重责大任之地位。典型的例证是:世界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得不依托“G20”这个新架构。看来,今后国际性架构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势必都将受这些国家的意向左右吧。
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不能漠视的存在就是中国。如果以人民币为基准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激增到2007年的265,亿元,增长达73倍之多。其中自2004年到2009年为止,短短五年内更是倍增。在此之后,中国便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经济体第二位。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应仍然是包括经济在内的、世界的创造性领袖吧。我们客观且冷静地想一想,美国拥有丰腴广大的国土和依旧不断增加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特质,是借着移民的方式接受不同的东西并创造新的东西,从而具备了压倒性的优越条件。不过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极有可能不断快速增大。面对这样的事实,该是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了。
中国的剧烈改变
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国几乎一直都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近代的数百年,虽然落后于欧洲及其后继者美国,但现在正快速地追上来。“睡狮”已转醒,并踏出其步伐。
如果说中国只是恢复原本的状态,那也就罢了,可是,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其复活的真正意义是:它的再次登场,是在原本已拥有的政治力量上,再加上急速增强的军事力量,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登场。
中国的变化确实很快。到现场去体验,似乎远比人们脑中所想象的更快。当初依赖外国投资和出口的中国经济,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还会持续改变下去。
中国国内资本丰沛,国家财政也得以加强,还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经济社会之基盘。借着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充,以往处于分散状态的无数个地方经济得以结合起来,于是“中国统一市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舞台。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出现后,中国的经济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转动起来。
经济的发展,的确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活泼的经济活动不断赋予人们自由的生活空间。而这样的自由空间,便是让中国人感觉比以往更加自由的原因之一。
但管理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扩大、自由程度增加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其自身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有效管理,就必须做制度的变革,同时培养运作这个制度的人才。可是,不论是制度的构筑,还是人才的养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虽然努力想追赶上这个时代趋势,但仍面临众多挑战。
此外,网络所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中国的网络人口,据说已有四亿人,这还没加上手机用户,中国的手机大都拥有上网的功能。因此,中国人在取得与传播丰富信息的手段上,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所有这些都迫使中国社会发生改变。然而,尽管已经掀起巨大变化,可理化,推行改革,彻底将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引导出来。因此,还有许多事情应该做。
如此说来,中国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反而变成了日本自身的问题。我希望日本可以化中国的影响为力量,创造出再生的契机。
本书的旨趣
长时间从事日中关系的工作,我认为日中之间的许多问题来自于误解和不够了解。正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增多,才见到了以往的误解和彼此的无知。同样,中国也逐渐明白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可见,因为两国之间缺乏信赖感,才产生出无用的猜疑心,并助长了这种误解与不够了解。
有关钓鱼岛的问题,也因误判对方的意图与行动,使得双方各执一端。这种相互仇视、对立是毫无意义的。日中双方差不多都该面对穿着“家居服模样”的对方了,也就是“等身大”地相互了解。
其次,日中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发生过许多争执与分歧,所以造成今日的状况。因此,要正确地了解我们现在所抱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加以体会。
更正确地了解对方,才能正确掌握问题。因此,试着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正是本书的旨趣。
本书无意叙述日中关系的苦难历史。我期待的是,透过回顾外交正常化以来的日中关系,一边说明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一边试着和大家一起思考:日本应该如何把握、如何面对中国比较好?
世界变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我认为,即使到21世纪结束,日本国民仍衷心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个可以享受和平,在世界上维持着牢固的地位,继续受到尊敬的国家。所以构筑日中关系是有助于此的——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今后,不管在任何领域,日本和中国的关系都将会扩大并深化。正确地了解到日中关系会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论我们在中国想做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最后都关系到日本与日本人。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现实就是如此,利弊参半。
等大家从各自的立场来思考和中国的关系及往来的方法时,本书很荣幸可以成为足资参考的材料。平日我喜欢使用一个词,即“等身大”。我希望日中关系也一定会早日回到“等身大”的状态。
后记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在外务省待了40年以上。其中一半,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虽然我本来就对中国有兴趣,但初入省时,中国话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将俄语和中国话填写为第三志愿。同样这么做的人是小町恭二(前驻泰大使)。结果,俄语分配给他,中国话分配给我。除了我们这两人以外,写下中国话的人一个也没有(也许俄语也一样吧)。那时候也是个不知道何时能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和中国之间,老是有问题存在。而且这个问题轻易就能刺激两国的国民情感,同时也强烈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除了政府方针以外的对外发言,担任公职者的发言都应该节制,尤其因为中国问题总是和国内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迄今为止公职者本身都自觉地控制与中国有关的对外发言。
在这期间,由于中国快速发展,所以对日本国家的未来而言,和这个邻国的关系之重要性增加了特别多,同时,越来越清楚的是,它也是个直接影响日本国家利益的课题。然而,日中关系曾一度失去了指南针。尽管在2008年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架构,问题仍没有有效改善。有关这一点,正是我想让本书问世的最大动机。
到现在为止,我三次隶属外务省中国课工作,也三次供职于北京大使馆,又曾在中国台湾研习中国话。作为长时期观察中国并思考日中关系的人,我想将自己所思及的想法和认识与更多人士分享。同时,由衷盼望拜借各位读者的智慧,共同朝向构筑更加深思熟虑的日本对中政策而努力。至于要把什么样的日中关系留给后世呢?我认为这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本书真的是集众人之力的结果。打从心底感谢教导我“何谓知性思考”的高坂正尧先生。在我亚特兰大总领事期间,他曾下榻公邸数日,岂料竟成为最后的告别。高坂先生在1996年的评论中写道:“中国如何掌握自己,如何定位自己,正是21世纪的大问题。”我认为对于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考察是我的工作,而且我也很努力地做着。
非常感谢在外务省时期栽培我的诸多前辈和同僚们。对我这个傲慢又难以相处的人,却仍然给予温暖的教导与合作,为此致上深深的谢意。尤其处在北京和中国课期间的巨大压力之中,和我共同面对许多深刻问题的同僚和友人,也想表达由衷的感谢。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伙人,我觉得非常幸福。
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的伊藤公一先生也很照顾我。没有他的支持,本书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吧。感激不尽。
如果使用英语的表达,那就是“最后但非最少”(last but not least),对今年刚满百岁在故乡的母亲,以及内人和两个孩子,奉上我来自心底的感谢之意。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涯全是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来的。
2010年12月
文摘
版权页:
中国社会存在不安定。虽然打破中国的旧传统,但是在尚未成功地建立新价值观之时,偏又遭到物质文明如怒涛般的袭击。在变化快速的社会中,中国有少数人还不能完全适应。那种认为借着富足起来问题就能解决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即使富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非常多,而且又从其中产生出新的问题。
国民层面的相互了解有可能吗?
2010年,“言论NPO”与中国日报社合办的第六届日中联合舆论调查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比例,在中国达到38%,与前年比,增加5%。相反的,拥有坏印象的比例,降低10%,成为56%。这个数字,在某个程度上,和我在中国的亲身感觉一致。
可是,这个调查同时也显示出,在日中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上还有许多应该克服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对于“在日本国民之中有朋友吗”这个问题,中国方面仅有3.6%回答说“有”。另一个是,针对“是否去过日本”的问题,回答“去过”的只不过0.6%而已。第三点是,大众传播和出版物乃是知道日本事物的主要信息来源。
借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许多中国国民似乎变得比我们想象还更知道世界和日本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由于近年中国政府重复采取较为平衡的对日报道政策,所以才产生出这样的结果吧。不过,这也显示出一个紧急的课题:将相互交流的扩大,以及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众传播、电视剧、电影、出版物的内容做成更正面的东西。
但是,日本的对中观变得更为严格也更困难。对中国的印象,“好”的占27%左右,“坏”的占72.3%,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坏印象,是出自14.5%声称“去过中国”的人,以及18%声称“有中国朋友”的人的回答。95%的日本人从日本的新闻媒体获取信息,而其中80%的人回答说,他们从电视获得最多的信息。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论述新中日关系的开山之作
别开生面地为构建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提出深远的见解
概述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日本今后如何和中国打交道
一个中国通式的日本外交官如何看待中国,如何推进中日友好关系
媒体推荐
“日本和中国同为世界的大国,应有责任超越日中狭小的世界,站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视野,共同面对世界的挑战。”
——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断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共同开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作者简介
宫本雄二(Yuji Miyamoto),日本前驻华大使。
1946年出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196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律系,同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之后,三次隶属于外务省亚洲局中国课,在此期间,同时三次任职于日本驻华大使馆。1990年至1991年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2006年至2010年担任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除此以外,历任裁军课长(1985年),外务大臣秘书官(1987年),日本驻亚特兰大总领事(1994年),裁军、军备管理审议官(2001年),驻缅甸特命全权大使(2002年)以及冲绳担当大臣(2004年)
目录
序 章 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001
第一章 从中国,如何看得见中国?015
一、令人误判的巨大/017
二、不断进行尝试的中国共产党之领导能力/022
三、经济发展所改变的社会/033
第二章 日中之间的三个问题041
一、日中关系的自画像/044
二、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048
三、“有关领土的问题”/061
四、对经济合作日中的视线/062
五、日中的“历史问题”/069
第三章 建立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081
一、新时代的来临/083
二、胡锦涛体制的摸索/094
三、通向战略互惠关系之道/102
第四章 何谓战略互惠关系107
一、新日中关系的实现/109
二、整理历史问题/117
三、在世界之中体会日中关系/130
四、确立相互信赖/134
第五章 为今后的日中关系所追求的149
一、置历史问题于一旁/151
二、以中国的冲击当做“第三次黑船”——新“相互位相”的构筑/160
三、增强后的军事力量将往何处去——对安全保障问题的应对/165
四、继续增强的软实力——关于日中经济关系的定位/182
五、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轨途径/196
六、深化国民层面的相互了解/203
终章 能发现光明的未来吗?227
后记235
卷末资料238
序言
急遽改变的世界
进入21世纪,世界的风貌不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急速改变。日本也在改变之中,而邻邦中国的变化尤其大。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当然,日中关系也绝不例外。
世界的变化大到了超乎人们的想象。在20世纪末期,苏联开始解体,东西方冷战告终,我们强烈预感到新时代的来临。有人认为,自由和民主取得了胜利,同时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惑于自己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现实”,导致新保守主义思想肆无忌惮地抬头。它的主要观点是美国第一主义。唯有美国才能够使世界运转,而且以美国的理念运转世界乃是正义的。
可是,“9·11”事件的发生仿佛对此做出了挑战。恐怖主义依然存在。换句话说,这样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并未终结。
如果观察21世纪的前十年,会发现世界的风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模样。尤其是在遭遇了肇端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不同于以往了。
美国为国内的经济重建以及国外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所困,欧盟似乎也看不见未来,日本也没有了元气。然而,发达国家以外的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为中心的诸国,却在快速持续地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这些国家认为,只要经济政策不犯错误,巨大的成长就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可以把自己推上承担世界经济的重责大任之地位。典型的例证是:世界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得不依托“G20”这个新架构。看来,今后国际性架构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势必都将受这些国家的意向左右吧。
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不能漠视的存在就是中国。如果以人民币为基准来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激增到2007年的265,亿元,增长达73倍之多。其中自2004年到2009年为止,短短五年内更是倍增。在此之后,中国便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经济体第二位。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应仍然是包括经济在内的、世界的创造性领袖吧。我们客观且冷静地想一想,美国拥有丰腴广大的国土和依旧不断增加的人口,更重要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特质,是借着移民的方式接受不同的东西并创造新的东西,从而具备了压倒性的优越条件。不过与此同时,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极有可能不断快速增大。面对这样的事实,该是我们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了。
中国的剧烈改变
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国几乎一直都是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文化大国。近代的数百年,虽然落后于欧洲及其后继者美国,但现在正快速地追上来。“睡狮”已转醒,并踏出其步伐。
如果说中国只是恢复原本的状态,那也就罢了,可是,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其复活的真正意义是:它的再次登场,是在原本已拥有的政治力量上,再加上急速增强的军事力量,这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登场。
中国的变化确实很快。到现场去体验,似乎远比人们脑中所想象的更快。当初依赖外国投资和出口的中国经济,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还会持续改变下去。
中国国内资本丰沛,国家财政也得以加强,还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经济社会之基盘。借着经济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充,以往处于分散状态的无数个地方经济得以结合起来,于是“中国统一市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登上舞台。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出现后,中国的经济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转动起来。
经济的发展,的确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活泼的经济活动不断赋予人们自由的生活空间。而这样的自由空间,便是让中国人感觉比以往更加自由的原因之一。
但管理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扩大、自由程度增加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其自身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有效管理,就必须做制度的变革,同时培养运作这个制度的人才。可是,不论是制度的构筑,还是人才的养成,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虽然努力想追赶上这个时代趋势,但仍面临众多挑战。
此外,网络所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中国的网络人口,据说已有四亿人,这还没加上手机用户,中国的手机大都拥有上网的功能。因此,中国人在取得与传播丰富信息的手段上,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所有这些都迫使中国社会发生改变。然而,尽管已经掀起巨大变化,可理化,推行改革,彻底将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引导出来。因此,还有许多事情应该做。
如此说来,中国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反而变成了日本自身的问题。我希望日本可以化中国的影响为力量,创造出再生的契机。
本书的旨趣
长时间从事日中关系的工作,我认为日中之间的许多问题来自于误解和不够了解。正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增多,才见到了以往的误解和彼此的无知。同样,中国也逐渐明白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可见,因为两国之间缺乏信赖感,才产生出无用的猜疑心,并助长了这种误解与不够了解。
有关钓鱼岛的问题,也因误判对方的意图与行动,使得双方各执一端。这种相互仇视、对立是毫无意义的。日中双方差不多都该面对穿着“家居服模样”的对方了,也就是“等身大”地相互了解。
其次,日中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发生过许多争执与分歧,所以造成今日的状况。因此,要正确地了解我们现在所抱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加以体会。
更正确地了解对方,才能正确掌握问题。因此,试着思索新时代的新日中关系,正是本书的旨趣。
本书无意叙述日中关系的苦难历史。我期待的是,透过回顾外交正常化以来的日中关系,一边说明中国是如何处理日中关系的,一边试着和大家一起思考:日本应该如何把握、如何面对中国比较好?
世界变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我认为,即使到21世纪结束,日本国民仍衷心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个可以享受和平,在世界上维持着牢固的地位,继续受到尊敬的国家。所以构筑日中关系是有助于此的——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今后,不管在任何领域,日本和中国的关系都将会扩大并深化。正确地了解到日中关系会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一点十分重要。不论我们在中国想做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最后都关系到日本与日本人。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现实就是如此,利弊参半。
等大家从各自的立场来思考和中国的关系及往来的方法时,本书很荣幸可以成为足资参考的材料。平日我喜欢使用一个词,即“等身大”。我希望日中关系也一定会早日回到“等身大”的状态。
后记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在外务省待了40年以上。其中一半,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虽然我本来就对中国有兴趣,但初入省时,中国话并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将俄语和中国话填写为第三志愿。同样这么做的人是小町恭二(前驻泰大使)。结果,俄语分配给他,中国话分配给我。除了我们这两人以外,写下中国话的人一个也没有(也许俄语也一样吧)。那时候也是个不知道何时能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和中国之间,老是有问题存在。而且这个问题轻易就能刺激两国的国民情感,同时也强烈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除了政府方针以外的对外发言,担任公职者的发言都应该节制,尤其因为中国问题总是和国内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迄今为止公职者本身都自觉地控制与中国有关的对外发言。
在这期间,由于中国快速发展,所以对日本国家的未来而言,和这个邻国的关系之重要性增加了特别多,同时,越来越清楚的是,它也是个直接影响日本国家利益的课题。然而,日中关系曾一度失去了指南针。尽管在2008年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架构,问题仍没有有效改善。有关这一点,正是我想让本书问世的最大动机。
到现在为止,我三次隶属外务省中国课工作,也三次供职于北京大使馆,又曾在中国台湾研习中国话。作为长时期观察中国并思考日中关系的人,我想将自己所思及的想法和认识与更多人士分享。同时,由衷盼望拜借各位读者的智慧,共同朝向构筑更加深思熟虑的日本对中政策而努力。至于要把什么样的日中关系留给后世呢?我认为这是我们重大的责任。
本书真的是集众人之力的结果。打从心底感谢教导我“何谓知性思考”的高坂正尧先生。在我亚特兰大总领事期间,他曾下榻公邸数日,岂料竟成为最后的告别。高坂先生在1996年的评论中写道:“中国如何掌握自己,如何定位自己,正是21世纪的大问题。”我认为对于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考察是我的工作,而且我也很努力地做着。
非常感谢在外务省时期栽培我的诸多前辈和同僚们。对我这个傲慢又难以相处的人,却仍然给予温暖的教导与合作,为此致上深深的谢意。尤其处在北京和中国课期间的巨大压力之中,和我共同面对许多深刻问题的同僚和友人,也想表达由衷的感谢。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伙人,我觉得非常幸福。
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的伊藤公一先生也很照顾我。没有他的支持,本书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吧。感激不尽。
如果使用英语的表达,那就是“最后但非最少”(last but not least),对今年刚满百岁在故乡的母亲,以及内人和两个孩子,奉上我来自心底的感谢之意。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涯全是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来的。
2010年12月
文摘
版权页:
中国社会存在不安定。虽然打破中国的旧传统,但是在尚未成功地建立新价值观之时,偏又遭到物质文明如怒涛般的袭击。在变化快速的社会中,中国有少数人还不能完全适应。那种认为借着富足起来问题就能解决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即使富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非常多,而且又从其中产生出新的问题。
国民层面的相互了解有可能吗?
2010年,“言论NPO”与中国日报社合办的第六届日中联合舆论调查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比例,在中国达到38%,与前年比,增加5%。相反的,拥有坏印象的比例,降低10%,成为56%。这个数字,在某个程度上,和我在中国的亲身感觉一致。
可是,这个调查同时也显示出,在日中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上还有许多应该克服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对于“在日本国民之中有朋友吗”这个问题,中国方面仅有3.6%回答说“有”。另一个是,针对“是否去过日本”的问题,回答“去过”的只不过0.6%而已。第三点是,大众传播和出版物乃是知道日本事物的主要信息来源。
借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许多中国国民似乎变得比我们想象还更知道世界和日本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由于近年中国政府重复采取较为平衡的对日报道政策,所以才产生出这样的结果吧。不过,这也显示出一个紧急的课题:将相互交流的扩大,以及作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众传播、电视剧、电影、出版物的内容做成更正面的东西。
但是,日本的对中观变得更为严格也更困难。对中国的印象,“好”的占27%左右,“坏”的占72.3%,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坏印象,是出自14.5%声称“去过中国”的人,以及18%声称“有中国朋友”的人的回答。95%的日本人从日本的新闻媒体获取信息,而其中80%的人回答说,他们从电视获得最多的信息。
ISBN | 9787802568884 |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作者 | 宫本雄二 (Yuji Miyamoto)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