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近代四川学术勃兴与文化自觉:清末民初的蜀学论
第一节 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第二节 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第三节 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蜀学的自觉
第二章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嬗变
第一节 绍先哲,起蜀学:尊经书院的创建
第二节 尊经书院学风的演变
第三节 尊经生员与尊经的教育
第三章 官绅合作与学脉传承中的四川存古学堂与国学学校
第一节 清季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1909—1911)
第二节 民初川省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嬗递进程(1912—1918)
第三节 四川国学学校:民初蜀中研经取向交汇与互动
第四节 蜀中人才之造就
第四章 晚清以来蜀中学人的经史之辩——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刘成炘为例
第一节 成就蜀学的廖平经学——今文经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延续——蒙文通、李源澄的经学思想
第三节 重心的转向——以蒙文通、李源澄为例
第四节 一归于“史”:刘咸炘学术思想核心
第五节 刘咸炘重修《宋史》:振兴蜀学的尝试
第五章 学科建置化与近代蜀学的发展——以四川大学历史学科为例(1902—1952)
第一节 近代历史学科的设立及初步发展
第二节 四川大学的“国立化”:改革与史学风气的变化
第三节 川大文史两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体现的治学取向
第四节 史学风格的融会与新典范的形成
第六章 蜀学的转型与学术取径——以庞石帚等人为例
第一节 由诗人到学人的经历
第二节 由经而史:庞石帚的宋、明史研究
第三节 《<国故论衡>疏证》与四川大学中文系朴学风气
第四节 文化守成:庞石帚与吴宓及《学衡》交往
第七章 四川地域文化的探讨与研究视野的开拓
第一节 存蜀旧风、创作新篇——晚清民国四川官、私方志的编撰
第二节 徐中舒的四川古代文化研究及其贡献
第三节 研究视野的开拓与“巴蜀文化”概念的提出
第八章 结语:以经史为根柢、顺世变而日新的近代蜀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赵启霖将理学列为川省存古学堂的“主课”并由监督亲自教授,另聘徐炯为性理教员。但理学一门在清季仅开设一学期即不了了之,赵启霖以理学转移学风的设想终究未能落实。在主课以外的课程设置方面,《四川简章》规定的地理、算学及教授管理法等“兼习课”均付诸实践。湖北存古学堂没有类似“教授管理法”的课程,可见四川更侧重存古学堂的师范性质。不过川省并未参照湖北方案开设外国史、博物、理化、外国警察监狱、农林渔牧各实业、工商各实业等西学“通习课”。该届学生到民初毕业学期才增添“法学”一门与西学有关的“普通兼习科”。
相对于西学而言,该校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兼顾传统中学内部的各分支学科,为首届学生增设篆隶课程,这与学部宣统三年三月初正式奏准颁行的《修订存古学堂章程》相违。修订新章在湖北旧章的基础上以“古学精深”为由将学制延为八年,但“古学”课程反而成了被缩简的对象。西学“通习课”的设置则不仅更加细密周详,课时也有大幅增加。而四川存古学堂送呈学部的宣统四年预算表册新添专职金石、古乐教员各一人,没有增聘西学通习课教员的名目。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近代四川学术勃兴与文化自觉:清末民初的蜀学论
第一节 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第二节 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第三节 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蜀学的自觉
第二章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嬗变
第一节 绍先哲,起蜀学:尊经书院的创建
第二节 尊经书院学风的演变
第三节 尊经生员与尊经的教育
第三章 官绅合作与学脉传承中的四川存古学堂与国学学校
第一节 清季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1909—1911)
第二节 民初川省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嬗递进程(1912—1918)
第三节 四川国学学校:民初蜀中研经取向交汇与互动
第四节 蜀中人才之造就
第四章 晚清以来蜀中学人的经史之辩——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刘成炘为例
第一节 成就蜀学的廖平经学——今文经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延续——蒙文通、李源澄的经学思想
第三节 重心的转向——以蒙文通、李源澄为例
第四节 一归于“史”:刘咸炘学术思想核心
第五节 刘咸炘重修《宋史》:振兴蜀学的尝试
第五章 学科建置化与近代蜀学的发展——以四川大学历史学科为例(1902—1952)
第一节 近代历史学科的设立及初步发展
第二节 四川大学的“国立化”:改革与史学风气的变化
第三节 川大文史两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体现的治学取向
第四节 史学风格的融会与新典范的形成
第六章 蜀学的转型与学术取径——以庞石帚等人为例
第一节 由诗人到学人的经历
第二节 由经而史:庞石帚的宋、明史研究
第三节 《<国故论衡>疏证》与四川大学中文系朴学风气
第四节 文化守成:庞石帚与吴宓及《学衡》交往
第七章 四川地域文化的探讨与研究视野的开拓
第一节 存蜀旧风、创作新篇——晚清民国四川官、私方志的编撰
第二节 徐中舒的四川古代文化研究及其贡献
第三节 研究视野的开拓与“巴蜀文化”概念的提出
第八章 结语:以经史为根柢、顺世变而日新的近代蜀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赵启霖将理学列为川省存古学堂的“主课”并由监督亲自教授,另聘徐炯为性理教员。但理学一门在清季仅开设一学期即不了了之,赵启霖以理学转移学风的设想终究未能落实。在主课以外的课程设置方面,《四川简章》规定的地理、算学及教授管理法等“兼习课”均付诸实践。湖北存古学堂没有类似“教授管理法”的课程,可见四川更侧重存古学堂的师范性质。不过川省并未参照湖北方案开设外国史、博物、理化、外国警察监狱、农林渔牧各实业、工商各实业等西学“通习课”。该届学生到民初毕业学期才增添“法学”一门与西学有关的“普通兼习科”。
相对于西学而言,该校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兼顾传统中学内部的各分支学科,为首届学生增设篆隶课程,这与学部宣统三年三月初正式奏准颁行的《修订存古学堂章程》相违。修订新章在湖北旧章的基础上以“古学精深”为由将学制延为八年,但“古学”课程反而成了被缩简的对象。西学“通习课”的设置则不仅更加细密周详,课时也有大幅增加。而四川存古学堂送呈学部的宣统四年预算表册新添专职金石、古乐教员各一人,没有增聘西学通习课教员的名目。
ISBN | 7569002636,9787569002638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复生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