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不就是看个病吗》包括:《不就是看个病吗》、《就医速查手册》共2册。《不就是看个病吗》是一位年轻医生眼中的人和事,也是中国社会医患问题的浓缩,能够切实指导身处异地的儿女帮助家乡的年迈父母顺利就医,恢复健康。
名人推荐
对父母用心有方略,对医学执着有热血,这样的赵雅楠,我视若璞玉。
——张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作者
故事不带劲的大夫不是好段子手,干货不足的科普缺乏必要诚意。难得,这本书里该有的都有了!
——新浪微博@ 安定医院郝医生
有了这套优化版看病流程,剩下的事就靠每个人用心信任医生。愿天下无疾!
——戴戴 资深医疗媒体人,“医生医事”自媒体创始人
每次看到患者站在门诊大厅茫然失措,就想如果能给患者配备一位专业陪诊就好了。本书恰恰做了这样一件事,而且句句都说在心坎上,也许只有一线医生才最清楚患者要什么。
——六层楼 “妇科门诊第十一诊室”创始人
90后小大夫嬉笑之间将求医问药这件事说了个通透,故事真实生动,打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次元壁垒,让我们和医生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些了解。
——Pan小月下厨房内容主编,三刻321cooking创始人
媒体推荐
对父母用心有方略,对医学执着有热血,这样的赵雅楠,我视若璞玉。
——张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作者
讲故事不带劲的大夫不是好段子手,干货不足的科普缺乏必要诚意。难得,这本书里该有的都有了!
——新浪微博@安定医院郝医生
有了这套优化版看病流程,剩下的事就靠每个人用心信任医生。愿天下无疾!
——戴志悦资深医疗媒体人,“医生医事”自媒体创始人
每次看到患者站在门诊大厅茫然失措,就想如果能给患者配备一位专业陪诊就好了。本书恰恰做了这样一件事,而且句句都说在心坎上,也许只有一线医生才最清楚患者要什么。
——六层楼“妇科门诊第十一诊室”创始人
90后小大夫嬉笑之间将求医问药这件事说了个通透,故事真实生动,打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次元壁垒,让我们和医生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些了解。
——pan小月下厨房内容主编,三刻321cooking创始人
作者简介
赵雅楠,90后,为医而生,北京某三甲医院小大夫,今日头条“医语破天机”专栏作家。
目录
《不就是看个病吗》目录:
01预检:哪儿疼挂哪科,再也不用担心挂不准号了
挂号这门技术活儿,抓早动快,精准定位,缺一不可
02分诊:最全面最清晰的医院科室清单来啦
快人一步拼的不是网速,而是常识
03真伪:拆穿骗子医院,六招识破陷阱
医托“爬”上网,坑你没商量
04挂号:人人都好用的找准对口专家绝招
学会这三招,98%的专家都逃不出你的火眼金睛
05挂号:一举成功,需要这样的挂号方法
如何让一个疲惫的老专家在工作中开心地增加工作量
06初诊:只有大夫们才知道的省钱最优方案
普通门诊开检查单,专家门诊买诊断思路
07号贩子:嘀嘀嘀,你已经被黄牛小雷达扫到啦
黄牛党的那些招儿,你也用得上
08敬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备
老人看病三大难:找不到,挤不动,等不及
09检查:没啥,我们只是需要提前做的工作不一样
请再多憋15分钟,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10急诊:这个节骨眼儿闹腾,家属你太狠心
每一场医闹,都在吹散生命之火
11医保:省钱大招,缴费前先去问门诊医生或医保办
致那些年因为不懂医保而多花了的冤枉钱
12医患纠纷:误诊VS.医疗事故
即使一流的医院也有20%的误诊率,真正的委屈其实是“医术不佳”
13病历:挂十几块钱的专家号享受几百元的国际门诊
就诊之前写病史,病因、症状和诊疗过程缺一不可
14过度医疗:从医生的全世界路过
医学素养就像内衣,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但要有
15问诊:这样聊,惜字如金的大夫也会滔滔不绝
聪明的患者,一次就能问清楚
16江湖:医院科室龙虎榜,痛痛痛,忙忙忙
忙碌之中的荒诞,安全背后的危险,冷漠面孔下的热心肠
17陪诊:爱你千日,给力一时,好家属是这样炼成的
遵循分工协作四定律,三人行男女混搭全程开挂
18检查:是“镜”还是“穿”,有创无创很关键
是不是硬汉,膀胱镜说了算
19化验单:看懂血常规,这点简单技巧够用了
红道跑运输,白道守家门
20黑名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不理性维权,受损害最多的还是自己
21复诊:信任,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要想查得清,就要查得全;要想查得全,就得多花钱;不想多花钱,争当“傻白甜”
22住院:赖床的“蝴蝶效应”
医药费流向大揭秘!这事儿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23移植: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没捐肝前,总盼望着孩子能站出来救父亲;等孩子同意了,却又为年轻的生命担心,怎么办
24器官捐赠: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上帝派来了天使
他的温度将在别人的身体里回升,他的心脏将持续在这个世界上跳动
25红包:拒收协议,反成红包提醒神器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恢复时间
26治愈:概率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红包的功效也许并没有那么强大
27麻醉:疼了能睡,不疼能醒,就是这么任性
酒量好对于麻醉来讲,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28医嘱:治愈系重口味
“振动泵”“肛塞”“拔管”“烈焰红唇”……满满的都是干货
29好大夫:怎么选?分清里子和面子
永远不要从一个人嘴里判定大夫的优劣
30随访:医生的归医生,病人的归病人
换药、停药、减药,都是性命攸关的事
……
《就医速查手册》
序言
聪明的病人
—1—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妈就一直被呼吸问题所困扰,当时家里唯一当中医的爷爷已然离世,留下的方子也没有人能看得懂,全家人对老妈的病毫无办法,也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意识——要对疾病查个水落石出。在长辈们的意识里,气喘是因为感冒了,让退休的付大夫开点药,吃吃就好,别老去医院,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能扛则扛。
于是,老妈想各种法儿跟自己较劲,就这么一直将就着……
气喘轻的时候,上楼就多歇几次缓缓;烈日炎炎的夏天,连一个常温的水果都不敢吃,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热水泡过。二十年间,老妈没有吃过一个常温的水果。
自打我懂事开始,我就特别不喜欢冬天,因为每年冬天,老妈的气短总是进行性加重,冬天给我的印象就是三个枕头外加凌晨四点。
因为气短,老妈需要垫三个枕头半卧位睡觉,将就着睡了三个小时,到凌晨四点还是会憋醒,必须去客厅端坐位呼吸。气憋急的时候,就四五种药片一齐吞下,然后浑身出大汗,烦躁,满肺的哮鸣音……
每每这时,我总是恳求老妈去大医院查一查究竟是什么病。
老妈却格外烦躁,一句话也不说,说也只是蹦单字儿,其余的力气全用来喘气了。
那时的我,觉得老妈特别特别固执,爱逞强,什么都自己扛,不听劝告,所以,我对老妈是既爱又恨,还会时不时地乱想,自己吓自己。
直到初二的一个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谁知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合上门才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大姨写的纸条:楠楠,你妈现在在医院,不用担心,没什么大碍,中午来我家吃饭。
我当时只觉得心里咯噔一下,顾不上去大姨家吃饭,自作主张先去找了付大夫,透过门缝,能虚晃着看到老妈正在吸氧和输液。在我心里,吸氧都是重病号临危的抢救措施,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涌上心头……
付大夫一见我,就开始抱怨:你妈妈太固执了,都全身青紫重度缺氧了,还坚持不吸氧,只让我开药。我看了看虚弱的老妈,真是又爱又恨又无奈。
从那天起,我就知道,光用言辞劝老妈是没用的,我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仍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来说,证明自己是对的很难。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学医之后……
—2—
儿时的梦想加上多病的老妈,让我很坚定地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纵使曲折也走得饶有兴致。
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不再惊慌;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减少了误解。儿时老妈对我的烦躁,其实是哮喘发作时重要的体征;儿时觉得“天啊,她居然吸氧”,也只是影视剧看多了而已,吸氧其实是呼吸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并不一定代表大难临头。
然而,学医带给我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
小时候家里人总在抱怨:在大医院看病多么多么麻烦,挂号多么多么困难,医院空气多么不好,做了很多的检查,多花了很多的钱,还要赶着大夫上班的点儿反复去医院,一个病能看上一个星期,实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结论就是除非拖成大病,否则就在社区医院看或者自己买药吃。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他们眼中的“不好”大多跟病本身无关,而是跟他们自己的就医感受有关,他们衡量的标准不是看病的效果而是看病的“麻烦程度”,他们会因麻烦而中途放弃,观念上的“没必要”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治愈良机。
老妈的经历就是一个教训,从哮喘硬是拖成了重度的慢阻肺,哮喘可逆,慢阻肺气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我也能理解家人口中的抱怨,也对此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其实聪明的病人可以这样做:
病要扛——有些病可以扛,有些病不能扛,学会区分疾病很重要;
抢号难——弄清楚挂号的途径和放号时间,可以更快捷;
挂不准号——是因为不会对症入科,缺乏必备的常识,没有目标;
看病难——看病也是有窍门的,准备工作没做好,看病就会打折扣;
医生三言两语打发——说话简洁是医生的共性,我们要能听懂、会提问;
化验单很复杂——复杂的化验单里有结论,基础的化验单里有很多一说就懂的小常识,稍作理解就能明白;
恐惧——恐惧来源于未知,对求医问药多了解一点,恐惧就会减少一点;
……
—3—
中学时代想要证明的一切,在学医之后结了果。
我对就医的坚持,将老妈的疾病治疗带向了正确方向,困扰她二十年的呼吸困难,也随着近乎一年的积极就诊而销声匿迹了。
因为老妈的缘故,我的身份常常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切换:医院教会我的,是职责和使命;急诊医生和导师教会我的,是医生的专业度和情怀。在医院里,我常常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出了医院,老妈又将我带回了现实。跟随老妈奔波看病,在求医的过程中,我也以一个患者的身份在处理着各种现实问题:起早贪黑抢不到号,犹豫要挂谁的号,就诊资料没带全,被误诊,听信祖传秘方,住院该不该送红包……
困难只会比家人说的更多,但最终效果却远超家人的想象。
对此,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麻烦”是可以通过优化就医步骤来避免的,好的疗效也是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来促成的,我们都不要被观念上的困难定格,一味地嫌麻烦有可能到最后更麻烦,在求医问药这件事儿上,方向对了,路就顺了。
我以多年陪老妈看病和在火箭军总医院的临床工作经历为蓝本写下此书,以一个双重身份频繁切换的“小我”,来叙说医患之间“看病那点事儿”的“大我”。愿能帮助千千万万“看病难”的患者,让大家的就医过程更加顺利。
看病本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信息和知识,一些正确的观念和心态。
感谢我生命中命运多‘喘’的老妈,我敬爱的老师、家人以及朋友。
文摘
版权页:
如果你是个聪明人,就能从医托们蹲踞的地点,直接判断出好医院。医托们都会在人流量最大的医院门口守候,而这些医院绝对是当地最有名的大医院。所以从侧面也可以推论出,有医托蹲踞的医院实际上是放心的大医院,而医托将要带你去的医院则是大忽悠。
现在都兴发放纸巾,医托们发放的纸巾,无一例外打开都会有一张贵宾卡:某某医院,可免费做一整套身体检查。碰见这种发纸中的,我一般都会有礼貌地面带微笑温柔拒绝,谁知道纸巾里有没有特殊物质,用了之后会不会不得不去某院看病。虽然想法有点邪恶,但毕竟他们是骗子,我们也不是傻子,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就是看个病吗》包括:《不就是看个病吗》、《就医速查手册》共2册。《不就是看个病吗》是一位年轻医生眼中的人和事,也是中国社会医患问题的浓缩,能够切实指导身处异地的儿女帮助家乡的年迈父母顺利就医,恢复健康。
名人推荐
对父母用心有方略,对医学执着有热血,这样的赵雅楠,我视若璞玉。
——张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作者
故事不带劲的大夫不是好段子手,干货不足的科普缺乏必要诚意。难得,这本书里该有的都有了!
——新浪微博@ 安定医院郝医生
有了这套优化版看病流程,剩下的事就靠每个人用心信任医生。愿天下无疾!
——戴戴 资深医疗媒体人,“医生医事”自媒体创始人
每次看到患者站在门诊大厅茫然失措,就想如果能给患者配备一位专业陪诊就好了。本书恰恰做了这样一件事,而且句句都说在心坎上,也许只有一线医生才最清楚患者要什么。
——六层楼 “妇科门诊第十一诊室”创始人
90后小大夫嬉笑之间将求医问药这件事说了个通透,故事真实生动,打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次元壁垒,让我们和医生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些了解。
——Pan小月下厨房内容主编,三刻321cooking创始人
媒体推荐
对父母用心有方略,对医学执着有热血,这样的赵雅楠,我视若璞玉。
——张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畅销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作者
讲故事不带劲的大夫不是好段子手,干货不足的科普缺乏必要诚意。难得,这本书里该有的都有了!
——新浪微博@安定医院郝医生
有了这套优化版看病流程,剩下的事就靠每个人用心信任医生。愿天下无疾!
——戴志悦资深医疗媒体人,“医生医事”自媒体创始人
每次看到患者站在门诊大厅茫然失措,就想如果能给患者配备一位专业陪诊就好了。本书恰恰做了这样一件事,而且句句都说在心坎上,也许只有一线医生才最清楚患者要什么。
——六层楼“妇科门诊第十一诊室”创始人
90后小大夫嬉笑之间将求医问药这件事说了个通透,故事真实生动,打破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次元壁垒,让我们和医生之间少一些误会,多一些了解。
——pan小月下厨房内容主编,三刻321cooking创始人
作者简介
赵雅楠,90后,为医而生,北京某三甲医院小大夫,今日头条“医语破天机”专栏作家。
目录
《不就是看个病吗》目录:
01预检:哪儿疼挂哪科,再也不用担心挂不准号了
挂号这门技术活儿,抓早动快,精准定位,缺一不可
02分诊:最全面最清晰的医院科室清单来啦
快人一步拼的不是网速,而是常识
03真伪:拆穿骗子医院,六招识破陷阱
医托“爬”上网,坑你没商量
04挂号:人人都好用的找准对口专家绝招
学会这三招,98%的专家都逃不出你的火眼金睛
05挂号:一举成功,需要这样的挂号方法
如何让一个疲惫的老专家在工作中开心地增加工作量
06初诊:只有大夫们才知道的省钱最优方案
普通门诊开检查单,专家门诊买诊断思路
07号贩子:嘀嘀嘀,你已经被黄牛小雷达扫到啦
黄牛党的那些招儿,你也用得上
08敬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备
老人看病三大难:找不到,挤不动,等不及
09检查:没啥,我们只是需要提前做的工作不一样
请再多憋15分钟,之后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10急诊:这个节骨眼儿闹腾,家属你太狠心
每一场医闹,都在吹散生命之火
11医保:省钱大招,缴费前先去问门诊医生或医保办
致那些年因为不懂医保而多花了的冤枉钱
12医患纠纷:误诊VS.医疗事故
即使一流的医院也有20%的误诊率,真正的委屈其实是“医术不佳”
13病历:挂十几块钱的专家号享受几百元的国际门诊
就诊之前写病史,病因、症状和诊疗过程缺一不可
14过度医疗:从医生的全世界路过
医学素养就像内衣,不能逢人就证明你有,但要有
15问诊:这样聊,惜字如金的大夫也会滔滔不绝
聪明的患者,一次就能问清楚
16江湖:医院科室龙虎榜,痛痛痛,忙忙忙
忙碌之中的荒诞,安全背后的危险,冷漠面孔下的热心肠
17陪诊:爱你千日,给力一时,好家属是这样炼成的
遵循分工协作四定律,三人行男女混搭全程开挂
18检查:是“镜”还是“穿”,有创无创很关键
是不是硬汉,膀胱镜说了算
19化验单:看懂血常规,这点简单技巧够用了
红道跑运输,白道守家门
20黑名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不理性维权,受损害最多的还是自己
21复诊:信任,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要想查得清,就要查得全;要想查得全,就得多花钱;不想多花钱,争当“傻白甜”
22住院:赖床的“蝴蝶效应”
医药费流向大揭秘!这事儿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23移植: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没捐肝前,总盼望着孩子能站出来救父亲;等孩子同意了,却又为年轻的生命担心,怎么办
24器官捐赠: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上帝派来了天使
他的温度将在别人的身体里回升,他的心脏将持续在这个世界上跳动
25红包:拒收协议,反成红包提醒神器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恢复时间
26治愈:概率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红包的功效也许并没有那么强大
27麻醉:疼了能睡,不疼能醒,就是这么任性
酒量好对于麻醉来讲,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28医嘱:治愈系重口味
“振动泵”“肛塞”“拔管”“烈焰红唇”……满满的都是干货
29好大夫:怎么选?分清里子和面子
永远不要从一个人嘴里判定大夫的优劣
30随访:医生的归医生,病人的归病人
换药、停药、减药,都是性命攸关的事
……
《就医速查手册》
序言
聪明的病人
—1—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妈就一直被呼吸问题所困扰,当时家里唯一当中医的爷爷已然离世,留下的方子也没有人能看得懂,全家人对老妈的病毫无办法,也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意识——要对疾病查个水落石出。在长辈们的意识里,气喘是因为感冒了,让退休的付大夫开点药,吃吃就好,别老去医院,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能扛则扛。
于是,老妈想各种法儿跟自己较劲,就这么一直将就着……
气喘轻的时候,上楼就多歇几次缓缓;烈日炎炎的夏天,连一个常温的水果都不敢吃,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热水泡过。二十年间,老妈没有吃过一个常温的水果。
自打我懂事开始,我就特别不喜欢冬天,因为每年冬天,老妈的气短总是进行性加重,冬天给我的印象就是三个枕头外加凌晨四点。
因为气短,老妈需要垫三个枕头半卧位睡觉,将就着睡了三个小时,到凌晨四点还是会憋醒,必须去客厅端坐位呼吸。气憋急的时候,就四五种药片一齐吞下,然后浑身出大汗,烦躁,满肺的哮鸣音……
每每这时,我总是恳求老妈去大医院查一查究竟是什么病。
老妈却格外烦躁,一句话也不说,说也只是蹦单字儿,其余的力气全用来喘气了。
那时的我,觉得老妈特别特别固执,爱逞强,什么都自己扛,不听劝告,所以,我对老妈是既爱又恨,还会时不时地乱想,自己吓自己。
直到初二的一个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谁知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合上门才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大姨写的纸条:楠楠,你妈现在在医院,不用担心,没什么大碍,中午来我家吃饭。
我当时只觉得心里咯噔一下,顾不上去大姨家吃饭,自作主张先去找了付大夫,透过门缝,能虚晃着看到老妈正在吸氧和输液。在我心里,吸氧都是重病号临危的抢救措施,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涌上心头……
付大夫一见我,就开始抱怨:你妈妈太固执了,都全身青紫重度缺氧了,还坚持不吸氧,只让我开药。我看了看虚弱的老妈,真是又爱又恨又无奈。
从那天起,我就知道,光用言辞劝老妈是没用的,我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仍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来说,证明自己是对的很难。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学医之后……
—2—
儿时的梦想加上多病的老妈,让我很坚定地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纵使曲折也走得饶有兴致。
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不再惊慌;我喜欢学医,因为它让我减少了误解。儿时老妈对我的烦躁,其实是哮喘发作时重要的体征;儿时觉得“天啊,她居然吸氧”,也只是影视剧看多了而已,吸氧其实是呼吸疾病治疗的常规手段,并不一定代表大难临头。
然而,学医带给我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
小时候家里人总在抱怨:在大医院看病多么多么麻烦,挂号多么多么困难,医院空气多么不好,做了很多的检查,多花了很多的钱,还要赶着大夫上班的点儿反复去医院,一个病能看上一个星期,实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结论就是除非拖成大病,否则就在社区医院看或者自己买药吃。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他们眼中的“不好”大多跟病本身无关,而是跟他们自己的就医感受有关,他们衡量的标准不是看病的效果而是看病的“麻烦程度”,他们会因麻烦而中途放弃,观念上的“没必要”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治愈良机。
老妈的经历就是一个教训,从哮喘硬是拖成了重度的慢阻肺,哮喘可逆,慢阻肺气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我也能理解家人口中的抱怨,也对此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其实聪明的病人可以这样做:
病要扛——有些病可以扛,有些病不能扛,学会区分疾病很重要;
抢号难——弄清楚挂号的途径和放号时间,可以更快捷;
挂不准号——是因为不会对症入科,缺乏必备的常识,没有目标;
看病难——看病也是有窍门的,准备工作没做好,看病就会打折扣;
医生三言两语打发——说话简洁是医生的共性,我们要能听懂、会提问;
化验单很复杂——复杂的化验单里有结论,基础的化验单里有很多一说就懂的小常识,稍作理解就能明白;
恐惧——恐惧来源于未知,对求医问药多了解一点,恐惧就会减少一点;
……
—3—
中学时代想要证明的一切,在学医之后结了果。
我对就医的坚持,将老妈的疾病治疗带向了正确方向,困扰她二十年的呼吸困难,也随着近乎一年的积极就诊而销声匿迹了。
因为老妈的缘故,我的身份常常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切换:医院教会我的,是职责和使命;急诊医生和导师教会我的,是医生的专业度和情怀。在医院里,我常常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出了医院,老妈又将我带回了现实。跟随老妈奔波看病,在求医的过程中,我也以一个患者的身份在处理着各种现实问题:起早贪黑抢不到号,犹豫要挂谁的号,就诊资料没带全,被误诊,听信祖传秘方,住院该不该送红包……
困难只会比家人说的更多,但最终效果却远超家人的想象。
对此,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麻烦”是可以通过优化就医步骤来避免的,好的疗效也是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来促成的,我们都不要被观念上的困难定格,一味地嫌麻烦有可能到最后更麻烦,在求医问药这件事儿上,方向对了,路就顺了。
我以多年陪老妈看病和在火箭军总医院的临床工作经历为蓝本写下此书,以一个双重身份频繁切换的“小我”,来叙说医患之间“看病那点事儿”的“大我”。愿能帮助千千万万“看病难”的患者,让大家的就医过程更加顺利。
看病本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信息和知识,一些正确的观念和心态。
感谢我生命中命运多‘喘’的老妈,我敬爱的老师、家人以及朋友。
文摘
版权页:
如果你是个聪明人,就能从医托们蹲踞的地点,直接判断出好医院。医托们都会在人流量最大的医院门口守候,而这些医院绝对是当地最有名的大医院。所以从侧面也可以推论出,有医托蹲踞的医院实际上是放心的大医院,而医托将要带你去的医院则是大忽悠。
现在都兴发放纸巾,医托们发放的纸巾,无一例外打开都会有一张贵宾卡:某某医院,可免费做一整套身体检查。碰见这种发纸中的,我一般都会有礼貌地面带微笑温柔拒绝,谁知道纸巾里有没有特殊物质,用了之后会不会不得不去某院看病。虽然想法有点邪恶,但毕竟他们是骗子,我们也不是傻子,防人之心不可无。
ISBN | 755960451X,9787559604514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赵雅楠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