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笛卡儿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儿的哲学自成体系,他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其认识论即对真理和知识的质疑。笛卡儿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哲学,被黑格尔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对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整体影响不可忽略。时至今日,笛卡儿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仍是欧美高校哲学系的课本之一。《从笛卡儿出发》一书囊括笛卡儿哲学的全部关键点,为人们了解笛卡儿哲学点亮了指路明灯。
名人推荐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普拉多以笛卡儿哲学为主线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串联在了这一本书中。这本书篇幅不长,却是哲学知识的宝藏,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答。
——汤姆·洛克摩尔
美国杜肯大学迈克纳尔迪学院杰出教授
普拉多立足于当代哲学的发展,讨论了笛卡儿为近代哲学奠基之巨作。本书能为哲学专业师生提供不可多得的学习助力。
——华莱士·马特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普拉多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笛卡儿哲学不是单纯的哲学历史研究。充分领悟笛卡儿哲学的精髓,不仅是认识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前提,也是走近当代哲学的重要一步。
——巴里·艾伦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布鲁纳是20世纪晚期*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建树尤其体现在教育领域。作为布鲁纳众多得意门生之一的奥尔森,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为基础,对布鲁纳的著述加以阐释,笔锋犀利、论理深刻。本书全面深入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可读性很强。
——埃里克布雷多(EricBredo)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哲学教授
作者简介
C.G.普拉多是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著有《从福柯出发》(2000)、《自相纷争之国: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2003)、《舍尔与福柯眼中的真理》(2006)、《选择死亡:可选的死亡与文化多样性》(2008)。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走近笛卡儿 001
第二章?笛卡儿和他的哲学目标 041
第三章?第一个沉思:方法论的怀疑 057
第四章?第二个沉思:思存相依 073
第五章?第三个沉思:论上帝是否存在的因果论证 091
第六章?回顾与概括 111
第七章?第四个沉思:人为何犯错 123
第八章?第五个沉思: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135
第九章?第六个沉思:世界的存在 147
第十章?总结 159
术语表 178
参考文献 185
索引 189
内容简介 193
作者简介 193
译者简介 194
文摘
第一章?走近笛卡儿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探索之旅。柏拉图将这种探索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而尼采将这种探索视为一种致命的“沉迷”。这个人就是勒内·笛卡儿,他所探索的是绝对真理和绝对知识。笛卡儿被称作“近代哲学之父”,其认识论即对真理和知识的质疑。本书探讨了笛卡儿究竟如何推断认识论会在他的时代后,仍主宰哲学思维长达300多年。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待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尼采对绝对真理这一概念的否定引起了思想家们对真理本质的质疑,受他影响的思想家们开始挑战或试图推翻那些拥护柏拉图和笛卡儿、相信绝对真理的思想家的统治地位。但是,如果你想理解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由古希腊人建立并由西欧和北美人所传承的哲学,你需要了解笛卡儿关于真理和知识的见解,了解他为何认为真理和知识是绝对客观的,了解他为何认为理性可以使人们获得真理和知识以及从他的目标、假设和方法中产生的问题。
第二章?笛卡儿和他的哲学目标
勒内·笛卡儿通常被描绘成划时代的哲学大家,为哲学界注入了全新的思想,笛卡儿之于哲学界就好像伽利略之于天文学界。笛卡儿的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是数学,而将笛卡儿描述成像伽利略那样具有创新意识的思想家,似乎在暗示笛卡儿是反对且攻击中世纪哲学的方法和观点的。此外,当时的教会对笛卡儿哲学也反响强烈。然而,笛卡儿的本意却没有希望自己的哲学成为“创新”,他压根没打算颠覆哲学界。
笛卡儿提出这个看似创新的方法论怀疑法,其实是为了一个相当保守的目的:他在见到伽利略等人给思想界带来的混乱之后,希望通过确立绝对真理来保证知识界不受到类似的冲击。他认识到,之所以有许多现行思想观点受到冲击,根本原因是这些思想观点本身存在问题。因此,他的目标是排除和预防所有有缺陷的知识,从而避免思想论战。他相信,一旦人们确立了永恒真理,人类的思想界就可以永远避免类似伽利略在当时引发的那种混乱。
第三章?第一个沉思:方法论的怀疑
在第一个沉思中,笛卡儿希望能够通过怀疑一切可怀疑的来找到确凿无疑的真理。他使用了梦境假说和邪灵假说来为“对感知和理性真理的怀疑”创造出可能性。而通过怀疑获得真理的方式要行得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知识是可以被拆分和组建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每一个可拆分的知识拆分成最小组成单元,并将每一个组成单元与真理相比较,如果每一个单元都可以经受住考验,那么这个知识就是真理,否则的话,就应该去掉不能经受住考验的单元,将剩下的组合起来。
我们用来检测知识单元的是事先通过方法论的怀疑确立的真理,是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清晰、明显的真理记号的概念,只有经过了所有的分析、比较和证实之后,我们才能判定某个我们所坚信的事物是真理,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用这一事物作为量器。此过程是可以积少成多的,这样我们可以检查已有的知识并搭建出更大的知识库。
在第一个沉思的最后,笛卡儿怀疑了自己最深信不疑的观念:关于自己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存在。但要完成这一怀疑,笛卡儿必须找到一个自证的真理来帮助他检测知识的零部件,同时,他还需要证明自己对于真理的解释是正确的,否则的话,上述这一切都无法完成。
第四章?第二个沉思:思存相依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儿提出,他的思维活动证明了他的存在,他的存在形式是“思考的东西”。笛卡儿将分布规律确定为物质(暂且假设物质存在)的决定性属性。总结后就是,心灵是思维活动的进行者,心灵的存在可由思维活动来证明,而物质的决定性属性是分布规律,因此,心灵与物质是不同的两种实体。
第二个沉思的问题则是认识论或者说存在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在于,笛卡儿对实体的决定性属性的定义是否准确。第二个沉思中还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也就是从“思维是心灵的决定性属性”这个因到“我是一个思考的东西”这个果的逻辑中的问题。这个逻辑只有两个前提作为支撑: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前提“实体拥有决定性属性”,一个是笛卡儿的前提“思维是心灵实体的决定性属性”。同样的逻辑问题也存在于笛卡儿对物质以及物质的决定性属性的说法中。
第二个沉思中也存在着其他问题,其中一个是笛卡儿运用方法论怀疑时不够严谨和全面,他对实体拥有决定性属性这一点就没有进行过方法论怀疑。笛卡儿没有真正贯彻方法论怀疑的彻底性是第二个沉思中大的问题,因为方法论怀疑根据其定义原本应该是极端和彻底的。第二个沉思还有一些问题,如可靠性未经证实的观点直接被当作正确的,但是公正地说,笛卡儿着实克服了许多困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一个他认可的真理样本—“我的存在”,又如,他将分布规律确立为物质的决定性属性。
第五章?第三个沉思:论上帝是否存在的因果论证
笛卡儿在第三个沉思中不仅提出了因果论证,还提出了概念分类标准。笛卡儿对自己心灵中的概念进行了分类:由外因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外因引起的为一类;来自自己的概念归为一类。笛卡儿关注的重点放在前一类,由外因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外因引起的概念中,笛卡儿最关心也是他讨论最正确的就是关于上帝的概念。
事情到这里就复杂了,关于上帝的概念在笛卡儿看来并不仅仅有一个外因。基于因果假说,关于上帝的概念太过伟大,如果不是凭借着完美的上帝的存在而是单单凭借人类智慧或者想象是不可能产生这样一个概念的,这也就意味着关于上帝的概念证明了上帝的真实存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笛卡儿的逻辑:关于上帝的概念本身具有的特点就证明了关于上帝的概念不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可以说,因果论证更像一个声明而不是一个论证,更像是在陈述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的效用又不如思存相依论证那样强。换句话说,因果论证与其说是阐明了上帝的存在,倒不如说是促使人们认识到了自己已经知道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知道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因果论证与思存相依论证的相似之处。
第六章?回顾与概括
在研习第四个沉思之前,我们需要先整理一下前三个沉思中的几个重点,因为前三个沉思所提出的许多思想在笛卡儿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两个沉思的内容十分新颖,并且很有说服力,而第三个沉思虽然没能通过因果论证彻底说服大众接受上帝的存在,但在论证的形式上却有独到的原创性,而且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第四、第五和第六个沉思在哲学上的意义实在不如前三个沉思:第四个沉思提出了一个非常聪明但有跑题之嫌的论证;第五个沉思类似于冗长版的安塞尔姆式本体论论证;第六个沉思终于开始论证物质的存在,但此时再论证物质对笛卡儿哲学的整体意义不大。与之相对,《第一哲学沉思集》之所以成为笛卡儿一生最有名、阅读量大的著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三个沉思对哲学界的贡献。
第七章?第四个沉思:人为何犯错
笛卡儿解释了人类犯错的原因,根据他的解释,上帝赋予人无限自由意志以及有限智慧,人类的有限智慧在无限自由意志面前常常捉襟见肘。该解释依仗两个理论:一是人类拥有完全自由意志;二是获得概念—判断概念的“两步”认知过程。
虽然人类自由意志理论在对道德的讨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第四个沉思中却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或许是因为判断意志是否自由的标准过于模糊,要说清“完全”自由意志也实属不易。
“两步认知理论”纯粹是关于心灵活动的理论,乍看之下有些刻意,似乎笛卡儿是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上帝不应该为人类的错误负责才提出的理论,不像是一个严谨的哲学解释。甚至可以说,第四个沉思充其量解释了笛卡儿没有言明的预设,很难说服人按照笛卡儿设计的方式去接受他对人类犯错的原因的解释。
第八章?第五个沉思: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笛卡儿相信,人类可以直接区分上帝的所有属性的性质,也就是区分正面属性和负面属性。同时,笛卡儿理所当然地认为,“存在”相对于“不存在”而言一定是正面属性。至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是否是正面与负面的关系,本书将不展开讨论;但是,人类是否能够直接区分属性的性质,无论是对于笛卡儿的因果论证还是对于他的本体论论证都具有重要意义。阿奎纳斯认为,本体论论证太过关注与上帝的本质有关的知识,比如,在笛卡儿的本体论论证中,他罗列了一堆上帝的本质,其中最有名的是全知、全能、全善。但是,仔细琢磨笛卡儿罗列出来的一系列上帝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品质都是人类的价值观所赞扬的,由我们这些有限实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将特征加给上帝,究竟能不能反映上帝这个无限实体的真实样式呢?这个命题涉及人类学知识,受限于本书篇幅,不便展开讨论。
第九章?第六个沉思:世界的存在
物质的存在不能够凭借理性推理或者经验,因为人类必须通过认识概念间接认识物质,用笛卡儿自己的话来说,即人类判断物质存在的真实性的凭证就是相关概念的真实性。笛卡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强调人类对物质存在的“坚信”,强调人类对物质存在的认识具有彻底性与系统性,以及人类感知系统具有严丝合缝的整体协调性。笛卡儿希望表达的意思是,既然人类对物质的存在如此深信不疑,那么如果说物质实际上不存在,就只能说明上帝在欺骗人类。但在前文中,笛卡儿已二度证明上帝的完美、全善,证明上帝不可能欺骗人类,因此第六个沉思的重点就是强调上帝没有在物质的存在这件事情上欺骗人类,正如人类所坚信的那样,物质是存在的。但由此,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要提出质疑,物质的存在如果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全善本质为基础,那么一旦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全善这两个前提出现了问题,笛卡儿对物质存在的整套论证便危如累卵。
第十章?总结
笛卡儿割裂心灵和物质,其背后暗示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是因为,如果真理不是客观的,而人类知识又建立在非客观真理之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异以及世界观之间的差异将会非常大。根据笛卡儿学派的解释,知识之所以是知识,只能是因为有一个独立的产生知识的源头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否则,人类知识就会变成个人的信仰和理解。知识产生于客观真理,我们的概念与其源头之间的联系不能受个人左右,必须有一套标准来帮助我们衡量知识。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类知识界就乱套了。笛卡儿眼中的真理是不受历史左右,是绝对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笛卡儿定义的心灵和世界决定了他必须将真理定义为客观且不受历史左右的事物。即使笛卡儿考虑过真理非客观的可能性,为了使自己的哲学理论前后不冲突,他也只能选择客观真理这一认识论立场。
《第一哲学沉思集》给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本书面世之前,我们在哲学研究这条路上就已经困难重重,笛卡儿对哲学界秩序的破坏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哲学引发了诸学者在认识论立场上的混战。虽然古希腊学者早已提出不可知论,但是笛卡儿哲学使不可知论成为人尽皆知、影响深远的理论。认识笛卡儿,必须从认识《第一哲学沉思集》开始,而认识笛卡儿也是认识哲学的第一步。
笛卡儿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儿的哲学自成体系,他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其认识论即对真理和知识的质疑。笛卡儿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哲学,被黑格尔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对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整体影响不可忽略。时至今日,笛卡儿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仍是欧美高校哲学系的课本之一。《从笛卡儿出发》一书囊括笛卡儿哲学的全部关键点,为人们了解笛卡儿哲学点亮了指路明灯。
名人推荐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普拉多以笛卡儿哲学为主线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串联在了这一本书中。这本书篇幅不长,却是哲学知识的宝藏,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答。
——汤姆·洛克摩尔
美国杜肯大学迈克纳尔迪学院杰出教授
普拉多立足于当代哲学的发展,讨论了笛卡儿为近代哲学奠基之巨作。本书能为哲学专业师生提供不可多得的学习助力。
——华莱士·马特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普拉多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笛卡儿哲学不是单纯的哲学历史研究。充分领悟笛卡儿哲学的精髓,不仅是认识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前提,也是走近当代哲学的重要一步。
——巴里·艾伦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布鲁纳是20世纪晚期*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建树尤其体现在教育领域。作为布鲁纳众多得意门生之一的奥尔森,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为基础,对布鲁纳的著述加以阐释,笔锋犀利、论理深刻。本书全面深入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可读性很强。
——埃里克布雷多(EricBredo)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哲学教授
作者简介
C.G.普拉多是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著有《从福柯出发》(2000)、《自相纷争之国: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2003)、《舍尔与福柯眼中的真理》(2006)、《选择死亡:可选的死亡与文化多样性》(2008)。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走近笛卡儿 001
第二章?笛卡儿和他的哲学目标 041
第三章?第一个沉思:方法论的怀疑 057
第四章?第二个沉思:思存相依 073
第五章?第三个沉思:论上帝是否存在的因果论证 091
第六章?回顾与概括 111
第七章?第四个沉思:人为何犯错 123
第八章?第五个沉思: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135
第九章?第六个沉思:世界的存在 147
第十章?总结 159
术语表 178
参考文献 185
索引 189
内容简介 193
作者简介 193
译者简介 194
文摘
第一章?走近笛卡儿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探索之旅。柏拉图将这种探索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而尼采将这种探索视为一种致命的“沉迷”。这个人就是勒内·笛卡儿,他所探索的是绝对真理和绝对知识。笛卡儿被称作“近代哲学之父”,其认识论即对真理和知识的质疑。本书探讨了笛卡儿究竟如何推断认识论会在他的时代后,仍主宰哲学思维长达300多年。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待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尼采对绝对真理这一概念的否定引起了思想家们对真理本质的质疑,受他影响的思想家们开始挑战或试图推翻那些拥护柏拉图和笛卡儿、相信绝对真理的思想家的统治地位。但是,如果你想理解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由古希腊人建立并由西欧和北美人所传承的哲学,你需要了解笛卡儿关于真理和知识的见解,了解他为何认为真理和知识是绝对客观的,了解他为何认为理性可以使人们获得真理和知识以及从他的目标、假设和方法中产生的问题。
第二章?笛卡儿和他的哲学目标
勒内·笛卡儿通常被描绘成划时代的哲学大家,为哲学界注入了全新的思想,笛卡儿之于哲学界就好像伽利略之于天文学界。笛卡儿的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是数学,而将笛卡儿描述成像伽利略那样具有创新意识的思想家,似乎在暗示笛卡儿是反对且攻击中世纪哲学的方法和观点的。此外,当时的教会对笛卡儿哲学也反响强烈。然而,笛卡儿的本意却没有希望自己的哲学成为“创新”,他压根没打算颠覆哲学界。
笛卡儿提出这个看似创新的方法论怀疑法,其实是为了一个相当保守的目的:他在见到伽利略等人给思想界带来的混乱之后,希望通过确立绝对真理来保证知识界不受到类似的冲击。他认识到,之所以有许多现行思想观点受到冲击,根本原因是这些思想观点本身存在问题。因此,他的目标是排除和预防所有有缺陷的知识,从而避免思想论战。他相信,一旦人们确立了永恒真理,人类的思想界就可以永远避免类似伽利略在当时引发的那种混乱。
第三章?第一个沉思:方法论的怀疑
在第一个沉思中,笛卡儿希望能够通过怀疑一切可怀疑的来找到确凿无疑的真理。他使用了梦境假说和邪灵假说来为“对感知和理性真理的怀疑”创造出可能性。而通过怀疑获得真理的方式要行得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知识是可以被拆分和组建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每一个可拆分的知识拆分成最小组成单元,并将每一个组成单元与真理相比较,如果每一个单元都可以经受住考验,那么这个知识就是真理,否则的话,就应该去掉不能经受住考验的单元,将剩下的组合起来。
我们用来检测知识单元的是事先通过方法论的怀疑确立的真理,是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清晰、明显的真理记号的概念,只有经过了所有的分析、比较和证实之后,我们才能判定某个我们所坚信的事物是真理,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用这一事物作为量器。此过程是可以积少成多的,这样我们可以检查已有的知识并搭建出更大的知识库。
在第一个沉思的最后,笛卡儿怀疑了自己最深信不疑的观念:关于自己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存在。但要完成这一怀疑,笛卡儿必须找到一个自证的真理来帮助他检测知识的零部件,同时,他还需要证明自己对于真理的解释是正确的,否则的话,上述这一切都无法完成。
第四章?第二个沉思:思存相依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儿提出,他的思维活动证明了他的存在,他的存在形式是“思考的东西”。笛卡儿将分布规律确定为物质(暂且假设物质存在)的决定性属性。总结后就是,心灵是思维活动的进行者,心灵的存在可由思维活动来证明,而物质的决定性属性是分布规律,因此,心灵与物质是不同的两种实体。
第二个沉思的问题则是认识论或者说存在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在于,笛卡儿对实体的决定性属性的定义是否准确。第二个沉思中还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也就是从“思维是心灵的决定性属性”这个因到“我是一个思考的东西”这个果的逻辑中的问题。这个逻辑只有两个前提作为支撑: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前提“实体拥有决定性属性”,一个是笛卡儿的前提“思维是心灵实体的决定性属性”。同样的逻辑问题也存在于笛卡儿对物质以及物质的决定性属性的说法中。
第二个沉思中也存在着其他问题,其中一个是笛卡儿运用方法论怀疑时不够严谨和全面,他对实体拥有决定性属性这一点就没有进行过方法论怀疑。笛卡儿没有真正贯彻方法论怀疑的彻底性是第二个沉思中大的问题,因为方法论怀疑根据其定义原本应该是极端和彻底的。第二个沉思还有一些问题,如可靠性未经证实的观点直接被当作正确的,但是公正地说,笛卡儿着实克服了许多困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一个他认可的真理样本—“我的存在”,又如,他将分布规律确立为物质的决定性属性。
第五章?第三个沉思:论上帝是否存在的因果论证
笛卡儿在第三个沉思中不仅提出了因果论证,还提出了概念分类标准。笛卡儿对自己心灵中的概念进行了分类:由外因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外因引起的为一类;来自自己的概念归为一类。笛卡儿关注的重点放在前一类,由外因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外因引起的概念中,笛卡儿最关心也是他讨论最正确的就是关于上帝的概念。
事情到这里就复杂了,关于上帝的概念在笛卡儿看来并不仅仅有一个外因。基于因果假说,关于上帝的概念太过伟大,如果不是凭借着完美的上帝的存在而是单单凭借人类智慧或者想象是不可能产生这样一个概念的,这也就意味着关于上帝的概念证明了上帝的真实存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笛卡儿的逻辑:关于上帝的概念本身具有的特点就证明了关于上帝的概念不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可以说,因果论证更像一个声明而不是一个论证,更像是在陈述一种直觉,而这种直觉的效用又不如思存相依论证那样强。换句话说,因果论证与其说是阐明了上帝的存在,倒不如说是促使人们认识到了自己已经知道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知道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因果论证与思存相依论证的相似之处。
第六章?回顾与概括
在研习第四个沉思之前,我们需要先整理一下前三个沉思中的几个重点,因为前三个沉思所提出的许多思想在笛卡儿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两个沉思的内容十分新颖,并且很有说服力,而第三个沉思虽然没能通过因果论证彻底说服大众接受上帝的存在,但在论证的形式上却有独到的原创性,而且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第四、第五和第六个沉思在哲学上的意义实在不如前三个沉思:第四个沉思提出了一个非常聪明但有跑题之嫌的论证;第五个沉思类似于冗长版的安塞尔姆式本体论论证;第六个沉思终于开始论证物质的存在,但此时再论证物质对笛卡儿哲学的整体意义不大。与之相对,《第一哲学沉思集》之所以成为笛卡儿一生最有名、阅读量大的著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三个沉思对哲学界的贡献。
第七章?第四个沉思:人为何犯错
笛卡儿解释了人类犯错的原因,根据他的解释,上帝赋予人无限自由意志以及有限智慧,人类的有限智慧在无限自由意志面前常常捉襟见肘。该解释依仗两个理论:一是人类拥有完全自由意志;二是获得概念—判断概念的“两步”认知过程。
虽然人类自由意志理论在对道德的讨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第四个沉思中却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或许是因为判断意志是否自由的标准过于模糊,要说清“完全”自由意志也实属不易。
“两步认知理论”纯粹是关于心灵活动的理论,乍看之下有些刻意,似乎笛卡儿是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上帝不应该为人类的错误负责才提出的理论,不像是一个严谨的哲学解释。甚至可以说,第四个沉思充其量解释了笛卡儿没有言明的预设,很难说服人按照笛卡儿设计的方式去接受他对人类犯错的原因的解释。
第八章?第五个沉思: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笛卡儿相信,人类可以直接区分上帝的所有属性的性质,也就是区分正面属性和负面属性。同时,笛卡儿理所当然地认为,“存在”相对于“不存在”而言一定是正面属性。至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是否是正面与负面的关系,本书将不展开讨论;但是,人类是否能够直接区分属性的性质,无论是对于笛卡儿的因果论证还是对于他的本体论论证都具有重要意义。阿奎纳斯认为,本体论论证太过关注与上帝的本质有关的知识,比如,在笛卡儿的本体论论证中,他罗列了一堆上帝的本质,其中最有名的是全知、全能、全善。但是,仔细琢磨笛卡儿罗列出来的一系列上帝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品质都是人类的价值观所赞扬的,由我们这些有限实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将特征加给上帝,究竟能不能反映上帝这个无限实体的真实样式呢?这个命题涉及人类学知识,受限于本书篇幅,不便展开讨论。
第九章?第六个沉思:世界的存在
物质的存在不能够凭借理性推理或者经验,因为人类必须通过认识概念间接认识物质,用笛卡儿自己的话来说,即人类判断物质存在的真实性的凭证就是相关概念的真实性。笛卡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强调人类对物质存在的“坚信”,强调人类对物质存在的认识具有彻底性与系统性,以及人类感知系统具有严丝合缝的整体协调性。笛卡儿希望表达的意思是,既然人类对物质的存在如此深信不疑,那么如果说物质实际上不存在,就只能说明上帝在欺骗人类。但在前文中,笛卡儿已二度证明上帝的完美、全善,证明上帝不可能欺骗人类,因此第六个沉思的重点就是强调上帝没有在物质的存在这件事情上欺骗人类,正如人类所坚信的那样,物质是存在的。但由此,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要提出质疑,物质的存在如果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全善本质为基础,那么一旦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全善这两个前提出现了问题,笛卡儿对物质存在的整套论证便危如累卵。
第十章?总结
笛卡儿割裂心灵和物质,其背后暗示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是因为,如果真理不是客观的,而人类知识又建立在非客观真理之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异以及世界观之间的差异将会非常大。根据笛卡儿学派的解释,知识之所以是知识,只能是因为有一个独立的产生知识的源头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否则,人类知识就会变成个人的信仰和理解。知识产生于客观真理,我们的概念与其源头之间的联系不能受个人左右,必须有一套标准来帮助我们衡量知识。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类知识界就乱套了。笛卡儿眼中的真理是不受历史左右,是绝对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笛卡儿定义的心灵和世界决定了他必须将真理定义为客观且不受历史左右的事物。即使笛卡儿考虑过真理非客观的可能性,为了使自己的哲学理论前后不冲突,他也只能选择客观真理这一认识论立场。
《第一哲学沉思集》给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本书面世之前,我们在哲学研究这条路上就已经困难重重,笛卡儿对哲学界秩序的破坏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哲学引发了诸学者在认识论立场上的混战。虽然古希腊学者早已提出不可知论,但是笛卡儿哲学使不可知论成为人尽皆知、影响深远的理论。认识笛卡儿,必须从认识《第一哲学沉思集》开始,而认识笛卡儿也是认识哲学的第一步。
ISBN | 9787531692218 |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大卫?R.奥尔森(David R.Olson)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