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使用后评价及宜居性研究:以汉中市为例》具有普适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供规划设计、建筑策划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移民安置理论的研究背景
1.1移民概述
1.1.1移民的定义
1.1.2移民的类型
1.2移民理论研究背景
1.2.1国际移民理论研究历程
1.2.2移民动力机制主流理论
1.2.3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国内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2.1国内移民的主要类型
2.1.1国家组织的移民
2.1.2自发移民
2.2国内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2.3国内移民安置研究发展趋势
2.3.1移民安置研究类型较为集中
2.3.2移民补偿
2.3.3移民安置管理体制
2.3.4移民安置学科背景的复杂化
2.3.5移民安置理论体系的变化日新月异
2.3.6移民安置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第3章陕南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3.1研究现状概述
3.2陕南移民研究数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2.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3.2.2结果分析
3.2.3时空分布特征
3.3基于CiteSpace的陕南移民研究数据可视化分析
3.3.1数据可视化技术概念
3.3.2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和发展
3.3.3可视化软件CiteSpace4.0实例分析应用
3.4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章陕南移民安置工程概况
4.1陕南地区概况
4.1.1陕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4.1.2陕南地区资源分布
4.1.3陕南地区经济社会概况
4.1.4城镇及人口分布特征
4.1.5陕南地区自然灾害概况
4.1.6陕南城镇建设情况
4.2陕南地区移民搬迁背景
4.3陕南地区移民安置实施的意义
4.4陕南地区移民搬迁的特点
4.5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情况
4.6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4.7陕南移民搬迁成果
4.8陕南移民安置实施的意义
4.9陕南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章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5.1人居环境理论发展思索
5.1.1现代城市规划思潮涌现期
5.1.2建筑学派的革新
5.1.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雏形
5.1.4《北京宪章》
5.1.5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5.2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与经验
5.2.1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
5,2.2人居环境学从复杂到普遍性研究过程
5.3人居环境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5.4吴良镛提出的“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5.4.1人居环境学面临新的发展
5.4.2环境保护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
5.4.3科学与人文结合
5.4.4人居环境学大艺术发展的趋势
5.4.5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5.5人居环境学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章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背景
6.1国外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6.2国内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6.3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7.1我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7.1.1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7.1.2其他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7.2POE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一级指标的选取
7.2.2安置点人居环境评级指标选取
7.3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的方法
7.3.1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组咨询的方法
7.3.2利用移民公众参与方法
7.3.3指标权重评判方法
7.3.4模糊评价方法步骤
7.3.5指标权重评判过程
7.4安置点人居环境POE评价系统特征分析
7.4.1分类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7.4.2指标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7.4.3数据处理
7.4.4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研究
8.1移民安置点研究对象样本选取
8.2安置点人居环境情况调研表
8.3武乡镇干沟河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3.1武乡镇干沟河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3.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3.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3.4评价结果分析
8.3.5结论分析
8.4文川镇文东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4.1文川镇文东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4.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4.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4.4评价结果分析
8.4.5结论分析
8.5西乡县高土坝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5.1西乡县高土坝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5.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5.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5.4评价结果分析
8.5.5结论分析
8.6河东店镇石门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6.1河东店镇石门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6.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6.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6.4评价结果分析
8.6.5结论分析
8.7不同类型安置点人居环境使用后评价差异性分析
8.7.1移民搬迁补偿
8.7.2楼层高度
8.7.3村民再就业能力
8.7.4院落的使用
8.7.5公厕数量
8.7.6公共停车场所
8.7.7储藏空间
8.8移民安置人居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8.8.1人居环境发展态势评价
8.8,2态势评价对比分析
8.8.3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
第9章安置点和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宜居性对比分析
第10章陕南移民安置乡村聚落重构的实证分析
第11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附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有序推动搬迁安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及房屋面积等均由群众自主选择。突出避灾、安全,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逐户签订搬迁协议,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一是,突出集中安置为主。本着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益、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原则,坚持把集中安置率以市为单位逐步提高到90%以上,城镇安置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在县城、集镇和工业园区附近采取社区化集中安置;对各类安置社区严格限定宅基地面积标准。二是,合理选址布点。统筹考虑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和发展潜力,坚决避开自然灾害隐患点和生态保护区,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好的地方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并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对本地不具备安置条件的,鼓励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
《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使用后评价及宜居性研究:以汉中市为例》具有普适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供规划设计、建筑策划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移民安置理论的研究背景
1.1移民概述
1.1.1移民的定义
1.1.2移民的类型
1.2移民理论研究背景
1.2.1国际移民理论研究历程
1.2.2移民动力机制主流理论
1.2.3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国内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2.1国内移民的主要类型
2.1.1国家组织的移民
2.1.2自发移民
2.2国内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2.3国内移民安置研究发展趋势
2.3.1移民安置研究类型较为集中
2.3.2移民补偿
2.3.3移民安置管理体制
2.3.4移民安置学科背景的复杂化
2.3.5移民安置理论体系的变化日新月异
2.3.6移民安置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第3章陕南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3.1研究现状概述
3.2陕南移民研究数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2.1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3.2.2结果分析
3.2.3时空分布特征
3.3基于CiteSpace的陕南移民研究数据可视化分析
3.3.1数据可视化技术概念
3.3.2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和发展
3.3.3可视化软件CiteSpace4.0实例分析应用
3.4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章陕南移民安置工程概况
4.1陕南地区概况
4.1.1陕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4.1.2陕南地区资源分布
4.1.3陕南地区经济社会概况
4.1.4城镇及人口分布特征
4.1.5陕南地区自然灾害概况
4.1.6陕南城镇建设情况
4.2陕南地区移民搬迁背景
4.3陕南地区移民安置实施的意义
4.4陕南地区移民搬迁的特点
4.5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情况
4.6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4.7陕南移民搬迁成果
4.8陕南移民安置实施的意义
4.9陕南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章人居环境研究现状
5.1人居环境理论发展思索
5.1.1现代城市规划思潮涌现期
5.1.2建筑学派的革新
5.1.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雏形
5.1.4《北京宪章》
5.1.5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5.2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与经验
5.2.1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
5,2.2人居环境学从复杂到普遍性研究过程
5.3人居环境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5.4吴良镛提出的“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5.4.1人居环境学面临新的发展
5.4.2环境保护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部分
5.4.3科学与人文结合
5.4.4人居环境学大艺术发展的趋势
5.4.5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5.5人居环境学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章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背景
6.1国外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6.2国内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6.3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7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7.1我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7.1.1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
7.1.2其他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7.2POE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一级指标的选取
7.2.2安置点人居环境评级指标选取
7.3安置点人居环境评价的方法
7.3.1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组咨询的方法
7.3.2利用移民公众参与方法
7.3.3指标权重评判方法
7.3.4模糊评价方法步骤
7.3.5指标权重评判过程
7.4安置点人居环境POE评价系统特征分析
7.4.1分类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7.4.2指标层指标特征的差异性体现
7.4.3数据处理
7.4.4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研究
8.1移民安置点研究对象样本选取
8.2安置点人居环境情况调研表
8.3武乡镇干沟河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3.1武乡镇干沟河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3.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3.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3.4评价结果分析
8.3.5结论分析
8.4文川镇文东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4.1文川镇文东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4.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4.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4.4评价结果分析
8.4.5结论分析
8.5西乡县高土坝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5.1西乡县高土坝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5.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5.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5.4评价结果分析
8.5.5结论分析
8.6河东店镇石门移民安置点使用后评价
8.6.1河东店镇石门移民安置点基本情况
8.6.2普通公众调研结果与分析
8.6.3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8.6.4评价结果分析
8.6.5结论分析
8.7不同类型安置点人居环境使用后评价差异性分析
8.7.1移民搬迁补偿
8.7.2楼层高度
8.7.3村民再就业能力
8.7.4院落的使用
8.7.5公厕数量
8.7.6公共停车场所
8.7.7储藏空间
8.8移民安置人居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8.8.1人居环境发展态势评价
8.8,2态势评价对比分析
8.8.3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
第9章安置点和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宜居性对比分析
第10章陕南移民安置乡村聚落重构的实证分析
第11章陕南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附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有序推动搬迁安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愿,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安置方式及房屋面积等均由群众自主选择。突出避灾、安全,统筹安排移民搬迁安置布局,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逐户签订搬迁协议,按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一是,突出集中安置为主。本着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效益、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原则,坚持把集中安置率以市为单位逐步提高到90%以上,城镇安置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在县城、集镇和工业园区附近采取社区化集中安置;对各类安置社区严格限定宅基地面积标准。二是,合理选址布点。统筹考虑立地条件、资源承载和发展潜力,坚决避开自然灾害隐患点和生态保护区,坚持靠城、靠镇、靠园区,把浅山川道、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好的地方作为规划集中安置点的优先选择,并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对本地不具备安置条件的,鼓励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
ISBN | 9787030530752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黄研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