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第一哲学的支点》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讲座教授”,欧盟靠前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委,清华大学伦理和宗教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目录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文摘
版权页:
儒家试图通过榜样策略去弥补推爱之不足。儒家力推“见贤思齐”的榜样模式,就是克己修身,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最后达到普遍的见贤思齐,人人乐意克己复礼。可是我们需要追问:榜样的吸引力何在?也许道德形象的光辉就是吸引力,但虚名并不可靠,即使虚名有些吸引力,也是相对次要的。关键在于,道德榜样是否同时是生存的成功榜样。假如道德榜样与生存的成功榜样不一致,榜样就失去魅力(考虑宾默尔论证)。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生存的成功,而不是做一个形象很光辉但在生存上很失败的人。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粪土的伟人高士毕竟凤毛麟角,是人们景仰和颂扬的对象,却不是实际上的模仿对象。道德的光辉美名或许能够克制人们对小利益的贪念,但人们在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利益面前就不再“有耻且格”了。可见,榜样与推爱同样能力有限。
榜样问题暗示着一个深刻的制度问题: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在德与利之间建立一致性,就必定导致失败社会。一种意识形态或主流话语高扬什么价值,这不说明问题,重要的是实际生效的社会奖励,即做什么事情能够获得什么收益。假如主流话语认为道德光荣而缺德可耻,可是在实践中缺德更能获利,那么就只是证明了缺德光荣,道德榜样变成了摆设。如何使人们好德胜过好利?答案只能是:除非一种制度使得有德是获利的必要条件,否则善就没有高于利益的诱惑力。
《第一哲学的支点》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讲座教授”,欧盟靠前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委,清华大学伦理和宗教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目录
前言:可能所以困惑
导言:第一哲学何以第一
第一部分: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1.物的世界有什么
2.从事物转向意识
3.方法决定解释
4.意识有什么世界就有什么
5.怀疑论是挥之不去的影子
6.形而上学被逐后化装归来
7.语言并不能为事实做主
8.一种对存在不惑的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
1.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是问题
2.到底哪些东西是超越?
3.存在论问题只出现在超越者之间
4.如果给每人一个世界
5.互为超越性:报复与报答
6.初始状态与演化状态
7.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8.标准的丧失。
第三部分:事的世界之创世论
1.物的世界与事的世界
2.存在论换位
3.作为创世论的存在论
4.Facio ergo sum
5.共在先于存在
6.共在的初始状态
7.关系理性,策略模仿与存在论报应
8.存在的高贵化
文摘
版权页:
儒家试图通过榜样策略去弥补推爱之不足。儒家力推“见贤思齐”的榜样模式,就是克己修身,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最后达到普遍的见贤思齐,人人乐意克己复礼。可是我们需要追问:榜样的吸引力何在?也许道德形象的光辉就是吸引力,但虚名并不可靠,即使虚名有些吸引力,也是相对次要的。关键在于,道德榜样是否同时是生存的成功榜样。假如道德榜样与生存的成功榜样不一致,榜样就失去魅力(考虑宾默尔论证)。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生存的成功,而不是做一个形象很光辉但在生存上很失败的人。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粪土的伟人高士毕竟凤毛麟角,是人们景仰和颂扬的对象,却不是实际上的模仿对象。道德的光辉美名或许能够克制人们对小利益的贪念,但人们在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利益面前就不再“有耻且格”了。可见,榜样与推爱同样能力有限。
榜样问题暗示着一个深刻的制度问题: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在德与利之间建立一致性,就必定导致失败社会。一种意识形态或主流话语高扬什么价值,这不说明问题,重要的是实际生效的社会奖励,即做什么事情能够获得什么收益。假如主流话语认为道德光荣而缺德可耻,可是在实践中缺德更能获利,那么就只是证明了缺德光荣,道德榜样变成了摆设。如何使人们好德胜过好利?答案只能是:除非一种制度使得有德是获利的必要条件,否则善就没有高于利益的诱惑力。
ISBN | 9787108058836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
作者 | 赵汀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