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陈曙光 7516196002,978751619600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70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壹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关于“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目录

导论
一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二主要内容
三重要观点
四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何谓“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是以什么“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本
三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什么
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
第二章“以人为本”的边界厘定
一从“包含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二从“交叉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三从“对立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四从“并列关系”解读以人为本
第三章“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一)——实体本体论的僭妄与人本向度的深度遮蔽
一迷恋实体:西方传统人学难以撼动的“存在论情结”
二困境与悖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却陷入“无家可归之境”
三“人本”维度:一个尚未开启的意义领域
第四章“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二)——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滥觞与人本向度的低度伸张
一“神的主体是理性”:费尔巴哈对神学本体论的反动以及神本原则的动摇
二“理性的主体是人”:费尔巴哈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以及人本向度的开启
三“我欲故我在”: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奠基以及人本向度的有限伸张
第五章“人何以为本”的存在论之思(三)——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奠基与人本向度的高度彰显
一马克思人学有“存在论”
二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开辟的人学存在论道路
三以人为本:感性生活本体论的价值论意蕴
第六章“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一)——以人为本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丰富不等于理论的成熟
二空想:西方人本主义无法逾越的命运
三以人为本:从空想走向科学
第七章“以人为本”究竟何以可能(二)——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一人本社会:人类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人本神话:资本主义人本价值观的前提批判
三人本维度: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分野
四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
第八章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以“每个人”为本
一不必讳言“个人”:马克思主义有“个人观”
二个人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
三社会之外没有人:“以人为本”不能降低为以个人为本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五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六“以每个人为本”是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超越
七“以每个人为本”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命题
八“以每个人为本”永远在路上
结语
附录“以人为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在未来社会中,集体利益不过是建立在独立的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共同利益;集体和集体利益之存在的必要性,乃在于它是个人发展和享受的条件和手段,每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以每个人为本”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不是比肩并列的两个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也就是说,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原则,“以每个人为本”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是同一个东西。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朝着符合个人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个人朝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真谛,也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真谛。综上所述,“以每个人为本”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命题。
八“以每个人为本”永远在路上
“以每个人为本”尚未成为现实,但也不是与现实毫无关涉的幻想。前面已经说过,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而且惟有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
ISBN7516196002,978751619600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曙光
尺寸16