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王思鸿 978751619502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批判人的异化、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追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异化的根源不能从抽象的单个人来思考,而必须到人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去寻找。异化是说人的社会关系不能满足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人的自主发展的需要,社会关系由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成为对人来说的异己力量。异化的消除不能依靠抽象的个人,也不能依靠人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而必须通过社会力量、不断变革影响人的自主发展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实现。

作者简介

王思鸿,男,1978年生,山东平邑人,法学博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后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州学刊》、《江汉论坛》、《求实》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出版专著一部(与李宝刚教授合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项。

目录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预计创新点
第一章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一17、18世纪英法哲学家、启蒙学者的异化概念
二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三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
四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概念
第二节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逻辑构成和思想内涵
二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特征
第三节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几点说明
一作为现象的异化和作为方法的异化
二异化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三异化概念的使用范围
第二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萌发:带有思辨色彩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异化
一异化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转变为自我意识
二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三自然界作为现象是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
四异化是自我意识的自我实现
第二节政治异化与人类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论犹太人问题》
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二公民与市民的分离
三地产异化和金钱异化
四政治异化的扬弃:国家向市民社会的复归
第三节劳动异化理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劳动和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四异化劳动与交往异化
第四节关于历史的异化思想:《神圣家族》
一历史被异化为批判的批判的辩证思维过程
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三共产主义是历史异化的扬弃
第三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现实人”的异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人与感性相异化
二人与人的思维相异化
三人与实践相异化
四人与环境相异化
五人与宗教相异化
六单个人与社会相异化
第二节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与人相异化
二社会分工与人相异化
三生产关系与单个人相异化
四生产关系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运动
第三节异化在思维方法上的表现:《哲学的贫困》
一对黑格尔主义绝对方法的批判:绝对方法的本质和逻辑
二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背弃:取消坏的方面就切断辩证运动
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方法的阐释:范畴是历史的产物
第四节私有财产与人的异化:《共产党宣言》
一私有财产的本质与异化
二私有财产异化的扬弃:消灭私有制与私有观念
第四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深化:资本批判中的异化理论
第一节共同体理论中的异化思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一人与共同体的分离
二共同体与人的对立
三共同体异化的扬弃与人的解放
第二节资本异化:《资本论》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
二资本增殖与人的发展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
第五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从思辨逻辑到历史逻辑
二历史逻辑二重性
第二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异化主体:从绝对主体到相对主体
二理论视域:从思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到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拓展
三理论主旨: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变革
四实践旨归:人的自我解放与被解放
第六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界限厘定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差异比较
三社会主义与异化关系的再思考
第二节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当代实践
一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双重逻辑看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二从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看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本方向
三从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看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文摘

版权页:

资本无限增殖的欲望、孜孜不倦地追求财富的欲望,必然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始终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来组织生产,而不是局限于狭隘的个体需要、直接需要、区域需要。从整个社会的全面需要、长远需要出发的交换价值生产,促使生产劳动本身全面性、丰富性。资本追求财富的欲望促使生产劳动在规模上、种类上都不断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社会产品的全面性、丰富性又推动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新的、发展了的需要体系又催生新的生产劳动产生。这使得资本客观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资本本身还存在基于其自身本质的局限性。其次,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使劳动不断向一般劳动发展。机械化的大生产对劳动者个人的技能要求不断降低,从而使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劳动种类的个性差别缩小。这种劳动的一般化趋势,使劳动者基于自然个性、天赋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差别会缩小,这将为人与人之间实现事实的平等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劳动的一般化、简单化同时意味着同样的劳动甚至更少的劳动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现实财富倒不如说是表现在——这一点也由大工业所揭明——已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之间惊人的不成比例上,同样也表现在被贬低为单纯抽象物的劳动和由这种劳动看管的生产过程的威力之间在质上的不成比例上。”最后,劳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劳动,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是资本的必然趋势。劳动资料转变为机器体系,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在机器体系中,对象化劳动在物质上与活劳动相对立而成为支配活劳动的力量,并主动地使活劳动从属于自己,这不仅是通过对活劳动的占有,而且是在现实的生产过程本身中实现的。”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最大限度地由机器体系本身来完成,机器能做的人就不做,这就本来由人来完成的必要劳动转化为机器的本身的运行,大大节约了社会必要劳动。
ISBN978751619502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思鸿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