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中医学》 王致谱, 周晓菲 97875132410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民俗文化与中医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晓菲(1968—),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致谱,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理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民俗文化与中医关系概述
第一节民俗的概念和范围
什么是民俗
中国民俗学的范围
各类民俗与中医药的关系
第二节有关医生职业和中药行业的习俗
坐堂
葫芦
串铃
药店幌子
灵芝
杏林
橘井
青囊
世医
医乃仁术
供奉药王
第三节民俗的起源和特征
人类卫生保健民俗起源
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早期医药卫生的传承与变异
第四节中国传统医学的多层次文化结构及其与民俗的关系
多层次的医药文化
民俗医疗与民间医术
少数民族医学
民俗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章中医药学发展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临床医学孕育过程中传承文化影响轨迹
神农尝百草传说与自然采集经济民俗
伊尹创制汤液与食俗
早期验方、禁方的传承
临床医疗体系建立
第二节本草学发展与唐宋间全国医药采风
唐宋间两次全国性的药物调查活动
从俚俗用药经验到道地药材
栗风促使融合地域医药文化
第三节民俗文化是培育古代医学成长的沃土
香俗与宋金元医界温燥之风
明清温病学说与江南蚕桑经济民俗
清代骨伤科少林寺派汲取民间医术而发展
养生学与祈寿、庆寿琵俗
临床各科的医疗技术与民间医药的关系
第三章民间医药
第一节民间医术
刮痧
放血疗法
拨罐
捏脊
热熨
敷贴
烧蚀、火烙
第二节民间单方偏方验方
第三节青草医和走方郎中
青草医
草药
走方郎中
第四章医药卫生民俗
第一节日常生活民俗与健康
衣俗
食俗
居住习俗
衣食住行谚语
第二节岁时节令卫生民俗
春节习俗
二月二,熏虫儿
上巳节“祓禊”
立夏秤人与夏疰
端午
三伏
重阳登高
立冬
腊月
除夕与除残
馈岁
第三节人生礼俗
诞生礼俗
洗三朝
满月、百日、周岁札俗
成人礼俗
婚姻仪札
做寿习俗
丧葬习俗
第四节有关医药卫生的民间信仰传承
卫生俗信
禁忌
祈求神灵保安康
巫术残留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古人烧芳草升烟降神,为了避疫,这种社群中的礼仪集体活动起源于远古的年代。焚香避疫和“傩疫”相似,都属于卫生民俗起源。甲骨文中“寮”字,字形是柴草堆在火上,应是烧柴草升烟告天的祭祀活动。辞书解释“尞,柴祭也”,而医疗(瘵)的“療”是“寮”(柴祭)加“广”旁(在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相似的象形字),从古文字源流上也留有远古焚香辟疫习俗的痕迹。总之,香俗与医疗卫生的关系由来已久。
我国香事的繁盛是从隋唐开始的,即第三阶段,普及时期。首先,由于西域香料逐渐为“南香”(产海南、两广)代替,这样香的价格大大降低,为香事普及民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再者,宗教在我国发展也推动了焚香习俗的普遍展开。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第一次就是佛教的传入。从东汉起,历程几百年,开始是比较粗浅的佛教教义传播,经过长期的消化及文化的整合,到唐代发展到高峰,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禅宗。到宋代,产生了在佛学影响下的儒学。中国与印度文化的这一次大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焚香习俗的普及也与此有关。唐朝时,佛教、道教轮番跻身于国教的zhi尊地位,两教尚香,造成焚香习俗走向普及。禅宗的建立使得佛教从外来者经过文化整合成为中国化佛教,因此佛教禅宗发展迅速,焚香也随之兴盛。在这个阶段,还有传统士人对焚香持抵制态度,相应的香事也略有减色。迨至宋代,三教融合,佛教影响下,儒家拜祭孔子也都要焚香。所以,宋代香事之盛更胜一筹。除了为宗教活动焚香外,民俗生活中的焚香活动也很多。
香料从西域入境是佛教传人的伴随物,因此,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漫长的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西域香料逐步为中国医学消化吸收的过程。唐代,中国在吸收佛教文化方面发展到高峰,同时,本草学大量吸收芳香药物,将一些“佛香”改造、融化、吸收到治病方药中去,这方面也成绩卓著。如苏台香丸,即这一文化交融事象的例证。
ISBN978751324105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王致谱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