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学会与科学共同体的重构》 杜鹏 9787030527233,70305272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21世纪的中国学会与科学共同体的重构》通俗易懂,适合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科技政策的研究者,以及学会、科技社团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参阅,也适合对科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杜鹏,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项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执行副主任(主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学社会学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学科政策。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学会在中国开始走向国家舞台的中央
第二节如何解读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复杂图景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学会潮:从科学救国到科学的春天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会潮
一、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形成演化
二、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会潮的特点
第二节20世纪80年代的学会潮
一、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体系的建立
二、科学的春天与20世纪80年代学会潮的形成
三、20世纪80年代学会潮的特点
第三节启蒙运动中的中国近现代学会
一、何为启蒙运动
二、中国启蒙运动中的态度同一性
三、中国启蒙运动中科学的泛化及近现代学会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21世纪中国学会的发展态势
第一节新时期学会改革的缘起及演进
一、新时期学会改革的方向是打造现代科技社团
二、学会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学会改革的演进
第二节新时期学会发展状况的初步扫描
一、作为会员组织的学会
二、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学会
三、作为社会组织的学会
第三节 学会未来发展态势
一、学会从科研活动的协调向创新要素协调转变
二、学会的服务对象由科学共同体向全社会拓展
三、学会的结构调整将成为自身建设的关键
四、学会的分化加剧
第四章新知识生产模式下的科学共同体重构
第一节科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演变:从线性模型到国家创新体系
一、科学知识生产与应用的线性模型
二、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之间关系
三、新的大科学转向:以巨型对撞机争论为例
第二节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从模式1到模式2
一、模式1与模式2的对比
二、模式2理论的意义
三、知识生产模式对科学发展的挑战
第三节科学共同体的内涵
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默顿科学规范
三、科学共同体的管理机制
第四节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问题:从精神共同体到职业共同体
一、“共同体”社会学话语的内涵演变
二、当代科学规范的变革与精神共同体的解构
三、科学的职业化与职业共同体的转向
第五章科学共同体重构的背后:学会跨越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未来
第一节21世纪中国学会跨越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学会的要求
二、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的要求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第二节国际上学会角色的历史变迁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学会
二、作为科学活动行业管理的学会
三、当前学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美国化学会:面临挑战的典型案例
五、后学院时代学会的职能
第三节中国学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社会组织的发展条件
二、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策略行动及其问题
三、学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3)对科学贡献的评价者。科学的运行机制一般表现为科学的奖励系统与规范系统的交互作用与互动。其中,奖励系统不仅包括各种科学奖项,而且更大量地包括了通过论文的发表和成果的引证对科研人员所做贡献的承认。科学奖励的核心是承认科学的优先权,其功能在于促进产生的和高标准的成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基础就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评价科研成果和人员的科学贡献,并根据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给予科研人员相应荣誉上的奖励或承认的制度,而学会所具有的专业性特点,成为同行评议的一个重要场所,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4)科研道德规范的维护者。科学的规范系统包括科学研究的技术规范和行为或道德规范。科学的道德规范是一套支配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其功能在于保证和维护科学的纯洁性或同一性。从历史上看,学会在促进形成科研道德规范和维持科学秩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会通过科学家之间的协议来影响其成员的行为。近20年来,学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制定和实施本专业领域的行为规范和认证标准,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其成员了解有关规定,来加强对其成员行为的外部控制。不仅如此,学会在科研道德规范建设方面的更为关键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在其范围内共同科学文化的形成,提供提高职业道德和伦理的同行压力,进而使科学的道德规范和职业伦理精神成为各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内在要求。
(5)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组织者。在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中,科学技术已不仅属于少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而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不断发展,在方式、内容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强调专业化的训练和职业化的运作,另一方面强调促进公众对现代科技事业的全面理解,在这种新形势下,学会在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方面能够发挥个人科学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人力、经费、设施等方面都有较为充分的资源保障和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学会作为科学家组织,在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方面责无旁贷。
ISBN9787030527233,703052723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杜鹏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