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是反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武器,是为实现民族解放积极意义上的正义觉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论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对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宋春华,女,吉林人,1980年出生。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和法学硕土学位,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共关系与海峡两岸问题”。现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一项、研究生教材建设一项、校级本科生教改项目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分析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及背景分析
一、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分析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比较
一、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交融
二、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分歧
第五章 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成功的经验
二、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失败的教训
三、对处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2.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积极继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反帝”的内容,抵御日本侵侮,为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方面,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主张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所包含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以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是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提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以获自由平等于世界,并在《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中国的外交方针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在遗嘱中所发出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上述方面表明中国国民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抗战时期对日斗争的理论来源。
3.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消极利用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偏重传统文化,侧重用旧形式宣传新内容。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认为民族精神是“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及道德的更新与改造,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上吸取养料来倡导民族主义。孙中山曾强调“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作为孙中山的后继者,蒋介石在这一问题上承袭了孙中山的思想。但是,他更多地发展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并将其放大,尤其是抛弃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民主精华。
抗战时期,尽管蒋介石及国民党大肆发挥,甚至曲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背弃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原旨,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确为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构建提供了诸多指引,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是反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武器,是为实现民族解放积极意义上的正义觉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论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并对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宋春华,女,吉林人,1980年出生。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和法学硕土学位,201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共关系与海峡两岸问题”。现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一项、研究生教材建设一项、校级本科生教改项目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分析
第一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及背景分析
一、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勃兴的背景分析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构架
一、政治民族主义思想
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
三、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比较
一、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交融
二、国共两党民族主义的分歧
第五章 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成功的经验
二、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失败的教训
三、对处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2.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积极继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反帝”的内容,抵御日本侵侮,为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方面,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主张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所包含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以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是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提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以获自由平等于世界,并在《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中国的外交方针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在遗嘱中所发出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上述方面表明中国国民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抗战时期对日斗争的理论来源。
3.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消极利用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偏重传统文化,侧重用旧形式宣传新内容。孙中山在倡导民族主义的同时,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认为民族精神是“革命党人进行民族革命、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及道德的更新与改造,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上吸取养料来倡导民族主义。孙中山曾强调“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作为孙中山的后继者,蒋介石在这一问题上承袭了孙中山的思想。但是,他更多地发展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并将其放大,尤其是抛弃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民主精华。
抗战时期,尽管蒋介石及国民党大肆发挥,甚至曲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背弃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原旨,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确为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民族主义思想的构建提供了诸多指引,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
ISBN | 7010170452,9787010170459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宋春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