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张文学著的《海清转道禅师》将考察佛教高僧转道和尚(1872—1943)的事迹。他是一位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地佛教界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师。
在中国,他曾住持厦门南普陀寺,修建放生池,并数次为寺中所办僧伽教育事业筹款;他曾中兴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厦门金鸡亭、厦门养真宫等闽南古刹,并亲手创办泉州开元慈儿院、佛教安养院、漳州南山佛化学校等近代影响深远的教育和慈善机构;1931年冬,他应闽南各界缁素人士之请,传三坛无量寿佛戒,七众弟子得以登坛受戒者七百五十六人,坛上诸阁黎外,尚有护戒缁素数百人,并同时举办干人大法会,使荒湮已二百八十余年的泉州开元寺戒坛得以恢复,泉州开元寺也由他改制为十方丛林。1929年4月12日,第一次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在上海觉园召开,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会。转道和尚虽然长年侨居海外,他本人也几番推辞,但仍然被中国佛教会公举为名誉财政委员和监察委员。是故,在中国近代佛教发展中,他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张文学,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人,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宗教,海外华人,公益慈善等。应邀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和参加学术会议,在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转道出生的时代、地域与少年生活
一时代背景与近代佛教
二“泉南佛国”与“紫云传芳”
(一)出生地域
(二)家族渊源
三童真出家与法脉传承
第二章转道的青年时代:云游参学与担当大任
一云游参学苦修晤道
二崭露头角担当大任
(一)中兴厦门金鸡亭
(二)维护养真宫寺产
(三)住持厦门南普陀
第三章因缘际会越洋弘法
一转道抵星前的新加坡宗教形态
(一)闽粤移民南来与华人神庙的建立
(二)华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华僧南来
二转道南渡与住持星洲华人庙宇
第四章开山建寺为南洋圣教之渊薮
一“弘化南洋之砥柱”——新加坡普陀寺创办过程及启示
二新加坡十方丛林之始——光明山普觉禅寺之创办过程及启示
三转道和尚开创新加坡普陀寺、普觉禅寺之意义
第五章倡办社团成星洲四众之联合
一创设新加坡中华佛教会
(一)创设缘起:迎请中国高僧与联合南洋佛徒
(二)使命与愿景:振兴中华民族与振兴中华佛教
(三)临危受命:出版佛教刊物与普及正信佛学
二发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发起背景:受中国风气的影响而发起
(二)创办过程:自行筹备与参考中国经验
(三)深远影响:联合居士精英与关怀社会
三倡办(英文)佛教会
(一)倡办背景:土生华人民族主义及文化认同变化
(二)创办过程:转道对土生华人成立自组织的支持
(三)产生效果:南北佛教共存与扩大中华文化传播
第六章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
一发愿重兴受请住持
二“此间欢送彼欢迎”
三重兴古刹变革制度
(一)重修建筑庄严佛刹
(二)制度变革十方丛林
(三)团结缁素倡建组织
(四)重视律学传承戒律
四养老慈幼兴学育才
第七章住持漳州南山寺开办佛化小学校
一中兴祖庭住持漳州南山寺
二教育救国办南山佛化学校
(一)佛化教育与国民教育
(二)爱国教育与革命教育
(三)停办原因与深远影响
第八章古道热肠助力中国高僧
一协助虚云和尚中兴祖庭
(一)助虚云和尚请藏
(二)助虚云南洋化缘
(三)援助鸡足山寺僧
二道阶遗愿与中华寺重建
三与太虚法师“声气相通”
第九章被误读的“恩怨”:与圆瑛的交往
一邀请圆瑛来星及同兴开元祖庭
二慈儿院风波与圆瑛法师的离开
三正确解读二人关系及重要意义
第十章首创星洲佛教刊物开启南洋佛教义学
一首创佛教刊物宣扬正信佛教
(一)星洲首份佛教刊物《觉华》的创办.
(二)“一灯能除千年暗”:《觉灯》的问世
(三)《佛教与佛学》开中英文合刊之先河
二筹创佛教学院开启佛教义学
(一)筹建星洲佛学院
(二)开办转道佛学园
(三)转道办学的意义
第十一章转道和尚的佛教革新思想
一改革佛教的动因
(一)佛教内部的腐败——非改革无以救佛教
(二)悲心救世之宏愿——改革佛教以救世界
(三)爱国与民族主义一一改革佛教与救国救民
二倡导“僧伽生产”
(一)“生产”之必须
(二)“生产”之内容
(三)“生产”之实践
三主张“佛化教育”
(一)教育要明确僧伽责任
(二)普及僧伽教育的办法
(三)推行僧伽教育的实践
四“精神当确定手段当温和”
结语
转道法师年谱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
二清末民国中国报刊及东南亚报刊
(一)中国报纸与期刊
(二)东南亚报纸与期刊
三其他中文(包括中译文)资料
(一)专著
(二)期刊
(三)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2)内部资料、文史资料、调研报告等
(四)电子文献和现代报纸
四外文期刊
后记
张文学著的《海清转道禅师》将考察佛教高僧转道和尚(1872—1943)的事迹。他是一位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地佛教界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师。
在中国,他曾住持厦门南普陀寺,修建放生池,并数次为寺中所办僧伽教育事业筹款;他曾中兴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厦门金鸡亭、厦门养真宫等闽南古刹,并亲手创办泉州开元慈儿院、佛教安养院、漳州南山佛化学校等近代影响深远的教育和慈善机构;1931年冬,他应闽南各界缁素人士之请,传三坛无量寿佛戒,七众弟子得以登坛受戒者七百五十六人,坛上诸阁黎外,尚有护戒缁素数百人,并同时举办干人大法会,使荒湮已二百八十余年的泉州开元寺戒坛得以恢复,泉州开元寺也由他改制为十方丛林。1929年4月12日,第一次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在上海觉园召开,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会。转道和尚虽然长年侨居海外,他本人也几番推辞,但仍然被中国佛教会公举为名誉财政委员和监察委员。是故,在中国近代佛教发展中,他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张文学,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人,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宗教,海外华人,公益慈善等。应邀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和参加学术会议,在中、英文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转道出生的时代、地域与少年生活
一时代背景与近代佛教
二“泉南佛国”与“紫云传芳”
(一)出生地域
(二)家族渊源
三童真出家与法脉传承
第二章转道的青年时代:云游参学与担当大任
一云游参学苦修晤道
二崭露头角担当大任
(一)中兴厦门金鸡亭
(二)维护养真宫寺产
(三)住持厦门南普陀
第三章因缘际会越洋弘法
一转道抵星前的新加坡宗教形态
(一)闽粤移民南来与华人神庙的建立
(二)华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华僧南来
二转道南渡与住持星洲华人庙宇
第四章开山建寺为南洋圣教之渊薮
一“弘化南洋之砥柱”——新加坡普陀寺创办过程及启示
二新加坡十方丛林之始——光明山普觉禅寺之创办过程及启示
三转道和尚开创新加坡普陀寺、普觉禅寺之意义
第五章倡办社团成星洲四众之联合
一创设新加坡中华佛教会
(一)创设缘起:迎请中国高僧与联合南洋佛徒
(二)使命与愿景:振兴中华民族与振兴中华佛教
(三)临危受命:出版佛教刊物与普及正信佛学
二发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发起背景:受中国风气的影响而发起
(二)创办过程:自行筹备与参考中国经验
(三)深远影响:联合居士精英与关怀社会
三倡办(英文)佛教会
(一)倡办背景:土生华人民族主义及文化认同变化
(二)创办过程:转道对土生华人成立自组织的支持
(三)产生效果:南北佛教共存与扩大中华文化传播
第六章重兴泉州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
一发愿重兴受请住持
二“此间欢送彼欢迎”
三重兴古刹变革制度
(一)重修建筑庄严佛刹
(二)制度变革十方丛林
(三)团结缁素倡建组织
(四)重视律学传承戒律
四养老慈幼兴学育才
第七章住持漳州南山寺开办佛化小学校
一中兴祖庭住持漳州南山寺
二教育救国办南山佛化学校
(一)佛化教育与国民教育
(二)爱国教育与革命教育
(三)停办原因与深远影响
第八章古道热肠助力中国高僧
一协助虚云和尚中兴祖庭
(一)助虚云和尚请藏
(二)助虚云南洋化缘
(三)援助鸡足山寺僧
二道阶遗愿与中华寺重建
三与太虚法师“声气相通”
第九章被误读的“恩怨”:与圆瑛的交往
一邀请圆瑛来星及同兴开元祖庭
二慈儿院风波与圆瑛法师的离开
三正确解读二人关系及重要意义
第十章首创星洲佛教刊物开启南洋佛教义学
一首创佛教刊物宣扬正信佛教
(一)星洲首份佛教刊物《觉华》的创办.
(二)“一灯能除千年暗”:《觉灯》的问世
(三)《佛教与佛学》开中英文合刊之先河
二筹创佛教学院开启佛教义学
(一)筹建星洲佛学院
(二)开办转道佛学园
(三)转道办学的意义
第十一章转道和尚的佛教革新思想
一改革佛教的动因
(一)佛教内部的腐败——非改革无以救佛教
(二)悲心救世之宏愿——改革佛教以救世界
(三)爱国与民族主义一一改革佛教与救国救民
二倡导“僧伽生产”
(一)“生产”之必须
(二)“生产”之内容
(三)“生产”之实践
三主张“佛化教育”
(一)教育要明确僧伽责任
(二)普及僧伽教育的办法
(三)推行僧伽教育的实践
四“精神当确定手段当温和”
结语
转道法师年谱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
二清末民国中国报刊及东南亚报刊
(一)中国报纸与期刊
(二)东南亚报纸与期刊
三其他中文(包括中译文)资料
(一)专著
(二)期刊
(三)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2)内部资料、文史资料、调研报告等
(四)电子文献和现代报纸
四外文期刊
后记
ISBN | 7520301842,9787520301848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文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