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郑重著的《谢稚柳传(江南画派第一人)》记录了海派大师谢稚柳先生的生平故事。谢稚柳是现代著名书画大家,也是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和诗人。许多在画史上被鉴定为真迹的作品,经他精辟的分析,推翻了前人的定论,而做出合乎历史的真实评价。本书为再版书,经过书画届专家万君超的修订,更为完善。
媒体推荐
于君缣素开新调,重见江南落墨花。
更向郭熙追妙笔,须知谢眺是名家。
——蔷各山水画家陆俨少
作者简介
郑重,1961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已出版的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及画家传记数种。
目录
第一章 谢家双玉树
谢氏家族
文化传承
谢玉岑—谢家玉树第一枝
“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
第二章 石头城上月如钩
从花鸟向山水的转变
乌衣巷的斜阳
谢张之交
玉树第一枝的早折
谢月眉—江南花鸟一枝笔
黄山归来不看岳
东西南北之人
第三章 嘉陵江上客
烟水云山共风流:二谢结婚
在老年人的圈子里
为张大千代赋题画诗
书画红娘
《玉岑遗稿》出版
第四章 戈壁滩上看壁画
张大千沙海来鸿
去敦煌的路上
“我看到了什么?”
走自己的路
为张大千辩诬
历史带来的忧郁
艺术链条上少了一环
再见了,莫高窟
第五章 几时重见蜀山青
画风丕变
巴山蜀水再攀留
结伴还乡
海上重逢张大千
诗家小谢画尤勤
张谢之别终无相见日
女儿们的回忆
第六章 三月江南景不孤
高山仰止徐森老
收购唐画孙位《高逸图》
字字千金《鸦头丸》
古思今情在一纸—《四美图》
艺术花开,并蒂双美
蒙冤受诬:“字画老虎”
江南无敌《十幅图》
敦煌艺术学的奠基:《敦煌艺术叙录》出版
补上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缺环
第七章 一个鉴定流派的形成
没有进上海中国画院
“著色竹”进人民大会堂
北行鉴定书画
《烟江叠嶂图》起风波
对《簪花仕女图》的证辨
看《茂林远岫图》识燕文贵
科学鉴定的总结:《论书画鉴别》
第八章 “十年浩劫”中为古人招魂
牛棚诗话
霜丝满头学张旭
江南又见落墨花
有关“落墨”的学术抬杠
草原即景:《塞上马群》
鉴定唐摹本王羲之《上虞帖》
《鱼饮诗稿》与《甲丁诗词》
蒋碧薇回忆录中的一段插曲
师生问答之乐
第九章 一片冰心照画图
俏粉娇红百态新:双人画展
《王文公文集》和《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的回归
友谊共白头:续写张谢之交
为古代书画立户口:八年鉴定
访美书画见闻
为古代画家编全集
台湾之行:对董源绘画的再思考
实现夙愿:丝路之行看壁画
第十章 人生何似百篇诗
行万里路:画风嬗变之路
突破成规的《西湖小景》
相得益彰各显风流
小园蕉竹自生凉
绚烂后的平淡
后记
后记
我还是在满头青丝的时候,常听谢稚柳先生用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诗句,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再后来又读到他的词“无尽流光,总是抛人老”“头上霜丝梳更少”;对他如此的暮年感怀,当时总感到无法体味。而如今我也是白发如雪,比起谢先生当年吟诗填词时,两鬓更多星星,深感那些古诗妙词仿佛就是为我而吟写的。
我最早为谢先生写传记文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篇《画家·理论家谢稚柳》,曾在《朵云》丛刊上连载。后来友人曲章富兄又策划成《从寄园到壮暮堂一一谢稚柳艺术生涯》一本小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还请著名学者王蘧常先生题写了书名。这本小书虽然比在《朵云》上连载的内容有了一些增补,仍然显得较为粗简单薄,但后来还在新加坡被翻译成英文发表。
我后来从前人的经验中感悟到,要做传记当先写年谱。受此启发之后,我就开始留意收集谢先生的资料、信札、诗文、题跋等,见者必录,集腋成裘。最令我为之受益的是和谢先生促膝相对,谈古说今。谢先生有着非凡的记忆力且又健谈,如果提及某些陈年往事,他都能将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当时还有他的三姐,我们称为“三姑”的女诗人、女画家谢月眉也坐在一旁,时时予以插话补充,此情此景,近来回想,犹如昨日。每当畅谈之后,我在沉沉的夜色中走向回家的路上,满天星斗,一城月色,内心时常充溢了难以忘却的温馨。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可谓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写成了《谢稚柳系年录》书稿,后由俞子林、沈叶青二兄的鼎力支持,由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2009年又再版了增补本。
在《谢稚柳系年录》出版后,谢先生感到很高兴,他为此购买了许多本赠送故朋新友。但他又风趣地对我说:“我还活着,你就把我装进‘棺材’里了。”他的意思是,有了《系年录》就如同对他的一生作了盖棺论定。他还告诉我,按古人的规矩,人活着的时候是不能做年谱的。我笑着对他说:“前人不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自订年谱吗?我做的不是终极式,而是进行式。只要您的生命还在健康地继续,我的写作工作就要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我们两人的交谈并没有因《系年录》的出版而停止,反而比以往更深入地进行着。当时我套用他青年时的“年来持镜颇有须”闲章印文,说自己“年来持镜华发生”。他笑着说:“你这是自讨苦吃。”
在1996年,东方出版社中心的资深编辑范文渊女士,有一天来到我的办公室,当她知道我已经写有《杭人唐云》之后,还在筹备写作另外两位画家的传记,她于是就建议我,除了将《杭人唐云》作进一步修订外,再撰写《林风眠传》《谢稚柳传》二本传记。在1998年,唐云、林风眠、谢稚柳三本传记作为画家传记系列同时出版了。我曾在三本传记的《后记》中写道:“写完《谢稚柳传》,似乎走完了一个艰难里程。没有写《唐云传》那样潇洒,也没有写《林风眠传》那样凝练。为什么这样艰难,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
我后来想过,我是想通过谢稚柳现象来描述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为此我曾设想写“画史三家”,即将谢稚柳、赵孟颊和董其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们都是博古通今,从传统中开拓新路,治书画鉴定之学,沙里淘金或金里剔沙,辨真伪,鉴优劣,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妙。在中国书画史的宝库里,他们都各自留下了璀璨的光影。特别是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卷,或鉴赏,或临仿,或题咏,寄以无限钟情,他们彼此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而对前代艺术之恋,赵、董所见所识还仅局限于楮绢之间,对“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丹青,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就此而言,赵、董的鉴别眼力当不如谢稚柳之开阔。虽然我为此查阅了许多的文献资料,但不知何故,在《谢稚柳传》的写作过程中,竟然没有将赵、董、谢三家加以比较。这或许是谢先生在冥冥之中,不愿让我作此“画史三家”的阐述吧?
在写完唐云、林风眠、谢稚柳三家传记之后,我曾在三本传记的封底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把许多人的生命历程和活动环境及其彼此的关系真实地描绘出来,那么从事传记文学写作的人应以此而自慰。”由于范女士锲而不舍的督促,我对此三家传记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连同新写的《程十鬟传》,东方出版中心于2008年再次重新排印出版,这也算是人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吧?
谢稚柳先生逝世已近二十年了,但其书画艺术和书画鉴定的精华,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而是更为世人所彰显。所以我对他的资料继续予以收集补充。尤其是陈佩秋先生由绘画转向书画鉴定之学,她为我讲述了谢先生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几次画风的转变,使我对谢先生有了更深入一步的了解。另外,由于书画市场的繁荣,也将他许多的书画、题跋、信札等呈现给了世人,其中有些是谢先生生前未曾谈及的珍贵史料都一一披露了出来。今年文汇出版社鲍广丽女士真诚倡议再版《谢稚柳传》,我欣然允诺并再次对原书进行了较多的补充和修订,对我来说是一本“终极式”的《谢稚柳传》。
琐琐烦言,讲述了几十年来《谢稚柳传》一书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温馨往事。我无非是想对读者交代几句:过去的《谢稚柳传》都是所谓“进行式”的,不断发现资料,就不断予以修订补充,乃至几经再版,也给我带来了诸多快乐的回忆。如今,我已须发日皤,且及眉间。现在如愿完成了这本“终极式”的《谢稚柳传》,也应该可以在百里溪畔.歇脚为安了。
文摘
章侯就是陈洪绶(老莲)。谢稚柳的绘画艺术追随陈老莲,虽是萌发于寄园,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绘画或书法,对陈老莲几乎都可以乱真。到了南京之后,他依然徜徉在陈老莲的书画轨迹上。
明陈老莲,以画名掩书名,其实,他书画俱佳。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说:“章侯书法遒逸。”
陈老莲作画,善于夸张,求得一种怪诞的审美价值。所谓怪诞,即是对世俗的反叛。其书法一如他的绘画,以不平正的怪诞面目出现.不但具有极强的个性,更代表着这一时期新的书法思潮的发展。
谢稚柳学陈老莲,书画皆得其精髓。陈老莲行草中那种率真恣肆的韵味,那旋转生动的运笔之中浑然有太古风,那具有丰富的想象趣味及一定的艺术夸张和变形的书法风格,那线条的遒逸、结体的瘦长,那鲜明的个性,这些,谢稚柳皆深得其三昧。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双胞胎,亦有其不尽相同之处。这不同之处,便是各人自家的面目。谢稚柳的行草书,与陈老莲比,风华尤著。它洋洋洒脱,飘如杨柳,漾若春风,在意趣盎然中洋溢着自然的一派天真。
这时,谢稚柳已经意识到,作为一个画家,只会画几笔画是不够的,还必须读书,要研究。研究要由近及远,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进行研究。从此,他开始搜集陈老莲的资料。直到1934年,他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陈老莲》,足见其对这位古代画师的一片深情。在画史上,没有人专门为陈老莲作传,虽有些资料,也散见于各家笔记之中,“然率皆语不能详,事多乖误,乃至其生年卒月,各记岁月,万不可证”(谢稚柳语)。谢稚柳的《陈老莲》是中国画史上为陈老莲写的第一篇传记。文章的前一部分,谢稚柳考证陈老莲的生卒年月,家室情况。文章的后一部分,生动地记叙了陈老莲的诗书画艺事,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很富传奇色彩。这篇文章在谢稚柳的鉴定生涯中也许并不重要,但可以看出此时他已经有着严谨缜密的学风。
在绘画上,谢稚柳对陈老莲固然是一见倾心,但使他怦然心动的还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南京是历史名都,六朝胜地,古来书画家云集,人称书都。谢稚柳竟能在此从事书写职业,又正当年华,能不令人钦羡!可是,他不愿与俗人结交,只在书画场中转悠,与书画家往来密切。他白天在关务处抄写,晚上就在关务处的职工宿舍里画画。这时,他还是迷恋陈老莲,到处寻找陈老莲的画迹。当时的南京,经常举办书画展,也有许多古旧书摊,他趁假日去参观,拣便宜的买,不知不觉,搜集了许多。1933年,故宫博物院在南京有分院。那里虽然也办些展览会,但看了展览会上的那些画,谢稚柳还嫌不足。他有位好朋友叫朱余清,即朱家溍哥哥朱家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朱余清利用工作之便,把他带到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去浏览。这儿藏画极丰,他如进宝山,不禁心旷神怡。走马观花是不行的,他反复地看,多次地看。后来,他到北平去玩,便又到北平的故宫去看画。这次他看到了《玉溪看书图》,他说,这也是他很难看到的古画。
在南京、北平看到的书画很多,极大地开阔了谢稚柳的眼界,他感到中国的书画世界太丰富浩瀚、珍奇壤丽了。他是属于这样一种人:天生有一双艺术的眼睛、一种艺术的感觉,望着星星,便敏感到它的纯洁、冷静、深远;看着山鹰,便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在这样广博深邃的艺术殿堂里观光,他怎能不感到扑朔迷离,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呢?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是钟陵开元寺和尚,宋朝画家,工于山水。他的这幅《秋山问道图》笔墨秀润,布景天真,烟岚气象,平淡趣高,深深扣动了谢稚柳的心弦。谢稚柳从米芾的《画史》上,虽然知道巨然学江南画派的开山祖师董源,少年时代多作矾头,但是巨然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未见过。他仔细辨认,觉得这帧画“意在言外”,达到了宋代美学的高度。再看,画上没有巨然的落款,但是有“蔡京珍玩”印及“纪察司”半印,他鉴定这帧画系自宋到明流传的真迹,乃国之壤宝。
由巨然而上溯其师董源,他不辞辛劳,寻幽探秘,终于又逐一看到了这位南唐山水画家的传世之图。巨然、董源的画无疑给谢稚柳以巨大影响。他临的第一张山水就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P24-25
郑重著的《谢稚柳传(江南画派第一人)》记录了海派大师谢稚柳先生的生平故事。谢稚柳是现代著名书画大家,也是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和诗人。许多在画史上被鉴定为真迹的作品,经他精辟的分析,推翻了前人的定论,而做出合乎历史的真实评价。本书为再版书,经过书画届专家万君超的修订,更为完善。
媒体推荐
于君缣素开新调,重见江南落墨花。
更向郭熙追妙笔,须知谢眺是名家。
——蔷各山水画家陆俨少
作者简介
郑重,1961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已出版的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及画家传记数种。
目录
第一章 谢家双玉树
谢氏家族
文化传承
谢玉岑—谢家玉树第一枝
“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
第二章 石头城上月如钩
从花鸟向山水的转变
乌衣巷的斜阳
谢张之交
玉树第一枝的早折
谢月眉—江南花鸟一枝笔
黄山归来不看岳
东西南北之人
第三章 嘉陵江上客
烟水云山共风流:二谢结婚
在老年人的圈子里
为张大千代赋题画诗
书画红娘
《玉岑遗稿》出版
第四章 戈壁滩上看壁画
张大千沙海来鸿
去敦煌的路上
“我看到了什么?”
走自己的路
为张大千辩诬
历史带来的忧郁
艺术链条上少了一环
再见了,莫高窟
第五章 几时重见蜀山青
画风丕变
巴山蜀水再攀留
结伴还乡
海上重逢张大千
诗家小谢画尤勤
张谢之别终无相见日
女儿们的回忆
第六章 三月江南景不孤
高山仰止徐森老
收购唐画孙位《高逸图》
字字千金《鸦头丸》
古思今情在一纸—《四美图》
艺术花开,并蒂双美
蒙冤受诬:“字画老虎”
江南无敌《十幅图》
敦煌艺术学的奠基:《敦煌艺术叙录》出版
补上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缺环
第七章 一个鉴定流派的形成
没有进上海中国画院
“著色竹”进人民大会堂
北行鉴定书画
《烟江叠嶂图》起风波
对《簪花仕女图》的证辨
看《茂林远岫图》识燕文贵
科学鉴定的总结:《论书画鉴别》
第八章 “十年浩劫”中为古人招魂
牛棚诗话
霜丝满头学张旭
江南又见落墨花
有关“落墨”的学术抬杠
草原即景:《塞上马群》
鉴定唐摹本王羲之《上虞帖》
《鱼饮诗稿》与《甲丁诗词》
蒋碧薇回忆录中的一段插曲
师生问答之乐
第九章 一片冰心照画图
俏粉娇红百态新:双人画展
《王文公文集》和《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的回归
友谊共白头:续写张谢之交
为古代书画立户口:八年鉴定
访美书画见闻
为古代画家编全集
台湾之行:对董源绘画的再思考
实现夙愿:丝路之行看壁画
第十章 人生何似百篇诗
行万里路:画风嬗变之路
突破成规的《西湖小景》
相得益彰各显风流
小园蕉竹自生凉
绚烂后的平淡
后记
后记
我还是在满头青丝的时候,常听谢稚柳先生用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诗句,来表述自己的心情;再后来又读到他的词“无尽流光,总是抛人老”“头上霜丝梳更少”;对他如此的暮年感怀,当时总感到无法体味。而如今我也是白发如雪,比起谢先生当年吟诗填词时,两鬓更多星星,深感那些古诗妙词仿佛就是为我而吟写的。
我最早为谢先生写传记文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篇《画家·理论家谢稚柳》,曾在《朵云》丛刊上连载。后来友人曲章富兄又策划成《从寄园到壮暮堂一一谢稚柳艺术生涯》一本小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还请著名学者王蘧常先生题写了书名。这本小书虽然比在《朵云》上连载的内容有了一些增补,仍然显得较为粗简单薄,但后来还在新加坡被翻译成英文发表。
我后来从前人的经验中感悟到,要做传记当先写年谱。受此启发之后,我就开始留意收集谢先生的资料、信札、诗文、题跋等,见者必录,集腋成裘。最令我为之受益的是和谢先生促膝相对,谈古说今。谢先生有着非凡的记忆力且又健谈,如果提及某些陈年往事,他都能将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当时还有他的三姐,我们称为“三姑”的女诗人、女画家谢月眉也坐在一旁,时时予以插话补充,此情此景,近来回想,犹如昨日。每当畅谈之后,我在沉沉的夜色中走向回家的路上,满天星斗,一城月色,内心时常充溢了难以忘却的温馨。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可谓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写成了《谢稚柳系年录》书稿,后由俞子林、沈叶青二兄的鼎力支持,由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2009年又再版了增补本。
在《谢稚柳系年录》出版后,谢先生感到很高兴,他为此购买了许多本赠送故朋新友。但他又风趣地对我说:“我还活着,你就把我装进‘棺材’里了。”他的意思是,有了《系年录》就如同对他的一生作了盖棺论定。他还告诉我,按古人的规矩,人活着的时候是不能做年谱的。我笑着对他说:“前人不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自订年谱吗?我做的不是终极式,而是进行式。只要您的生命还在健康地继续,我的写作工作就要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我们两人的交谈并没有因《系年录》的出版而停止,反而比以往更深入地进行着。当时我套用他青年时的“年来持镜颇有须”闲章印文,说自己“年来持镜华发生”。他笑着说:“你这是自讨苦吃。”
在1996年,东方出版社中心的资深编辑范文渊女士,有一天来到我的办公室,当她知道我已经写有《杭人唐云》之后,还在筹备写作另外两位画家的传记,她于是就建议我,除了将《杭人唐云》作进一步修订外,再撰写《林风眠传》《谢稚柳传》二本传记。在1998年,唐云、林风眠、谢稚柳三本传记作为画家传记系列同时出版了。我曾在三本传记的《后记》中写道:“写完《谢稚柳传》,似乎走完了一个艰难里程。没有写《唐云传》那样潇洒,也没有写《林风眠传》那样凝练。为什么这样艰难,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一
我后来想过,我是想通过谢稚柳现象来描述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为此我曾设想写“画史三家”,即将谢稚柳、赵孟颊和董其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们都是博古通今,从传统中开拓新路,治书画鉴定之学,沙里淘金或金里剔沙,辨真伪,鉴优劣,常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妙。在中国书画史的宝库里,他们都各自留下了璀璨的光影。特别是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卷,或鉴赏,或临仿,或题咏,寄以无限钟情,他们彼此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而对前代艺术之恋,赵、董所见所识还仅局限于楮绢之间,对“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丹青,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就此而言,赵、董的鉴别眼力当不如谢稚柳之开阔。虽然我为此查阅了许多的文献资料,但不知何故,在《谢稚柳传》的写作过程中,竟然没有将赵、董、谢三家加以比较。这或许是谢先生在冥冥之中,不愿让我作此“画史三家”的阐述吧?
在写完唐云、林风眠、谢稚柳三家传记之后,我曾在三本传记的封底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把许多人的生命历程和活动环境及其彼此的关系真实地描绘出来,那么从事传记文学写作的人应以此而自慰。”由于范女士锲而不舍的督促,我对此三家传记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连同新写的《程十鬟传》,东方出版中心于2008年再次重新排印出版,这也算是人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吧?
谢稚柳先生逝世已近二十年了,但其书画艺术和书画鉴定的精华,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而是更为世人所彰显。所以我对他的资料继续予以收集补充。尤其是陈佩秋先生由绘画转向书画鉴定之学,她为我讲述了谢先生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几次画风的转变,使我对谢先生有了更深入一步的了解。另外,由于书画市场的繁荣,也将他许多的书画、题跋、信札等呈现给了世人,其中有些是谢先生生前未曾谈及的珍贵史料都一一披露了出来。今年文汇出版社鲍广丽女士真诚倡议再版《谢稚柳传》,我欣然允诺并再次对原书进行了较多的补充和修订,对我来说是一本“终极式”的《谢稚柳传》。
琐琐烦言,讲述了几十年来《谢稚柳传》一书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温馨往事。我无非是想对读者交代几句:过去的《谢稚柳传》都是所谓“进行式”的,不断发现资料,就不断予以修订补充,乃至几经再版,也给我带来了诸多快乐的回忆。如今,我已须发日皤,且及眉间。现在如愿完成了这本“终极式”的《谢稚柳传》,也应该可以在百里溪畔.歇脚为安了。
文摘
章侯就是陈洪绶(老莲)。谢稚柳的绘画艺术追随陈老莲,虽是萌发于寄园,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绘画或书法,对陈老莲几乎都可以乱真。到了南京之后,他依然徜徉在陈老莲的书画轨迹上。
明陈老莲,以画名掩书名,其实,他书画俱佳。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说:“章侯书法遒逸。”
陈老莲作画,善于夸张,求得一种怪诞的审美价值。所谓怪诞,即是对世俗的反叛。其书法一如他的绘画,以不平正的怪诞面目出现.不但具有极强的个性,更代表着这一时期新的书法思潮的发展。
谢稚柳学陈老莲,书画皆得其精髓。陈老莲行草中那种率真恣肆的韵味,那旋转生动的运笔之中浑然有太古风,那具有丰富的想象趣味及一定的艺术夸张和变形的书法风格,那线条的遒逸、结体的瘦长,那鲜明的个性,这些,谢稚柳皆深得其三昧。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双胞胎,亦有其不尽相同之处。这不同之处,便是各人自家的面目。谢稚柳的行草书,与陈老莲比,风华尤著。它洋洋洒脱,飘如杨柳,漾若春风,在意趣盎然中洋溢着自然的一派天真。
这时,谢稚柳已经意识到,作为一个画家,只会画几笔画是不够的,还必须读书,要研究。研究要由近及远,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进行研究。从此,他开始搜集陈老莲的资料。直到1934年,他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陈老莲》,足见其对这位古代画师的一片深情。在画史上,没有人专门为陈老莲作传,虽有些资料,也散见于各家笔记之中,“然率皆语不能详,事多乖误,乃至其生年卒月,各记岁月,万不可证”(谢稚柳语)。谢稚柳的《陈老莲》是中国画史上为陈老莲写的第一篇传记。文章的前一部分,谢稚柳考证陈老莲的生卒年月,家室情况。文章的后一部分,生动地记叙了陈老莲的诗书画艺事,道德品质,性格特点,很富传奇色彩。这篇文章在谢稚柳的鉴定生涯中也许并不重要,但可以看出此时他已经有着严谨缜密的学风。
在绘画上,谢稚柳对陈老莲固然是一见倾心,但使他怦然心动的还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南京是历史名都,六朝胜地,古来书画家云集,人称书都。谢稚柳竟能在此从事书写职业,又正当年华,能不令人钦羡!可是,他不愿与俗人结交,只在书画场中转悠,与书画家往来密切。他白天在关务处抄写,晚上就在关务处的职工宿舍里画画。这时,他还是迷恋陈老莲,到处寻找陈老莲的画迹。当时的南京,经常举办书画展,也有许多古旧书摊,他趁假日去参观,拣便宜的买,不知不觉,搜集了许多。1933年,故宫博物院在南京有分院。那里虽然也办些展览会,但看了展览会上的那些画,谢稚柳还嫌不足。他有位好朋友叫朱余清,即朱家溍哥哥朱家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朱余清利用工作之便,把他带到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去浏览。这儿藏画极丰,他如进宝山,不禁心旷神怡。走马观花是不行的,他反复地看,多次地看。后来,他到北平去玩,便又到北平的故宫去看画。这次他看到了《玉溪看书图》,他说,这也是他很难看到的古画。
在南京、北平看到的书画很多,极大地开阔了谢稚柳的眼界,他感到中国的书画世界太丰富浩瀚、珍奇壤丽了。他是属于这样一种人:天生有一双艺术的眼睛、一种艺术的感觉,望着星星,便敏感到它的纯洁、冷静、深远;看着山鹰,便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在这样广博深邃的艺术殿堂里观光,他怎能不感到扑朔迷离,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呢?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巨然是钟陵开元寺和尚,宋朝画家,工于山水。他的这幅《秋山问道图》笔墨秀润,布景天真,烟岚气象,平淡趣高,深深扣动了谢稚柳的心弦。谢稚柳从米芾的《画史》上,虽然知道巨然学江南画派的开山祖师董源,少年时代多作矾头,但是巨然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未见过。他仔细辨认,觉得这帧画“意在言外”,达到了宋代美学的高度。再看,画上没有巨然的落款,但是有“蔡京珍玩”印及“纪察司”半印,他鉴定这帧画系自宋到明流传的真迹,乃国之壤宝。
由巨然而上溯其师董源,他不辞辛劳,寻幽探秘,终于又逐一看到了这位南唐山水画家的传世之图。巨然、董源的画无疑给谢稚柳以巨大影响。他临的第一张山水就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
P24-25
ISBN | 9787549620203,7549620202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作者 | 郑重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