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战争工程论: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修订版)》可供从事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科技哲学、国防科技、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或对此领域问题感兴趣的领导干部、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军事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胡晓峰,1957年出生,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兵棋工程总师。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原副主任,是中央组织部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仿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军队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军事运筹与军事系统工程、战争模拟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研究,带领的团队获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出版《战争复杂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战争模拟引论》、《多媒体技术教程》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部委与军队等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导言借我一双慧眼吧!
第1章理解战争复杂性——如何认识世界、认识战争
1.1世界是由系统组成的
1.1.1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
1.1.2简单系统和牛顿科学
1.1.3复杂系统和“新科学”
1.1.4战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
1.2战争系统的复杂性
1.2.1适应性导致系统结构演化
1.2.2不确定性是战争的固有属性
1.2.3涌现性产生整体效果
1.2.4网络中心战理论与复杂性科学
1.3复杂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1.3.1小世界理论
1.3.2无尺度网络
第2章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如何理解时代和战争的变化
2.1我们处在什么时代
2.1.1信息化战争的门槛
2.1.2历史的回声
2.1.3工商文明与战争空间的突破
2.1.4不同时代的石非撞
2.2信息革命引起的战争变化
2.2.1网络化是最重要的本质变化
2.2.2精确化是最基本的能力变化
2.2.3快速创新是最核心的时代变化
2.2.4人才和体制是最需要的基础变化
2.3信息时代呼唤新的战争方法学
2.3.1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挑战
2.3.2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第3章战争工程思想——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3.1什么是战争工程思想
3.1.1以复杂系统思想为指导
3.1.2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3.1.3以工程方法为手段
3.1.4以战争管理为核心
3.1.5以战争取胜为目标
3.2战争工程方法产生的背景
3.2.1对战争工程的“医学”解释
3.2.2美军的战争工程思想
3.2.3钱学森思想的重要影响
3.3关于战争工程的几个问题
3.3.1战争工程与战争艺术的关系
3.3.2战争工程与军事理论的关系
第4章战争工程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基础
4.1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思想
4.1.1用系统思想看待信息化战争
4.1.2体系与体系性质
4.1.3体系工程与系统工程
4.2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
4.2.1技术基础之一:计算、网络与智能
4.2.2技术基础之二:仿真与模拟
4.2.3技术基础之三:决策和控制
4.3应用基础:信息化转型
4.3.1信息化转型是应用的基础
4.3.2路线图:转型发展的工具
第5章战争工程方法与系统——贯穿战争始终的系统工程
5.1战争分析工程
5.1.1战争分析是获取需求的起点
5.1.2战争分析的方法与系统
5.2战争设计工程
5.2.1战争设计的目的是追求主动
5.2.2美军战争设计的实践
5.2.3战争设计的方法与系统
5.3战争实验工程
5.3.1科学实验、社会实验与战争实验
5.3.2计算实验与战争模拟
5.3.3计算机兵棋推演
5.3.4社会仿真与大尺度战争模拟
5.4战争管控工程
5.4.1战争管控工程的概念
5.4.2战争管控的方法和手段
5.5战争评估工程
5.5.1战争评估内容与系统
5.5.2作战净评估
第6章关于战争系统研究的几个问题——复杂性、预测及科学方法
6.1对复杂性的理解
6.1.1科学地认识复杂性
6.1.2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
6.2关于科学预测的问题
6.2.1预测的基础和条件
6.2.2复杂系统预测的难点
6.2.3复杂系统预测方法的探索
6.3关于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6.3.1关于科学的态度
6.3.2关于科学的方法
结束语研究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综合集成方法是一种方法学,但要真正落实还需要有具体的实现形式。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结合系统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钱学森又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综合集成方法运用的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1992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他认为这主要基于多年来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包括讨论式对抗模拟、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C3I及作战模拟技术、情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以及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这个研讨厅体系可以看作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集成与融合所构成的机器体系、专家体系、知识体系的综合集成,其中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载体。这三个体系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不仅具有知识与信息采集、存储、传递、调用、分析与综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产生新知识和智慧的功能,既可用来研究理论问题,又可用来解决实践问题。概括起来说,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从传统强调计算机自动化求解问题,转为强调以人机结合的方式研究问题,并以“研讨”作为主要的决策支持方式;从传统上注意以“还原论”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研究,转为从“综合集成”角度对系统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从传统的单纯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做法,转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环境。
《战争工程论: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修订版)》可供从事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科技哲学、国防科技、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或对此领域问题感兴趣的领导干部、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军事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胡晓峰,1957年出生,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兵棋工程总师。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原副主任,是中央组织部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仿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军队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军事运筹与军事系统工程、战争模拟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研究,带领的团队获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出版《战争复杂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战争模拟引论》、《多媒体技术教程》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部委与军队等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
目录
修订版前言
导言借我一双慧眼吧!
第1章理解战争复杂性——如何认识世界、认识战争
1.1世界是由系统组成的
1.1.1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
1.1.2简单系统和牛顿科学
1.1.3复杂系统和“新科学”
1.1.4战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
1.2战争系统的复杂性
1.2.1适应性导致系统结构演化
1.2.2不确定性是战争的固有属性
1.2.3涌现性产生整体效果
1.2.4网络中心战理论与复杂性科学
1.3复杂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1.3.1小世界理论
1.3.2无尺度网络
第2章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如何理解时代和战争的变化
2.1我们处在什么时代
2.1.1信息化战争的门槛
2.1.2历史的回声
2.1.3工商文明与战争空间的突破
2.1.4不同时代的石非撞
2.2信息革命引起的战争变化
2.2.1网络化是最重要的本质变化
2.2.2精确化是最基本的能力变化
2.2.3快速创新是最核心的时代变化
2.2.4人才和体制是最需要的基础变化
2.3信息时代呼唤新的战争方法学
2.3.1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挑战
2.3.2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第3章战争工程思想——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3.1什么是战争工程思想
3.1.1以复杂系统思想为指导
3.1.2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3.1.3以工程方法为手段
3.1.4以战争管理为核心
3.1.5以战争取胜为目标
3.2战争工程方法产生的背景
3.2.1对战争工程的“医学”解释
3.2.2美军的战争工程思想
3.2.3钱学森思想的重要影响
3.3关于战争工程的几个问题
3.3.1战争工程与战争艺术的关系
3.3.2战争工程与军事理论的关系
第4章战争工程的基础——理论、技术与应用基础
4.1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思想
4.1.1用系统思想看待信息化战争
4.1.2体系与体系性质
4.1.3体系工程与系统工程
4.2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
4.2.1技术基础之一:计算、网络与智能
4.2.2技术基础之二:仿真与模拟
4.2.3技术基础之三:决策和控制
4.3应用基础:信息化转型
4.3.1信息化转型是应用的基础
4.3.2路线图:转型发展的工具
第5章战争工程方法与系统——贯穿战争始终的系统工程
5.1战争分析工程
5.1.1战争分析是获取需求的起点
5.1.2战争分析的方法与系统
5.2战争设计工程
5.2.1战争设计的目的是追求主动
5.2.2美军战争设计的实践
5.2.3战争设计的方法与系统
5.3战争实验工程
5.3.1科学实验、社会实验与战争实验
5.3.2计算实验与战争模拟
5.3.3计算机兵棋推演
5.3.4社会仿真与大尺度战争模拟
5.4战争管控工程
5.4.1战争管控工程的概念
5.4.2战争管控的方法和手段
5.5战争评估工程
5.5.1战争评估内容与系统
5.5.2作战净评估
第6章关于战争系统研究的几个问题——复杂性、预测及科学方法
6.1对复杂性的理解
6.1.1科学地认识复杂性
6.1.2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
6.2关于科学预测的问题
6.2.1预测的基础和条件
6.2.2复杂系统预测的难点
6.2.3复杂系统预测方法的探索
6.3关于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6.3.1关于科学的态度
6.3.2关于科学的方法
结束语研究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综合集成方法是一种方法学,但要真正落实还需要有具体的实现形式。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结合系统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钱学森又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综合集成方法运用的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1992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他认为这主要基于多年来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包括讨论式对抗模拟、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C3I及作战模拟技术、情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以及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这个研讨厅体系可以看作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集成与融合所构成的机器体系、专家体系、知识体系的综合集成,其中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载体。这三个体系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不仅具有知识与信息采集、存储、传递、调用、分析与综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产生新知识和智慧的功能,既可用来研究理论问题,又可用来解决实践问题。概括起来说,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从传统强调计算机自动化求解问题,转为强调以人机结合的方式研究问题,并以“研讨”作为主要的决策支持方式;从传统上注意以“还原论”方式对系统进行分解研究,转为从“综合集成”角度对系统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从传统的单纯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做法,转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环境。
ISBN | 9787030533562,7030533569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胡晓峰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