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一带一路"与南亚(2017)》 汪戎 7520108791,978752010879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一带一路"与南亚(201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朱翠萍,女,汉族,1967年2月生。现为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学习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2005年1月,于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学院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2005年9月于甘肃酒泉学院任教;2008年7月至今于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任教。兼任《印度洋经济体研究》编辑部主任,《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副主编。主要从事印度洋战略、南亚问题和中印关系研究。
汪戎,男,1954年10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汉族,安徽泾县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世界经济、企业理论与实践。

目录

Ⅰ总报告
B.1“一带一路”倡议的南亚方向:地缘政治格局、印度难点与突破路径(朱翠萍)/001
一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004
二南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地位/010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方向的主要进展/016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度难点与合作困境/019
五“一带一路”倡议中印度难点的突破路径/028
六余论:“解铃还须系铃人”/031
B.2莫迪的对华心态、“问题外交”与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叶海林)/034
一莫迪对华“问题外交”的表现/035
二莫迪对华“问题外交”的心理基础及成果评估/038
三莫迪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以及中国的应对/043
Ⅱ专题报告
B.3联通喜马拉雅对接“一带一路”
——对建设中尼印经济走廊的思考(胡仕胜)/048
B.4“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张家栋)/097
B.5南亚安全格局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刘鹏)/127
B.6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及地区形势论析(冯传禄)/161
Ⅲ国别研究
B.7当前中巴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林一鸣)/197
B.8“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孟合作:需求、意愿与空间(杨怡爽)/221
B.9“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斯经济关系的重塑与发展(李艳芳)/254
B.10民盟治理下的政治经济与中缅“一带一路”建设(刘务刘佳俊)/287
Ⅳ附录
B.112016年印度洋地区大事记(胡文远)/312
B.122017年1~3月印度洋地区大事记(胡文远)/323
Abstract/325
Preface/330
Contents/335

序言



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雾里看花隐约发现了“失衡”与“失序”并存的征兆。一方面,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带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的东、西两大阵营相互制衡的基本格局,到1991年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美国“超级霸权地位”的形成,再到21世纪以来“一超多强”局面的逐渐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国战略博弈,无一不助推世界格局复杂多变。这些变化显然与经济力量的变化紧密相连,使得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基本事实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60%;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重也曾在40%的高位徘徊,之后呈震荡下行趋势;2001年之后,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开始逐渐下降,从2001年的32%下降到2015年的23%。与此同时,1991年,七国集团GDP占世界的份额为78%,到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48%。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却在显著上升,2015年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其中,中国的GDP占世界的份额已经上升到14%,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影响全球的力量从G7到G20的演变,既是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也是世界格局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逐渐弱化,甚至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为核心来治理全球也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加入与协同合作。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和技术革新,促使不同民族国家的利益和需求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大变革与激烈竞争。由于竞争机会的不均等和竞争方式的不平等,世界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引发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冲突和利益纷争带来的动荡,助推世界格局诡谲多变,让人难以管窥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怎样的格局。目前的局势是,东亚仍然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而互联互通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球动荡与冲突的中心除了集中在中东、北非之外,朝鲜半岛也危机四伏,面临冲突“一触即发”的局面。面对国际安全体系架构的徘徊不前,各种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亦风起云涌,全球治理难度正在不断加大。由此我们也隐约看到,世界格局正处于或即将处于重塑之中。这无形中也使得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东、西“共振局面”的产生。难怪很多人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一带”和“一路”的理念;201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带一路”连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一起被列为国家三大战略;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完成了顶层设计,并开始全面布局与逐渐推进;自2016年开始,“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可以预期,今后若干年,“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对内对外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模式正在不同程度地被亚非欧沿线国家所接受。从“一带一路”提出的区域范围来看,亚洲的东南亚、中亚和南亚无疑都是“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发展的方向。但从这三个地区目前推进的情况来看,面向东南亚各国以及中亚五国的推进速度最快。在南亚,虽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良好,但这一旗舰项目对整个南亚地区的拉动效应并不大,对周边的辐射效应也并不明显。南亚依然是推进速度较慢、挑战相对突出的地区。在所有南亚国家中,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都积极支持并愿意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与中国合作,唯有南亚大国印度对“一带一路”始终表现出疑虑和不信任。面对中国表现出的积极合作姿态,印度却总在左右摇摆。即便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有较为积极的表态,推进的动力也明显不足。事实上,印度深知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或者与中国进行战略对接,能够给其带来经济上的可观收益,但担心由此也会带来安全上的巨大威胁,并对其在南亚的势力范围带来挑战,甚至影响其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在印度看来,“一带一路”成为无法破解的一道难题,让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由此,印度不仅支持达赖叛国集团的分裂活动,把控制并利用西藏流亡的民族分离主义者作为对华战略中反复使用的“一张牌”,同时也不断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军事与安全合作。而美国为了牵制中国和维持亚洲均势,也具有深化美印战略与安全合作的需求,还公开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领导者大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举措。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将贡献全球GDP的80%左右,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标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个是发展;另一个是稳定。“一带一路”既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也是基于共同安全的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国内政局动荡,民族矛盾突出,宗教纷争和恐怖主义威胁不断。虽然发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或者说发展本身并不是解决安全困境与不稳定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发展特别是合作发展是解决全球治理失衡与地区冲突的良方之一。中国有句古语,“穷则思变,乱则思定”。“一带一路”不仅能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而且有利于深化国际安全合作,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总之,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对世界和地区秩序单独发挥主导作用,更不可能单独提供包括制度、机制在内的公共产品。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和地区大国之间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大国之间的冲突会更多地转移到经济领域。全球治理难题只能通过促进发展和相互合作才能解决。从目前的形势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受欧洲经济衰退和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世界经济即便不会继续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增速放缓趋势依旧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将通过与沿线国家探讨如何发展双边与多边合作,通过区域经济整合来释放需求和增长潜力,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提供动力源,而且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加强沟通协调,在相互合作与互利共赢中塑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

汪 戎
2017年4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包容性增长与平等的角度来看,孟加拉国服装产业虽然为诸多纺织业相关人群提供了减贫机遇,同时从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大大改善了孟加拉国国内妇女的状况,但是单一行业与其他部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会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和经济部门之间差距的扩大。
尽管孟加拉国目前也着眼于信息及服务业的增长,但是相较于印度这样的南亚国家,孟加拉国的发展依然过于依赖单一部门。归根结底,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孟加拉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填补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起步的资金与技术缺口,这是它能否突破发展瓶颈的一个关键。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孟加拉国正处于罗森斯坦—罗丹所称的需要“大推动”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国民经济的几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除对经济发展限制的阶段。
从需求方面看,孟加拉国依然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低收入造成狭小的国内市场,吸引投资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从供给方面看,尽管孟加拉国在南亚国家中拥有较高的储蓄率(2015年为28.4%,仅次于尼泊尔与印度),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吸收大量劳动力人口和快速实现工业企业发展所需的规模巨大的投资是存在困难的。只有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应。第一,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创造互为需求的市场,克服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依赖原材料进口的服装纺织行业来说尤其重要。换言之,在这一阶段,孟加拉国对外来的资金与技术会持真诚的欢迎态度,这种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这正是孟加拉国与中国互惠互利的重要基础。
ISBN7520108791,978752010879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汪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