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基于91个第三波民主国家的定量定性混合分析》 祁玲玲 7520301648,978752030164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基于91个第三波民主国家的定量定性混合分析》沿袭制度主义分析套路,提炼利普哈特的多数/民主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变量,对1974年以来所有的第三波民主转型国家的制度设计的诸多变量展开实证性研究,目标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非西方民主国家的环境中,共识民主作为制度设计上的权力导向型民主,同样也是“更宽容更温和”的民主吗?

作者简介

祁玲玲,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政治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及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研究,侧重各国国内政治运作的实证分析,主要运用大样本定量的方法考察政治制度与公民文化的相关议题。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SSCI、CSSCI政治学期刊,独立主持教育部与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项目。2015年获国际政治学协会(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麦瑟尔—拉彭斯论文奖(The Meisel—Laponce Award)。

目录

第一章民主制度设计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一民主化理论、比较制度主义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二研究问题:权力分享制度与第三波民主政治发展
三定性定量混合法(Nested Analysis):方法论的折中
四各章内容
第二章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的理论考量
一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
二权力分享与集中视角下的民主制度安排
三理论演绎: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第三波民主国家权力分享机制的量化展示
一“第三波民主”:案例选择以及分析单位
二量化权力分享的制度机制
三分权机制的定量展示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权力分享机制与第三波民主发展
一理论假设: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发展
二研究设计:因变量、自变量与模型
三模型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权力分享机制与民主满意度
一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满意度:文献梳理
二权力分享制度与民主满意度:因果关系
三因变量:民主的满意度
四制度与民主满意度的多层级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权力分享制度的影响机制:贝宁与肯尼亚的对比分析
一利普曼分析框架中的案例选择
二案例的选择:贝宁与肯尼亚
三肯尼亚民主:权力分享机制的缺失
四贝宁民主:权力分享制度的力量
五肯尼亚的政治改革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民主发展与制度设计无涉的国家:蒙古国与泰国
一案例的选择:为什么选蒙古国与泰国?
二政治精英与蒙古的民主
三政治妥协缺失的泰国民主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制度设计与民主发展
一民主制度设计中的权力分享:重要性与局限性
二混合分析法之必要
三对第三波民主国家比较制度研究的启示
四结语:第三波民主发展及其未来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其他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当然,这里应该结合交互作用项进行解释。从在表5—2中的模型一中,有效政党数的条件变化系数为—0.54+0.01=—0.53,也就是每一个单位有效政党数的变迁会带来0.64个单位的影响率的变化。数据表明,在新兴民主国家中,当政党数不断攀升时会给公众带来困扰,更容易降低他们主观的民主评价。这无疑接洽了权力分享的反对派们的论述,看来他们担心过分碎片化的政党对民主政府稳定性以及民主竞争效率的负面影响不无道理。至少在这13个第三波民主国家2000年至2006年间的选举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考虑到交互项后的系数为—0.02,政党波动性变量也呈现类似的格局。不过,计算同样表明,当有效政党数超过3.0后,政党波动性的系数即转为正值,这在模型二中也基本符合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当选举过后有效政党数超过三个之后,选举的波动性对于选民的民主满意度不再有负面的影响,结合有效政党数的系数来看,当政党数趋于变大后,选民对民主运作的不满意往往直接来自政党体系的碎片化本身,至于有多少政党上上下下穿梭于议会或者这些政党席位如何变迁已经不再重要。而当如果有效政党数有限时,大幅度的席位迁移则会直接引起选民的负面评价。
ISBN7520301648,978752030164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祁玲玲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