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传家风》 《家书传家风》编写组 97875174038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家书传家风》图文并茂,故事讲述生动具体,具备极强的可读性;对家书原文及相关背景的详细介绍,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家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当今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

目录

第一章清廉俭朴
01“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西汉)刘向
02“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南朝梁)徐勉
03“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北宋)司马光
04“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北宋)欧阳修
05“俭以惜福,谦以守身,孝以事亲,公以承家”——(明)李应异
06“养俭约之心,损无益之费”——(清)丁宝桢
07“慎守儒风,省啬用度”——(清)林则徐
06“守财不施,谓之钱奴”——(清)彭玉麟
09“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现代)徐特立
第二章爱国奋进
10“斧刀加吾颈,亦不能移吾志”——(明)郑成功
11“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清)曾国藩
12“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清)张之洞
13“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清)左宗棠
14“我亡,而国犹在也”——(近代)谭嗣同
15“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现代)刘伯坚
16“恨不能死于战场耳”——(现代)王若飞
17“我时时觉得对国家、社会贡献太少”——(现代)吴玉章
第三章谦恭仁善
18“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东汉)马援
19“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东汉)郑玄
20“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魏晋)嵇康
21“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西晋)羊祜
22“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南北朝)刘义隆
23“道者识之公,情者德之私”——(南北朝)颜延之
24“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南宋)朱熹
25“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明)薛瑄
26“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清)郑燮
27“中华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现代)傅雷
第四章忠孝传家
28“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三国)王昶
29“情不遗旧,书何尽言”——(唐)骆宾王
30“均是子孙,固无亲疏”——(北宋)范仲淹
31“为人祖宗父兄者,惟愿有好子弟”——(明)罗伦
32“吾家以四代甲科,鼎鼎名家,世传忠孝”——(明)瞿式耜
33“臣死忠、妻死节、子死孝”——(明)任环
34“惟有虏官不可为”——(明)朱之瑜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于是他就变卖自家家产,发动族人,招募了八百余名勇士,自行成军,保卫家园,并接连取得胜利,开始引起朝廷的注意。这个本应该去做文官的书生,就这样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那位深明大义的妻子,自然也是受丁家家风影响许久,从她口中说出来的那句话,令人赞赏,更令人深思。
此后丁宝桢参与了诸多战役,并以军功脱颖而出,步步高升,成长为晚清时代的一位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齐名,到给儿子丁体常写这封家书时,他已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干了近十年。
这是一位行事风格大大有别于其他地方大员的巡抚。
如在治理黄河一事上,丁宝桢就有特异表现。对于这条时常泛滥成灾的大河,相关的晚清官员大多采取推诿回避的态度,如专司防洪之事的时任河道总督乔松年,就坐视山东境内黄河堤坝溃决而不理。丁宝桢则是亲往决口,详细考察之后,定下一个妥善之法,然后火速实施,不到两个月,便堵塞决口。
后来年久失修的黄河堤坝又有一处决口,河道总督乔大人自然是不要指望了,丁宝桢又是亲自上阵,将巡抚衙门搬到决口处,日夜督促,以两个月时间封堵决口。此次治水,朝廷原本按照以往的经验估计,要耗银近百万两,丁宝桢却只用了五十多万两。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贪分毫,也严禁下属有偷鸡摸狗之举,此前的治水官员,却是视水灾为发财良机,朝廷要拨付的工程款,自然高得吓人。
山东官吏腐败的重灾区还不在于治水,而是在于盐政。此地自春秋齐桓公时就以产盐富甲天下,到了清朝晚期,则已是官商勾结发大财的景象,史书记载当时官方的盐政实际上已经陷于死亡状态——“废弛已久”。面对这个局面,丁宝桢的前任都无妥善解决之法,他们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视而不见。丁宝桢到任之后,则以刚猛手段,将盐政大权收回,废除此前乱七八糟的盐政机构,整顿之后,再成立起新的机构,统筹盐业。
就在他准备进一步大刀阔斧改革盐政时,他被朝廷调任四川总督。
ISBN9787517403814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作者《家书传家风》编写组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