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走向时代深处的马克思主义》编辑推荐:为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研究,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作用,笔者(秦龙、肖唤元、高健、郭倩倩)特将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整合,集成《走向时代深处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学习和交流。
目录
序言
专题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专题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
马克思“货币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资本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
浅析马克思关于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思想
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
从“共同体”视角看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性特征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视角及其真实意蕴
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启示探微
坚持“两个巩固”的历史必然与现实考量
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契合性
专题三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研究专题
马克思尊严观的三维向度与价值观照
马克思尊严观研究:回顾与前瞻
邓小平关于提升人民尊严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尊严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图景
卢梭关于人性尊严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旨趣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专题
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论马克思教育需要的满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的人民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最不利者”的机会公平保障问题
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在思想史上,赫尔德首先奠定了东方社会停滞论的基础,认为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专制和停滞不前是东方社会的三大特征。穆勒从赫尔德的观点出发,认为东方社会早已停止发展,原因在于个人相对于国家而言缺少权利和财产安全。黑格尔实际上吸取了穆勒的观点,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与国家相对立的个人权利,并用哲学的语言把东方社会的停滞状况概括为“没有历史的历史”。赫尔德、穆勒、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马克思借助于英国国会蓝皮书中记载的反映亚洲诸国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大量材料及欧洲旅行家贝尔尼埃、麦克·库洛赫等关于亚洲各国的社会历史和经济状况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社会和古希腊罗马、西欧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各自特点作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涉及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经济结构、国家政权形式等诸多内容。在这种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社会的对比研究中,马克思发现相对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社会来说,整个东方社会落后而又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这样马克思实际上也提出了“东方社会的停滞性”这一命题,他认为中国像一个“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而“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等。在马克思看来,造成东方社会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社会基础的村社共同体在东方社会长期、普遍而牢固地存在着。
《走向时代深处的马克思主义》编辑推荐:为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研究,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作用,笔者(秦龙、肖唤元、高健、郭倩倩)特将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整合,集成《走向时代深处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学习和交流。
目录
序言
专题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专题
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探索
马克思“货币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资本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
浅析马克思关于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思想
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
从“共同体”视角看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宗法性特征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视角及其真实意蕴
抗战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启示探微
坚持“两个巩固”的历史必然与现实考量
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契合性
专题三马克思人的尊严思想研究专题
马克思尊严观的三维向度与价值观照
马克思尊严观研究:回顾与前瞻
邓小平关于提升人民尊严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尊严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图景
卢梭关于人性尊严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旨趣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研究专题
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论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论马克思教育需要的满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的人民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最不利者”的机会公平保障问题
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在思想史上,赫尔德首先奠定了东方社会停滞论的基础,认为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专制和停滞不前是东方社会的三大特征。穆勒从赫尔德的观点出发,认为东方社会早已停止发展,原因在于个人相对于国家而言缺少权利和财产安全。黑格尔实际上吸取了穆勒的观点,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与国家相对立的个人权利,并用哲学的语言把东方社会的停滞状况概括为“没有历史的历史”。赫尔德、穆勒、黑格尔等人的观点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马克思借助于英国国会蓝皮书中记载的反映亚洲诸国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大量材料及欧洲旅行家贝尔尼埃、麦克·库洛赫等关于亚洲各国的社会历史和经济状况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社会和古希腊罗马、西欧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各自特点作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涉及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经济结构、国家政权形式等诸多内容。在这种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社会的对比研究中,马克思发现相对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方社会来说,整个东方社会落后而又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这样马克思实际上也提出了“东方社会的停滞性”这一命题,他认为中国像一个“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而“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等。在马克思看来,造成东方社会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社会基础的村社共同体在东方社会长期、普遍而牢固地存在着。
ISBN | 9787030527387,703052738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秦龙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