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人生若只如初见: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一生最爱纳兰词+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套装共3册)》。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它装帧精美雅致,清淡如菊。作者则是写惯了古典文学解读的名家卫淇,此次文笔仍旧浪漫,写作视角仍旧独特,语言则更加洗练柔美,耐人寻味。细细品读,可知这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好选题。只要翻开页面,历史感即扑面而来——南宋末年的美人与酒、弦歌雅意,转瞬间,风云突变,国家败落,凋零,举家流浪,兵燹涂炭。行文流水,或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或大刀阔斧,豪情万丈,一名作家所做的功课和大量案头工作,于字里行间彰显无遗。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一生富贵。行走于仕途,心却始终游离于喧嚣之外。他是血统纯正的八旗子弟,却因初入中原,未染纤毫汉人风气。一生喜结落拓之人,一生为情所困,一生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一生,裹挟着挥之不去的孤独。三百年来,纳兰容若,就这样演绎着他的传奇,让后人欲罢不能——希望了解他的人,他的诗,他的朝代与情殇,点点滴滴。
读苏缨的《一生最爱纳兰词》,可以管中窥豹了解纳兰容若的人生,了解这位奇男子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却又那样如诗般璀璨。窃以为,除了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外,今人,唯有苏缨,最懂纳兰。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雪域高原最纯美、忧伤的爱情。他是世间上最美的情郎,所遇女子都甘心为他倾覆一生。他是雪域上最哀伤的王,苦苦在尘世中挣扎求索,穿越世间三百年的历史,他不爱他的江山,只爱他的美人,一生情意绵绵。他未死也未生,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中。
作者简介
作者: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作者:卫淇,本名康伟。康姓故国在卫,《诗经·卫风》的起篇是《淇奥》,故以卫淇为名。现居深圳。喜好古典诗词和历史。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有《人间词话典评》、《凋零的时光——诗说历史》、《词人与花两相若》等。
《一生最爱纳兰词》作者:苏缨,女,著名作家。国学基础深厚,对于解读古典诗词极富造诣,创新不断。目前已出版作品有:《一生最爱纳兰词》《纳兰词典评》《纳兰词典评宋词英华》《纳兰词全编笺注》《人间词话讲评》《诗经讲评》《王国维点评红楼梦》《少有人看见的美》《唐诗的唯美主义》《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与人合著)等。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作者:央北,男,作家。取意,未达北方。生于1989年春天,自幼居住小镇,体会平静之美好。大学时开始写字,在怀疑中前行,坚信善良与希望,希望假以时日能用自己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眼中巨大的世界。
目录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目录:
序之一: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
序之二:人生几何花烂漫
风住尘香花已尽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自是花中第一流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接云涛连晓雾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正人间天上愁浓
莫许杯深琥珀浓
常记溪亭日暮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湖上风来波浩渺
此花不与群花比
绣面芙蓉一笑开
红酥肯放琼瑶碎
绰约俱见天真
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一年春事都来几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小院闲窗春色深
晚风庭院落梅初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卷起重帘留晚照
暖雨和风初破冻
四叠阳关,唱了千千遍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
永夜恹恹欢意少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寒日萧萧上锁窗
归鸿声断残云碧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安城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淡荡春光寒食天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后记
《一生最爱纳兰词》目录:
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
剩月零风,人间无味——《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
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沁园春》(瞬息浮生)
是耶非耶——《沁园春·代悼亡》(梦冷蘅芜)
锦样年华水样流——《浣溪沙》(锦样年华水样流)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若问生涯原是梦——《江城子·咏史》(湿云全压数峰低)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清平乐》(青陵蝶梦)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谁是知音者——《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风鬟雨鬓)
博山炉烬未全灰——《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逗雨疏花浓淡改,关心芳草浅深难——《浣溪沙》(肠断斑骓去未还)
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人生那不相思绝——《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
鹤孤华表,人远罗浮——《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梦回疑在远山楼——《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微晕娇花湿欲流)
人间何处问多情——《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谁道飘零不可怜——《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谁道飘零不可怜)
人生别易会常难——《浣溪沙·郊游联句》(出郭寻春春已阑)
画眉闲了画芙蓉——《浣溪沙·寄严荪友》(藕荡桥边理钓筒)
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寄严荪友》(别后闲情何所寄)
鸳鸯拂破白萍去——《台城路·洗妆台怀古》(六宫佳丽谁曾见)
至今青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于中好·咏史》(马上吟成鸭绿江)
夜深千帐灯——《长相思》(山一程)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后记:偶向人间一展眉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生的喜乐
第二章 到佛里去
第三章 才看人间
第四章 达赖君临
第五章 故里故人
第六章 爱若河流
第七章 佛不解情
第八章 金顶崩落
第九章 朝京之旅
第十章 渡湖度人
后记
附录
关于仓央嘉措的结局及诗歌说明
序言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序言:
序之一: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
在这个嘈杂的年代,有一本清静的书捧在手心,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李清照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也许人们对她的印象只是寥寥数首如《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之类的名作,又或是“婉约词宗”,以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之类的赞誉。的确,她也完全配得上这些人们给她的桂冠。但于她而言,那并不是她的全部。她也并不仅仅是那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个性与她的词一样,让人且迷恋,且哀怜。
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人们的嘉许。而她亦率真果决,敢爱亦敢言。但这却为她带来了身前身后的种种忌恨与诋毁。她爱花,爱酒,爱这如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在她手上放了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满甜蜜,后一半却只留给她苦涩流离。
虽则她多才而又博学,但现实却总是如此的残酷。她对于太多太多的事情,亦属无能为力。而那些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只被她轻轻的别在诗笺之上,留给我们一个帘卷西风时的婉约背影。
从中学时开始,我就被她的那些盈动流转的词所深深折服。但直到很久以后,当再一次读到她的词,心中早已是别样的感受。原来,初次见到漱玉词时的那份惊艳,终究还是肤浅。
且掬一捧心香,与这不息流转的时光。当我们再来读她的词,或许不仅只读那些绝美的言辞与意象,或许,我们更要读的,是她的心。
每每读易安词时,总有一种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浮上心头。她的词,几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都是一些简单的字句,甚至于口语俗语都被她信手拈来。但在她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间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让人倾倒且迷恋。即便是精思巧构,也从不留任何痕迹。她的词,宛如写于水上。千古以来,惟有她才有这样的情思与文采,亦只有她才配得上这样的称许。
点墨,亦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却了她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那些绝妙华章之后,藏着一颗怎样的玲珑词心?而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一种温婉与多情呢?
所以,终于临到要写完这些文字,我终究还是有些小小的惶惑与不安。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嫣然轻笑,或是浅黛凝愁;亦不知道是否又能拂开历史的迷雾,望见那个她至真至纯的心。
或许,我只是能希望,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有温暖的触觉吧。
此为序。
卫淇
二〇一〇年一月于深圳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序言:
十岁之前,我住在青海省的一个小镇里,那个小镇是距离可可西里最近的镇子。
幼年时,常常听到高原上呼啸而来的风声。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风声是最好的讲述者,它亘古不变,生生不息。
随着年岁的增长,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庞大,由此衍生的记忆是没有时间顺序的。比如,我在十七岁的时候知道了三百年前的仓央嘉措。这样的记忆因为无序可循变得越来越杂碎。
自幼有着天赋,夜晚的梦境会在翌日清晨记得清楚。
白雪皑皑,如同瑷蘧的云梦之泽。
一个身着僧衣的清秀少年朝我微笑。
我在雪中寻他而去,他却隐没在白雪之中。
大学时因为倾诉欲作祟,开始写字,算到今年,三年有余。
后来渐入佳境,发觉原本那些杂碎的记忆是可以借由文字来找寻的,我便像是一位好奇的探险者,朝着深不可测的记忆之海抛下一根长绳,借此攀援而下。
大学是在大连,这个海滨城市犹如欧洲小镇,洁净而美丽。因为是半岛的缘故,这里的风很大。有人戏称大连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我是偶然间在书店里得到一本仓央嘉措的书,是高平老师所著。我记得,那日风极大,待我回到学校,风把窗户吹得呼呼作响。
我是在风声的陪伴下读完这本书的。
我梦中的那位僧衣少年越来越清晰,他甚至开口跟我说话。但是,我和他之间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时间,唯有风声回荡在我们之间。
这本书给记忆之海中的仓央嘉措加上了明确标签:时间、地点。
寒假回家,半夜在疾驰的火车上醒来,头贴着冰凉的玻璃向外望去。
月光下,白雪熠熠生辉。
我猛然又想起了那位僧衣少年,他在白雪之中朝我微笑。
我知道,他未生也未死。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中。
于是,我打算借由文字,再一次潜入记忆之海,寻访那三百多年前的故事。
这是,关于我记忆中的仓央嘉措。
央北
2010年12月于大连
后记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后记:
终于停笔写完时,心中还是有些感慨的。这一部书,虽然写来辛苦,但此时亦只能惟求无愧吧。
李清照是从我中学开始就很喜欢的一位词人,她的词作,言浅意深,又别有一番婉约味道。而她的性格与经历,却又充满了争议。有人推崇备至,却又有人鄙薄不屑。在今天看来,她无论从哪方面说都称得上词史乃至于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
但这样一位才女,所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仅只有五十首左右(具体词作多少各版本看法不一,但总数都在五十上下)。相对于她取得的成就而言,她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显得实在是太少太少。很多婉柔清丽的词作,现在都已经无缘得见了。而我们也只能根据这五十来首词作,去追寻她一生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去发现那个于凄风冷雨中孤独跋涉的清秀背影。也希望通过书中的这些文章,能描摹出这位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第一才女的个性和才情。
这是古典诗词系列的第一本,正在写作中的还有《纳兰容若:我是那一盏微笑的莲灯》和《词人与花两相若》两本书,希望也能尽快完成与大家见面。
最后,略说下书中的一些须提及的事项:
一、李清照词的字句校对、典故解释,以及李清照年谱、诗词创作年代考证等,均本自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和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集笺注》,其中或间有少许不同见解之处;
二、文中未提及的诗歌译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一节聂鲁达的诗为李宗荣先生所译(选自他所译的《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卷起重帘留晚照》一节中里克尔的诗为冯至先生所译。所有的英文诗均为自译。
特在此注明并致敬意与谢意。
卫淇
二〇一〇年一月于深圳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后记:
壹
这是一本小书,它包含了我记忆中所有关于仓央嘉措的片段,他仅是我眼中的一个仓央嘉措,而万千的仓央嘉措还在你们的眼里。
过去并未消失,未来也早已存在。
缺少的只是告知。
这些告知有大众的,有个人的。历史扎根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个人的记忆。
因此,这本小书只是我个人的。它既是传记又是小说,不必去探究真真假假。真假于你而言是虚无的,这不过是一扇窗,你伸出头去,于熙攘的拉萨街头,于寂寥的布达拉宫,你看得见他的眼泪,听得到他的梦呓。
这是一本遗落的书,你捡起它向前走,在西藏的皑皑白雪中,你便能看见他——仓央嘉措。
贰
书中所引用的时间、地点,因为时间仓促与个人阅历有限,并未仔细考察,借用了高平老师所著的《仓央嘉措》。
在此表示感谢。
叁
后记原本只是陈述书之外的事情,不想因盘根错节而沦为自怨自艾。
写完这本书后,并未得到臆想中的快感与满足。
我得到的是庞大的怀疑,我深切地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这样的怀疑,是源自作品中心知肚明的瑕疵。
我想,时间再久一些,待到现实以它的无情在我心口刻出痕迹,我便能再用一张纸呈现出更浓烈的爱或者恨。
肆
年少时,常常故作深沉以显示与旁人的不同,从而获得满足感。
后来才知道,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渊博与深刻,而是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与无知。
伍
感谢你,感谢我身边的每位朋友。
让我知晓,即便在记忆之中,我也不是一人前行。
文摘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文摘: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那人走进来,像午后一个淡微的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年时光总是如此的惹人怀念,宛如许久以前心中那只飞远的纸鸢。而少男少女们心底暗藏的情愫,就像在这世界的角落中悄悄绽放的花儿。那些初的心动时分,是永生都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秘密印痕。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秋千春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桃杏依稀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词人们总是很喜欢咏叹秋千,或许是因为夏日的微风中那些摇摆不定的秋千总能如此轻易的拨动心弦吧。那些秋千旁的少女,带着些许羞涩而又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她们仿佛是静谧的夜空中盈动的萤火虫——那些自在飞舞的流光,捕捉了整个世界注目的眼神。
少女的心事,宛如清晨露珠上的微光,闪烁不定而又难以捉摸——正像白居易那首小诗中写的那样:“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当秋千轻轻摇荡,那些不着边际的遐想,或许也正随着青衣罗裙一起飞扬吧。那画墙中的小小秋千,似乎已经摇碎了整个夏天的碎片,缤纷散落了满地。
纤纤手,绮罗衣,满院繁花笑语低。在这个自由天地,整个季节仿佛都被她轻轻握在手心。这样的无忧岁月,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人惊扰。或许,只有那小小的蝴蝶,才会偶尔在她心间投下翩跹的影子吧。
这时,那人走进来,像午后一个淡微的梦。
刚从秋千上下来的少女似乎有些手足无措,这位不期而至的陌生人宛如投入春水的一颗小石子,激荡起轻轻的涟漪。那斜戴着金钗慌张溜走、连鞋子都来不及穿的少女,和李后主词中“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佳人舞点金钗溜”的深宫美人比起来,或许又有着别样不同的俏丽与多情吧。
是走,还是留?
但其实她并不想就这么一走了之,只给人留下一个仓促惶然的背影。那个陌生人的模样她甚至还没看的太清楚呢。于是,她手把青梅,倚门回首。在那轻轻一嗅中,那个既羞涩又大胆的女孩,占尽了夏日的风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晚唐到五代都是所谓“艳体诗”颇为流行的时期,而以华美秾艳著称的词集《花间集》也正是编纂于五代时的后蜀。因而这一时期描摹女子仪容美态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这一首清新可喜的《点绛唇》,也是源自晚唐诗人韩偓的七绝《偶见》。诗中写道:
秋千打困解罗裙,
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门。
韩偓素以“香奁体”著称。他笔下的这位娇羞少女,虽则亦是清丽如画,但他似乎只是看到了她外在的可爱与娇美。而李清照的这首小令,则仿佛让我们望见了她深藏的秘密心事。当年的那位清丽女孩早已经轻轻步出薄薄的诗笺,她的一颦一笑,宛在眼前。我们宁愿相信,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少年时的词作,而词中的那位少女,就是她自己。
李清照虽然有很多婉约秀美的词,但她的个性其实并不柔弱,而是有着果决而大胆的一面。年纪轻轻时,她就在《词论》中指摘当时众多词坛大家的缺点,几乎把北宋的大家们都批评了个遍。或许,那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也隐约体现了这样的性格特质吧。其实,仔细思量,这与她新婚时所写的那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比较起来看,这其间的神态举止,又是何等的相似呢?
那个时候的她,或许正像极了劳伦斯的一首首小诗:
The dawn was apple-green,
The sky was green wine held up in the sun,
The moon was a golden petal between.
She opened her eyes, and green
The shone, clear like flowers undone
For the first tim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seen.
黎明成了苹果绿的,
天空像是阳光下举起的绿色美酒,
而月亮 就是一片缀于其间的金色花瓣
她打开了眼睛,和那绿色,
眼波清澈而明媚,宛如尚未绽放的花蕾,
第1次,在此刻第1次被人瞥见
其实,读到这首词时,也会让我想起久未念及的那个人来。梦永远都是思念躲藏的地方。有时候,那些从来都不曾泯灭的怀想会在梦中不经意的出现,像是一闪而过的火花,让你蓦然间醒来之后,久久都难以平静。那个曾经的年代,那些纯真的笑容,早都已经随风逝去了。只有在梦里,还会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望见那个飘扬着碎花裙子的夏天。也许,我们偶尔还会想起,初心动的那一刹那,究竟是谁轻轻叩开了我们的心门。而在这个心灵渐渐荒芜的年代,在许久许久之后,我们将不再记得。
其实,当青春不再心慌意乱,你会知道,那段岁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离你远去了。也正因为如此,重读这首词时,也许还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的青涩时光,想起初的那个心动的瞬间。
燕子低声呢喃,是怕惊扰了这个幽微的梦么?那些心中的涟漪,在未来终会归于平静。而在秀美如斯的句子中,我们也终会看见那时的她,目光清澈,楚楚动人。
《一生爱纳兰词》文摘:
门“吱嘎”响了一声,扎西丹增以为是风,起身准备把门关严。他走过去,结果被突然推开的门扇撞到了头。
他抬头望了一眼,门口昏暗的光线里零零落落地出现个人影。
“阿佳拉,贵体安康!”
来人是扎西丹增的姐姐,一席结满油垢的氆氇裹在肥硕的身体上,脸上的高原红与皮下的脂肪堆积在一起,成为一片暗红色的山脊。
扎西丹增低下头,熟悉而又厌恶的情绪在逼仄的石板房里蔓延开来。姐姐显示地位似的径直走到卡垫边坐了下来,她扫了一眼房间,眉头皱了皱。
“听说你要结婚了?”
“是的。”
“东西都准备齐全了?”
“是的。”
姐姐忽然眉毛一挑,眼睛像锥子一样地盯住了扎西丹增。
“那么……钱从哪儿来的?”姐姐顿了一下,故意拉长了音调。
门没有关严,凛冽的风从外面灌进来,扎西丹增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两只脚狠狠地踩进了土里。他低着头看见姐姐略带泥渍的新牛皮靴,再看看自己脚上旧得不能再旧的靴子,他憋红了脸。寒风再凛冽也只是一阵风,亲人的无情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心击碎。
扎西丹增颤抖着双手说道:“这些年,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你都知道的。我没有土地可以出租,没有钱财可以放债,我只能靠我这双手,我起早贪黑,一天忙得坐不下来。你说钱从哪儿来的?”
姐姐愤怒地站了起来:“住口!我看不是偷的就是骗的。”
扎西丹增对姐姐已经彻底绝望了,他冷冷地问道:“你到底希望我怎么样?”
姐姐背对着他,冷冷地说道:“滚!马上滚!再也别回来!”
北风过境,派嘎寒冷异常。
扎西丹增走到门外,他的眼睛很是干涩。外面有些阴沉,空中是大朵的云团,云投下了暗影,让天地提前进入了黄昏。次旺拉姆从远处走来,她一边走一边朝扎西丹增挥手。扎西丹增看见是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你若走,我绝不留。鸟不随风去,鱼不随水游,何以生?”次旺拉姆靠在扎西丹增的身上说道。
扎西丹增叹了一口气,把次旺拉姆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他们进屋时,后面尾随了一个人——次旺拉姆的哥哥。扎西丹增看见了他,急忙从木柜里取出一条哈达,恭恭敬敬地说:“朗宗巴大哥,您请坐。”
朗宗巴不看他,把哈达转手递给了扎西丹增的姐姐,弯下身子说:“阿佳拉,你倒先来了。”
扎西丹增的姐姐接过哈达,笑着一搭,把哈达挂在了朗宗巴的脖子上,算是回礼。
朗宗巴转头对扎西丹增说:“那时答应你娶我妹妹,确实欠考虑,现在我们来谈谈吧。”
扎西丹增恭敬地站到朗宗巴身边,朗宗巴缓缓说道:“第1,我是信黄教的,你们家世代是信红教的。你要娶我妹妹,就必须要改信黄教。第二,聘礼。”
朗宗巴说完,直直地看着扎西丹增。
扎西丹增说:“我学的是密宗一派,信奉的也是释迦牟尼。至于聘礼,你要多少?”
朗宗巴说道:“第1,你是办不到了。那么第二,两匹马、三头牦牛、四只羊。”
次旺拉姆听哥哥这么说,顿时感觉像被扼住了喉咙,几乎窒息。她拉扯着哥哥的袖子,带着哭腔问道:“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呢?你怎么能这么狠心?”
朗宗巴将妹妹一把推开,说:“反正我不许你嫁给他,除非他答应我的条件。”
次旺拉姆无助地望着扎西丹增,扎西丹增一筹莫展,此时,即便他有足够多的牦牛和羊,他也未必能换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原本熟悉的家乡早已被丛生的欲望遮蔽。他望着次旺拉姆,就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所有的无助、委屈、愤怒都不见了。
他想:世界大得让人窒息,可再大,我也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我们的空间。
他对次旺拉姆说:“我们走!”次旺拉姆会意地点了点头,弯下腰去收拾东西,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扎西丹增的妻子。她把准备结婚时招待客人用的细糌粑装进了口袋,又去搬烧茶的铜鼓;扎西丹增出门去牵牛。他们的哥哥姐姐漠然地看着他们忙碌,整个世界只剩下了空洞的喘息声。
等他们收拾完了,朗宗巴那干涩、尖锐的声音又再次响起。
“除了你们身上穿的和能够背走的,其他的一律不准带走”
扎西丹增一下子愣住了,呆在原地半晌,他愤怒地甩脱了牦牛绳,起身拉过次旺拉姆,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地混沌,风卷着干草屑在旷野上肆虐,浮云也如鬼魅般在空中飘荡,将稀薄的阳光再次遮蔽,昏黄的天地忽明忽暗。
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每走一步,眼前的世界便颤抖一次。他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残损情感的悲泣还是对未知前途的迷茫,连往日亲昵的牛羊竟也仿佛成了天边的星辰,遥不可及。
他们四处张望着,心里空空荡荡。
当故乡的矮房、牛羊、玛尼堆成为茫茫草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触及的时候,离别的感伤逐渐袭来。路上遇到的老人告诉他们:要去南方,那里有富饶的土地,成群的牛羊。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文摘:
门“吱嘎”响了一声,扎西丹增以为是风,起身准备把门关严。他走过去,结果被突然推开的门扇撞到了头。
他抬头望了一眼,门口昏暗的光线里零零落落地出现个人影。
“阿佳拉,贵体安康!”
来人是扎西丹增的姐姐,一席结满油垢的氆氇裹在肥硕的身体上,脸上的高原红与皮下的脂肪堆积在一起,成为一片暗红色的山脊。
扎西丹增低下头,熟悉而又厌恶的情绪在逼仄的石板房里蔓延开来。姐姐显示地位似的径直走到卡垫边坐了下来,她扫了一眼房间,眉头皱了皱。
“听说你要结婚了?”
“是的。”
“东西都准备齐全了?”
“是的。”
姐姐忽然眉毛一挑,眼睛像锥子一样地盯住了扎西丹增。
“那么……钱从哪儿来的?”姐姐顿了一下,故意拉长了音调。
门没有关严,凛冽的风从外面灌进来,扎西丹增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两只脚狠狠地踩进了土里。他低着头看见姐姐略带泥渍的新牛皮靴,再看看自己脚上旧得不能再旧的靴子,他憋红了脸。寒风再凛冽也只是一阵风,亲人的无情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心击碎。
扎西丹增颤抖着双手说道:“这些年,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你都知道的。我没有土地可以出租,没有钱财可以放债,我只能靠我这双手,我起早贪黑,一天忙得坐不下来。你说钱从哪儿来的?”
姐姐愤怒地站了起来:“住口!我看不是偷的就是骗的。”
扎西丹增对姐姐已经彻底绝望了,他冷冷地问道:“你到底希望我怎么样?”
姐姐背对着他,冷冷地说道:“滚!马上滚!再也别回来!”
北风过境,派嘎寒冷异常。
扎西丹增走到门外,他的眼睛很是干涩。外面有些阴沉,空中是大朵的云团,云投下了暗影,让天地提前进入了黄昏。次旺拉姆从远处走来,她一边走一边朝扎西丹增挥手。扎西丹增看见是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你若走,我绝不留。鸟不随风去,鱼不随水游,何以生?”次旺拉姆靠在扎西丹增的身上说道。
扎西丹增叹了一口气,把次旺拉姆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他们进屋时,后面尾随了一个人——次旺拉姆的哥哥。扎西丹增看见了他,急忙从木柜里取出一条哈达,恭恭敬敬地说:“朗宗巴大哥,您请坐。”
朗宗巴不看他,把哈达转手递给了扎西丹增的姐姐,弯下身子说:“阿佳拉,你倒先来了。”
扎西丹增的姐姐接过哈达,笑着一搭,把哈达挂在了朗宗巴的脖子上,算是回礼。
朗宗巴转头对扎西丹增说:“那时答应你娶我妹妹,确实欠考虑,现在我们来谈谈吧。”
扎西丹增恭敬地站到朗宗巴身边,朗宗巴缓缓说道:“第1,我是信黄教的,你们家世代是信红教的。你要娶我妹妹,就必须要改信黄教。第二,聘礼。”
朗宗巴说完,直直地看着扎西丹增。
扎西丹增说:“我学的是密宗一派,信奉的也是释迦牟尼。至于聘礼,你要多少?”
朗宗巴说道:“第1,你是办不到了。那么第二,两匹马、三头牦牛、四只羊。”
次旺拉姆听哥哥这么说,顿时感觉像被扼住了喉咙,几乎窒息。她拉扯着哥哥的袖子,带着哭腔问道:“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呢?你怎么能这么狠心?”
朗宗巴将妹妹一把推开,说:“反正我不许你嫁给他,除非他答应我的条件。”
次旺拉姆无助地望着扎西丹增,扎西丹增一筹莫展,此时,即便他有足够多的牦牛和羊,他也未必能换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原本熟悉的家乡早已被丛生的欲望遮蔽。他望着次旺拉姆,就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所有的无助、委屈、愤怒都不见了。
他想:世界大得让人窒息,可再大,我也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我们的空间。
他对次旺拉姆说:“我们走!”次旺拉姆会意地点了点头,弯下腰去收拾东西,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扎西丹增的妻子。她把准备结婚时招待客人用的细糌粑装进了口袋,又去搬烧茶的铜鼓;扎西丹增出门去牵牛。他们的哥哥姐姐漠然地看着他们忙碌,整个世界只剩下了空洞的喘息声。
等他们收拾完了,朗宗巴那干涩、尖锐的声音又再次响起。
“除了你们身上穿的和能够背走的,其他的一律不准带走”
扎西丹增一下子愣住了,呆在原地半晌,他愤怒地甩脱了牦牛绳,起身拉过次旺拉姆,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地混沌,风卷着干草屑在旷野上肆虐,浮云也如鬼魅般在空中飘荡,将稀薄的阳光再次遮蔽,昏黄的天地忽明忽暗。
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每走一步,眼前的世界便颤抖一次。他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残损情感的悲泣还是对未知前途的迷茫,连往日亲昵的牛羊竟也仿佛成了天边的星辰,遥不可及。
他们四处张望着,心里空空荡荡。
当故乡的矮房、牛羊、玛尼堆成为茫茫草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触及的时候,离别的感伤逐渐袭来。路上遇到的老人告诉他们:要去南方,那里有富饶的土地,成群的牛羊。
《人生若只如初见: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一生最爱纳兰词+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套装共3册)》。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它装帧精美雅致,清淡如菊。作者则是写惯了古典文学解读的名家卫淇,此次文笔仍旧浪漫,写作视角仍旧独特,语言则更加洗练柔美,耐人寻味。细细品读,可知这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好选题。只要翻开页面,历史感即扑面而来——南宋末年的美人与酒、弦歌雅意,转瞬间,风云突变,国家败落,凋零,举家流浪,兵燹涂炭。行文流水,或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或大刀阔斧,豪情万丈,一名作家所做的功课和大量案头工作,于字里行间彰显无遗。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一生富贵。行走于仕途,心却始终游离于喧嚣之外。他是血统纯正的八旗子弟,却因初入中原,未染纤毫汉人风气。一生喜结落拓之人,一生为情所困,一生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一生,裹挟着挥之不去的孤独。三百年来,纳兰容若,就这样演绎着他的传奇,让后人欲罢不能——希望了解他的人,他的诗,他的朝代与情殇,点点滴滴。
读苏缨的《一生最爱纳兰词》,可以管中窥豹了解纳兰容若的人生,了解这位奇男子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却又那样如诗般璀璨。窃以为,除了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外,今人,唯有苏缨,最懂纳兰。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雪域高原最纯美、忧伤的爱情。他是世间上最美的情郎,所遇女子都甘心为他倾覆一生。他是雪域上最哀伤的王,苦苦在尘世中挣扎求索,穿越世间三百年的历史,他不爱他的江山,只爱他的美人,一生情意绵绵。他未死也未生,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中。
作者简介
作者: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作者:卫淇,本名康伟。康姓故国在卫,《诗经·卫风》的起篇是《淇奥》,故以卫淇为名。现居深圳。喜好古典诗词和历史。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有《人间词话典评》、《凋零的时光——诗说历史》、《词人与花两相若》等。
《一生最爱纳兰词》作者:苏缨,女,著名作家。国学基础深厚,对于解读古典诗词极富造诣,创新不断。目前已出版作品有:《一生最爱纳兰词》《纳兰词典评》《纳兰词典评宋词英华》《纳兰词全编笺注》《人间词话讲评》《诗经讲评》《王国维点评红楼梦》《少有人看见的美》《唐诗的唯美主义》《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与人合著)等。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作者:央北,男,作家。取意,未达北方。生于1989年春天,自幼居住小镇,体会平静之美好。大学时开始写字,在怀疑中前行,坚信善良与希望,希望假以时日能用自己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眼中巨大的世界。
目录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目录:
序之一: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
序之二:人生几何花烂漫
风住尘香花已尽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自是花中第一流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接云涛连晓雾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正人间天上愁浓
莫许杯深琥珀浓
常记溪亭日暮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湖上风来波浩渺
此花不与群花比
绣面芙蓉一笑开
红酥肯放琼瑶碎
绰约俱见天真
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一年春事都来几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小院闲窗春色深
晚风庭院落梅初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卷起重帘留晚照
暖雨和风初破冻
四叠阳关,唱了千千遍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
永夜恹恹欢意少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寒日萧萧上锁窗
归鸿声断残云碧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安城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淡荡春光寒食天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后记
《一生最爱纳兰词》目录:
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
剩月零风,人间无味——《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
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沁园春》(瞬息浮生)
是耶非耶——《沁园春·代悼亡》(梦冷蘅芜)
锦样年华水样流——《浣溪沙》(锦样年华水样流)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若问生涯原是梦——《江城子·咏史》(湿云全压数峰低)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清平乐》(青陵蝶梦)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谁是知音者——《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风鬟雨鬓)
博山炉烬未全灰——《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逗雨疏花浓淡改,关心芳草浅深难——《浣溪沙》(肠断斑骓去未还)
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人生那不相思绝——《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
鹤孤华表,人远罗浮——《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梦回疑在远山楼——《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微晕娇花湿欲流)
人间何处问多情——《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谁道飘零不可怜——《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谁道飘零不可怜)
人生别易会常难——《浣溪沙·郊游联句》(出郭寻春春已阑)
画眉闲了画芙蓉——《浣溪沙·寄严荪友》(藕荡桥边理钓筒)
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临江仙·寄严荪友》(别后闲情何所寄)
鸳鸯拂破白萍去——《台城路·洗妆台怀古》(六宫佳丽谁曾见)
至今青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于中好·咏史》(马上吟成鸭绿江)
夜深千帐灯——《长相思》(山一程)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后记:偶向人间一展眉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生的喜乐
第二章 到佛里去
第三章 才看人间
第四章 达赖君临
第五章 故里故人
第六章 爱若河流
第七章 佛不解情
第八章 金顶崩落
第九章 朝京之旅
第十章 渡湖度人
后记
附录
关于仓央嘉措的结局及诗歌说明
序言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序言:
序之一: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
在这个嘈杂的年代,有一本清静的书捧在手心,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李清照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也许人们对她的印象只是寥寥数首如《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醉花阴》之类的名作,又或是“婉约词宗”,以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之类的赞誉。的确,她也完全配得上这些人们给她的桂冠。但于她而言,那并不是她的全部。她也并不仅仅是那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的个性与她的词一样,让人且迷恋,且哀怜。
她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人们的嘉许。而她亦率真果决,敢爱亦敢言。但这却为她带来了身前身后的种种忌恨与诋毁。她爱花,爱酒,爱这如春光般烂漫的人生。但命运却只在她手上放了一半的幸福。前一半是美满甜蜜,后一半却只留给她苦涩流离。
虽则她多才而又博学,但现实却总是如此的残酷。她对于太多太多的事情,亦属无能为力。而那些眉黛浅处的哀怜与歌,只被她轻轻的别在诗笺之上,留给我们一个帘卷西风时的婉约背影。
从中学时开始,我就被她的那些盈动流转的词所深深折服。但直到很久以后,当再一次读到她的词,心中早已是别样的感受。原来,初次见到漱玉词时的那份惊艳,终究还是肤浅。
且掬一捧心香,与这不息流转的时光。当我们再来读她的词,或许不仅只读那些绝美的言辞与意象,或许,我们更要读的,是她的心。
每每读易安词时,总有一种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浮上心头。她的词,几乎看不到生僻的字,大多都是一些简单的字句,甚至于口语俗语都被她信手拈来。但在她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间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让人倾倒且迷恋。即便是精思巧构,也从不留任何痕迹。她的词,宛如写于水上。千古以来,惟有她才有这样的情思与文采,亦只有她才配得上这样的称许。
点墨,亦即是她的寸心。那些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我们不能只是望见了花的美,却忘却了她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那些绝妙华章之后,藏着一颗怎样的玲珑词心?而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一种温婉与多情呢?
所以,终于临到要写完这些文字,我终究还是有些小小的惶惑与不安。我不知道自己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的嫣然轻笑,或是浅黛凝愁;亦不知道是否又能拂开历史的迷雾,望见那个她至真至纯的心。
或许,我只是能希望,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有温暖的触觉吧。
此为序。
卫淇
二〇一〇年一月于深圳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序言:
十岁之前,我住在青海省的一个小镇里,那个小镇是距离可可西里最近的镇子。
幼年时,常常听到高原上呼啸而来的风声。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风声是最好的讲述者,它亘古不变,生生不息。
随着年岁的增长,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庞大,由此衍生的记忆是没有时间顺序的。比如,我在十七岁的时候知道了三百年前的仓央嘉措。这样的记忆因为无序可循变得越来越杂碎。
自幼有着天赋,夜晚的梦境会在翌日清晨记得清楚。
白雪皑皑,如同瑷蘧的云梦之泽。
一个身着僧衣的清秀少年朝我微笑。
我在雪中寻他而去,他却隐没在白雪之中。
大学时因为倾诉欲作祟,开始写字,算到今年,三年有余。
后来渐入佳境,发觉原本那些杂碎的记忆是可以借由文字来找寻的,我便像是一位好奇的探险者,朝着深不可测的记忆之海抛下一根长绳,借此攀援而下。
大学是在大连,这个海滨城市犹如欧洲小镇,洁净而美丽。因为是半岛的缘故,这里的风很大。有人戏称大连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我是偶然间在书店里得到一本仓央嘉措的书,是高平老师所著。我记得,那日风极大,待我回到学校,风把窗户吹得呼呼作响。
我是在风声的陪伴下读完这本书的。
我梦中的那位僧衣少年越来越清晰,他甚至开口跟我说话。但是,我和他之间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时间,唯有风声回荡在我们之间。
这本书给记忆之海中的仓央嘉措加上了明确标签:时间、地点。
寒假回家,半夜在疾驰的火车上醒来,头贴着冰凉的玻璃向外望去。
月光下,白雪熠熠生辉。
我猛然又想起了那位僧衣少年,他在白雪之中朝我微笑。
我知道,他未生也未死。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地横亘在时间的长河中。
于是,我打算借由文字,再一次潜入记忆之海,寻访那三百多年前的故事。
这是,关于我记忆中的仓央嘉措。
央北
2010年12月于大连
后记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后记:
终于停笔写完时,心中还是有些感慨的。这一部书,虽然写来辛苦,但此时亦只能惟求无愧吧。
李清照是从我中学开始就很喜欢的一位词人,她的词作,言浅意深,又别有一番婉约味道。而她的性格与经历,却又充满了争议。有人推崇备至,却又有人鄙薄不屑。在今天看来,她无论从哪方面说都称得上词史乃至于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
但这样一位才女,所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仅只有五十首左右(具体词作多少各版本看法不一,但总数都在五十上下)。相对于她取得的成就而言,她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显得实在是太少太少。很多婉柔清丽的词作,现在都已经无缘得见了。而我们也只能根据这五十来首词作,去追寻她一生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去发现那个于凄风冷雨中孤独跋涉的清秀背影。也希望通过书中的这些文章,能描摹出这位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第一才女的个性和才情。
这是古典诗词系列的第一本,正在写作中的还有《纳兰容若:我是那一盏微笑的莲灯》和《词人与花两相若》两本书,希望也能尽快完成与大家见面。
最后,略说下书中的一些须提及的事项:
一、李清照词的字句校对、典故解释,以及李清照年谱、诗词创作年代考证等,均本自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和徐培均先生的《李清照集笺注》,其中或间有少许不同见解之处;
二、文中未提及的诗歌译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一节聂鲁达的诗为李宗荣先生所译(选自他所译的《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卷起重帘留晚照》一节中里克尔的诗为冯至先生所译。所有的英文诗均为自译。
特在此注明并致敬意与谢意。
卫淇
二〇一〇年一月于深圳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后记:
壹
这是一本小书,它包含了我记忆中所有关于仓央嘉措的片段,他仅是我眼中的一个仓央嘉措,而万千的仓央嘉措还在你们的眼里。
过去并未消失,未来也早已存在。
缺少的只是告知。
这些告知有大众的,有个人的。历史扎根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个人的记忆。
因此,这本小书只是我个人的。它既是传记又是小说,不必去探究真真假假。真假于你而言是虚无的,这不过是一扇窗,你伸出头去,于熙攘的拉萨街头,于寂寥的布达拉宫,你看得见他的眼泪,听得到他的梦呓。
这是一本遗落的书,你捡起它向前走,在西藏的皑皑白雪中,你便能看见他——仓央嘉措。
贰
书中所引用的时间、地点,因为时间仓促与个人阅历有限,并未仔细考察,借用了高平老师所著的《仓央嘉措》。
在此表示感谢。
叁
后记原本只是陈述书之外的事情,不想因盘根错节而沦为自怨自艾。
写完这本书后,并未得到臆想中的快感与满足。
我得到的是庞大的怀疑,我深切地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这样的怀疑,是源自作品中心知肚明的瑕疵。
我想,时间再久一些,待到现实以它的无情在我心口刻出痕迹,我便能再用一张纸呈现出更浓烈的爱或者恨。
肆
年少时,常常故作深沉以显示与旁人的不同,从而获得满足感。
后来才知道,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渊博与深刻,而是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孩童一样的好奇与无知。
伍
感谢你,感谢我身边的每位朋友。
让我知晓,即便在记忆之中,我也不是一人前行。
文摘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文摘: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那人走进来,像午后一个淡微的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年时光总是如此的惹人怀念,宛如许久以前心中那只飞远的纸鸢。而少男少女们心底暗藏的情愫,就像在这世界的角落中悄悄绽放的花儿。那些初的心动时分,是永生都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秘密印痕。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秋千春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桃杏依稀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词人们总是很喜欢咏叹秋千,或许是因为夏日的微风中那些摇摆不定的秋千总能如此轻易的拨动心弦吧。那些秋千旁的少女,带着些许羞涩而又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她们仿佛是静谧的夜空中盈动的萤火虫——那些自在飞舞的流光,捕捉了整个世界注目的眼神。
少女的心事,宛如清晨露珠上的微光,闪烁不定而又难以捉摸——正像白居易那首小诗中写的那样:“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当秋千轻轻摇荡,那些不着边际的遐想,或许也正随着青衣罗裙一起飞扬吧。那画墙中的小小秋千,似乎已经摇碎了整个夏天的碎片,缤纷散落了满地。
纤纤手,绮罗衣,满院繁花笑语低。在这个自由天地,整个季节仿佛都被她轻轻握在手心。这样的无忧岁月,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人惊扰。或许,只有那小小的蝴蝶,才会偶尔在她心间投下翩跹的影子吧。
这时,那人走进来,像午后一个淡微的梦。
刚从秋千上下来的少女似乎有些手足无措,这位不期而至的陌生人宛如投入春水的一颗小石子,激荡起轻轻的涟漪。那斜戴着金钗慌张溜走、连鞋子都来不及穿的少女,和李后主词中“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佳人舞点金钗溜”的深宫美人比起来,或许又有着别样不同的俏丽与多情吧。
是走,还是留?
但其实她并不想就这么一走了之,只给人留下一个仓促惶然的背影。那个陌生人的模样她甚至还没看的太清楚呢。于是,她手把青梅,倚门回首。在那轻轻一嗅中,那个既羞涩又大胆的女孩,占尽了夏日的风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晚唐到五代都是所谓“艳体诗”颇为流行的时期,而以华美秾艳著称的词集《花间集》也正是编纂于五代时的后蜀。因而这一时期描摹女子仪容美态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这一首清新可喜的《点绛唇》,也是源自晚唐诗人韩偓的七绝《偶见》。诗中写道:
秋千打困解罗裙,
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
手搓梅子映中门。
韩偓素以“香奁体”著称。他笔下的这位娇羞少女,虽则亦是清丽如画,但他似乎只是看到了她外在的可爱与娇美。而李清照的这首小令,则仿佛让我们望见了她深藏的秘密心事。当年的那位清丽女孩早已经轻轻步出薄薄的诗笺,她的一颦一笑,宛在眼前。我们宁愿相信,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少年时的词作,而词中的那位少女,就是她自己。
李清照虽然有很多婉约秀美的词,但她的个性其实并不柔弱,而是有着果决而大胆的一面。年纪轻轻时,她就在《词论》中指摘当时众多词坛大家的缺点,几乎把北宋的大家们都批评了个遍。或许,那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也隐约体现了这样的性格特质吧。其实,仔细思量,这与她新婚时所写的那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比较起来看,这其间的神态举止,又是何等的相似呢?
那个时候的她,或许正像极了劳伦斯的一首首小诗:
The dawn was apple-green,
The sky was green wine held up in the sun,
The moon was a golden petal between.
She opened her eyes, and green
The shone, clear like flowers undone
For the first tim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seen.
黎明成了苹果绿的,
天空像是阳光下举起的绿色美酒,
而月亮 就是一片缀于其间的金色花瓣
她打开了眼睛,和那绿色,
眼波清澈而明媚,宛如尚未绽放的花蕾,
第1次,在此刻第1次被人瞥见
其实,读到这首词时,也会让我想起久未念及的那个人来。梦永远都是思念躲藏的地方。有时候,那些从来都不曾泯灭的怀想会在梦中不经意的出现,像是一闪而过的火花,让你蓦然间醒来之后,久久都难以平静。那个曾经的年代,那些纯真的笑容,早都已经随风逝去了。只有在梦里,还会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望见那个飘扬着碎花裙子的夏天。也许,我们偶尔还会想起,初心动的那一刹那,究竟是谁轻轻叩开了我们的心门。而在这个心灵渐渐荒芜的年代,在许久许久之后,我们将不再记得。
其实,当青春不再心慌意乱,你会知道,那段岁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离你远去了。也正因为如此,重读这首词时,也许还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的青涩时光,想起初的那个心动的瞬间。
燕子低声呢喃,是怕惊扰了这个幽微的梦么?那些心中的涟漪,在未来终会归于平静。而在秀美如斯的句子中,我们也终会看见那时的她,目光清澈,楚楚动人。
《一生爱纳兰词》文摘:
门“吱嘎”响了一声,扎西丹增以为是风,起身准备把门关严。他走过去,结果被突然推开的门扇撞到了头。
他抬头望了一眼,门口昏暗的光线里零零落落地出现个人影。
“阿佳拉,贵体安康!”
来人是扎西丹增的姐姐,一席结满油垢的氆氇裹在肥硕的身体上,脸上的高原红与皮下的脂肪堆积在一起,成为一片暗红色的山脊。
扎西丹增低下头,熟悉而又厌恶的情绪在逼仄的石板房里蔓延开来。姐姐显示地位似的径直走到卡垫边坐了下来,她扫了一眼房间,眉头皱了皱。
“听说你要结婚了?”
“是的。”
“东西都准备齐全了?”
“是的。”
姐姐忽然眉毛一挑,眼睛像锥子一样地盯住了扎西丹增。
“那么……钱从哪儿来的?”姐姐顿了一下,故意拉长了音调。
门没有关严,凛冽的风从外面灌进来,扎西丹增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两只脚狠狠地踩进了土里。他低着头看见姐姐略带泥渍的新牛皮靴,再看看自己脚上旧得不能再旧的靴子,他憋红了脸。寒风再凛冽也只是一阵风,亲人的无情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心击碎。
扎西丹增颤抖着双手说道:“这些年,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你都知道的。我没有土地可以出租,没有钱财可以放债,我只能靠我这双手,我起早贪黑,一天忙得坐不下来。你说钱从哪儿来的?”
姐姐愤怒地站了起来:“住口!我看不是偷的就是骗的。”
扎西丹增对姐姐已经彻底绝望了,他冷冷地问道:“你到底希望我怎么样?”
姐姐背对着他,冷冷地说道:“滚!马上滚!再也别回来!”
北风过境,派嘎寒冷异常。
扎西丹增走到门外,他的眼睛很是干涩。外面有些阴沉,空中是大朵的云团,云投下了暗影,让天地提前进入了黄昏。次旺拉姆从远处走来,她一边走一边朝扎西丹增挥手。扎西丹增看见是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你若走,我绝不留。鸟不随风去,鱼不随水游,何以生?”次旺拉姆靠在扎西丹增的身上说道。
扎西丹增叹了一口气,把次旺拉姆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他们进屋时,后面尾随了一个人——次旺拉姆的哥哥。扎西丹增看见了他,急忙从木柜里取出一条哈达,恭恭敬敬地说:“朗宗巴大哥,您请坐。”
朗宗巴不看他,把哈达转手递给了扎西丹增的姐姐,弯下身子说:“阿佳拉,你倒先来了。”
扎西丹增的姐姐接过哈达,笑着一搭,把哈达挂在了朗宗巴的脖子上,算是回礼。
朗宗巴转头对扎西丹增说:“那时答应你娶我妹妹,确实欠考虑,现在我们来谈谈吧。”
扎西丹增恭敬地站到朗宗巴身边,朗宗巴缓缓说道:“第1,我是信黄教的,你们家世代是信红教的。你要娶我妹妹,就必须要改信黄教。第二,聘礼。”
朗宗巴说完,直直地看着扎西丹增。
扎西丹增说:“我学的是密宗一派,信奉的也是释迦牟尼。至于聘礼,你要多少?”
朗宗巴说道:“第1,你是办不到了。那么第二,两匹马、三头牦牛、四只羊。”
次旺拉姆听哥哥这么说,顿时感觉像被扼住了喉咙,几乎窒息。她拉扯着哥哥的袖子,带着哭腔问道:“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呢?你怎么能这么狠心?”
朗宗巴将妹妹一把推开,说:“反正我不许你嫁给他,除非他答应我的条件。”
次旺拉姆无助地望着扎西丹增,扎西丹增一筹莫展,此时,即便他有足够多的牦牛和羊,他也未必能换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原本熟悉的家乡早已被丛生的欲望遮蔽。他望着次旺拉姆,就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所有的无助、委屈、愤怒都不见了。
他想:世界大得让人窒息,可再大,我也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我们的空间。
他对次旺拉姆说:“我们走!”次旺拉姆会意地点了点头,弯下腰去收拾东西,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扎西丹增的妻子。她把准备结婚时招待客人用的细糌粑装进了口袋,又去搬烧茶的铜鼓;扎西丹增出门去牵牛。他们的哥哥姐姐漠然地看着他们忙碌,整个世界只剩下了空洞的喘息声。
等他们收拾完了,朗宗巴那干涩、尖锐的声音又再次响起。
“除了你们身上穿的和能够背走的,其他的一律不准带走”
扎西丹增一下子愣住了,呆在原地半晌,他愤怒地甩脱了牦牛绳,起身拉过次旺拉姆,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地混沌,风卷着干草屑在旷野上肆虐,浮云也如鬼魅般在空中飘荡,将稀薄的阳光再次遮蔽,昏黄的天地忽明忽暗。
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每走一步,眼前的世界便颤抖一次。他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残损情感的悲泣还是对未知前途的迷茫,连往日亲昵的牛羊竟也仿佛成了天边的星辰,遥不可及。
他们四处张望着,心里空空荡荡。
当故乡的矮房、牛羊、玛尼堆成为茫茫草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触及的时候,离别的感伤逐渐袭来。路上遇到的老人告诉他们:要去南方,那里有富饶的土地,成群的牛羊。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文摘:
门“吱嘎”响了一声,扎西丹增以为是风,起身准备把门关严。他走过去,结果被突然推开的门扇撞到了头。
他抬头望了一眼,门口昏暗的光线里零零落落地出现个人影。
“阿佳拉,贵体安康!”
来人是扎西丹增的姐姐,一席结满油垢的氆氇裹在肥硕的身体上,脸上的高原红与皮下的脂肪堆积在一起,成为一片暗红色的山脊。
扎西丹增低下头,熟悉而又厌恶的情绪在逼仄的石板房里蔓延开来。姐姐显示地位似的径直走到卡垫边坐了下来,她扫了一眼房间,眉头皱了皱。
“听说你要结婚了?”
“是的。”
“东西都准备齐全了?”
“是的。”
姐姐忽然眉毛一挑,眼睛像锥子一样地盯住了扎西丹增。
“那么……钱从哪儿来的?”姐姐顿了一下,故意拉长了音调。
门没有关严,凛冽的风从外面灌进来,扎西丹增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两只脚狠狠地踩进了土里。他低着头看见姐姐略带泥渍的新牛皮靴,再看看自己脚上旧得不能再旧的靴子,他憋红了脸。寒风再凛冽也只是一阵风,亲人的无情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心击碎。
扎西丹增颤抖着双手说道:“这些年,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你都知道的。我没有土地可以出租,没有钱财可以放债,我只能靠我这双手,我起早贪黑,一天忙得坐不下来。你说钱从哪儿来的?”
姐姐愤怒地站了起来:“住口!我看不是偷的就是骗的。”
扎西丹增对姐姐已经彻底绝望了,他冷冷地问道:“你到底希望我怎么样?”
姐姐背对着他,冷冷地说道:“滚!马上滚!再也别回来!”
北风过境,派嘎寒冷异常。
扎西丹增走到门外,他的眼睛很是干涩。外面有些阴沉,空中是大朵的云团,云投下了暗影,让天地提前进入了黄昏。次旺拉姆从远处走来,她一边走一边朝扎西丹增挥手。扎西丹增看见是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你若走,我绝不留。鸟不随风去,鱼不随水游,何以生?”次旺拉姆靠在扎西丹增的身上说道。
扎西丹增叹了一口气,把次旺拉姆紧紧地搂在了怀里。
他们进屋时,后面尾随了一个人——次旺拉姆的哥哥。扎西丹增看见了他,急忙从木柜里取出一条哈达,恭恭敬敬地说:“朗宗巴大哥,您请坐。”
朗宗巴不看他,把哈达转手递给了扎西丹增的姐姐,弯下身子说:“阿佳拉,你倒先来了。”
扎西丹增的姐姐接过哈达,笑着一搭,把哈达挂在了朗宗巴的脖子上,算是回礼。
朗宗巴转头对扎西丹增说:“那时答应你娶我妹妹,确实欠考虑,现在我们来谈谈吧。”
扎西丹增恭敬地站到朗宗巴身边,朗宗巴缓缓说道:“第1,我是信黄教的,你们家世代是信红教的。你要娶我妹妹,就必须要改信黄教。第二,聘礼。”
朗宗巴说完,直直地看着扎西丹增。
扎西丹增说:“我学的是密宗一派,信奉的也是释迦牟尼。至于聘礼,你要多少?”
朗宗巴说道:“第1,你是办不到了。那么第二,两匹马、三头牦牛、四只羊。”
次旺拉姆听哥哥这么说,顿时感觉像被扼住了喉咙,几乎窒息。她拉扯着哥哥的袖子,带着哭腔问道:“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呢?你怎么能这么狠心?”
朗宗巴将妹妹一把推开,说:“反正我不许你嫁给他,除非他答应我的条件。”
次旺拉姆无助地望着扎西丹增,扎西丹增一筹莫展,此时,即便他有足够多的牦牛和羊,他也未必能换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原本熟悉的家乡早已被丛生的欲望遮蔽。他望着次旺拉姆,就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所有的无助、委屈、愤怒都不见了。
他想:世界大得让人窒息,可再大,我也只是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我们的空间。
他对次旺拉姆说:“我们走!”次旺拉姆会意地点了点头,弯下腰去收拾东西,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扎西丹增的妻子。她把准备结婚时招待客人用的细糌粑装进了口袋,又去搬烧茶的铜鼓;扎西丹增出门去牵牛。他们的哥哥姐姐漠然地看着他们忙碌,整个世界只剩下了空洞的喘息声。
等他们收拾完了,朗宗巴那干涩、尖锐的声音又再次响起。
“除了你们身上穿的和能够背走的,其他的一律不准带走”
扎西丹增一下子愣住了,呆在原地半晌,他愤怒地甩脱了牦牛绳,起身拉过次旺拉姆,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地混沌,风卷着干草屑在旷野上肆虐,浮云也如鬼魅般在空中飘荡,将稀薄的阳光再次遮蔽,昏黄的天地忽明忽暗。
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每走一步,眼前的世界便颤抖一次。他们已经分不清这是残损情感的悲泣还是对未知前途的迷茫,连往日亲昵的牛羊竟也仿佛成了天边的星辰,遥不可及。
他们四处张望着,心里空空荡荡。
当故乡的矮房、牛羊、玛尼堆成为茫茫草原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触及的时候,离别的感伤逐渐袭来。路上遇到的老人告诉他们:要去南方,那里有富饶的土地,成群的牛羊。
ISBN | 9789900397151 |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苏缨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